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良好品德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2022-05-08贾甜甜娄淑华
贾甜甜 娄淑华
一、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特殊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校发展迅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量优秀人才。相较于普通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存在办学性质、师资建设、管理模式、招生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民办高校的学生也具有文化基础参差不齐、自我意识过重、自信心较弱等特殊性。[1]
(一)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近年来,许多民办高校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已经取得硕士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吉林外国语大学、河北传媒学院、北京城市学院等,相对于一些普通二本院校,丝毫不逊色;一些顶级民办高校,像西交利物浦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等,这些高校的对外平台可能要比一些“211”大学还好。[1]但是由于社会的偏见,学生在报考时仍有所顾虑,填报志愿的学生之间文化基础差异大。比如,部分高考成绩优异的同学出于离家近的考虑,第一志愿填报民办高校;还有部分文化基础差或发挥失常的学生不愿到普通的公办高校“将就”,转而报考民办高校。这就导致民办高校同一年级同一专业之间入学分数差异大,[2]学生之间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二)自我意识过重
新时代的高校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且经调查发现,能够支持子女来民办高校就读的家庭大部分属于小康或富裕家庭,有能力给予他们更多的物质支持,对子女的关怀心与包容心更强,这就容易造成子女过分关注自我的感受。在求学过程中,由于民办高校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管理学生方面有更为严格的方式和措施,这使得学生自我感受与规范管理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部分自由惯了的学生一时不能接受学校的严格管理,产生叛逆心理。
(三)自信心表现不足
据全国民办高教委对“百所民办高校”做过的调查,有近80%的民办高校专职教师人数不足,[2]且缺乏一定的学习与实践引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社会上对民办院校的质疑声从未停止,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下,学生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未来发展抱有怀疑态度,此类消极的心态消磨学生的意志,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自信心表现不足,严重影响学生的后续发展。
二、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品德行为的现实考量
当前处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关键时期,社会和家庭都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抱有更美好的期盼。根据调查总体情况,民办高校大学生对自我要求严格,心理积极活泼。第一,民办高校大学生行为主流向善。现代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劳动条件发生了变化,网络文化、社会思潮、各种负面新闻泛滥,时代潮流的冲击很难让大学生时刻保持谨慎的思维和清晰的逻辑,[3]我们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潮。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同学的品德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品德行为是一致的,主流向善。第二,民办高校大学生自我要求较为严格。新时代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校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又通过网络等平台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他们意识到了自我主体性,对自我的要求也更严格,如在本次调查中,过半数的同学表现积极,上课时会主动坐在前三排。第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积极活跃。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民办高校大学生虽然学习与就业压力重,但心理仍十分积极向上,渴望参与更多的课外活动,偏向于课外实践这类自由的授课模式。如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74.38%的同学希望能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这体现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外向积极的一面。新时代呼吁新人才,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应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时代新人,通过调查发现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存在道德情感冷漠、品德自律性差、知与行不一的问题。
(一)道德情感冷漠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共同构成个人品德。[4]当一个人进入公共场所,自然要环顾周围环境,由此产生对个体直观的感觉,也对个人的品德进行着考验。学生进入教室后,看到桌面上有垃圾,会选择把垃圾扔进垃圾桶还是视而不见?在本次的问卷调查中,共有79.34%的人选择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20.66%的人则认为跟我没什么关系(如图1)。在后续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忽略的原因是:个人性格偏向自私和社会竞争太激烈导致没有时间去管与自身无关的事。可见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人信奉“精致利己主义”,大学生也不例外。当问到“您在学校参加升国旗时,您的感受”:大部分同学选择了正面的回答,但仍有5.79%的同学选择了“感觉到虚假,只想快点结束”,尤其是大三、大四的同学,可能因为忙着考研或找工作等忽视了基本的道德情感(如图2)。殊不知“德者,本也”,自古建立功业者,以立品为始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自觉依照党和人民的要求锤炼自己、提高自己,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5]
图1 上课时发现座位上遗留的垃圾,您的反应
图2 当您在学校参加升国旗仪式时,您的感受
(二)品德自律性差
自律就是自我约束的能力,品德自律特指人在品德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自我约束的能力。《礼记·中庸》记载“君子慎独”,即便是君子,在无人监督之时也可能会动摇自己的理想信念。网络就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隐蔽”的环境,每个人隐藏在网络背后,互不相识,就很容易迷失自我。问卷中“您怎样看待在网络上随意评价、攻击他人的行为”:67.77%的同学选择了坚决反对;23.14%的同学保持中立;剩下9.09%的同学选择了支持,认为网络上的人太招摇了,应该“教训”一下(如图3)。网络是虚拟的,但情感是真实的,我们无心的一句评论很可能就会成为击垮他人的最后一片雪花。除此之外,在社会群体中,同样也需要警惕自我,因为处于社会群体中,可能会出现“责任分散”与“盲目从众”的现象,如本次调查:当你在过马路时,绿灯还没亮但有人横穿马路,则有23.14%的同学选择了跟随着人群违反交通规则(如图4)。以上皆反映出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还须提升品德自律性。
图3 您怎样看待在网络上随意评价、攻击他人的行为
图4 当您在过马路时,绿灯还没亮,但有人横穿马路,您是否会跟着一起走
(三)知与行不统一
“知行合一”出自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认知哲学理论,知是内心的知觉,行是外在的行动,他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为知”[ 6]。近代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又对“知行合一”做出更深的解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7]学生学习了知识,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中去。大多数学生在思想上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成一致,但是在实际行动中却差强人意,追究起来,就是没有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在本次调查中,77.69%的同学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素质、讲道德的人,但在数据对比中,却发现自认为有素质、讲道德的同学也会做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行为。这反映了大学生对自身有着美好的期待,但在行动中却难以纠正自我,达不到知行合一。新时代的大学生承担着实现中国梦的重任,那么一定不能只做思想上的巨人,更要学会用行动谱写出未来的华章。[8]
三、新时代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良好品德的对策选择
新时代的民办高校德育面临着新矛盾、新问题,在这一阶段,影响大学生品德培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民办高校应恪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重视教师、家庭对大学生品德的影响,帮助学生提升自律能力,在德育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重视教师、家庭的影响
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是立体的人,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品德培养要同时重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以及社区、社会、网络等能够对他们产生影响的场所。本次问卷调查显示,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目中,教师和父母是对其影响最大的两类人物,所以我们在这里主要探讨如何从教师层面和父母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品德培养。
首先,教师要加强德育理念,树立“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德育培养放在首位。其次,要学会包装自己,在学生面前保持积极正能量的形象,以高尚的精神引领学生,以实际行动为学生做出典范。最后,教师要将德育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元素,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和班级辅导员要做出表率,在教学中既传授知识,又落实德育任务,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202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教育不仅是一家一校之事,更是一国之大事。家长应积极主动地学习家庭教育宣传材料,利用零碎时间了解基础的德育理念;加强与子女之间的交流,增强对子女身心发展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培育子女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帮助学生提升自律能力
自律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哲学家康德曾说:“所谓自由,并非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9]提升学生自律能力的目的就在于此。我们不可能永远依靠他人的提醒来规范自我的品德,要想实现自我主宰就要靠自己。第一,民办高校要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体制机制是根本性的工作,是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跨级提升。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要落实到高校的各级学院中,[10]要有分工明确的人员负责。第二,民办高校要抓住德育的主阵地:班级与课堂。辅导员可以通过开班会加强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美德小目标”,比如“一天做一件善事”“戒掉脏话,倡导文明用语”,如此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一个的小目标,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升品德自律能力。第三,重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当人生进入到青年阶段,人们逐渐树立了自己的价值观,以自己的价值标准约束自己,用理想信念调节行为,这也代表着品德发展进入了成熟期。民办高校要注重自我教育的培养,引导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从而提升其品德自律能力。
(三)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是实践的底气;实践是理论的目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理论的学习:第一,要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一根本性原则。第二,要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民办高校一边要提高教学质量,一边还要平衡办学成本,因此在组成教师队伍时一般会选择专职教师、双肩挑教师、外聘教师这三类。其中专职教师能把全身心放在本校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上,但这部分教师人员数量少,且在岗位上流动性大;双肩挑教师往往是这一领域的专家,能者多劳,但职务多,压力也大,难以两头兼顾;外聘教师为学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拔高了教师队伍的素质,[11]但任务繁多,不能全身心都放在本校学生身上。这些现象都不利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而在整体上弱化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理论学习的深度。为此,民办高校要突破教师队伍发展瓶颈,适当为教师减负,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教研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第三,要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理论讲得再好,不能被学生内化也是徒劳,因此民办高校要打造思政金课,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加强思政课的纪律监督。关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将德育理论投入实践:品德实践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志愿服务、爱心捐助、帮助孤寡老人、参加社区公益环保和法制宣传活动等。民办高校的二级学院和学生会可举办系列活动,并附加学分奖励,吸引大学生主动观察生活,感受德育氛围。此外,还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机会,逐步培养其社会主义新时代主人翁意识,促进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实现品德的知行合一。
“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对于品德的美好追求自古有之,新时代教育中“培养什么样的人”也明确强调了品德对于大学生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要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良好品德,我们就要家校联手,注重对大学生品德自律性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将美好的青春投入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