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合五育并举理念的实践研究

2022-05-09李晓程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融合策略道德与法治

摘 要: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德育的主要途径,意在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与道德理念,这对其未来身心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五育并举理念是新课程改革对各科教师提出的全新教育要求。教师将其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文章结合部编版教材,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合五育并举展开了讨论,阐述了五育的基本内容及意义,对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五育并举;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2)13-0045-03

引  言

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学校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其中,五育并举理念被提及,要求各级各类教师在教学中将五育放在首位。与此同时,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发展,道德与法治学科对实现这一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不断探究蕴含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五育教育元素,优化教学模式,真正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五育内涵及并举目的

(一)五育内涵

五育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学理念,将教育分成了五个方向,分别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第一,德育是以培养学生意志力为主的教育,是发展他们非智力因素的教育;第二,智育是重点内容,通过系统性、有目的的讲授,培养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学习文化课、技能为主;第三,体育是以发展学生体力,增强其身体素养为主;第四,美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创作、色彩搭配、动手制作等方式,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欣赏能力;第五,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促使其掌握劳动技能、发展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二)五育并举目的

坚持五育并举理念能够达到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标。“死读书”的模式已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需要全面发展、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五育并举理念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五育并举理念的现状分析

(一)忽视五育的融合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目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部分教师会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即教材中出现什么内容,就教学什么内容,很少深入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五育内容,并且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不利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落实,并且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及法治意识也难以得到有效的培养与提高[1]。

(二)教学模式僵化单一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采取灌输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常处于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些教师的教学模式僵化,很难使学生拥有切身体验,导致学生对知识学习失去兴趣,较难形成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单调乏味,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知识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很难产生学习动机。

(三)学生缺少实践机会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缺乏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学生缺乏化德为行的机会。由于缺乏实践活动的机会,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不能及时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落实,这不利于学生认知理解的巩固与内化,更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融合五育并举理念的策略

(一)德育为首,强化价值引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德育,教师要选准切入点,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德育内容十分宽泛,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同时要注重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化德为行,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2]。

例如,“这些事我来做”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乐于动手,为家人及他人分担事务,培养其乐于帮助他人与关心他人的品质。由此,教师便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挖掘与梳理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现在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大部分孩子在家庭中备受父母的宠爱,自我中心意识十分严重,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理所当然,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的意识比较淡薄。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学生有效的引导与启发。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忆父母在生活中对自己的关心,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接着,教师便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我们作为父母的孩子,难道每天只是享受父母的呵护,而无动于衷吗?”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认识到,父母平日要工作,回家后还要做家务,非常辛苦,作为父母的孩子,要为父母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好好学习。同时,自己在家庭中一定要帮助父母做家务,减轻父母负担,做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好孩子。接下来,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洗衣服、刷碗、打扫整理房间等相关比赛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做家务的技能。同时,在本课结束后,教师可以开展主题为“今天我当家”的活动,让学生回家帮助家长洗衣服、打扫房间等,并在接下来的课堂上让学生谈谈对做家务的体会,让学生体会到家长的辛苦,形成关心他人的意识。同时,在今后,教师还要将“关爱”主题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例如,在教学“我的好朋友”时,教師可以将对亲情关心升华为对友情关心,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

(二)融入智育,激发学习热情

智育是五育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任务。与其他几个方向不同,智育有明确的教育内容、学科、教材、方向,旨在通过系统性、规范性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此,在创设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元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将智育目标融入课程中,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技能,形成良好的素养。

例如,在教学“学习有方法”时,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分析,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设计智育融合内容。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游戏比赛,看在一定时间内谁计算的数学题目最多,正确率最高。接下来,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怎样才能更快速地进行计算,并让获胜的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用了哪些方法,使学生意识到要想有效掌握知识、增长技能,就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然后,教师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分享学习方法,给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以有益的启发。除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信心、学习毅力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设立探究主题“为什么要学习文化知识”,让学生明确学好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然后给学生讲述一些名人通过刻苦学习取得成就的故事,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动机,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文化学习,并通过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身学习成绩。

(三)融入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谈到体育,大部分教师存在着思维的局限性,认为体育任务应交由体育教师完成,在其他学科并没有教育的途径。从狭隘的角度出发,体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而从广义的角度出发,身体素质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都有非常大的关系。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重视体育,挖掘教材中可利用的元素,选择合适的机会融入体育理念,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同步发展,促使其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这对其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教材为例,教师在讲解“健康游戏我常玩”一课时,可以利用生活中一些较为常见的游戏,如手机游戏、课间捉迷藏、荡秋千、下棋、网络游戏等,询问学生“这些游戏都是健康的游戏吗?”引导他们展开讨论,最后总结出“手机、网络游戏”不利于健康成长。随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健康的游戏呢?”让学生围绕体育游戏、传统游戏等展开讨论,使其对知识内容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将体育知识巧妙融合。

除此之外,在教学“自主选择课余生活”一课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学习成绩离不开强健身体的支撑。要想提高身体素质,学生就要进行锻炼。

又如,在教学“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除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要拒绝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然后,教师可以开展“我的健康我做主”的主题活动,成立评比小组,让学生对体育课锻炼情况进行综合评分,最终评选出体育先进小组与先进个人,并对其进行表扬鼓励,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融入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传统的教学中,同体育一样,教师经常会认为美育是美术课程的任务,实则不然。美育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欣赏水平为主,通过创作、观察、鉴赏等方式,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慢慢将“美”进行升华,助力学生语言美、心灵美的培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融入美育知识时,可以从生活、传统文化、人际交往、处世态度等角度展開讲解,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美,打破以往对美育的死板印象,落实新课程理念中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例如,在教学“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鉴赏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与欣赏,领略民间艺术的魅力,提高审美意识与能力。

道德与法治教学不能只关注狭义的美育,还要在广义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对某种行为进行分析与判断,提高学生对美与丑、是与非的辨别能力,有效实现对学生的审美引领。例如,在教学“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一课时,教师便可针对有的学生乱扔垃圾、有的学生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桶这两种不同的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说一说哪种行为更美,哪种做法是正确的。学生在辩论中便可树立是非观念,也会明确生活中哪些行为是美的,哪些行为是不受人们欢迎的,从而增强审美意识与是非观念。

(五)融入劳动教育,体验劳动价值

劳动教育也被称为劳育,是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促使其掌握劳动技能、发展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小、中、大学生的必修课,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与观念,懂得“劳动创造世界”。“劳”在五育并举中,需要通过“德智体”来展现。因为一个成功的人,必然是一个德性好、智慧高、身体健的人,也必然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挖掘知识内容,利用学科的多面性与综合性,挖掘劳动教育的知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与意识,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例如,在教学“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学习做家务的技能,并且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如帮助父母洗衣服、扫地,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快乐。又如,在教学“我们的衣食之源”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了解农民伯伯种地的过程,了解可食用的食物需要经过哪些复杂的程序,了解农民伯伯的辛苦劳动,还可以到工厂了解每个零部件的生产过程,以及组装一台机器需要经过哪些程序,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树立劳动光荣的意识,并乐于参与劳动,提高劳动技能。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部编版教材,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合五育并举展开了讨论,阐述了五育的基本内容及意义,对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五育并举教学理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教师要挖掘蕴含于教材中的教育内容,科学设计教育主题,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系统性的教学,让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意识及生活习惯,培养出更多综合性人才,将五育的教育优势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刘惠珠.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9):78-79.

陈春香.五育并举 德育为首:浅谈小学德育工作[J].飞(素质教育版),2013(09):316-317.

作者简介:李晓程(1973.4-),女,北京人,就职于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研究院,高级教师,本科学历。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融合策略道德与法治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浅谈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在电商大趋势下的融合策略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数学游戏的指导策略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结合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