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经验与启示

2022-05-09张运吉闫温乐

世界教育信息 2022年3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张运吉 闫温乐

摘   要:培养优秀的国际组织人才是提升国家议事能力、决策能力与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而高校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先锋,英国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拥有全面的国际视野与良好的沟通能力,其中一些毕业生在国际组织中就职并承担要务。文章以全球胜任力框架为研究视角,选取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以及利兹大学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发现三所高校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着重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鼓励学生采取行动、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全球责任意识。文章对三所高校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高校培养国际组织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际组织 人才培养 曼彻斯特大学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利兹大学 全球胜任力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全球问题与国际事务,单个国家独立应对这些问题的能力愈加薄弱,而这进一步强化了国际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1],使其成为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的全球治理机构,在解决人类共同危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与交流合作、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培养更多能将工作方式、理念与价值观融入日常工作的高水平国际组织人才将提升一国在国际上的议事能力、决策能力与“软实力”[2],而如何培养与选送国际组织人才也是各国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3]。

高校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方面起关键作用。许多英国高校毕业生都在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国际组织工作,承担各类重要工作,并将自身专业所学的技能运用到处理国际事务之中[4]。以联合国秘书处为例,截至2018年12月31日,联合国秘书处共有来自187个成员国的职员37505人,其中英国职员839名(中国职员546名)[5]。尽管英国高校并没有针对培养国际组织人才开设课程与计划,但其培养出来了具备就职于国际组织所需素质的人才。因此,分析英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式,对我国提升国际组织人才建设能力有着参考意义。

二、研究视角与框架

21世纪的学生生活在一个相互联系、多样化以及迅速变化的世界。新兴的数字、经济、文化、环境等正在塑造年轻人的生活,为他们创造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更加紧密联系的外部环境要求学生能够欣赏文化差异并从中受益。201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PISA2018全球胜任力框架》,将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定义为一个多维的终身学习目标。全球胜任力由四个相互依存的维度组成,而这四个维度又由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这四个因素来支撑(见表1)。[6]

以上四个维度与支撑因素相互融合与依存。不难看出,培养一个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对于各国而言都是一个挑战。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文化知识、利用这些知识观察全球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否以开放的态度接受不同的观点与价值理念,都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标准息息相关。

三、英国高校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本文以全球胜任力作为研究视角,选取《泰晤士报》2020年公布的“执行可持续发展目标社会影响力”排名中位居英国前三名的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和利兹大学为案例,深入剖析英国高校如何培养国际化专业型人才与复合型人才。[7]三所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战略目标都与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理念相一致,并通过建立全球伙伴关系来培养具有跨文化能力与全球视野、有能力解决全球问题的国际化人才。

(一)知识:发掘问题,运用所学

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全球问题,国际政治经济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且发展迅速的学科。这一学科关注政治与经济、各个国家与全球之间的关系,并致力于对一些紧迫的全球问题进行研究(如世界貧困、不平等、性别关系等)[8]。国际政治经济学是曼彻斯特大学的优势学科,其硕士课程能反映当今政治学家的研究范围与特点,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全球治理、政治学(全球气候变化方向)等17个课程单元获取相应知识,思考如何解决发展与不平等、环境危害、经济危机等10余个全球问题。[9]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一直致力于让学生发掘全球问题,并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该校地理系为学生提供了城市未来、地质计算、环境动力学等方向的课程[10],并为学生搭建进行项目研究与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发现全球性问题,并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去开展项目研究。例如,由于人工水坝和水库的增加,世界上长度排名前246的河流中只有37%的河流保持自由流动,而这一现象会加剧生态系统的静态化,对于生物多样性是致命的打击。马克·穆里根(Mark Mulligan)博士与地理学系的两名博士生通过实践建立了水坝的数据库,旨在通过对超过3.8万个水坝的评估与分析,缓解河流静态化问题。[11]

利兹大学则以其气候研究闻名,其环境学院与普里斯特利国际气候中心汇集了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世界顶级专家,可以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科知识[12]。例如,环境学院开设环境与发展理学硕士课程项目,不仅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环境政策与治理、气候变化的影响与适应等理论知识,还让学生走访东约克郡等地区与坦桑尼亚等发展中国家,进行实地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应环境问题。[13]

(二)技能:掌握本领,采取行动

曼彻斯特大学关注全球健康领域的价值、概念以及框架,通过让学生认识到全球卫生系统中的优劣势,培养他们的跨学科技能,来达到解决资源匮乏、文化敏感、政治困境中复杂问题的目标。该校生物、医药与健康学院开设个人职业发展专业(公共卫生与初级保健方向),设置“全球卫生基础”“了解全球健康定位”“熟悉全球卫生安全”等10门课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球健康的重要性与价值。在此过程中,通过鼓励学生从全球角度分析影响健康的政治、社会、经济、法律等因素,提升全球健康知识储备;对全球问题进行探索与争论,以及考虑如何衡量全球卫生进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设计全球卫生政策并考虑道德问题、了解卫生工作的危机,提升个人素质;经历团队合作、深入挖掘全球健康发展问题等,培养团队工作、创造创新、问题解决等就业技能。[14]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战争研究、化学与信息系与马歇尔电子化学习咨询公司于2019年10月联合推出全新在线模块课程“全球化世界中的专业技能”。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发展学生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帮助他们在多元文化中茁壮成长。这一课程聚焦世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试图告诉学生可以通过管理偏见、言语及行为来影响他人并创造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环境。该课程的授课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形态,如通过学生间的互动、对教职工和学生的视频采访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15]

利兹大学为学生提供了跨文化交流研究与专业语言结合的课程,学生可以通过分析一些棘手的全球性问题进行跨文化方面的社会互动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会发展专业语言方面的能力,如英语翻译、公共演讲、书面交流等方面的技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16]。此外,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从而提升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利兹大学学生会为学生制定了完整的社交、文化与语言活动计划,让学生能够在教室外的环境中轻松与他人交流。同时,利兹大学有300多个由学生主导的课外俱乐部与社团活动,进一步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17]

(三)态度:文化融合,互相尊重

曼彻斯特大学是一所对多元文化包容性较强的大学,每年会迎接来自160个国家和地区超过4万名国际学生,而其所处的曼彻斯特市也是世界上国际学生较为聚集的城市。由于国际学生人数较多,曼彻斯特展现出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并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校园社区”。每年2月,曼彻斯特的学生会在“校园社区”中自发组织为期一周的文化庆祝活动(如曼彻斯特艺术节、犹太电影节、加勒比狂欢节等),融合各地习俗来庆祝“全球周”。在這一周内,学校将鼓励学生在校园内进行现场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向他人展示自己的国家并了解其他国家文化,这也使得曼彻斯特市兼具文化多元性与包容性,跻身于最好的国际学生交流城市之一。[18]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会在每年的11月12—18日举办为期一周的“世界文化节”表演和活动,其中11月17日恰是“国际学生节”,进一步展现各国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节”由一个个环球嘉年华组成,国王学院每年有250多名学生参与其中。[19]在课程设置方面,国王学院的社会科学与公共政策学院特设语言与文化多样性的文学硕士学位,通过系统的培养、研究工作坊等,让学生了解城市多元文化环境中的语言、种族、个人和社会文化身份塑造方式,并培养其批判性分析、文化多样性评估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20]

利兹大学作为全球40所最具国际化特征的大学之一[21],一直致力于通过社团、语言中心、社交活动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文化交流的理解。通过利兹大学的学生会社团,学生可以在每年举办的“世界团结节”期间了解有关语言、国家与文化相关的信息以开拓学生视野并发展技能;通过语言中心的支持,学生可以加入小组练习来运用所学习的语言。由于语言学习会激发学生的文化意识,该中心也致力于帮助学生强化这种文化意识;通过“全球咖啡馆”“全球利兹”“全球星期六”等平台[22],利兹大学的学生能在这些定期的社交活动中结识新友。[23]

(四)价值观:社会发展,文化认同

曼彻斯特大学始终秉持“让学校有所作为”的价值理念,并一直为此付诸行动。2019年,曼彻斯特大学任命了第1000名志愿服务管理人员(在社区为学生或学校提供帮助超过1200个小时服务的学校领导层,如技术服务主管等),他们利用专业知识以及通过“管理者提议”为社区中的年轻人和学校提供帮助。在英国各个社区,1000名志愿服务管理人员的加入影响了超过45万名的学习者,“管理者提议”所提供的大学校园访问机会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切身感受校园生活,从而受到鼓舞与启发。在同一价值理念的推动下,曼彻斯特大学任命的志愿服务管理人员都义务承担起了推动教育发展的社会责任,也让更多的学生走进了大学校园。[24]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一直走在认同文化价值的前沿。2016年,国王学院推出“艺术人文研究委员会文化价值界定项目”,通过探索、研究、评估和建立证据的方式支持对文化价值的分析,以此来考察文化价值对于人们的生活与理念产生的影响[25]。其文化价值报告也指出,文化在塑造公民对气候变化的态度时具有重要作用,而肯定文化的价值能够推动公民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时的使命感与责任感。[26]

利兹大学设置文化价值中心(Centre for Cultural Value),专注于解决文化在冲突、教育、健康与福祉等领域的作用,使公民能在国家或地方政府创造文化价值时发挥相应的作用。例如,该中心为学生承担全球使命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学生通过向患者提供非临床的服务,如唱歌、舞蹈与艺术课等,提升他们对全球健康问题的责任感。[27]

四、思考与启示

近年来,由于国际组织在全球事务与治理方面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也逐渐重视起国际组织人才的培养工作。许多高校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邀请海外人士来高校实地任教,以此提高教师团队的国际化水平,但目前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先前的举措都难以为继。因此,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不失为一种解决当前问题的措施。曼彻斯特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以及利兹大学三所高校在国际发展方向上的课程与实践都具备一定特色,培养了一批能体察本土、全球和跨文化问题,能理解并欣赏他者的观点和世界观,能参与开放、得体、有效的跨文化互动,以及能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负责任行动的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

(一)知识: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是当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已然超越了国家与地区的界限,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发展与生存。而解决全球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三所高校都开展相关社团、创设特定项目或举办系列活动与节日来帮助学生接触全球问题,并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或背景来服务社会并进一步解决相关问题。因此,我国高校也应当从全球问题出发,创设相关项目或社团来吸引学生参与。同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帮助学生增长相关知识并鼓励他们运用自身本领来改善现状,如医学和科学学院的学生可以在疫情期间制作3D面罩、为前线医护人员提供防疫装备等。

(二)技能:鼓勵学生采取行动

全球技能是指理解世界的问题并采取行动的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相应知识并初步了解世界的基础上,运用这些知识,提出方案并采取具体行动。英国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并通过运用他们的技能来实现对全球的责任担当。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学生需要拥有根据信息进行推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沟通、换位思考、解决矛盾和冲突以及适应世界的能力。由于英国是一个汇聚众多民族、国家与地区学生的国家,而语言与沟通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英国高校也更加注重国际人才在语言与沟通方面相关技能的培养,并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平台与实践交流机会。

(三)态度: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指的是国家间在行为规范、习俗、惯例等文化传承上的差异程度。如果两国的文化差异大,就会使得文化的刚性在面临跨文化适应时的难度更大,从而使得沟通成本与信息成本更高[28]。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与实践活动中更应注意促进文化融合,培养学生理解各国文化差异的能力。英国是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先进国家,一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学生。因此,英国高校重视文化交融与差异的问题。我国各类高校(重点大学、地方院校、民办院校等)在教师国际化、教学国际化以及学生国际化方面存在不平衡发展与差异[29]。对此,我国高校不仅应当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创造更多机会促进他们对各国文化差异的理解,同时也应当在教学、教师团队等方面为中外学生的深入交流与经验分享搭建有效桥梁。

(四)价值观:培养学生全球责任意识

英国高校注重培养学生在面临全球问题时的责任意识,强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自身本领来为社会作出贡献。此外,英国高校也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观,通过系列项目帮助学生从文化的视角来完成和应对全球公认的一些关键问题,以期培养学生的全球责任意识。对此,我国高校同样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关实地考察项目并组织中外青年学生共同参与[30],在日常交流与磨合的过程中不断筑牢学生的沟通、交流、适应与合作能力,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全球的责任意识,利用其知识与技能来合作解决问题,以为学生成为国际化人才做准备。

参考文献:

[1]阚阅.全球治理视域下我国的国际组织人才发展战略[J].比较教育研究,2016,38(12):16-21.

[2]郦莉.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及中国的培养机制[J].比较教育研究,2018,40(4):39.

[3]刘宝存,肖军.“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与改革路径[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5):1-2.

[4][7]郭婧.英国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与输送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9,41(2):12,17.

[5]UN General Assembly Secretary-General.Composition of the secretariat: staff demographics(report of the secretary-general)[A/74/82][R/OL].(2019-04-22)[2019-04-22]. https://digitallibrary.un.org/record/3809594?ln=zh_CN.pdf.

[6]滕珺,杜晓燕.经合组织《PISA全球胜任力框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8,45(12):100-111.

[8]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MA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standard)/overview[EB/OL].[2022-02-24].https://www.manchester.ac.uk/study/masters/courses/list/10876/ma-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standard/.

[9]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MA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research) / course details[EB/OL].https://www.manchester.ac.uk/study/masters/courses/list/10877/ma-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y-research/course-details/.

[10]King’s College London.Geography MPhil/ PhD, or option of joint PhD with HKU/Humboldt/NUS[EB/OL].[2022-02-24].https://www.kcl.ac.uk/study/postgraduate/research-courses/geography-mphil-phd.

[11]King’s College London.Only one-third of the world’s longest rivers remain free-flowing[EB/OL].(2019-05-08)[2022-02-24].https://www.kcl.ac.uk/news/only-one-third-of-the-worlds-longest-rivers-remain-free-flowing.

[12]University of Leeds.Universities unite over global climate challenges[EB/OL].(2020-11-19)[2022-02-24].http://www.leeds.ac.uk/news/article/4717/universities_unite_over_global_climate_challenges.

[13]University of Leeds.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MSc[EB/OL].[2022-02-24].https://environment.leeds.ac.uk/courses/g719/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msc.

[14]University of Manchester.Person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ublic health and primary care)[EB/OL].[2022-02-24].https://www.bmh.manchester.ac.uk/study/cpd/courses/personal-professional-development-public-health-primary-care/?pg=all&unit=POPH62311&unitYear=all.

[15]King’s College London.Giving students the skills they need to succeed in a globalised world[EB/OL].(2019-10-31)[2022-02-24].https://www.kcl.ac.uk/news/giving-students-the-skills-they-need-to-succeed-in-a-globalised-world.

[16]University of Leeds.Professional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 MA[EB/OL].[2022-02-24].https://courses.leeds.ac.uk/f584/professional-language-and-intercultural-studies-ma.

[17]University of Leeds.Social activities[EB/OL].[2022-02-24].http://www.leeds.ac.uk/info/130567/language_centre/628/social_activities.

[18]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Multicultural Manchester[EB/OL].[2022-02-24].https://www.manchester.ac.uk/study/international/why-manchester/multicultural/.

[19]King’s College London.‘One World Carnival’ at King’s celebrates culture, diversity and faith[EB/OL].(2018-11-28)[2022-02-24].https://www.kcl.ac.uk/news/one-world-carnival-at-kings-celebrates-culture-diversity-and-faith.

[20]King’s College London.Language and cultural diversity MA[EB/OL].[2022-02-24].https://www.kcl.ac.uk/study/postgraduate/taught-courses/language-and-cultural-diversity-ma.

[21]University of Leeds.Global collaborations[EB/OL].[2022-02-24].http://www.leeds.ac.uk/info/130560/global/523/global_collaborations.

[22]University of Leeds.A global university[EB/OL].[2022-02-24].http://www.leeds.ac.uk/info/102030/campus_life/8/a_global_university.

[23]University of Leeds.HOST UK[EB/OL].[2022-02-24].https://www.hostuk.org/.

[24]University of Manchester.Making a difference in schools[EB/OL].[2022-02-24]. https://www.manchester.ac.uk/discover/magazine/features/school-governors/.

[25]King’s College London.The cultural value scoping project[EB/OL].[2022-02-24].https://www.kcl.ac.uk/cultural/projects/2018/cultural-value-scoping-project.

[26]CROSSICK G, KASZYNSKA P. Understanding the value of arts & culture The AHRC cultural value project[R]. Swindon:Arts &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2018.

[27]University of Leeds.Leeds to be home of UK’s first centre for cultural value[EB/OL]. (2019-06-10)[2022-02-24].http://www.leeds.ac.uk/news/article/4429/leeds_to_be_home_of_uks_first_centre_ for_cultural_value.

[28]尹華,谢庆.“一带一路”倡议、文化差异与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J].当代财经,2020(11):113-123.

[29]蔡宗模.中国高校的全球化行动:问题与展望[J].世界教育信息,2016,29(14):13-17.

[30]邵丽华,郭凯琳,赵宝永.高校增进中外青年学生交流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科技大学搭建“四位一体”中外青年学生交流平台为例[J].高校共青团研究,2020(Z2):242-246.

作者简介:张运吉,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闫温乐,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国际组织高级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编号:BDA180032)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