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货比三家不吃亏》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2-05-09唐梦莹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19期
关键词:评析教学实践思考

摘要:每一个人都是消费者,在生活中几乎每天都要和商品、商店打交道。学生已经有过一些买、卖的行为,但他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还不成熟、不理性,甚至有些任性。本文以课堂实录与评析的方式记录真实课堂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触发他们思考购买商品时如何才能花钱最少,从而产生省钱的意识,同时习得省钱的方法,更能在不同的需求时选择适合自己的购物方式。

关键词:教学实践;思考(评析)

一、课前思考

《货比三家不吃亏》一课看似简单,但是实际购物中的情况相对复杂,而要给学生渗透理性的消费意识、在不同情景中使用不同的省钱方式,更是不易。笔者期望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购物情境中自然、充分地感受到当需求不同时,选择的优惠活动或者结账方式是不同的,课后学生也能由衷的感叹数学真有价值,感叹省钱并不是抠门,而是一种高级的智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课堂实践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活中不同的促销方式的含义

2.能在不同情境中通过计算选出更合算的购物方式

3.通过解决购物中的选择问题,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各种常见的促销方式,能在实际情境中通过计算选出更合算的购物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不同促销方式的含义及其应用。

教学准备: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导学单

教学过程:

师:双十一快到了,各大商场都进入嗨购模式,推出各种优惠活动。孩子们,说说你知道的促销方式?

生:满多少送多少

生:打折

生:第二件半价

……

师:汇总一下商场主流的促销方式:,打折,满……减……,满……送……(券)

师:双十一的优惠活动我不想错过,我也去逛了逛。一来到A商场,发现我之前看上的一款水杯打折了,很划算,可是我并没有立马下手买下,你们知道原因吗?

(出示水杯图片249元,七折)

生:折扣不够

生:还可以去其他店看看

……

师:是的,我还得逛逛,做到货比三家不吃亏。

(一)计算价格

249元的水杯去哪家买比较合算?

A商场:全场七折 B商场:每满200减80 C商场:每满300送300

师:果然,其他商场也有同款水杯,该去哪家买呢?

请学生独立解決

师小结:回顾购物全过程,需要——比较——决策,做到货比三家才不会吃亏。

师:我们这里说货比三家,到底比什么呢?

生:价格

师:在商品相同的情况下,我们主要比较价格。

师:商品价格的差异往往来自不同的促销活动,所以要想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就要对不同的促销活动进行充分的了解。

理解“每满200减80”活动

师:怎么理解?

生:满一个两百减一个80,满几个两百减几个80。

师:说得很好,可是这个活动有人觉得合算,有人觉得不合算,应该怎样理解?

生:如果是199元,就省不了80,当然就不合算啦。

师:那哪些人觉得非常合算呢?

生:买的东西刚好是200元、400元、800元……这些人。

师:嗯,你考虑得很全面。

理解“每满300送300”活动

师:满300送300相当于不要钱,是这样吗?

生:不是

师:券一般只能在下次购物时使用,当次物品需要付全款。

师:那如果是328元的物品,我需要付多少钱?

生:28元

生:不对,是328元,只是会得到一张300元的券

师:是的,还是要付328元,只是额外还会得到300元的物品或券,相当于328元的购买力变强了。

师:对于这个活动同样有人觉得这个活动很合算,也有人觉得一点都不合算,谁再来解释一下?

生:满了300元的人就觉得合算,没满300元的人就觉得不合算。

生:券要下一次才能用,这一次也没有少付钱呀。

师:券都领不到的人肯定觉得不合算,如果没有二次购物需求的人也会觉得不合算。作为消费者,我肯定希望自己的购物能够享受到优惠活动,而且越优惠越好。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真实、熟悉的购物场景中经历计算,比较,选择的购物过程,着眼于计算价格这一直观手段让学生体会货比三家的意义。同时,对常见的促销方式进行剖析,为后面计算折扣做好铺垫。

(二)计算折扣

①每满300送300②每满200减80

师:这两种促销方式在什么情况下最合算?最合算时相当于打几折?

生沉默

师:看来这个问题有点难,那我们借助小组的力量看能否解决。

出示学习要求:

自学:

独立思考,两个活动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最合算?

此时相当于用( )元买回( )元的商品,相当于( )折,列式为:_____________;

互学:小组交流,说说你的想法。

展学:组长分工,建议两人讲解,一人板书,一人总结。

生:我来说第一个活动,最合算时相当于用300元买回600元的商品,相当于打五折,算式是300➗ 600=0.5。

生:我来说第二个活动,最合算时相当于用120元买回200元的商品,相当于打六折,算式是120➗ 200=0.6。

生:第一个活动只要满足300的倍数都能达到五折,第二个活动只要是200的倍数就能达到六折,但商场的标价往往不能达到“最合算”的折扣。

师:你能举个例子把你的意思说清楚点吗?

生:比如一件商品标价599元,对于每满300送300(券),差一点就能得到两张券,但实际上只能得一张;每满200减80的活动也是一样,如果600元就能减3个80元,但是599元的话只能减两个80元。

师: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生:我会再买一件最便宜的东西,比如袜子之类的。

师面对全班: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看来商家促销的目的已经达到啦!

全班哄笑

师:整理一下孩子们的发言,这种满减、满送的活动我们可以通过实付的钱除以所得商品的原价算出相应的折扣。当商品价格是300、600也就是300的倍数时,能达到最合算的5折(指着满送活动);当商品价格是200的倍数时,能够达到6折(指着满减活动)。但如果商品价格不是三百的倍数、两百的倍数时,就达不到这么低的折扣,甚至还可能不打折,所以这两个活动的折扣应该是一个范围,5折~不打折(指着满送活动),它应该是6折~不打折(指着满减活动)。

师:这样一来,所有的促销方式都统一成折扣,就方便我们对比,在购物前就能作出预判啦!

【设计意图】

将不同的促销方式统一成相应的折扣,可以对活动力度的大小做出预判,哪家商场或者哪家店铺的优惠力度更大,我们可以优先选择逛哪家,这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宽度,因为货比三家的顺向思维是比价格,但是很少有人会反过来思考我参加活动买下的这件商品相当于打了几折。如果教学中有这方面的渗透,会一定程度上填补学生这一思维路径上的空白;虽然很多情况下购买商品达不到促销活动的最优折扣,但是最优折扣的出现会促使一部分孩子去思考,是不是能创造条件满足最优折扣,比如凑单,让孩子发现购买方式甚至是结账方式的不同都会导致优惠力度的不同,当孩子回到真实的购物场景中时自发地运用数学知识以达到省钱的目的。数学即生活,就会自然而然的渗透给学生。

(三)实践应用

快速判断去哪家买?

A商场:全场七折 B商场:每满200减80 C商场:每满300送300

商品价格:189元 219元 308元 610元

生依次判断并说明理由

对于610元的商品,学生出现不同的选择,有的选B商场,有的选C商场

师:如果我只买一件商品时,我就看当此哪家付的钱少,如果我有后续购物需求时,我就考虑送券,因为它能达到的折扣更低。

329元的鞋,589元的裙子,899元的包,那家店買合算?

A商场:全场七折 B商场:每满200减80 C商场:每满300送300

生:A商场:(329+589+899)×0.7=1271.9元

B商场:329+589+899=1817元

1817-9×80=1097元

C商场:329+589+899=1817元得1800元购物券,比较发现B商场花钱最少,但是C商场得到很多券,如果还有后续购物的话,可以选择C商场。

生:C商场的券可以马上用掉的。学生走上展台,呈现算式:329+589=918元得900元券,补充说道:900元的券刚好买下包包,这样总共才花918元,最合算。

此时全班自发掌声。

师:你太有头脑了,你让我们看到,结账方式不同,产生的优惠效果也不相同。请大家再次送上掌声。

师:孩子们,真实的消费情景是很复杂的,希望大家可以应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尝试着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设计意图】

设置场景让学生再次经历理性的购物过程,升化学生对各种促销方式的理解及应用,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四)文化渗透

用微视频向学生介绍古代的打折方式和目的,以及在生活中需根据需要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总结本课重难点,让学生在幽默诙谐的画风中再次感受利用折扣能帮助人们看穿优惠活动的数学本质,并扩充货比三家的文化外延——生活中的货比三家还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做出最适合的选择。

三、课后反思

1.创设情境,将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搬进课堂

本课为了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商家购买商品,特意设置了常见的商场促销,并把场景设置在学校附近的商圈,既然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的距离,又不会出这样的声音:“我不想货比三家,因为来回跑实在太折腾了”。本课涉及的几家商场距离很近,作为货比三家的场景再合适不过了。

2.及时收集、处理学生生成,攻克重难点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购物经验也较丰富,本课中学生有很多预设外的生成,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较快地呈现学生的想法,必要时还能让全体同学参与思考讨论,对重难点的突破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呈现,更清晰直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较好吸收。

3.初步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本课的购物策略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

参考文献:

[1]周琪.数学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26):111-112.

作者简介:唐梦莹(1988年4月),女,重庆市沙坪坝区第一实验小学校,邮编:40030 职称:一级教师,学历: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数学)

猜你喜欢

评析教学实践思考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评析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种解法评析
200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甲卷试题评析(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