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运动不变性和规律性 体验解题一般性和灵活性

2022-05-09欧阳尚昭

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问题串教材

欧阳尚昭

摘  要:“圆锥曲线定值问题”这节课重视对研究对象几何特征的分析,重视对解析几何运算特点的分析,重视对课堂小结的问题串设计. 高三的复习课,我们最应该做的两件事情:一是要温故而知新,不要把教材放在一边,要通过解法上的创新,把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不断地变式,跟这节课的定值、定点建立联系;二是要丰富学生的数学联想,分析研究对象的几何特征时力求简洁而全面.

关键词:几何特征;运算特点;问题串;教材

“圆锥曲线定值问题”这节课亮点比较突出,课堂始终贯彻着一条主线——立足基础、开阔视野、积累经验. 特色也很鲜明,让我们感受到一节高三复习课的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大容量是指三个引例加三个例子;快节奏是教师讲得快,学生算得快;高效率是因为教师分析到位,学生领悟也到位. 这节课主要特点如下.

一、重视对研究对象几何特征的分析

文献[2]指出,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但教学中要注意代数运算与几何直观的相互为用. 因为研究对象是几何图形,所以把握所研究对象的几何特征、明确面临的几何问题,这是首要的一步,然后才是用代数方法去研究.

综观吕德荣老师(以下统称“执教教师”)选择的引例和例题,都是在运动变化中求有关定值的问题,执教教师的着眼点也是在参变量的选取原则上下工夫,所有引例和例题的选取都是层层深入的. 例如,引例1中只有一个动点[P],直线[AB]是定直线;引例2中有动点[P],直线[AB]为过椭圆中心的动直线,此时已经将问题一般化了. 进一步将引例与圆中的“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进行类比,这个类比既形象又深刻,其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动中不动是为定”的辩证思想,体会动与静的完美统一. 同时,进一步启发学生联想圆的其他性质,如垂径定理,于是顺理成章地得到引例3(动的因素更多,包括动点[P]、动直线、中点等更多几何情境). 三个引例都有一个相同的结论,就是[k1k2=-b2a2],如果是圆就是[k1k2=-1](斜率存在时).

紧接着,执教教师以问题2“受问题1研究过程的启发,当运动的因素变化,引起变化的量越多参数也越多,对几何问题代数化表达的过程会越来越复杂. 如何正确地表达几何量?如何选择合理的参数简化运算?”为引导,开始了例1的讲解,并通过下面的五个追问完成了对例1的几何特征的分析.

追问1:解析几何表达多边形面积有哪些方法?

追问2:四边形[ABCD]有什么特征?怎么表达面积合适?

追问3:如何求[AC, BD]?哪些点确定?哪些点变化?

追问4:点[C,D]的运动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引起的?

追问5:变化是由点[M]引起的,那么如何设参数?

然后通过问题3“如果问题情境发生变化,运动变化的因素变得复杂,甚至研究的问题都变得陌生了,我们又该如何转化?如何引入参数进行求解?”开始了例2的研究,例2的研究是通过下面的一系列追问完成的.

追问1:例2研究的目标是什么?可以怎么转化?

追问2:转化之后依然是角度,表达角度有哪些方法?哪个比较合适?

追问3:如果上述方法研究起来依然有困难,可以从哪方面入手?

追问4:特殊情况是什么?

追问5:特殊情况得出结论是[PM⊥PN],一般情况如何证明?

追问6:通过向量或者斜率证明,都需要点[M,N],[P]的坐标,怎么得到这些点的坐标?哪些点是运动的?运动是怎么引起的?

追问7:运动变化的关键是直线,那么如何设参数?

这些问题串都是非常有思考价值的,由浅入深地利用[∠PMN+∠PNM=π-][∠MPN]这个几何特征,把两个变化的角转化为一个变化的角来研究. 然后借助正切(斜率)、正弦、余弦和向量等進行归纳、梳理. 引导学生从特殊情况入手,让学生先求出特殊情况下的结论然后去证明一般的情况.

然后通过问题4“例1是只有一个点的变化引起图象的变化,我们设点的坐标;例2是两条互相关联的直线引起图象变化,我们设某条直线的斜率. 如果引起运动变化的因素增多,几何情境也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呢?”这样水到渠成地来到了对例3的研究. 对于例3,教师引导学生读题、审题,要求学生自己画出图形. 这个很好,教师谈到了画图,高考不一定直接考画图,但是画图是学生很重要的能力. 然后也给出一系列追问.

追问1:例3探讨的斜率是我们熟悉的几何量,那具体条件给的是什么几何量?一般怎么转化?

追问2:坐标等价转化,具体怎么表达呢?

追问3:这个问题中变化的几何量有哪些?这一变化是由哪些量的变化引起的?

追问4:直线[AB,PQ]有没有关联?根据这些变化的量,可以怎么引进参数呢?

追问5:如何得到与点[A,B]横坐标有关的运算结构?

这些追问都设计得很具体,这样就完成了对该题中的几何特征和代数表达的分析.

二、重视对解析几何运算特点的分析

众所周知,解析几何的学习对运算能力的要求很高,许多学生因为不能顺利完成代数运算而失分,尤其是遇到有点难的题目,学生自信心不足. 执教教师一直提醒学生要有勇气算下去,这一点难能可贵. 由于解析几何的特点,不可避免需要必要的计算,关键要把握解析几何的运算特点.

文献[2]指出,解析几何中的运算是建立在几何背景下的代数运算,所以先用几何眼光观察,分析清楚几何图形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再用代数语言表达,而且在运算中时刻注意图形的几何特征及图形间的关系来简化运算,这是突破运算难点的关键举措. 在解析几何教学中,提高运算能力不能仅从代数角度入手,还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几何图形分析能力,也就是要在数形结合上下工夫.

本节课中,执教教师对解析几何运算特点的分析,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娴熟运算都是非常突出的. 在三个引例中,根据图形的几何特征,多次使用“点差法”来简化运算;例1中发现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于是通过对角线乘积的一半来求其面积;例2中执教教师让学生用特殊探索法(特殊值、特殊位置、特殊图形等),这样可以将盲目的探索问题转化为有方向、有目标的一般性证明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例3中教师通过对几何图形的分析,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弦长公式、“化斜为直”坐标法等选定适合题设的参数,用题目中的已知量和参变量表示所涉及的定义、方程和几何性质,再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推导出所求定值所需要的表达式,并将其代入定值表达式,化简、整理求出结果.

尤其在执教教师点评学生做题时,多次地、不断地鼓励学生,让学生关注运算的关键处. 从学生方面来看,说明学生书写整齐、流畅、基本功扎实. 这是课堂高效率的一个体现.

三、重视对课堂小结的问题串设计

执教教师在问题5中设计了三个小问题作为小结,有效避免了“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学习了哪些方法?培养了哪些素养?”这种千篇一律的课堂小结. 执教教师的课堂小结内容是丰富的,对学生能起到总结和提升的作用.

课堂小结的第一个问题:根据上面的解题过程,能否总结定值问题的解决策略有哪些?谈策略问题. 有的是直接推理证明,有的是先从特殊入手再证一般,总结为“动中不动是为定,变化之中理辨清,直接计算得定值”.

课堂小结的第二个问题:根据上面的解题过程,能否总结定值问题的常见类型有哪些?根据上面的解题过程,说明是有抓手的,比直接问“学习了哪些知识”要好. 总结了斜率问题(动直线的斜率用参数表示)、面积问题(三角形面积、四边形面积通过三角形面积割补转化)、角度问题(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正切和斜率、平面向量、角平分线定理等)、长度问题(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化斜为直”坐标法等).

课堂小结的第三个问题:在研究定值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怎样的探究过程与方法?这样设计问题就比“有哪些思想方法”要好,因为是在研究过程中,让学生有效地回忆本节课的内容而得出的,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积累一些经验. 这个课堂小结,值得学习.

四、谈两点想法

1. 分析研究对象的几何特征时力求简洁而全面

如果把太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代数角度的研究,这固然是必要的,因为它能达到细致入微的境界,但我们也一定要对几何要素进行分析,因为如果少了直观形象的支持,最后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把握几何性质. 例如,在解决例1的过程中,四边形[ABCD]随着点[C,D]的运动而变化,而点[C,D]的运动是随着点[M]的运动而运动的,从而得到点[M]的运动是主动的,点[C,D]的运动是被动的.

该题运动中的不变性、规律性如下:第一,点[M]在椭圆位于第一象限内的部分上运动;第二,直线[AM]与直线[BM]分别与[x]轴、[y]轴的正半轴永远有交点,这是不变的;第三,四边形的面积[S四边形ABCD=12ACBD]不变.

由以上分析可知,既然点[M,C,D]是有关联的点,那么问题的解决就一定与这三个点的坐标有密切的关系. 如果设[Cm,0,D0,n](易知[m>0,n>0]),由直线的截距式方程,得直线[MA]的方程为[x-2+yn=1],直线[MB]的方程为[xm+y-1=1]. 联立这两个方程,解得点[M]的坐标为[2mn+2m2-mn, mn+2n2-mn]. 又因为点[M]在椭圆[C]上,故有[2mn+2m2-mn2+4mn+2n2-mn2=4]. 化简,得[mn+1+2n2=4],即[mn+m+2n=2],所以四边形的面积[S四边形ABCD=12ACBD=mn+m+2n+22=2+22=2].

当我们分析清楚研究对象的几何特征后,发现在所有的条件中能够建立起等量关系的只有点[M]在椭圆上这一个条件. 因此,不管怎么设“坐标”,都应该在情理之中,我们没有必要将问题的解答按照某一個模式来固定,也没有必要纠结到底引进哪个点的坐标作为“参数”. 从以上解答来看,都是可行的.

当然,解决定点、定值问题常用的思路往往是从特殊情形入手,求得定点、定值,再证明这个定点、定值与变量无关;或者直接推理计算,并在计算的过程中消去变量,从而得到定值. 如果我们本着从特殊情形入手的话,可以怎么取点?取点[M1, 32],则有[C4-23,0,D0, 33]. 所以四边形[ABCD]的面积[S四边形ABCD=][12ACBD]=[6-233+332=2].

再如,对于例3中的条件[TATB=TPTQ],我们还能想到什么?还能得到什么样的几何特征?由圆幂定理可知[A,B,P,Q]四点共圆,这是不变的,这就是对代数表达式[TATB=TPTQ]的几何因素的分析,故我们可以从二次曲线系方程表示为圆的条件(不含[xy]项)入手进行解答,同样可以得到[k1+k2=0]. 由此可见,认真解读条件的几何特征非常重要.

2. 高三复习如何使用好教材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能与本节课的关联不大,本节课选用的都是一些热点素材,分别来自模拟题、高考试题等,这也是高三复习课常用的手段和方法. 但是高三复习课将教材束之高阁的情况还是比较严重的,也是比较普遍的.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研究,教材完全可以作为高三复习的最好素材.

高三复习时,我们可以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例如,人教A版《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中第138页习题3.3的第6题:如图(图略),直线[y=x-2]与抛物线[y2=2x]相交于点[A,B],求证[OA⊥OB]. 这道题看似与定点、定值无关,也非常容易解决,但是其生命力特别旺盛,之前的多版教材都选用它作为例题或习题. 我们可以挖掘它背后的哪些价值呢?如果设[Ax1,y1,Bx2,y2],就是要证明[y1x1 · y2x2=-1]. 这里,可以把[y1x1, y2x2]看作方程的两个根. 事实上,可以把[y1x1 · y2x2=-1]看作方程的两根之积为定值. 联立方程[y=x-2]和[y2=2x],消去常数2,就可以得到方程[y2=x-yx],再化齐次为[yx2+yx-1=0]. 这就是关于[yx]的方程. 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易证[y1x1 · y2x2=-1]. 当然,这个习题不需要这样处理,但是这个思路让我们产生了下列变式.

变式1:过点[M2,0]的直线与抛物线[y2=2x]相交于[A,B]两点,求证[OA⊥OB].

变式2:过点[M2p,0]的直线与抛物线[y2=2px]相交于[A,B]两点,求证[OA⊥OB].

变式3:若直线[l]与抛物线[y2=2px p>0]相交于[A,B]两点,[OA⊥OB],直线是否经过定点?

变式4:过抛物线[y2=2px p>0]的顶点[O]作两条互相垂直的弦[OA,OB],求[△ABC]面积的最小值.

变式5:过抛物线[y2=2px p>0]上的任意一个定点[P2pt2,2pt,] 作互相垂直的两条弦[PA,PB],直线[AB]是否过定点?

变式6:若直线[l]过点[Pt,0],与抛物线[y2=2px][p>0]相交于[A,B]两点,试确定[A,B]两点对顶点的张角[∠AOB]分别是钝角、直角和锐角时[t]所满足的条件.

我们可以看到,教材中的习题看似简单,但是通过不断变式,可以得到与定点、定值有关的题目. 当然,以教材为背景的高三复习课,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包括习题)十分熟悉. 在这种情况下,还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

高三的复习课,最应该做的两件事情:一是要温故而知新,不要把教材放在一边,“温故”从该题就能体现出来,通过解法上的创新,把看似很简单的题目不断地变式,跟这节课的定值、定点建立联系. 二是要丰富学生的数学联想. 只要把两方面的事情都做好了,复习的效率自然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章建跃. 核心素养立意的高中数学课程教材教法研究[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猜你喜欢

问题串教材
教材精读
我多想……
两岸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对比研究——兼谈与初中教材的衔接
精心设计问题串 提高复习有效性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以问题串为主线、以概念图为依托的课堂教学
精心设计“问题串”,提升高三数学复习效率
“问题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