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主论赵窥其艺术观
2022-05-09郭钱
郭钱
摘要:“以人论书”一直被视为历代书法品评的标准,遂而产生“人品”即“书品”的观念。然而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书艺的提高,这一观念已经不再适用于当今书法艺术的审美观照。傅山(1607—1684)作为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其书学思想被众多学者加以研究,然终逃不开“人品”二字,并将青主批评赵氏(1254—1322)书法全赖于其“贰臣”身份,学习颜真卿(709—784)书法也仅仅是因为其忠孝传家的人品,本文对此提出疑义,并进行相关内容阐述。
关键词:傅青主 赵孟頫 以人论书 艺术观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5-0043-03
古代书法品评的重要方式便是以人论书,从柳公权(778—865)“心正则笔正”到项穆(1550—1600)“人正则书正”,都是以人论书的典型代表。正因这一准则成为书论最主要的依据之一,所以历代众多书家被后世加以贬低,如蔡卞(1048—1117)、赵孟頫等,也出现众多人品尚佳的书家被后人传颂,如王羲之(303—361)、颜真卿等。傅山《霜红龛集》多次论及赵孟頫与颜真卿的人品与书品,众多学者在研究傅山书法时,常以此认为青主因人品贬低子昂书,赞扬鲁公书。笔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遂作此文以述己观。
一、明末清初书风时弊
明代书法发展可分为两条脉络:首先,从明初的“三宋”“二沈”,到中期以后的吴门四家,再到晚明董其昌(1555—1636)一脉。其次,明初以陈璧(生卒年不详)、张弼(1425—1487)为代表的狂草书风,到中期以后祝允明(1461—1527)、陈淳(1483—1544)、徐渭(1521—1593)达到一个高峰。晚明出现张瑞图(1570—1644)、黄道周(1585—1646)、倪元璐(1594—1644)、王铎(1592—1652)等变革书家,一扫前人柔媚之风气。
清初,一大批明代士大夫加入满清政府,他们不仅在政治上代表了漢族士大夫的形象,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是旧有传统的传播者。董其昌书风颇受帝王喜爱,在清代前期受到社会高度的推崇。同时,晚明变革书风的王铎、傅山等人以不同身份进入清代,并在文化领域发挥着作用,但这种带有自由和叛逆色彩的书风与清政府迫切需要的政治稳定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康熙以后这种富有冲击力的书风便很快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赵董书风的风靡。
傅山正处于明末清初这一时期,其38岁前生活于晚明时期,后以遗民身份生活于清初。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自然影响着青主的艺术风格。明清鼎革之际,以王铎、傅山为代表的众书家对传统书法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此外,傅青主“四宁四毋”的书学思想也对后世书法作者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当下书风弊端的矫正,也表现出青主不随波逐流的独特艺术观念。
二、青主评赵孟頫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今浙江湖州人,元朝著名书画家、诗人。赵氏取法钟繇、“二王”、李邕、赵构等,篆、隶、楷、行、草五体皆擅,尤以楷书、行书著称于世,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子昂倡导师法古人,强调“书画同源”,并开圆朱文之先河,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公元1279年,南宋都城临安被攻破,历任九代帝王共统治152年的南宋灭亡。赵孟頫作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以“赵氏遗臣”的身份进入元廷,成为“贰臣”,在高度重视忠孝儒家思想影响下的封建社会,后人因此批评其书为“奴书”,一定程度抹杀了其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傅青主曾取法赵子昂书法,并对其整个书学历程产生长期的影响,在其《霜红龛集》中对子昂也多有评价,如下所言:
“凡事上有好之,下有甚焉。当时以书法噪于缙绅者,莫过南董北米。董则清媚,米又肥靡,其为颜柳足以先后书法者无之,所以董谓赵孟頫为五百年来一人,以若见解习气。”
青主此则评价书于神宗御书后,其中明确指出了赵孟頫的书法成就,认为董其昌、米万钟(1570—1628)二位书家为当时之最,因自唐颜、柳之后再无优秀书家,所以董其昌称赵孟頫为“五百年来一人”,其中毫无贬低之意。
“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
青主此则评价见于《家训》,其中直言自己因厌恶赵氏人品,进而厌恶其书,认为赵孟頫书法圆转流丽,尽显媚俗之奴态。但傅青主在最后仍然对赵氏书法的艺术性进行了肯定,称其书属于王氏正统一脉。其中并非对其艺术成就完全否定,只是因为青主经历明清鼎革,自身不满异族统治的背景,进而对赵孟頫书法产生了一种偏激言论。
“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山诗墨蹟,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稜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始复宗先人四五世所学之鲁公,而苦为之,然腕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比之匪人,不亦伤乎。不知董太史何所见而遂称孟頫为五百年中所无。贫道乃今大解,乃今大不解。写此诗仍用赵态,令儿孙辈知之,勿复犯此,是作人一着。”
上述评价见于青主《作字示儿孙》,由此可知,傅山在不得晋唐笔法后转而学习赵孟頫、董其昌书法,甚至都能够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后来因厌恶赵子昂人品,自然觉得其书流媚无骨,终入俗套。董其昌曾称赵孟頫为“五百年中所无”,傅山起初对此并不是十分理解,然而在经过长期的学书经历后,慢慢开始明白其中的合理之处。最后青主谈到赵氏书风对自己的影响之大,在《作字示儿孙》时仍然摆脱不了其影响,用赵氏书风书写此文,并以此来告诫子孙后辈。在此评价中,傅山不再一味地否定赵孟頫,对其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肯定。
“秉烛起长叹,奇人想断肠。赵厮真足异,管婢亦非常。醉起酒犹酒,老来狂更狂。斫轮余一笔,何处发文章。”
傅山《秉烛》一诗中,“斫轮”指七十岁,“赵厮”乃指赵孟頫,“管婢”自然就是指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1262—1319)。通读全诗可知,青主到晚年之时,对赵孟頫书法只留下倾倒之心,已经毫无任何贬低之言。诗中前四句是对赵孟頫、管道升夫妇的赞赏,而后四句乃是在说自己决心步赵孟頫后尘,在书法艺术上要有所发展,有所建树。这可以看出,晚年的傅山对赵孟頫的评价更加客观,没有了之前的鲁莽和极端,对赵孟頫的书法艺术更加倾慕。
从上述评价可知:傅山在初学时曾极力赞赏赵孟頫书法,后确实因政治立场厌恶其书,但并未因此对其全面否定,直至青主晚年,方才全面肯定其书价值。因所处历史环境特殊,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青主对赵氏书风的贬低是出于其政治因素,并非对其艺术观念贬低。
“书至苏、米四家,晋唐遗法抉破尽矣。赵王孙子昂始为振其坠绪,而于《兰亭》得之尤深。每临一卷,不惟妙处惟肖,并其行款亦复纤毫不失。独此卷全用我法,风格清迥,不欲复存右军一笔,宜其独最他书也。”
“书法由唐入宋,魏、晋风流渐就澌薄,至赵子昂始力振之。自子昂兴,而世间作字人无有无赵法者矣。”
王澍在《虚舟题跋》中明确指出赵孟頫的书法成就,以及所处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赵孟頫善于吸取他人长处,诸体兼备,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变古为今。其书法风格圆润而筋骨内含,其点画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此呼应,十分紧密,笔圆而架方,流动带行。赵氏乃是唐以后书法的集大成者,也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全才。赵氏崇古形成元代书风以其典雅、秀逸的书卷气,为文人书法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作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家,与他所领导的全面回归的古典主义书法倒流,在书法史和篆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不能以其人而废其书,傅山亦认为如此。
三、青主与古为徒的艺术观
众多书家在指出青主因其人而薄其书后,提出因颜真卿忠孝人品方学其书的观点,如李果“初学赵松雪书,薄其人,后乃学颜鲁公书。”笔者并不赞同这一观点,如若青主真以人品论其书品,那为何要学王觉斯。“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能大家。”青主對觉斯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并在书法实践中也留有学习其书的痕迹——涨墨法与临仿杂书。由此可知,傅山并非全因人品厌其书品,而是其书法艺术观念不断提升的结果。再论青主学颜,也并非在否定子昂后方转而学习,“晋中前辈,书法皆以骨气胜,故动近鲁公。然多不传,太原习此伎者,独吾家代代不绝。”颜真卿书法乃“先人四五世所学”,也是晋中地区书家争相学习的对象,
“晋自晋,六朝自六朝,唐自唐,宋自宋,元自元。好好笔法,近来被一家写坏,晋不晋,六朝不六朝,唐不唐,宋、元不宋、元,尚暖暖姝姝,自以为集大成。”正基于此,唯有学习“古法”方能改善时弊,因此,傅山遂以篆籀古法为宗。颜真卿出身名门,其祖辈精研经史训诂,以草隶篆籀为当世所称。鲁公自然深受影响,对篆籀古法深有研究,开丰腴雄厚之书风,行之以篆籀笔意,气象正大。正如王澍所言:
“(颜真卿)每作一字,必求与篆籀吻合,无敢或有出入,匪唯字体,用笔亦纯以之。虽其作草亦无不与篆籀相准,盖自斯、喜来,得篆籀正法者,鲁公一人而已。”
傅山临习颜真卿是想以此来上追篆籀古法,正符合“不知篆籀从来,而讲字学书法,皆寐也”的思想,也符合傅山“四宁四毋”的艺术观。
傅山所书《晋公千古一快》,整幅作品豪迈不羁,展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中锋用笔为主,极富篆籀气息,屈曲缠绕,有一笔书之感。涨墨现象明显,墨色浓淡枯湿自然流畅,疏密、大小对比强烈,很好的将草书的时间关系与空间关系达到完美的结合,将个性发扬至极致,是与王铎书法的本质区别,将晚明浪漫主义书风推向最高潮,尽显青主的艺术追求——“四宁四毋”思想与篆籀古法。
总之,傅山对赵孟頫的评价以及对颜真卿书法的尊崇并非完全以人论书,而是其艺术观发生了变化,进一步导致傅青主取法对象的改变,这一转变突出其主要的艺术观——与古为徒,探寻篆籀古法。笔者认为字如其人是有理可依的,但如若以人品决定书品是不可取的,这会束缚书者的艺术实践,起到相反的消极作用。
四、结语
通过傅青主对赵孟頫的评价,可以看出其对赵孟頫从始至终都没有完全否定,对子昂部分否定只是因为自身的政治立场问题,也因晚明时期书法出现的弊端问题。但在整个过程当中对赵子昂的书法价值是充分肯定的——对王羲之传统书法的学习,取法乎上的思潮。其中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青主艺术观的追求,对于篆籀古法的探索,“四宁四毋”思想的体现,颜真卿便是青主追求古法的中间途径,而并非像诸多书家所言“以人论书”“以人废书”言论在起决定性因素,而是书家自身的艺术观念、艺术追求才是主导因素。
参考文献:
[1][清]傅山著,丁宝铨刊,陈监先批校.陈批霜红龛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512,677,91,1232,1117,1058.
[2]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2.
[3]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
[4]林鹏.丹崖书论[M].太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40-41.
[5]白谦慎.傅山的世界[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
[6]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编.傅山研究文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
[7]侯文正.傅山论书画[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8]王澍,虚舟题跋,崔尔平选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3: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