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的动机,丰富的寓意
2022-05-09白皛
《岳阳楼记》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其中最经典的一句话,自然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历来就被赞叹为最具爱国情怀、最具责任担当的名言警句。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在庆历六年,也就是公元1046年,范仲淹在邓州(今河南邓县)任上,应其至交好友滕子京之约,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文中无论对“岳阳楼之大观”的描写,还是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抒怀,都足以使此文彪炳文学史册,激励百世人心。[1]
在认同这一观点的同时,有一个问题值得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不是就是抒发内心的爱国情怀?如果说不是的话,那作者明明又在文章的最后写下了这句经典之语;如果说是的话,那文章的标题明明只是《岳阳楼记》。如何看待这种矛盾呢?笔者以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去深入的解读文本,就必须将时光推到范仲淹所处的那个时代,看看范仲淹到底是带着怎样的动机来写这篇著名的文章的。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个时候的范仲淹肯定不是给滕子京来提供心灵鸡汤的,因为这个时候滕子京是“谪守巴陵郡”。尽管滕子京在这个岗位上干出了一番业绩,但是毕竟是一个被贬的朝臣,内心的失落是难免的,让其燃起“先天下”或“后天下”的热情是有困难的。所以解读这篇文章的写作动机,不妨先别把文本看得那么伟大,而是站在一个普通的官僚交往的角度,来尝试进行解读。
一、朴素的动机
实际上,关于范仲淹写《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当时作者也未必能意识到这篇文章能够成为千古传诵的名文)的目的是什么,至今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在诸多看法当中,有一种观点非常有意思。这种观点认为:作者的本意在于规劝滕子京要“谨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远祸”。这一观点在较长的时间里都比较流行。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寻找到了一个主要的材料依据,即宋代范公偁《过庭录》。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记载的: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2]
应当说这一材料是非常有说服力的,滕子京肯定负有大才,否则其不可能做到在“謫守巴陵郡”的情况下,“越明年”就“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而且还有动机去“重修岳阳楼”。只要知晓人性的规律,就可以知道像这种负有大才的人,在被“谪守”的时候,是不可能没有怨言的,“怀才不遇”才是他们正常的反应。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范仲淹作为其至交好友,必定会设身处地对其进行规劝。很显然,范仲淹深谙劝人的艺术,其没有直接跟滕子京说什么大道理,而是借助于《岳阳楼记》来将自己的观点渗透其中,这样更容易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从而也就完成了对朋友的规劝。
这是一个非常朴素的动机,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常常会有这样的动机。范仲淹的智慧在于,他选择了最巧妙的方式与载体,完成了对朋友的规劝。
二、丰富的寓意
这个方式与载体其实就是《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后“属予作文以记之”的产物,换句话说,实际上是滕子京对范仲淹的命题作文。范仲淹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没有一味歌功颂德,而是在描写岳阳楼景象的时候,将自己的意图蕴含在文中。这样,《岳阳楼记》就能够以一种传统的文字,去表达一种跨越时空的思想。正是因为伟大思想在其中的巧妙渗透,所以其已经成为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而将其中的精髓归纳起来,则可以认为有三条:一是教我们怎样做人,二是教我们怎样做官,三是教我们怎样写文章。[3]
这三条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一条,就是建立怎样的人生观的问题。这看起来是一个老生常谈、同时又显得有些高大上的问题,但是实际上无论是对于像范仲淹或者滕子京这样的官场中人而言,还是对于普通的人而言,又是涉及到一个立身处地的问题。无论是否意识到自己有没有恰当的人生观,可以肯定的一个事实是:每个人的生活都受自己的人生观支配。
由于史料所限,对滕子京这个人的了解并不多,但是不妨站在一般人的角度去思考:一个身负才能的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到底应当怎样面对?对于这个问题,范仲淹给出的答案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宠辱不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实际上非常类似于人们常说的“兼爱”。
获得这些认识,实际上就能够读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当中表现出来的丰富寓意:在文中,大量的景致描写,既是对自然风景的客观描述,也是对滕子京功绩的由衷赞赏。景致有着多重情形——既有“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也有“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而这种景致不正象征着人生总有沉浮。在面对人生沉浮的时候,虽然偶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但最终还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对于作者来说,所求者则是“微斯人,吾谁与归”,即求一个可以“与归”的“斯人”,这才是作为友人、作为同僚对好友最好的规劝。
三、今人的收获
今人读《岳阳楼记》,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汲取其中的智慧,来为今人的生活与生存夯实认识观的基础。从这个角度讲,今人读此文,需要考虑应当有怎样的收获。你的收获,应当建立在鉴古知今这样一个逻辑基础上。也就是说在解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既需要站在作者或文中主人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需要站在今人的生活角度去思考问题。
范仲淹是北宋文学家,《岳阳楼记》是其传世名篇,今天的人在品读的时候,注重的是对作者致君泽民、先忧后乐的阔大胸襟的称颂与赞扬,以及对该文“造物矜庄、润色宏丽、声调清越、气色苍浑”的艺术特色的赏析,相比较而言,对其文中所表达的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有所忽视。[4]站在今人的角度,再读《岳阳楼记》,所应当有的收获应当指向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于成人来说,谪守总是可能遇到的生活常态,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挫折与坎坷。面对这些坎坷与挫折,既不要“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不应当顾虑“进亦忧,退亦忧”。只要在生活中能够做到随心、尽力,只要在努力的过程中尽心,那么就对得起自己的人生,无论是什么样的结果,都应当坦然面对。
在遇挫或迷茫的时候,又或者在无助或忘我的时候,如果有像范仲淹这样的挚友的规劝,那我们的生活也会因为这样的点缀而精彩。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无论是对于“居庙堂之高”者,还是对于“处江湖之远”者,都应当有这样一种人生态度,只有自己的人生态度变得积极起来,那么一个人的人生才会自洽,才会和谐。
参考文献:
[1]李存山.《岳阳楼记》的政治文化内涵[J].湖南社会科学,2005(1):138-142.
[2]王宽行,刘景林.谈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写作目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6):14-17.
[3]梁衡.《岳阳楼记》留给我们的文化思考和政治财富——在北京大学范仲淹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节选)[J].课程.教材.教法,2009(4):21-25.
[4]史国强.婉转得体,润物无声——《岳阳楼记》规劝艺术赏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4):105-105.
白皛,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