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淀生命素材,怒放生命之花

2022-05-09赵丽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史铁生意识高中语文

赵丽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断传出中学生轻生的新闻报道,令人嘘唏不已,可见,对青少年实施生命教育刻不容缓,而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的迫切需要。

鉴于语文课程是与人的生命活动和精神生活的紧密联系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应成为语文教育者自觉承担的神圣职责。

一、唤醒生命意识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教育具有提升人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義,换句话说,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生命意识的培养,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和观点。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和体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完整的生命意识。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塑造了许多活灵活现、血肉丰满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命个体形象。《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在双腿残疾后,死亡之感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也许一般人都考虑过生与死亡的问题,但是没有像史铁生那样贴近死亡,即便如此,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让自己的生命坚强地延续下去。海明威《老人与海》中那个在恶浪中不屈不饶、与鲨鱼展开三天两夜殊死较量斗争的桑迪亚哥老人,让学生体验了生命的顽强、尊严和伟大。

通过学习诗歌“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学生会明白:生命是宝贵的,是无价的,因而要珍惜生命,善待生命,努力在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努力奋进。

二、欣赏生命美好

唤醒学生生命意识之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他们发现生命存在的乐趣,带领他们感受、欣赏生命的美好。伴随学习的深入和审美经验的积累,培养学习拥有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塑造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理机制,从而带领学生发现生命之真,感受人性之善,欣赏人生之美。

通过对涉及描写大自然诗文的学习,引领学生品味置身于大自然的特定情境之中时的生命主体的感受,比如欣赏《滕王阁》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奇异,领会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壮,感受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之秀丽……;读《林黛玉进贾府》中对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描写,欣赏人物形体姿态之美;学习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对母亲的描写、朱自清《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刻画,让学生发现一个个普通父母身上的善良、真诚、伟大,感悟人性内在之美;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透过书法,引导学生走进艺术殿堂,欣赏艺术之美……

通过高中语文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世界之美、生命之美是生命赋予的,生命中充满了美好,每个人都要学会欣赏,懂得珍爱。

三、体会生命艰辛

生命虽然美好,但生命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会有很多厄运和坎坷,充满荆棘与挑战,布满艰险与苦痛。教师要通过对作者生命历程的介绍、生命感悟的解读和人物命运的关照,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正确认识和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困境。

在课文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品味李清照《声声慢》中“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冷清与凄凉,体会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艰辛与悲愤,感悟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的感伤与郁愤,品味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伤感与无奈……

领悟生命艰辛之后,更重要的是要引领学生从忧患境遇的搅扰中体验到生命的尊严和伟大,体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产生以自身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的心理准备。指导学生在短暂无常的人生中探寻生命的意义,追求有价值的人生。

生命教育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要真正落实生命教育,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懂得生命、珍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尊重、关怀他人的生命,首先就得有把它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意识,不能把生命教育看成一个单独的课程或者把生命教育看成单纯的知识传授。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只有积淀敬畏生命之神圣、欣赏生命之美好、体会生命之艰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体验中,感受到生命的价值,领会到生命的真谛,欣赏到生命的多彩,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涵养,进而让生命之花在人生尽情绽放。

猜你喜欢

史铁生意识高中语文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历时七年精心编纂《史铁生全集》出版
路过史铁生的情感世界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