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贸易课程特征的课程思政融入途径与方式探索
——以《国际贸易学》课程为例
2022-05-08张亦文
张亦文
一、思政课程改革的背景
我国教育部门相关政策提出,教育改革的实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改革。在专业课学习中,上海高校迎来了第一批植入思政课的教学新模式,其他地区也相继打开了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一方面紧抓思政课学习让学生入脑入心,另一方面要让思政课的教学带动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教育部门指出,打造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体系是当前专业建设甚至是高校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二、思政课程对国际贸易专业学习的影响
国际贸易专业方面学习是为学习日后走上实践工作打好基础,也是作为了解国际形势的理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国际贸易专业学习的核心。国际贸易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因此该课程在我校大二上学期开设,是国际贸易核心课程的先修课程,对于后面的专业课承担着承上启下的引导作用。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国际贸易专业有很强的涉外性,学生完成学习课程进入就业环境后,大多都会从事外贸人员的相关工作,与外国商人接触频繁,在接触的过程中,对个人的思维能力及视野方面形成一定的影响,从很大程度上来看,这就要求外贸从业人员有更高的思想觉悟。再加上现代经管类课程大多受不同意识形态的观点影响,使得学生对于中国文化、意识形态以及民族认同感缺失严重,在将来工作中面临意识形态等问题上很难分辨是非对错。因此,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引入思政的相关内容至关重要。
三、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方式探索
(一)构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教师在实施思政课教学时,一方面应把握好整体的教学方向,另一方面要强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师才能更有效地在课堂上构建思政教育的内容。在构建人才培育体系的框架上,应结合教育整体的最终目标,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及工匠精神等目标的构建,把思政教育融会贯通到教学整体规划,再逐一划分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以及每一个教学内容中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式及教学方法、课程思政点以及思政育人预期成效都应有明确的规划;教案中更应对课程思政的案例、时间安排及具体执行的过程进行明确的指示。不论是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是思政课学习,对于学生最好的教学模式是构建有链接的教学资源体系,一方面便于教师根据进度来教学,另一方面便于学生展开对相关案例的学习,两者结合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的学习。
(二)建立科学的思政评价和考核机制
教师在思政教学的过程中要搭建教学体系,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思政课融入国际贸易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要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成果来搭建完整的思政评价和考核制度。同时,从内容来看,思政的学科属于对学生意识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想要真正实现对课程思政的科学化考核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科学的考核机制应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教学的质量,二是学生的学习成果。综合课程的整体性来看,各个教学部门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组织教师观摩,督导评学,组织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案例、课件等比赛,旨在通过这些方式,提高教师的课堂思政教育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整体的教学质量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最好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要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多元化学习情况,可以在辩论赛、案例分析、分组展示、作业中考核学生的价值观及道德素养等重要的表现形式。
(三)实施线上思政资源自学和线下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对于思政方面的教学内容,仅仅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说教等生硬的讲授方式,很难真正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国际贸易课程与国际社会联系紧密,因此,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改革,除了文字,学生更可以通过电视剧片段、视频资料、新闻评论、图片等方式,线上+线下双方面的学习,更能让学生充分地学习到思政课程的精髓。另外除了理论学习,还要展开思政课的专题学习交流,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前,学生在课前已经通过教师提供的线上资料提前学习了解了课程思政背景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教师再根据具体的思政案例进行引导,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有更清晰的轮廓,具体思政课程融入点见下表:
《国际贸易学》部分思政融入点举例
(四)加强思政教育资源整合制度的创新
国际贸易学课程内容丰富,知识面广。因此,在国际贸易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其专业的多元化学习,另一方面需要实时更新学习及掌握国际时事动态。许多思政教育资源是隐性的,但国内外的发展形势是实时更新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前为学生打好课程体系的基础,这样能保证思政教育资源紧跟时代节奏,教师引导学生自发地对思政课进行研究与探究,才能真正地促使学生将思政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四、深化课程思政的融入程度
以一节90分钟国际贸易学课程“区域经济一体化”内容为例,首先,在课前一周,教师应提前发布相关“一带一路”的背景资料,并在超星学习通布置任务,让学生回答“一带一路”途经了哪些国家。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借助线上资源,让学生观看“一带一路”的相关视频。其次是复习及作业反馈,回顾旧的知识点并展示点评优秀作业,通过鼓励表扬优秀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赞美他人,发现他人优点,以此来穿插思政课程内容。再次,新课导入,通过图片及视频导入,通过学生分享,检测自学效果,“一带一路”政策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包括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修建高铁带来的益处。接下来,知识点呈现,学生静心倾听,让其独立完成案例分析,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归纳。这个过程是让学生充分认知自我,树立起自信及尊重他人的意识,这里同样融入隐性思政教育。最后,总结及作业布置,通过让学生自评互评、师生互评,引导其反思自我及欣赏他人。
(一)专业课思政内容的归属感
思政课实践于专业课教学的时间并不长,学生自然对这方面的课程还不能完全渗透,教师应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及教学平台的资源,提高学生对于思政内容的认同感。在教师从事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时,一方面通过教学平台教授思政整体内容体系,另外教师还要挖掘可为学生提供的其他可利用的资源,例如多媒体资源,组织学生一起观看纪录片等提高认同感。比如《大国崛起》《贸易战争》等优秀的纪录片,不仅可以了解贸易开始的起因、西方各国通过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以及WTO等机构的创设、对于贸易平衡发展的作用,也可以了解中国因地制宜的资源优势及产业优势。
(二)专业课思政内容的代入感
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只有老师照本宣科,内容空洞,形同虚设,思政课程的内容是站在全局方向,可能很难和学生的个人情感产生连接性,学生对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多少个人感受,感觉也与考试关联性不大。因此教师在国际贸易学的课程中,将社会交汇点与国际贸易和国民经济发展理论相结合,例如之前的新疆棉花事件可能会提到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剧,而贸易战则涉及相关知识点,如关税、多边贸易体系、“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大国经济博弈。通过这些例子,学生会发现,课程思政与国家和个人利益密切相关,容易引发共鸣。
(三)专业课思政内容的收获感
学生对于思政内容的收获感不应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应该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除了课堂,教师应该在生活中多启发学生思考,一方面是课程的整体内容设置,另一方面在思政课的实践中展开启示。学生学习国际贸易专业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与坚持,严谨规范的工作态度可以获得更多外国客户的信赖,民族文化自信也可以让学生不卑不亢的工作态度得以展现在世人眼中。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课程思政上的收获,这些收获可以带入到他们将来的工作中,也可以带入到他们未来的理想中。所以,学生对于思政内容的收获感应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得以体现。
五、结语
国际贸易学课程,乃至整个国际贸易专业的系统学习融合思政课程,其中的学习过程离不开教师站在全域全局的整体教学模式上的引导,走出原有的传统教学框架,课程思政的内容才能真实地被学生所接受,才能实现教育部门所提倡的教育改革在于思政课学习的本质,而国际贸易课程本来就涉外性强、经济性明显、利益相关者众多。因此,在教学大局来看,国际贸易专业在植入思政方面的教学,对教学的改革有着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