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职教师TPACK 水平提升初探
2022-05-07蔡昊
蔡 昊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州 510925)
21 世纪以来,信息化技术逐渐融入社会、经济和生活中,信息化时代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一代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动了教育方式不断变革,在职教改革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职教信息化不断纵深发展,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师职教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是民办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以TPACK 理论为基础,分析民办高职教师TPACK水平现状,探索教师TPACK 水平提升的路径。
1 TPACK 概述
TPACK 是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的缩写,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 概念是美国Koehler(科勒)博士和Mishra(米什拉)博士于2005 年提出的,他们在Shulman(舒尔曼)教授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理论基础上[1],整合技术知识并形成了全新的知识形式,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
TPACK 包括学科内容知识(CK,即Content Knowledge)、 教 学 法 知 识(PK, 即Pedagogical Knowledge)和技术知识(TK,即Technological Knowledge)三种核心知识要素。各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形成了四种关系维度:两两互动整合形成学科教学法知识(PCK,即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即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整 合 技 术 的教学法知识(TPK,即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三种维度;三种维度要素交互、高效有机整合,形成新的知识形式--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即TPACK(见图1)[2]。
图1 TPACK 框架及要素
TPACK 注重三种核心要素之间的复杂互动,并非简单整合或叠加,强调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境脉(是指在师生组成的具体班级中,由包括课堂软硬件基础条件、学生家庭背景、认知结构、心理素质、生理特征、班级风貌等诸多因素综合在一起的协同作用),将技术有效“融入”具体学科的教学法中。因此,对于TPACK,不能单纯地强调某一要素的独立主体应用,应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在学科“教与学理论”及方法的学习与应用[3]。
2 对TPACK 的理解误区
2.1 认为TPACK 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叠加
部分教师认为TPACK 只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简单叠加运用,在教学中大多局限于在传统教学上加以简单技术工具辅助[4]。例如,教师简单机械地将教材内容搬至PPT 以代替传统板书,未考虑运用PPT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并结合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知识。TPACK 的三个核心要素讲究有机融合,并非简单叠加。
2.2 认为TPACK 是信息技术的辅助应用
某些教师单纯地认为,TPACK 就是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运用于传统教学以提升教学效果,从而在教学中过度使用信息化技术工具来设计教学环节。这种过多追求信息技术的运用以达到形式上的美感和课堂的欢乐效应来替代教师教学的主体地位,严重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感受、知识的建构和教学效果,脱离了教学实际,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和本质。
2.3 认为TPACK 只在教学需要时才学习
部分民办高职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观念和意识,安于现状,认为自身擅长的课程,可凭以往的经验和方法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任务即可,不需要新技术的融合。对于新概念和新技术,除非学校要求必须学习,否则不会主动关注和改变。另一种观点认为TPACK 注重的是信息技术,应是信息类、计算机类专业教师关注的领域,其他专业教师可忽略。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下,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将是教学改革的必然导向,也是每位教师应重视和关注的方向。
3 民办高职教师TPACK 水平现状
3.1 缺乏危机意识和改革意识
国家发布的有关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作为教师应时刻保持对新政策的关注和学习,认清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时刻保持危机感和紧迫感,不断鞭策自己改进提升。然而某些民办高职教师缺乏危机意识,存在抱着经验当资本的心态,只愿承担自己熟悉且自认经验丰富的老课程,却不主动关注和了解该学科课程知识的前沿动态和时效变化以及国家政策所催生的新变革。对于新概念和新技术存在抵触心理,不愿改变现有的状态、思维习惯和教学模式。
3.2 知识结构不均衡
目前,民办高职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部分为聘请公办院校高级职称教师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年长的高级职称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丰富,但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相对薄弱;年青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对新技术的学习和运用能力较强,但缺乏教学实践的历练和经验的积累。王乌兰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民办高职教师TPACK 现状进行调查,得出结论:民办高职院校教师TPACK 知识结构不均衡,进行技术、学科和方法有效融合的能力有待提高[5]。
3.3 频繁流动影响队伍稳定性和承接性
教师队伍不稳定是民办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民办院校与公办院校体制上的差异(特别是待遇方面的差异),会造成一部分骨干教师流向公办院校;二是各民办院校在教师考评激励机制上存在差异,也会促使部分教师选择其他待遇好的民办院校;三是部分教师出于个人发展考虑,选择了继续深造或进入企业等。同时每年的寒暑假期也成为民办高职教师流动的高峰期。教师的频繁流动,会导致部分具备一定TPACK 专业水平的人才的流失,影响了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另外,人事部门重新引进和培养则需要更多的时间成本,不仅影响了教师队伍或专业团队的承接性,也间接影响了整体水平。
4 新时代提升民办高职教师TPACK水平的必要性
4.1 职教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
国务院于2019 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教师队伍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由此可见,教师作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要承担者和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直接参与者,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和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
4.2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国家加快推进实现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融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将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抉择和必然趋势。因此,民办高职教师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自身教学理念、认知结构和能力水平的不断完善和提升。
4.3 民办高职学生新特点驱动的需要
随着广东高职招生改革的进一步推进,高职生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生源质量差异也不断扩大,学生表现出学习基础薄弱、兴趣不高、自律性不强等特点。另外,身处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他们喜欢沉浸于网络世界,善于运用各种新媒体通过互联网空间获取海量信息,获取知识的途径、种类、结构以及对社交平台和新技术的运用能力并不输于甚至强于任课教师,这些新特点对民办高职教师知识结构、教学水平和综合能力都提出了新挑战。
4.4 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职教事业的发展和职教改革的纵深推进,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同时也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心态,及时关注学科教学的前沿动态、创新理念和先进技术,主动学习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拓展学科及其他相关知识,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并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实际,将信息化工具有效融入课程内容,不断提升教育水平、教学质量和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在多元的竞争环境中长期稳定发展。
5 民办高职教师TPACK 水平提升建议
5.1 建立健全教师发展机制,激发教师提升TPACK 的内生动力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学校大环境的影响和培养。学校应积极开展相关政策及TPACK 知识的宣传,引导更多教师关注并深入了解TPACK。首先,做好教师发展的顶层设计。着眼教师长远发展,突出教师主体地位,以问题为导向帮助其补足短板并稳步提升,从提升归属感和幸福感的角度出发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政策研究部门要充分发挥智囊作用,协同人事部门制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考核评价制度,将TPACK 纳入考核,科学细化绩效考核方案。可设立院长专项激励基金,鼓励教师积极参与TPACK 专题培训、学术研讨、技能竞赛、项目开发、创新课题研究等,通过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学习先进理念和经验,丰富自身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稳步提升。其次,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将TPACK 和教师评优、晋升、续聘、职称评定、薪酬奖励、培训深造等有机结合起来[6]。设立TPACK 专项资金,完善软硬件基础条件配套,构建稳定良好的发展环境,激发教师自觉提升TPACK 的动力。
5.2 加强教学服务保障和质量监控,提升教师TPACK 综合水平
5.2.1 加强信息化建设,保障教师学习条件
持续推进数字化智慧校园建设,优化信息化环境和完善信息化教学设施配备,整合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提升信息化教学服务水平,为信息化教学的正常开展提供高效的技术支持[7]。利用信息技术进行TPACK 精品课程平台和资源网站建设,改建和盘活僵尸资源平台和网站,提高教学资源使用率,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空间和资源。
5.2.2 持续开展教学诊改,提高教师综合水平
学校要注重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诊改,以重引导、抓诊改、促提升为指导原则,帮助教师全面剖析自身不足,找准问题根源进行有效改进。同时积极引进TPACK 方面的专家担任教学督导,通过传帮带指导和培养帮助现有专兼职督导提升自身TPACK 水平。另外,优化教学督导队伍结构,加强对TPACK 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打造高水平TPACK 督导团队,通过强化理论学习、实践指导、质量监控、诊断改进、效果评价等,指导和帮助教师提升个人TPACK 综合水平。
5.3 搭建畅通交流平台,促进教师TPACK 综合发展
学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技术对教师能力进行科学分析,掌握教师能力水平的层次和梯度分布,针对教师的年龄、职称、专业等特点,精准开展策略研究,并加强各单位、各部门的联动,为教师创造形式多样的学习交流机会。[8]例如,鼓励教师跨专业融合开展教学研讨,探索TPACK 融合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改革;组织教师参加“精彩一课”、公开示范课、职教能力竞赛,开展案例分享、课例研究、集体备课等活动,为教师提供交流借鉴、学习提升的机会;同时定期邀请专业领域TPACK 方面的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学术沙龙和研究合作,为教师搭建多样畅通学习的交流平台。另外,注重教师团队的建设,积极探索TPACK 导师制、师徒制等多元模式,打造TPACK 名师工作室,构建TPACK 学习研究实践共同体等,营造浓厚的学习交流氛围,形成虚心取经和经验传授的良性互动。
5.4 开展教学实践和反思,完善教师TPACK知识结构体系
教师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及时主动转换教学观念,更新思想理念,扩展学科理论知识,丰富自身知识结构。积极开展教学实践和总结反思,大胆进行技术革新,精确把握学生认知特点和性格特征,结合实际教学境脉,通过不断实践,深入探索技术有效融入学科内容与教学方法中,完善和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形成一套独具特色并适合自身教学实践的TPACK 体系。
5.5 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探索融合技术学科教学新模式
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面对疫情带来的巨大挑战,教师要主动思变、改革创新,利用腾讯课堂、腾讯会议、超星学习通等在线平台开展线上教学,摒弃和破除信息技术即为教学辅助工具的思想观念,深入挖掘相关网络平台的拓展和延伸功能,结合学生线上学习效果,以TPACK 理论为基础,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讨交流、案例分享和总结反思,探索融合技术学科教学的新模式,真正实现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有效融合。
6 结语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TPACK 专业能力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教师TPACK 水平,有效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是职教改革的新要求和职教发展的大趋势。民办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教师TPACK 能力培养长效机制,为教师搭建良好的TPACK 培训和学习交流平台,促进教师TPACK 专业化发展。同时教师也要搭乘信息技术发展的快车,主动学习探索,提升自身信息化专业素养,强化TPACK知识建构,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