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媒”为媒 乐享课堂

2022-05-09王青

陕西教育·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媒材美术创作

王青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通过研究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发现:四个学习领域中都涉及与媒材相关的内容,媒材的使用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我通过分析国内外美术教学现状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传统媒材(彩笔、彩纸、泡泡泥)较为普遍地出现在了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只会根据课本上出现的媒材进行教学,对其他媒材的开发和使用较少。大部分学生不会考虑用教材之外的媒材进行创作,有的甚至不清楚什么是媒材,不知道如何选择媒材,他们虽然缺乏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创作能力也较弱,但他们对媒材的探索热情较高。

基于此,我有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将生活媒材融入美术教学中,是否能教会学生用创新思维进行构思及创作呢?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分析能力呢?是否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呢?是否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有影响呢?于是,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以“媒”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成为了一线教师立足课堂最好的“法宝”。在我校二年级美术教学中,我在所教授的六个平行班中选择了1个试点班进行尝试(此班学生整体较乖,更多的时候会根据我的要求完成,但他们的自我表达意识稍弱),即在教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打破常规教学方式,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媒材进行拓展创作。如让他们寻找生活媒材表现《下雨了》一课,学生刚开始是迷茫的,因为他们从没有接触过生活媒材,不知如何下手,也不知道要准备些什么,但他们是兴奋的,他们觉得终于不用中规中矩地在本子上画了,他们对这节课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当我提出“请你想想雨点可以用什么材料来替代”时学生并没有很快反应,这是学生对生活缺少观察最直接的表现。换言之,这是因为他们缺少观察生活的意识,那就让笔者来帮帮他们。“小雨可以用点表现,大雨可以用线条表现,生活中的什么东西可以成为点、线?”我继续引导,有些学生开始讨论,绿豆是点、大米是点……于是他们拿来了剪开的吸管、棉签、瓜子皮、花生壳等材料,当大家将自己所准备媒材拿出来后,学生瞬间乐了,他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原来你、我、他想到了一块,原来你还带来了这些,这是多么有趣的发现啊!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开始尝试用开心果壳画小昆虫,用纸箱板做雨伞,用胶水做雨点……他们忘记了下课,沉浸在愉快的创作中。

秋冬交替,落叶飘扬,学生会悄悄将这份“变化”带到课堂中,想去动动它、偷偷看看它,那就“光明正大”地拿出来,在叶子上去试试。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原来满操场的叶子不是孤零零地“躺”在那儿,而是可以在它们上面进行创作,让它有生命,“活”起来。

也许有时候我教给学生的并不是最“恰当”的选择,但传递给学生的是: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可以利用的材料,它们的有趣你发现了吗?课后,学生遇到我会主动问:“老师,下节课我们可不可以带媒材,我想到用××来表现!”也会时不时地告诉我:“老师,我在家用水果摆了花样,用叶子剪了动物……”

二、以“媒”促学

法国哲学家蒙田曾说:“孩子需要的不是灌输,而是激情的激发。”学生会因为教学内容的生动和教学形式的新颖而产生求知欲望。在讲授《影子的创想》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影子你见过吗?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中就有“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科學课本中有“影子是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光线被物体挡住无法到达物体后面,在物体后面形成了与物体轮廓相似的黑暗区域而形成的”。它和美术能联系起来吗?《影子的创想》一课就将带给你全新的体验,请大家用手电、台灯作光源,利用白纸将影子展示出来。生活媒材让学生有了天马行空的想法,他们很快就将影子的故事表演了出来。

夏日,到处散发着炙热的气息,青春涌动、激情澎湃。春天,阳光灿烂、欣欣向荣。在夏日感受春的气息,在春与夏的碰撞中,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请大家认真思考在《春天的色彩》一课中,如何让它绽放异彩,除了色彩的表现力,大家可以打破传统的创作形式,用随身携带的纸巾寻找夏日里的春天岂不更有趣!你看,不同的折法、不同的表现语言,学生在这“随意”的表达中尽情释放着自己的情感,他们从别人的作品中发现心仪之处,开始思考同是纸巾为什么做出来的效果不同,笔的水分、粗细,纸的柔韧度、层数等都进入到了他们的思考范围。再次尝试时,他们会积极探索规避这些风险的方法,此时他们又沉浸在了利用媒材创作的快乐之中……

因此,教师用媒材创设的教学情境非常富有生活气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三、以“媒”传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兼容并包,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如何利用生活媒材引导学生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锦灰堆”为落脚点设计的《寻迹》应运而生。该设计在书法课与美术课融合的基础上,围绕“一个中心”并行“两条线索”,以“锦灰堆”的呈现效果为中心,以“寻”字、画“迹”为两条线索,将一个目标用两条并行、交融的线索交织,引导学生从丢弃在纸篓中不太满意的书法绘画作品中找出“残破的美”,让学生利用撕、烧、折、重叠等方法将它们变废为宝,其实这是一个不可预知的画面,但结果一定是令人称奇的。因为,美的创作总伴随着不确定的惊喜,它所呈现出来的古朴典雅的艺术韵味耐人寻味……

此外,含蓄、内敛的审美追求,言外之意、意生文外的谐音文化,更是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们将看似无关的物象联系起来,间接、委婉地表达了某种愿望,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富于情趣。如“橘”与“吉”谐音,以“橘”寓意吉利、吉祥,蕴涵谐音的橘子创作不仅让学生感觉“新鲜”,也让学生发现媒材的选择可以更贴近生活,更有“温度”。他们在借助生活媒材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谐音所产生的隐性激发,使他们联想创作出来了“柿柿如意”。

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在以生活媒材为媒的探索中,在变“废”为宝的前瞻中,这些生活“废物”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好奇心逐渐被重塑,他们体会到了融合在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的中华文化的巨大力量,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可见,生活媒材的开发与实践在单一课程内容开发与拓展中,在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中关注了自然、生活和生态的发展,突出了审美性、趣味性、生活化。这一过程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为学生利用媒材创作美术作品指引了方向,有效调动了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创作独特艺术作品的欲望。

反观以上做法,教师在对生活媒材开发探究的过程中,多了一份对媒材的思考和关注,迈出了从“保守”到“开放”的一步,有了更多以生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意识。教学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科学,需要个体不断为之奋斗,在这种内驱力的作用下,教师会通过多种途径丰富自己对媒材的理解。当然,实践的过程已不单单是媒材的选取了,教师还需考虑如何最大化地开发媒材的功效,提升媒材应用的广度等因素。

综上所述,教师对生活媒材进行开发应用时要将自然媒材、废旧媒材、新媒材等融入到美术教学中,还要打破常规的寻找媒材的方法,激发学生关注生活、进行艺术创作的兴趣,调动学生利用媒材进行创作的欲望,为他们后续的发展种下了“隐形的小种子”,最终这颗“种子”定会让学生在探究生活媒材的过程中享受课堂快乐,获得美术创作的灵感,从而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   西北大学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媒材美术创作
Jazz
美术篇
特殊美术媒材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从媒介角度看当代漆画艺术语言的拓展
例谈美术“造型·表现”领域作业媒材的选择
读《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引发的几点思考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