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的教学评价改革
2022-05-09刘海琴
刘海琴
“双减”政策中明确提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等一系列减轻学生负担的举措与要求,旨在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促使学校教育必须紧跟时代要求,科学构建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教学管理评价体系。
一、变“侧重知识”为“促进发展”的评价目标改革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的考核评价重点均是分数,教师从思想与行动上都是以考高分为目标,轻视了对学生综合素养及可持续性发展的培养提升。学生注重对学科知识的接受与学习,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记忆、背诵、刷题上,家长将大量的精力与财力都投资在了孩子补课与提高成绩方面,而在综合素质、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动手实践等方面重视度不够。在“双减”政策要求之下,学校应以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为评价目标,以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为重点内容进行评价,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的评价方式改革
“双减”政策之前 ,评价方式主要以结果性评价与书面评价的方式进行,使教师、家长、学生均以成绩为重心。长此以往,学生参与活动的频率与积极性都有所下降,参加劳动实践与公益活动的时间都被学习挤占,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与提升。“双减”政策之下,根据国家育人目标,我们的评价方式要从原来的重结果转变为结果与过程相结合。首先,书面的结果性测试,以试题的形式对国家课程内容进行考核,重在对学科核心素养与基础知识的考核。其次,过程性评价,包括学生的思想表现、上课听讲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书写水平、课外阅读的量与质、体育锻炼达标情况、参与实践活动的数量与效果等,由班主任与带课教师根据学科特点与实际情况进行等级评价,并将体育评价结果作为评选学校优秀学生的硬性指标。如体育评价结果未达到良好等级,将取消优秀学生评选资格。同样,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改变以往“一考定质量”的结果性評价,增加对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作业设计能力、学生当堂学习与课后巩固的有效衔接等方面的考核。这样多维度、多视角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促使教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全方位发展,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三、变“常规测评”为“综合评价” 的评价内容改革
“双减”之前常规测评95%的内容是国家课程,考核内容注重对知识与方法的考核,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考核比重很小,特色课程与兴趣特长的考核基本未涉及。基于此,应调整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考核比例,增加特色课程与兴趣特长的考核内容。在期末考核时国家课程比重按70%比例以书面考核形式进行,同时增加拓展类内容的考核。如语文学科增加了对学生书写、朗读、阅读、综合实践等内容的考核;数学学科增加了对计算速度、学具使用、数学文化等内容的考核;英语学科增加了英语口语、英语听力、英语书写、英语文化等内容的考核,真正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同时,提高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及特色课程的考核比重,通过闯关活动、主题汇报、作品展示、文化论坛、实践操作等多种学生活动方式进行,考核比例占到30%,真正将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落地生根。
四、变“一方评价”为“多方评价”的评价主体改革
长期以来,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教师在学生评价过程中起着“绝对权威”的作用,存在评价主体单一化的问题。可是当评价内容发生变革之后,评价主体拓展到学生、家长等,才能更好地对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如对于学生的动手实践作业,学生从动手能力、作业完成时长、作业效果等方面通过面对面语言评价或者等级评价的形式进行互评,家长对孩子制作过程的主动性、创造性、独立性方面进行评价。最终,形成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家长的多方综合评价,从不同角度体现学生的学习情况。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施力、多元施策,深化完善评价制度的改革,才能真正让“双减”工作落地生根,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作者单位 陕西省延安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