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碎片化传播的有效性思考

2022-05-09程莹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碎片化学术期刊传播

摘要:碎片化的新型传播方式对学术期刊的发展传播提出新要求,如何实现学术期刊碎片化的有效传播,文章将从实践角度,着重对学术碎片的有效标准、碎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及学术期刊应对碎片化传播的有效布局进行探讨。首先,学术期刊放大服务模式,积极探索碎片化传播方式,关键在于传播的有效性。编辑加工具有形式与本质两方面的特征的学术碎片,是实现学术成果的有效有序化传播的前提。其次,学术期刊构建碎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撕裂狭窄封闭的传播路径,开放网状信息交互,分享理解与意义创新,实现个性化的精准推送,完成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即时融合。最后学术期刊在碎片化传播中的有效布局,要以网络为载体,开展特色栏目碎片化传播力建设;要搭建以学者为中心的学术传播平台,学者在学术传播中享有主动权,提升学者参与度和传播效果;要探索业界融合,共建资源共享的互联网出版物,联合打造开放型的出版传播平台。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微观探索与思考,以期对提高学术期刊传播的实效有所裨益。

关键词:学术期刊;传播;碎片化;有效性;分享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3-0020-04

一、研究缘起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传播模式的变革,新媒体平台的出现使得传统媒体的话语控制权被解构,社会传播格局发生变化,网络平台碎片化特征更加明显。传播领域中,碎片化成为社會传播语境的基本特征之一[1]。

碎片化传播是指完整的信息通过网络媒介,经过再编辑,使传播呈现出零散的表现形式,从而将信息、受众与媒介细分化[2]。它主要体现为“信息来源的多元化、观察视角的分散化、信息文本的零散性和信息要素的不完整性”[3]。在价值体系多元化发展的社会进程中,学术期刊作为思想文化生产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如何有效运用碎片化传播方式,主动探索新型传播渠道,推动文化传播,维持学术权威,打造学术品牌,掌握学术中心话语权,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是期刊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学术界目前关于学术期刊碎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媒体时代学术期刊面临着碎片化的发展困境及功能缺失问题。如梁小建认为,学术期刊缺乏读者意识,在应对媒体融合时代知识碎片化呈现方面,存在着失语和整合功能缺失[4]。二是当前学术期刊探索碎片化传播中呈现出的表象与特质。如王欢、孟凡骞认为,学术出版领域的碎片化传播主要包括主体、内容和方式的碎片化。主体碎片化呈现出传播者与受众界限模糊性、期刊角色裂变性和用户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内容碎片化体现为主题多样、文本短小和信息过量。方式碎片化表现为多形式表现、多渠道表现和多途径表现[5]。三是碎片化传播背景下学术平台建设及期刊的再创造与整合。如周小华认为,学术期刊应朝着按需提供用户服务的方向实现数字化转型,建立学术研究创新平台,创造和满足用户的个体需求[6]。王欢认为,碎片化是传播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向,学术期刊不应盲目跟随碎片化传播趋势,要坚持研究需求的本位,以学术服务为导向,实现网络传播功能的重组与升级[7]。

学术界多从宏观角度对碎片化背景下学术期刊的传播现状及建设前景进行论述,强调学术期刊用碎片化的方式进行再创造,但碎片化往往会使学术期刊的传播呈现杂乱无序的无效态势,对如何实现学术期刊碎片化的有效传播,缺乏微观探索与思考。由此,本文将从实践角度,着重对学术碎片的有效标准、碎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及学术期刊应对碎片化传播的有效布局进行探讨,以期对提高学术期刊传播的实效有所裨益。

二、期刊学术碎片有效传播的标准

碎片化传播源于社会阶层的多元裂化,为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用户的需求,学术期刊运用新媒体技术与平台对纸质期刊的内容进行二次加工与挖掘,用碎片化方式改变学术成果原有的固定表现形态,以学术数据、观点、论证过程为基础的碎片化内容,多元立体地呈现主题的多样性。一个有利于传播的学术碎片应具有形式与本质两方面的特征,容易被制作,容易被精准识别,具有特色品牌内容,具有较强的传播目的性,具有较高的传播价值。

(一)版权声明

学术期刊通过移动阅读平台使用纸刊内容时,在全文上载、摘录节略、分割重组等环节均存在版权风险[8]。学术期刊具有双重版权性质,期刊属于编辑作品,期刊社对其享有整体版权,而作品权利人对其中的单独作品享有独立版权[8]。版权清晰是学术期刊碎片化传播的前提,学术期刊对其刊发的学术成果进行碎片化传播前,要与原作品著作权人签订正规的版权协议,授权编辑部学术作品数字化传播的权利,同时授权编辑部在不违反作品原意的基础上对其作品进行碎片化处理的权利。学术期刊在碎片化传播学术成果的过程中对著作权人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标注,避免期刊传播的碎片化学术成果出现版权纠纷。

(二)信息适量

“学术期刊是研究内容的载体,其核心价值不仅体现在内容本身,还体现在内容的传播和使用上。”[9]碎片化往往会导致主题多样分散,表达泛化,内容短小的文本也会削弱思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盲目地碎片化会产生大量集聚超载的无效信息,从而导致传播的“失焦”“失真”。学术期刊打破原有的纸质出版模式,延长出版链条,增值期刊的优势内容,用碎片化的成果驱动科研创新,其关键点在于对学术质量进行把控,对过量信息进行限缩,结合受众的偏好和需求整合信息,用碎片化的有效适量信息提高学术内容的“可发现性”和“可获取性”,使学术期刊从全面提供信息转向更有效地使特定受众获取信息。

学术碎片的多维结构可以促使其有效传播,信息适量的学术碎片不仅包含必要简短的学术内容,还应包含指向碎片背后学术成果的数据链接通道。简短的学术碎片通过互联网提供的交流途径与受众产生快速的信息交互,数据链接通道指向位于大型权威学术数据库的完整的学术成果,满足了特定受众深度获取自身科研需求的学术信息的需要。

(三)特色驱动

“碎片化是受众追求自我、追求个性的必然发展趋势,是传播者从事传播活动的主要依据。”[10]学术期刊积极调整策略,打破既有的传播秩序,全方位地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更要塑造自己的特色学术品牌,构建学术传播的特色语境。学术期刊整合学术资源,重组期刊结构,打造特色内容品牌,保持学术信息的创新品质,是学术期刊在碎片化传播中胜出的关键。学术期刊准确把握国家的改革热点、地方发展重点、政策导向以及重大事件,结合期刊定位和栏目特色策划,开发具有前沿性、创新性的特色化选题,通过学术碎片及时迅速地传播前沿性强、理论深厚、学术价值高的成果,推动学术理论创新,抢占学术前沿阵地,塑造学术期刊自身独有的导向特色和理念特色。

学术碎片特色传播的内涵重点,一是有效吸引受众关注,学术特色品牌与受众互动建立积极关系,及时有效地引导受众参与积极传播,通过碎片化特色信息在受众群体中自主流动与再创作,将期刊的学术碎片信息从自媒体传播推进到群媒体传播阶段,实现学术期刊品牌化传播发展的诉求;二是发挥碎片化内容的驱动作用。碎片化是提升学术传播力的一种手段,特色学术信息要在碎片化方式的基础上,引导受众形成同一深度诉求的学术研究共同体,并将学术期刊打造成这一学术共同体的中心,塑造学术期刊品牌传播价值。

三、学术期刊碎片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数字化传播兴起,学术期刊主动寻求学术成果的碎片化传播,运用便捷的沟通方式缩短了学术期刊与受众的距离,构建了“多对多”的新型传播模式,实现了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及时融合,碎片化的有效传播是学术期刊传播能力的回归。

(一)开放的网状信息交互

在碎片化的语境下,出版形式层出不穷,语义出版、互动出版、开放存取出版、全媒体出版等新的出版业态不断形成[5]。手机、平板电脑、社交网站、博客、微信等传播渠道不断更新,学术期刊必须有所选择,运用碎片化传播手段,改变期刊学术内容提供的全过程。

第一,撕裂学术期刊狭窄封闭的传播路径。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肢解学术成果单一固定的表现形式,碎片化传播学术成果,实现学术信息交流以及内容的重组与细分,推动学术的发布与反馈、研究与交流的及时融合,塑造期刊学术把关、学术传播的网络新渠道。

第二,学术期刊转变为研究潮流的引领者。注重开放式同行评议,将学术论文先行发表在网络上,经过公开透明的公众评审,完成学术论文的自由选择,为公众提供分享知识和经验的平台[11]。在平台上开展即时的、无障碍的、全方位的学术讨论,将交际往来及点评引入选题捕捉和专题策划之中[12],将互动式体验引领信息的重新整合和深度加工[5]。

第三,学术期刊打造“多对多”的传播模式。突破“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传播局限,改变单向的传播模式,增强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在移动互联网的环境中,借助社会化媒体,实现双向互动网状交流。学术期刊可以直接获取学者对期刊发布学术信息的直接体验与即时反馈,采集学者交流行为的大数据,分析学术研究新方向,发挥学术期刊的催化导向功能[13]。

(二)分享理解与意义创新

在广泛的信息交互的新型传播观念中,碎片化传播呈现出分享的关键特性。其一,分享碎片化学术信息本身,即分享期刊把关的学术成果,分享期刊创新的学术策划及通过网络传递创新的学术实践。其二,分享碎片化传播过程中的反馈性影响,实现意义的衍生与创新。

分享理解。学术信息的制作呈现碎片化倾向,文本结构没有固定框架,优先制作具有完整数据链的有效学术碎片去接近“整体真实”。在传播中,选择多维度、开放性的学术碎片作为分享的基础媒介,碎片化的学术分享以不间断的学术信息输出为前提,并在受众中间形成学术影响。受众对文本的解读没有限定,允许受众注入任何有学术价值的信息,让受众对学术成果以及期刊创新的学术策划形成理解认知。受众理解或会分享,受众直接作为发布者加入分享的队伍中来。学术策划是让受众了解期刊学术方向的“楔子”,碎片化傳播中的学术策划是学术导向,是激发学术研究的引子,运用学术碎片启发受众自我驱动,引发受众协同创意,在不同的理解背景下,碎片化信息由受众自由地重组缝合,形成有效的理解分享的创新机制,营造充满有价值信息的学术绿洲,实现学术意义的再创造。

意义创新。碎片化的即时传播,准确地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碎片化的即时分享,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信息传播,受众通过学术碎片的接触使用获得理解与新知。学术碎片的分享,意味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延续,在功能上实现了三个方面的目标:其一,碎片化传播注重设置与受众关注焦点相关的学术话题,运用超越时空限制的网络手段介入开发,实现了学术意义的即时创新与发布。其二,碎片化隐喻了信息发布新模式,通过互动模糊了传播者与受众的主客体关系,实现了意义创新在多重身份之间的信息转换与传递。其三,碎片化学术信息实现大众科普的功能,引发普通受众学习思考,引导其关注科技创新,通过反馈增强互动,提高学术期刊科普价值,实现学术期刊社会性效益上的意义创新。

(三)“个人订制”的精准推送

成功的学术期刊一定是某一领域学术共同体的中心,它与学术研究密不可分,拥有自己独有的相对固定的作者和读者群体。这一作者及读者群体大都是学者,学者们对学术期刊拥有真诚的学术归依感和信任感。学者们对于学术期刊的期待不只是发表学术观点、获得学术认可,更重要的是,即时有效地获得学术前沿信息。在互联网传播领域,学术期刊的读者群体成为用户,学术期刊根据用户的专业特征、信息需求特征,对用户进行细分,在细分的基础上进行“个人订制”学术碎片的精准推送,创造并满足用户个体的学术需求,是学术期刊碎片化有效传播的关键所在。

学术期刊目前停留在“满足整体需求”阶段,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转型[6]。学术期刊转变观念,运用互联网思维,以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基础,掌握学术期刊用户信息需求的新特点,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对信息进行全面挖掘分析,实现学术信息的专业化、个性化精准推送。首先,对期刊用户进行从“整体”到“个体”的细分,根据对用户平台数据的分析,细分用户当前的需求,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分析可能发展的新的学术需求。其次,运用数字化技术整合用户的动态需求,按照不同的需求,建立起相关连接,精准推送到数字化平台的学者用户端,为学者量身定做精准的学术信息推送服务。最后,建立完备的学术信息阅读情况跟踪反馈机制,根据用户对推送的学术信息的点击率、阅读时长、收藏率等数据,重新分析用户学术需求,实现更加精细的分析、更加准确的判断,对学术信息的推送进行动态调整。

四、学术期刊在碎片化传播中的有效布局

碎片化的传播模式给学术期刊带来了很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生存挑战。学术期刊如何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在传播生态环境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学术界的关注度,提升刊物自身的传播效应,是学术期刊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提升特色栏目的碎片化传播力

学术期刊特色栏目的内涵建设与对外传播是不可偏颇的两方面,特色栏目的内涵建设,推动了学术期刊特色化与专业化发展,特色栏目的传播力、影响力则是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运用碎片化模式重点推广特色栏目,是现阶段提升期刊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将特色栏目碎片化,编辑成为符合受众需求的信息适量且具有品牌效应的学术文本,运用网络平台多渠道呈现特色栏目的学术信息,在精准推送的基础上,实现学术信息的及时发布,分享特色栏目学术成果,读者对学术信息形成理性认知,作者、读者、编者实时进行信息交互,实现交流与反馈,促进学术成果的再创造及特色栏目发展的观念更新,引领学术研究的价值走向。

碎片化传播着眼于特色栏目在传播过程中的竞争力,它丰富了特色栏目的竞争手段与策略,扩大了传播的信息量,提高了传播速度与精准度,突出了特色栏目学术信息的重要程度,显著提升了栏目及学术期刊的学术地位。

(二)建设以学者为中心的传播平台

互联网技术带来了传播方式的变化,服务学者已经成为学术期刊传播的终极目标。就学术期刊而言,作者和读者大都是学者,为学者提供学术服务,进行学术传播、促进学术发展是期刊存在的价值。学术出版是传播学术信息的“正式渠道”,期刊以正式出版物为传播媒介的学术传播为学者获得了社会认可。除此之外,期刊的学术传播还应开拓网络媒介渠道,如学术期刊以审核者、服务者的身份打造以学者为中心的传播平台,注重学者的参与度和传播效果,让学者在学术信息传播中享有主动权。

学术期刊以学者为中心的传播平台应具有以下特质:第一,开展以网络传播为基础的学术传播,通过大数据分析学者的研究兴趣及研究范围,精准及时推送学术信息,为学者打造私人订制期刊。第二,增强学者自己的学术自信,学者拥有学术信息的发布权,学者一点鼠标即可上传最新的学术信息,经期刊审核后,就能实现学术信息的共时空传播。期刊学术平台的即时性学术信息增多,学术信息的内容也将更为丰富。第三,学术信息的类型向多元化、立体化方向发展,纸质出版无法呈现的视频、语音等学术信息都可以在数字平台呈现。第四,同行评议的价值进一步凸显,学者可以在平台上基于学术信息进行探讨互动,作者可以即时获得同行的评议,推动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第五,学者可以为期刊发展建言献策,助力期刊的深度选题策划,期刊与学者建立亲密的互動关系,期刊成为学者最为信赖的学术传播媒介。

(三)策划资源共享的互联网出版物

创新学术选题策划是学术期刊的最大优势,学术期刊要具备引领学科发展的眼光,要具有服务学术界的意识,学术期刊突破狭小的出版单位的局限,同类型的学术出版单位共同协作,以一级学科为基础成立联合编辑部,按照学科方向,对各个期刊发表的论文分类进行专业化的编排,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业界权威的共有的专业互联网出版物。如共建《哲学研究》《文学研究》《法学研究》等网络出版物,通过资源共享为学者提供在线专业服务,学者通过一个传媒频道可以看到多种学术期刊的专业论文。在此基础上,按照学科分类,学术期刊联合打造开放型的出版传播平台,既传播了学术信息,又提高了期刊品牌的传播效果,实现学术期刊和学者的双赢,是一种互联网模式下期刊碎片化传播的有益尝试。

五、结语

学术期刊顺应数字化的发展趋势,创新办刊模式,整合期刊资源,重组期刊结构,优化学术信息的时效性,运用碎片化的传播模式放大服务优势,按照学术标准对学术信息进行细分整合,实现学术信息的精准送达,达到信息交流与反馈的及时融合。学术期刊以网络为载体,搭建以学者为中心的媒介平台,着力开展特色栏目碎片化传播力的建设,提升期刊的学术品牌效应。学术期刊探索业界融合,以学科为依托,共建资源共享的互联网出版物,为学者提供在线专业服务的同时,集聚了学术期刊的力量形成合力,有效提升了学术期刊的传播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序政.“碎片化”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探析[J].今传媒,2013(4):39-40.

[2] 华汉泽.网络时代的碎片化传播[J].新闻世界,2015(12):49-50.

[3] 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9-11.

[4] 梁小建.媒介融合中学术期刊的功能缺失及应对[J].编辑之友,2012(2):56-59.

[5] 王欢,孟凡骞.学术期刊碎片化传播的表象与实质[J].中国编辑,2018(7):30-38.

[6] 周小华.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按需提供用户服务[J].出版发行研究,2016(3):53-55.

[7] 王欢.学术期刊整合性服务研究:以碎片化传播为背景[J].出版广角,2016(12):41-43.

[8] 向淑君.期刊内容碎片化传播的版权问题刍论[J].中国出版,2015(12):26-28.

[9] 威廉姆斯·维姬,方理华.国际学术期刊的商业化发展与市场推广[J].传媒,2011(10):17-19.

[10] 刘昊.碎片化语境下的网络传播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1(10):80-81.

[11] 张春丽,商丽娜,倪四秀.科技期刊开放式同行评议模式探索[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1):1151-1155.

[12] 马彪.“互联网+”时代学术期刊的作用与发展前景[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0):1046-1053.

[13] 李卓卓,陈巧兰,韩静娴.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模式演进:基于学术期刊信息发布的视角[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1):49-52,69.

作者简介 程莹,硕士,编辑,研究方向:编辑学、文献学。

猜你喜欢

碎片化学术期刊传播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新创办的学术期刊发展探讨
平行的个体与垂直的世界
微时代信息碎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想象力都去哪了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