APP下载

《黄河大合唱》艺术风格及时代精神

2022-05-09张东旭

艺术评鉴 2022年4期
关键词:时代精神艺术风格

张东旭

摘要:《黄河大合唱》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末,是作曲家冼星海创作的音乐作品之一,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整部作品能够体现出中国人的坚强品质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无论经过多少岁月变迁,作品的旋律一响起仍然能够重燃人们心中的热血,为每一代中国人带来前进动力。本文围绕《黄河大合唱》的艺术风格及其时代精神进行分析。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  艺术风格  时代精神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4-0078-03

《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不只是影响了抗日战争那个时代,其影响和带领着每一代人不断向前,无论面对任何困难挫折都要团结一致、奋力抗争。整部作品旋律十分激昂,可以令人产生前进动力,再加之作品创作时正处于抗日战争背景下,无论是对一线抗战将士还是广大民众都起到鼓舞作用。《黄河大合唱》这一作品能够充分体现创作者与中华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作品借助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真切的意境及细腻的情感思想,使其在80多年的发展中依然深切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一、《黄河大合唱》历史背景

(一)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情侵略

20世纪30年代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实施了长时间的侵略,广大中华儿女们进行了大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日战争最艰难也最关键的时刻,国民党政府声言“先安内,后攘外”,继续采取不抵抗政策,在此背景下,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达到高潮,《黄河大合唱》也正式诞生。作品《黄河大合唱》的前身是诗人光未然创作的现代诗《黄河吟》。1938年,诗人光未然在撤退时经过黄河,看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和与惊涛骇浪搏斗的船夫后产生灵感,到达延安后就将其谱写成《黄河吟》。1939年1月,光未然在除夕晚会上朗诵了他创作的《黄河吟》,作曲家冼星海听完后特别兴奋,表示要创作《黄河大合唱》,同年三月便创作出《黄河大合唱》。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情残酷侵略下,《黄河大合唱》诞生了,它倾入了创作者的心血,由作品发出怒吼,为遭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国人民带来力量,同样也是所有中国人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一致控诉。时至今日,只要听到《黄河大合唱》,仿佛可以重现当年的战争情景,时刻警示着中国人勿忘历史,自强不息。

(二)抗日局面遭到破坏

为了进一步增强抗日力量,共产党与国民党相互合作,一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团结,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对我国的团结协作有所意识,转变了最初的侵略策略,开始进行引诱、挑拨。汪精卫的投降和叛变使其彻底沦为汉奸,国民党更是决定将其职务和党籍一同开除。后来日本帝国主义攻打广州等地区,在攻打的同时还持续进行引诱,国民党在心理和外部压力下内部逐渐混乱,并对共产党产生不信任,于是开始将矛头指向共产党,原本合作抗日的局面也因此遭到破坏,这就是《黄河大合唱》诞生的历史背景。《黄河大合唱》通过浓厚的民族精神,激昂的旋律节奏,使一线战士们重新看到胜利的希望。

二、《黄河大合唱》的艺术风格体现

(一)质朴的作词技法

《黄河大合唱》一共有八个乐章,每个乐章虽然歌词都有所不同,但采用的作词技法都有着相同的质朴感,从中透露出作者的爱国情怀,赋予作品更加浓厚的民族色彩。每个乐章都有一段朗诵词,每段朗诵词都和创作背景有关。比如在《黄水谣》的朗诵词中,有一句词是“人们艰苦奋斗,一天天接近胜利”,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应对战争的艰难,用生命和鲜血筑起围墙,慢慢打倒敌人获得胜利。又如,《保卫黄河》这一乐章的朗诵词“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可以感受到词作者当下心情是无奈、绝望的。但在后续连续用了三个“保卫”,分别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能够看出即使处于痛苦且艰难的环境下,中国人民依然坚定不移的对抗他国侵略者。最后一个乐章《怒吼吧,黄河》的朗诵词中,一个“啊”字把情绪升华到最顶层,营造出澎湃的气势,这是长期遭受压迫的中国人发出的怒吼,也是抗战救亡的進一步升华。《黄河大合唱》中歌词想要传达的情感是奋进、激烈的。

(二)真切的意境

《黄河大合唱》能够给人带来真切的意境感受,任何一个乐章都能将当时的场景重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认识到革命前辈们的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和平美好。慷慨激昂的乐章起到激励作用,在战争年代能够鼓舞中国人民重振旗鼓。当今社会与战争年代有着鲜明对比,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困难,歌曲都鼓舞着现代人勇往直前,作品中还塑造了一些人物形象,让人为之动容。比如在《黄河怨》中,无论是朗诵词还是歌词,都能体现战争年代饱受欺凌的中国女性对侵略者的哭诉。一些历史资料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对我国女性惨无人道的折磨,《黄河大合唱》将当时女性的情绪释放到极致,仿佛通过作品将人代入到当时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

(三)富有特色的表达形式

《黄河大合唱》虽然有多个乐章,但各乐章之间有着某种特殊关联,通过“黄河”这条主线,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和即将遭受的灾难联系在一起。作品的表现既简洁易懂,又形式多样。比如,《黄河船夫曲》中使用的是合唱形式,其分为三个不同的段落。其中,第一个段落的表达形式为大合唱,作品描述的场景是激烈、惊心动魄的,通过合唱的表达形式更能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场景。人们在欣赏过程中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多名船夫在猛烈的浪花中前进的画面,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坚毅品质。和《黄河船夫曲》不同的是,《黄河颂》这一乐章由男中音独唱,主要歌颂黄河的气魄,象征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同时,《黄河大合唱》也运用了很多民歌演唱手法,以此更好的突出情感表达。就比如《黄河船夫曲》使用了劳动号子,劳动号子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士气和指挥力,可以把作品中描述的场景刻画得更加生动。又如,在第四乐章《黄水谣》的第一乐段,运用了西洋乐器圆号,将听众带入回忆之中,该乐段的表达比较清晰。进入第二乐段时由男声演唱,节奏比较悲伤、缓慢,能够感受到创作者创作时的沉重心情。进入第三乐段时节奏比第二乐段更加缓慢,好似在哭诉一般,把抗日战争下的负面情绪全部释放出来,使得听众产生情感共鸣。

(四)浓厚的民族色彩

《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爱国精神十分强烈,也正因如此才创作出《黄河大合唱》。冼星海回國之后快速加入到抗日救亡队伍之中,并为抗战中的中国创作了《黄河大合唱》这一部旷世佳作。这部作品不仅在我国音乐界有着重要地位,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不可撼动的位置,由于创作背景因素赋予了作品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与其说这是一部唱出中国人民心声的作品,不如说它代表和记录了一段中国最团结、最英勇的历史。《黄河大合唱》体现出非常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再过多少年依然具有社会意义,它依然可以唤醒中国人心中的团结友爱意识。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表达形式进行演唱,这不单单是对经典进行传唱,更是对不屈不挠、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弘扬与传承。

三、《黄河大合唱》中的时代精神

(一)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黄河大合唱》可以体现广大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在战争背景下,战士们明知前方荆棘重重,可能会付出生命,但依然誓死保卫国家。整部作品通过充满刚毅、力量的旋律语言将无畏的战斗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比如,在《保卫黄河》这一乐章中,可以感受到抗日英雄在万山丛中保卫家园的场景。在听觉感受上给人一种紧迫感,让人浑身充满力量。又如,《河边对口曲》乐章采用了对唱和合唱形式,能够看出张老三和王老七有家不能回,表示要一起打回老家去。虽然明知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情残酷,但两人依然抱着为国家去当兵的决心,流露出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虽然这段历史对中国人来说是不愿回忆的,但正是因为有无数先辈的英勇战斗,才有了今天辉煌的新中国。当人们说起这段历史时,不单单只涉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更赞扬了在战争中英勇战斗的英雄们。《黄河大合唱》中的每一个乐章都直观地表露了抗日战争下的中国人民从受压迫到团结抗争的心理,能够进一步培养当代人的爱国主义意识。

(二)顽强伟大的民族精神

《黄河大合唱》仿佛黑暗中的一缕光,照耀着中华儿女,它为千千万万的中华子民带来力量。《黄河大合唱》不仅歌颂了黄河、祖国,还赞扬了中华民族顽强的民族精神。《黄河大合唱》所有的乐章都是围绕灿烂的民族文化、抗日、爱国等三个主题展开的,融入了丰富的真实情感,再借助多元化的表达形式,将饱受侵略下的中华儿女情绪予以表现,使乐章进入高潮。在作品现世时中国正在饱受欺凌,作品中描绘的每一个场景可能是人们亲身经历或目睹过,作品中的每一个字眼、旋律、节奏都能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和团结奋斗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抗日热忱。因此,可以说《黄河大合唱》中体现的民族精神是顽强且伟大的。直至今日,尽管已经距离抗日胜利七十多年,但是只要回忆起这段历史都能看到《黄河大合唱》的身影。

(三)炙热的爱国主义精神

《黄河大合唱》是继《义勇军进行曲》之后又一首饱含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创作者本身也拥有爱国主义情怀,才能创作出这样一首历史经典。作曲家冼星海曾经表示应当在抗战时期多创作一些能够激起人民抗战情绪的作品,这也可以看出冼星海本人饱含着爱国之心。在战争爆发之后,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声乐作品的力量不可小觑,可以激励人们同仇敌忾,《黄河大合唱》正好证明了这一点。《黄河大合唱》的首次演唱便收获了一大片掌声,给抗战时期的人们带来了一丝慰藉,也使得众多中国儿女的使命感被激发,进一步坚定了人民共同抵抗敌人的决心。

(四)伟大的团结精神

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平、和谐、和睦,在抗日战争到来之前,人们没有意识到战争有多么残酷。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略后,中国百姓意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只有全部中国人团结在一起,才会释放巨大的爆发力,才能将侵略者赶出中国。在此过程中《黄河大合唱》发挥了关键作用。当时人们被迫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为了能够凝聚核心力,《黄河大合唱》的出现将人们内心的爱国情感凝聚到一起,在动荡的时代给予了中国人自信心。伴随《黄河大合唱》传唱范围不断扩大,人民的团结精神日益增强。《黄河大合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它的问世极大的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在抗日战争时期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21世纪的今天仍能够给我们一种力量、一种动力。不仅如此,《黄河大合唱》流传到海外之后,其所传承的精神力量得到认可,也受到了海外追求和平之人的支持。如美国民间组织“援华会”大力宣传《黄河大合唱》,通过传唱、表演的形式,对中国人民团结一心抵抗敌人的精神予以弘扬。

四、结语

综上所述,《黄河大合唱》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无情侵略和抗日局面遭到破坏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在中国音乐、政治、经济等众多领域都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作品中流露出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精神。质朴的作词技法、真切的意境、富有特色的表达形式及浓厚的民族色彩中都可以看出《黄河大合唱》的艺术风格。其中蕴含着奉献精神、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及团结精神,时刻鼓舞着人心和士气,也激励着新一代的中国人。

参考文献:

[1]蒲涛.《黄河大合唱》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精神新探[J].当代音乐,2016(22):79-81.

[2]郭年平.《黄河大合唱》的艺术风格与时代精神[J].黄河之声,2020(02):164-165.

[3]陈雯.浅谈红色经典《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意义与艺术特点[J].明日风尚,2019(16):168-168.

[4]康慧丽.《黄河大合唱》的音乐文化传播特色[J].四川戏剧,2020(02):120-122.

[5]黄力.《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J].黄河之声,2019(03):34-35.

[6]蔡文娟.试论《黄河大合唱》音乐的崇高美[J].中国文艺家,2020(06).

[7]刘守华.传唱八十年的《黄河大合唱》[J].中国档案,2019(06):84-85.

[8]苗海楠.评合唱经典作品《黄河大合唱》的艺术特质[J].北方音乐,2018(11):86.

猜你喜欢

时代精神艺术风格
毛焰艺术风格中的自我表达
17世纪中西方绘画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18世纪 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 庄重与理性
以“幽默”的方式在荒诞中保持平衡
女排精神闪耀时代光芒
管道升画作的艺术探索
浅谈东北人艺时期对于辽宁话剧发展之深远影响
《西厢记》中崔莺莺形象的时代精神
元杂剧恶妇形象下时代精神的折射
论《李尔王》中的“解体”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