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性、悲剧性审美特征在琵琶作品中的体现
2022-05-09悦梦华
悦梦华
摘要:琵琶作品《临安遗恨》之所以具有艺术价值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究其内在本质来说,首先,本作品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获得灵感,并加以创作使其发展。其次,演奏者配合钢琴演奏该作品,从而不断唤起人们听觉和情感这两方面的审美特质。本文通过对琵琶作品《临安遗恨》的时代背景、演奏技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琵琶作品《临安遗恨》中如何体现英雄性及悲剧性审美特征,进而揭示琵琶艺术魅力的所在。
关键词:琵琶 临安遗恨 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5-0070-04
一、传统音乐文化中英雄性、悲剧性的审美特征
“一般来说,我们通常将影响民族审美心理形成的诸多基本条件分为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以及作为深层心理结构的‘集体无意识’的三个部分或层面”。其中,最根本的是前两部分,而后者“集体无意识”作为民族审美心理的深层结构,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形成,超越了一切个人经验之上的,从遗传中获得带有普遍性的“种族记忆”。中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在几千年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含蓄谦和、亲自然、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在王光祈看来,“即爱和平、喜礼让、重情谊,轻名利是也。” 同时,还有着“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威武不屈”等性格特征。如有许多诗人借松、竹、梅等意象托物言志,梅花的暗自绽放、松树的傲雪独立的品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性格的展现。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仁人志士的故事都体现出了坚韧不拔、坚强不屈、永不放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些民族精神不仅可以通过文字表现出来,还有很大部分通过音乐的方式展现出来。不同于文字的表达方式,音乐通过各种技法模仿各种场面以及声音,能使听众更好的进入到场景之中。因此,在许多传统音乐审美中存在有很多偏重于含蓄、内敛、哀怨、悲愁和对人生思考的音乐作品。
如大家都知道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古曲《高山流水》就与此故事有密切的联系,恰好体现了上面所说的影响民族审美心理形成的诸多基本条件中的自然系统的条件,作品既有“高山”又有“流水”,寄情于山水之间,在展现高山流水景象的壮丽、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的同时,借景抒情,将自身的情感通过高山流水这一景象表现出来,对人生与世界的沉思、对美好友情的歌颂与向往之情。刘德海先生于1984年创作的琵琶作品《天鹅——先给正直者》是他“人生篇”里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曲子描写生活中天鹅的各种动作,如天鹅停留湖面、天鹅戏水、天鹅抖动羽毛、天鹅高飞等,用音乐描写出天鹅的动态美。天鹅给大众大都是圣洁、无瑕、高贵、淡然的印象。刘德海先生通过美妙的旋律,道出天鹅积极向上、圣洁、淡然的姿态,从而反映出刘德海先生对于人生品质的追求——正直。
二、琵琶曲《临安遗恨》中英雄性、悲剧性审美特征的构成与体现
琵琶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乐器中的代表性乐器,从古至今流传了很多琵琶类的曲子,其中不乏一些比较具有英雄性,悲剧性的作品,例如以刘邦为主角的讲述楚汉相争的《十面埋伏》,还有以项羽为主角的楚汉相争、霸王别姬的《霸王卸甲》。这些英雄性、悲剧性也体现在了近现代创作的琵琶作品之中,由作曲家何占豪先生创作的音乐作品《临安遗恨》就是其中之一。自改革开放之后,作曲家在对于器乐作品的创作方面不再单一化,创作理念不断更新,使得传统民族器乐音乐作品的创作愈发多元化,涌现出一批对传统音乐进行创作的优秀作曲家。何占豪先生也是其中之一,在多年的音乐工作中,其感受到了中国传统音乐所带给他的无穷魅力。经过长时间对中国传统乐器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后,何占豪先生创编出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给中国传统民族器乐音乐琵琶作品注入新鲜的血液。尤其是何占豪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协奏曲《临安遗恨》。这部音乐作品一经推出,就收获了大众的认可和喜爱。
琵琶作品《臨安遗恨》是何占豪先生从中国传统乐曲《满江红》中的音乐片段进行取材创作发展而成的。乐曲的主人公是南宋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将——岳飞,岳飞十岁从军,南征北战,建立了众多功勋,但却含冤而死。乐曲展现出岳飞精忠报国、驰骋战场的英雄形象,同时也向听众讲述了被奸臣秦桧陷害入狱,囚禁临安狱中最后含冤而死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情景情绪的不同变化,描写岳飞被囚禁时的思绪变化:对人生的感慨、对敌人的痛恨、对家人的眷恋、对国家江山社稷安危的担心。音乐作品《临安遗恨》其乐曲所表达的感情真实动人,作曲家在乐器原本的演奏方式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使这首音乐作品在有着极具听赏性的同时,更多的是通过演奏者对作品的演奏,使欣赏者被带入到民族英雄岳飞所处的情境之中,被民族英雄岳飞的艰苦一生而动容。此曲自问世后就屡次收获音乐奖项,可以称之为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代表作。
本文通过对琵琶作品《临安遗恨》的时代背景、演奏技法以及与钢琴之间的合作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琵琶作品《临安遗恨》中如何体现英雄性及悲剧性的审美特征,进而揭示琵琶的艺术魅力。《临安遗恨》这一琵琶作品包含的英雄性、悲剧性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题材的民族性
中国传统器乐音乐作品的创作往往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关于音乐审美心理的民族性,萧友梅先生曾经说过:“音乐的骨干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我们一定可以在我们的乐曲里面保存我们的民族性。”王光祈早在1926年起就在几篇文章中多次提及这一问题:“惟‘音乐作品’是含有‘民族性’的。换言之,各民族之生活习惯、思想信仰,既各有不同,其所表现于音乐之中者,亦复因而互异。”音乐作品《临安遗恨》关于题材的选取正是符合这一特点。作品的主人公是岳飞,就岳飞这一人物而言,“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一首《满江红》真实的表达出岳飞心系国家江山社稷的安危,无奈报国无门,对奸臣当道的忿恨之情,以及无法与家人团聚对家人的思念。
对于如何体现民族性,往往可以通过这首作品的标题展示,从而使得音樂作品的标题文字与其音乐形象相吻合。在对音乐作品的创作中,作曲家经常会使用到标题音乐。标题音乐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标题文字展现音乐作品中包含的情感及思想,始终体现出鲜明的音乐形象、引人深思的情节内容。何占豪就通过《临安遗恨》这一标题音乐,表现出作品故事的社会背景以及情感,使作品带有鲜明的民族性。
从一定程度来说,标题音乐的使用,能更好地表现出作曲家想要表现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临安遗恨》这个标题就十分明确地反映出作曲家想表达的音乐内容。“临安”两字明确地说出故事发生的地点,“遗恨”则是故事情感的表现,基本上能呈现出曲子之中所描写的历史情景,使演奏者和听众能够快速地进入到该曲目所设定的情境之中。其中“遗恨”二字的运用,成功展现出作曲家对于故事人物鲜明形象的刻画,同时也展现出该乐曲的情感基调,启发听众想象力。
《临安遗恨》所包含的民族性、时代性也在音乐素材的选用方面有着明显体现。《临安遗恨》选材于历史中被人们熟知的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听众对英雄人物岳飞有着深刻的认识,听众可以结合自己对岳飞的了解,更好地享受这个音乐作品。标题中的“遗恨”二字透露出悲剧的色彩,引发了听众的情感共鸣。其中“恨”这一字更是代表了所表达情感的广度,让人感受到人物岳飞的情感不是单纯的悲痛,而是在悲痛之余带有一股愤怒。悲痛与忿恨之情交叠在一起,这两者的交迭,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情感效果,相互烘托、相辅相成,从而激发听众对岳飞这一英雄人物的共鸣。
作曲家选取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岳飞作为琵琶作品《临安遗恨》的主人公,从音乐选材上极大的体现了英雄性、悲剧性。
(二)演奏技法方面
“从琵琶演奏上看,琵琶演奏中可以分为左手演奏技巧和右手演奏技巧两类,其中右手演奏技术为琵琶的发音技巧,左手技巧则担承着韵味表现功能,两者的相互配合形成了琵琶的整体音响特征。”
在琵琶作品《临安遗恨》中,快速弹挑技法大篇幅的出现,其是琵琶演奏中难度较高的技法。它将常规弹挑进行加速演奏处理,需要每个音都清晰且流畅。琵琶曲《临安遗恨》中,出现了两大块快速弹挑的段落,这些段落的快速弹挑多由十六分音符组成,随着演奏者的弹奏,这些密集的音符描写出战场的场面之宏大,战场气氛之紧张。通过对战场的营造,更加体现出岳飞的这一英雄形象。旌旗飘动,战鼓雷鸣,号角连起,千骑以动,人喊马嘶,岳飞手持兵器,为了国家大好河山,百姓的幸福生活,背水一战。作品中有快速弹挑的段落,通过强弱变化来展现战场战事的瞬息万变,战事开始前的准备阶段音量一定要弱起,士兵们列营排阵,随着力度的逐渐增强,展现出的画面则转变为骑兵出场,人喊马嘶,力度达到最强时,也是战场战事最紧张的时候,战事陷入焦灼状态,战场上的士兵齐声高喊,拼尽全力跟随将军岳飞背水一战,成功的将岳飞的英雄形象树立出来。最后将作品推向高潮,也展现出了岳飞和战士们已经将生死放置身外,为了国家安危、百姓的美好安稳生活做出战死沙场的准备,这些段落通过在力度上的转变,成功的给作品笼罩上了悲剧色彩。
扫弦是乐曲中“英雄性”审美构成的重要技术手段。扫弦的时候,演奏者需要通过右手一次性拨动琵琶四根琴弦,这一技巧具有强烈的、爆发性的音响效果。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用“四弦一声如裂帛”来描述扫弦这一演奏技巧。扫弦这一技巧多用于表现乐曲中战争的场面,营造磅礴的气势,刻画英雄人物形象。“扫弦的美感也体现在一种深度上,表现为:扫弦重速度而不重力度,重内心的震撼力而非重听觉的震撼力,故其力度的内涵是:深而有力,讲求一种内在的爆发力和张力……这些手段的应用刻画出的是一位重情重义、英勇果敢的英雄形象,具有中国民族式的‘英雄性’审美特征。”在《临安遗恨》引子部分,通过几个强而有力的不和谐和弦扫弦,成功塑造出身穿战甲、手拿长枪的英雄形象。扫弦所产生的强烈音响气势,烘托出了战争场面的庞大。在《临安遗恨》的尾声部分,同样采用了扫弦这一演奏技法,但所表达的感情与开头的英雄形象完全不同,尾声段落的扫弦能充分展现出爆发力,给岳飞的英雄形象加上了悲痛感。最后使用一连串的重音扫弦,骤然结束收尾,展现英雄就义的画面,岳飞这一英雄人物在此退场,令人久久难以忘却。
轮指作为表现“悲剧性”审美的技术手段之一,在乐曲《临安遗恨》中得到了使用。“轮指是琵琶演奏中最基本、最独特、最重要的技法。顾名思义,它是指右手指端有序地轮流拨弦,如‘轮子’滚动一样自如均匀而得名。它是由‘音点’连成‘音线’的技法之一。”音乐作品在开始之初,就运用了大量轮指的技能。通过绵绵不断的轮指、较为自由的旋律线条、配合强弱交替的力度变化,加之左手的大幅度揉弦,展现出凄婉悲凉的感觉,同时也暗示着悲剧序幕的拉开。音乐作品通过绵绵不断的长轮,真实的为听众展现出岳飞含冤入狱后内心的呐喊与悲痛的心情,同时也表现出岳飞忧国忧民的心情。阅读众多我国的书籍,在中国文化中,歇斯底里的大哭不是真正的大悲,而是那种隐藏着的无法表达情感诉求,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的悲剧审美。其中一段通过分解的轮指,慢速的进行,一颗颗掉落,营造出岳飞在狱中回忆的那些美好画面,对一同浴血奋战友们的思念,与家人在一起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往昔征战岁月的追忆。通过轮指的强弱变化,更好的反映出了岳飞深陷狱中内心情感的多种变化。在琵琶乐曲《临安遗恨》中,“轮指”这一技演奏法的使用,将岳飞内心的细腻情感变化表现出来,这一技法的运用,成功的展现出了英雄人物岳飞令世人叹息的悲剧人生。
(三)巧妙的结合钢琴伴奏
随着西方音乐在我国的传播,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作品进入多元化的世界,传统的民族器乐音乐作品通过借鉴西洋乐中的一些演奏技法,以及西方特有的音乐作品结构形式等进行新的创作,使得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之间相互融合,随之产生出新的火花。琵琶曲与钢琴伴奏的有机结合,增加了原本曲子的艺术表现力,带给人不一样的视听效果。
琵琶作品《临安遗恨》通过钢琴的伴奏,使音乐作品所要呈现出的气氛更加浓厚。在曲子的开头部分,钢琴用几个和弦和强大的力度有力地弹奏,瞬时烘托出曲子所要的那种悲壮气氛,将情绪推进高潮,伴随着琵琶的弹奏,迸发出强大的张力,英雄岳飞形象瞬间出现,从而拉开整个故事。特别是乐曲开始时,钢琴琴键的快速震动模仿出了战场上的战鼓之声,营造战争场面,反映出战场的紧张气氛。
在琵琶作品《临安遗恨》的引子部分,打破原本的琵琶先入模式,而让钢琴通过连续多组强而有力的不和谐,不稳定的八度和弦拉开序幕,奠定了整首曲子基调宏大且震撼。随后配合着琵琶的多组扫弦,与之前的多组钢琴和弦进行呼应。随后琵琶与钢琴交织配合,使整个所要描写的场面音响效果大大增强,有着极强的震撼力。
“在旋律的进行方面,中西都有‘鱼咬尾’(顶真格),这一专题钱仁康先生在《论顶真格旋律》就有提出:‘顶真是中外音乐共有的现象,有一些共同的规律,是共同的思维形式在音乐上的反映’……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形成了对事物形态和结构方面的心理体验,并直接影响着人在艺术审美中。”在乐曲的主题和第一次变奏部分,通过钢琴来引出主题部分的主题旋律,加之作曲家巧妙地运用“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方法,使乐句间更加连贯,流畅,使曲子的情感表达更加的自然,反映出乐曲所含情绪的逐步改变。琵琶与钢琴的有机结合,表现出主人公岳飞的豪放英雄气概,同时也较好的展现其内心的复杂情感变化,笼罩着一层悲剧氛围。
琵琶作品《临安遗恨》较为成功的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进行有机地结合,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方式。在以前,传统民族音乐对于音乐的创作与展现形式方面,更加侧重于音乐自身的横向展开和乐曲旋律的表现性。在艺术风格上,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注重对于乐曲自身音韵韵味的处理,要求形散神不散。传统的中国民族音乐作品在创作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旋律线条走向较为单一,大部分音乐作品多采用单旋律的线条叙述着历史上发生的故事,而对西方音乐中常常使用的和声方面借鉴和使用的较少。
琵琶作品《临安遗恨》在创作时,创作者运用了较多的和声,且配合钢琴伴奏与琵琶旋律进行呼应,使音乐的展开不再是侧重于自身的横向,音乐作品的旋律性更强。如在对岳飞征战在抗金的疆场的快板段落,与前一段的慢速形成鲜明的对比,速度是之前的多倍。作曲者运用大量十六分音符来展现出变奏,随着旋律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力度变化。特别是配合低音区的钢琴伴奏,钢琴运用大量快速附点节奏和弦,配合着琵琶部分的快速弹挑,二者相互呼应,显示了胶着的战争场面,处处彰显着民族英雄岳飞的不朽精神,描绘出岳飞驰骋沙场的英雄画面。
随后作品节奏转变,通过钢琴节奏的改变配合着琵琶柔板段落的进入,将思绪从战场中拉回到现实中,音乐变得缓慢深沉、缠绵忧愁,与之前乐段相比少了激愤之情,多了几分悲凉之意,体现了民族英雄不同于战场上厮杀的另一面情绪,有对亲人的惦念,还有最终未能报效国家的无奈之感,营造出悲剧氛围。
在乐曲的尾声段落,之前的段落中表现出的缠绵忧愁消失了,转变成了钢琴强而有力的八度震音,快速的让听众从之前的英雄思绪中抽离,拉回到现实,钢琴的震音配合琵琶具有爆发力的扫弦,与之前乐段形成强烈的反差,增加了磅礴的气势。之后伴随着演奏者力度的层层递进,配合大量琵琶琴弦地吟揉,成功地表达出了英雄人物岳飞的悲痛感以及悲剧性色彩。
琵琶作品《临安遗恨》与钢琴伴奏之间良好的碰撞交融,极大地增加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力,所呈现出来的音乐作品的音响效果增大,音色方面更加动听,从而出现了不同于琵琶独奏作品的音乐色彩,琵琶协奏曲《临安遗恨》通过与钢琴之间的配合,弥补了独奏感情深厚但缺乏音响气势上的宏伟之感,较为成功地表现出了岳飞这个人物身上的两种对立音乐色彩,即英雄性与悲剧性,讲述了民族英雄岳飞的“临安遗恨”。
综上所述,本文阐释了琵琶作品《临安遗恨》,通过选材岳飞这一大众较为熟悉的民族英雄人物,突出其曲子中所包含的民族性,对琵琶作品《临安遗恨》中使用不同的演奏技法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了解每种技法所要展示的审美特征,钢琴伴奏方面的加入,提升了整体的音响效果,极具震撼力,使岳飞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饱满,人们在欣赏的同时能产生悲剧情感共鸣,在感受到宏伟英雄气势的同时又可以感受到其情感的細腻传达,有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琵琶艺术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施咏.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王光祈著,冯文兹,俞玉滋选注.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21.
[3]杜钰.析琵琶扫弦技法在演奏中的运用[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17年.
[4]亢爽.琵琶曲中英雄性、悲剧性的审美表现[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5]陈湘.谈琵琶轮指的技术及审美之复合教学[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04):96-9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