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智哲学视域下移就的生成机理研究

2022-05-07唐建福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修饰语表里意向性

唐建福

(1.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2.湖南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湖南 永州 425199)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移就(Transferred Epithet)指的是一个修饰语(或形容词)在语法形式上限定了一个名词,但却未在形式上限定它实际描述的人或者事物的一种修辞格。该修辞格往往会给人造成一种句法修饰错位的印象。“Epithet”(修饰语)一词源于希腊语的“Epitheton”,意思是“所加之物”。 在传统的修辞学和诗歌用语中,“Epithet”指的是一个“装饰性”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与专有名称或通用名称共现。

最近,在系统语法中,“修饰语”一词被广泛使用,在功能上用来指代名词短语结构中的修饰性“槽”。此槽通常由形容词填充,因为它通常表示名词的某种性质,无论是客观的(描述事物本身,如蓝色的汽车)还是主观的(描述说话者对它的态度,如漂亮的汽车)。这种修辞可以用来抒发说话者的强烈情感。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移就进行了大量研究。但绝大多数的研究仅停留在语义层面,利用事物之间的关联性,考察词语与词语之间的非常规搭配,旨在揭示其内在的深层语义关系。如,刘瑞琴指出,“移就辞格是词语搭配的一种变异现象,它的基本特征是不同属性的修饰语的转移。”[1]胡曙中[2]认为,移就可以激发人们的联想,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有些学者关注移就的逻辑与动机,如林慧英[3]等。也有学者从认知的角度对移就这一修辞格进行考察,如,魏在江[4]、程同春和程欣[5]、 李艳[6]等。“认知-解释论”阶段的研究虽然从某些层面对移就的运行机制做出了一定地解释,但基本属于个案研究,还未有人提出统一的解释模型。

有鉴于此,本研究以心智哲学的相关原理为理论指导,结合语法转喻的相关知识以及“概念整合与构式”方案,旨在构建可对移就生成机理做出合理解释的理解模型。

一、理论依据

任何科学的论断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唯有如此,所得出的结论才能令人信服,本研究自然也不例外。语言基于心智,语言活动是心智活动的反映。有研究表明,心智哲学对许多语言现象表现出了极强的解释力。

(一)心智哲学:表里迁移模型(EITM)建构的理论基础

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一种哲学形态,心智哲学是在哲学与脑科学和认知科学交叉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7-8]。身心问题是一系列更广泛问题的一部分,统称为心智哲学。

长期以来,哲学家将人们的心灵、人们的精神世界作为其反思的对象,因此,对哲学问题的理解需要依赖对心智过程的理解[9]。心智(Mind)指的是人们的记忆、思想、意识、感情、意向、愿望、思维、智能和种种心理能力。人们的心灵指挥着人的一切精神活动。言语交际是建立在心智活动基础之上的,语言表征现实的方式取决于大脑表征现实的更基本的生物学方式。事实上,语言表征是更基本的心理表现,如信仰、欲望和意图等[10-12]。因此,我们在使用语言进行思辨的时候就需要在心智中寻找语言活动的轨迹。

在心智活动过程中意识活动同语言运用关系表现最为密切,言语行为主体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操控着意识活动,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言语行为主体对事物的表达始于意向性,伴随着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将大脑里浮现的意象(Image)语码化,最终在特定意向性的操控下外化为语言表达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语言分析理论模型。

(二)“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方案

叠加指的是言语行为主体通过叠加并存、叠加框架或叠加糅合等不同的方式将两种相近或相关的成分进行复叠融合,从而达到凸显主观表达、显化语言信息以及强化语义特色的作用。[13-14]由江蓝生所提出的“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方案是建立在对羡余否定表达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她认为,叠加现象既可以发生在句法层面,也可以发生在词的构成层面,它是建立在词或概念的同一性的基础之上的。发生在两个大体相同的基本概念之间的概念叠加是从意义层面对概念的一种操作。[15]

作为语法结构层面的一种融合,构式整合指的是将两个意义基本相同的概念叠加以后的一些成分去除,从而整合成一个新的构式。整合方法具体包括紧缩、杂糅、推衍、重新分析等。

二、移就的生成机理

(一)意向性操控下移就的产生

意向性是现象学的核心概念。在这方面,意向性的一般理论应该揭示表征、认知和行为的本质。意向性是将精神与物质区分开来的标志,并且意向状态的适当对象必须是一个内涵的命题实体。意向性表现了说话人的内心世界,它表达了说话人对事件进行过滤、筛选、选择和识别的思维状态,具有评价、判断以及表征的功能。意向性的关键特征是,它需要实体的物理存在和因果存在,言语的表象状态指向实体。人的意识以意向性为核心,意向性贯穿于整个人的意识活动过程,人的意识活动发端于此。意向内容(Intentional Content,简称IC)指的是言语行为主体关指的内容,意向态度与意向内容两个维度构成意向性。关指性被理解为有意义的项目和它们所关注的意向内容之间的关系,体验与心理概念内容都是关指的来源。意向内容并不是以牺牲另一个为代价从一个标准中衍生出来的。由于某一目标是考虑自己的信仰和态度,选择自己的行为的理性行动指南,意向态度是一种理解目标行为的策略。意向性态度是我们通常选择的一种态度或观点。当看到另一种存在时,选择意向态度就像有意地将这种存在拟人化一样[16]。

在表达意向内容的时候,言语行为主体经常会呈现出“自我保护”的倾向,也就是说,言语行为主体针对不同的场合往往会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尽可能使对不利于自己的言辞远离自我,并以此来宣泄当时的心情。因此,在“自我保护”心理作用下,言语行为主体在不一样的意向态度(IA1,IA2,……)的操控下围绕同一意向内容(IC)往往会产生许多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e1,e2,e3……,en)[17],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意向性支配的语言表达方式选择

由此看来,基于“自我保护”倾向,在各种不同的意向态度的支配下基于不同的意向内容,言语行为主体根据不一样的意向态度生成含有不同主观倾向的言语表达方式,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例(1)a.Tom was very sad over his wife’s death. (因妻子去世,汤姆感到无比悲伤。)

例(1)b.How sad Tom was over his wife’s death! (当妻子去世时,汤姆是何等的悲伤啊!)

例(1)c.What a sad husband Tom was over his wife’s death! (当妻子去世时,作为丈夫的汤姆是何等的悲伤啊!)

例(1)d.His neighbors couldn’t endure to hear the gnawing cry from Tom over his wife’s death. (邻居们不忍心听到汤姆因妻子去世凄惨的哭声。)

例(1)a是对陈述对象的客观描述,表现了言语行为主体比较中立的立场;例(1)b、例(1)c是采用感叹的心理趋向来表征这一事件,凸显了言语行为主体非常同情的心理状态;例(1)d是移就表达式(“gnaw”原本是指虫子等的“咬啮”,形容那种哭声难以言状)。言语行为主体从“自我保护”角度出发,经过反复的心理估量,将修饰甲事物的成分迁移来修饰乙事物,使得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结果起到了表达简洁而生动形象的作用。

(二)语法转喻与移就的生成

韩礼德[18]将语法转喻定义为一种互补的词汇转喻,是一种表达相同意义但语法表达实现方式不同的语言现象。概念转喻是一种认知策略,它通过使用一个熟悉的、具体的源域来构造和概念化一个新的、抽象的目标域[19]。概念转喻可以引发语法结构的产生,转喻的运作机制的运行会受限于具体的语法结构[20]。语法转喻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语法转喻对表里意向生成的管控

语法转喻是移就生成机理中表里意象可以移位的依据。转喻表达是概念转喻的语言表达。在移就的生成过程中,言语行为主体的意向态度支配其意向内容,在语法转喻的作用下,在其大脑中生成表和里两个意象(表意象E和里意象I),并依靠语码将其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需要指出的是,表意象E是显性的,而里意象I则是隐性的。作为一种建立在概念相似性基础之上的认知过程,语法转喻管控下的表里意象指的是在特定语境中,表里两个意象在语法转喻中存在同等语义转换的双向性。换句话说,表意象E与里意象I的实际所指是各自从不同的层面指向同一意向内容:表意象E是从表层指向意向内容,所产生的言语表达具有显性的修饰词;里意象I则是从里层指向意向内容,所产生的语言表达没有显性的修饰词。例如:

例(2).Hans shrugged a scornful shoulder. (汉斯轻蔑地耸耸肩。)

以例(2)的移就表达式“Hans shrugged a scornful shoulder”为例,其表意象E为“scornful shoulder”(修饰语+NP),这一表意象含有显性修饰词,但NP未真正具有修饰语的特性。而里意象I为“Hans”,这一里意象虽不含有显性修饰词,但却真正具有修饰语的特性。

这样一来,在特定的语境中,在此语法转喻中,双向迁移都有可能发生。语序在两个维度上发生迁移,一个是在语言内容平面上从语义到词汇语法;另一个是在词汇语法层上从语法范畴到词汇语法,两者都是单向的。概念转喻表现为向下的等级转移。开放成分的产生源自于语法转喻中“指代”的认知操作。语法转喻运行于同一相似认知域。例(2)中的“scornful shoulder”就是语法转喻中的源概念,它扮演认知参照点在人们心理上激活目标概念(言语行为主体的表情),在显性“scornful shoulder”的限定下用于指代言语行为主体“Hans”的表情,实现了“迁移”的认知操作过程。所以,结合例(2)具体语境“汉斯的轻蔑态度”,其表意象E为“scornful shoulder”(含有显性修饰语);里意象I为“Hans”(不含有显性修饰语)。因此,在语境作用下的表里意象得以产生。

2. 语法转喻对开放成分允准条件的管控

就具有修饰语迁移的移就(如“修饰语+NP”)来说,并非所有的修饰语都能作为开放成分进行移就的生成。语法转喻的认知管控从语义上限制了移就开放成分允准进入的必要条件,即修饰语不能为最高级形式,且蕴含行为主体的情感态度。在语法转喻的管控过程中,“指代”的认知运作过程必定有行为主体(人)的介入。在“修饰语+NP”表达式中,修饰语蕴含了行为主体的情感态度,但通过迁移从而在形式上修饰NP,而其实际是映射行为主体的情感态度。如以下两类情况。

第一类,修饰语(+的)+NP类。如无聊的日子,穷愁潦倒的日子,艰难的日子,穷苦的日子,凄苦的日子,悲惨的日子,辛苦的日子,苦闷的日子,黑暗的日子,黯淡的日子,难熬的日子,迷惘的日子,不寻常的日子,喜庆的日子,幸福的日子,快乐的日子,安逸的日子,逍遥的日子,忙碌的日子,茫然无措的日子,坎坷不平的日子,孤寂落寞的日子,孤寂冷清的日子,战战兢兢的日子,担心的日子,危急的日子,刻骨铭心的日子,无忧无虑的日子,无怨无悔的日子,阳光灿烂的日子,灿烂明媚的日子,舒舒适适的日子,安稳舒心的日子,轻松自在的日子,欢欣鼓舞的日子,骄傲的日子,安稳的日子,平生最快意的日子,绚烂的日子,“虎虎”的拥抱,热情的拥抱,热烈的拥抱,激动的拥抱,无眠的夜晚等。

第二类,修饰语(-的)+NP类。如(抽)闷烟,(喝)闷酒,(生)闷气,后悔药,忘情水,良心债,寂寞时光,寂寞岁月,寂寞秋风(飘落叶)等。

总而言之,在特定的语境作用之下,言语行为主体凭借语法转喻手段产生了移位异指的表里两个意象,这样一来就为表里意象的叠加提供了条件。然而,就移就而言,并非任意概念都可以叠加,进入移就的允准条件受制于来自语义层面的语法转喻的认知操控。据此看来,语法转喻是概念叠加在移就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发生的重要手段。

3. 表里意象的叠加与整合

移就表里意象的叠加牵涉到源域与目标域和具体与抽象的问题。表里意象的叠加是具体修饰成分表面所指与抽象移位所指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复叠形式,如:“Hans”(里意象);“shrugged a scornful shoulder”(表意象)。例(2)中的表意象E为 “scornful shoulder”,侧重的是以实寄虚;里意象I为“Hans的情感态度”,侧重的是对行为主体情感态度的表达。

在语言经济性原则的操控下,表里意象的叠加在转喻层面上进行运行,一些重复的部分通过移位、推衍以及重新分析等手段被删除,剩下必要的部分,最后经由整合过程而得以产生移就表达式。

三、 移就生成机制分析模型:表里迁移模型(EITM)

第二部分论述了移就表达式产生的全过程。移就的产生过程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在言语行为主体意向的操控下,依靠语法转喻手段产生表里两个意象,经过表里意象叠加与整合产生移就表达式的过程。换句话说,在具体的语境中,在意向性的操控下,言语行为主体的意向内容受制于其意向态度,表里意象的产生得益于语法转喻手段。具体移就表达式的产生过程是经由表里意象在叠加之后,通过压缩、糅合、推导以及重新分析等程序将叠加成分加以整合来完成的。以此过程为基础,我们构建出分析移就生成机制的“表里迁移模型”(Exterior-Interior Transfer Model,简称EITM)。此模型具体图式如图2所示:

图2 移就生成机制的表里迁移模型(EITM)

四、基于EITM的移就生成机理范例分析

(一)“Hans shrugged a scornful shoulder”中的移就生成机理分析

我们打算在例(2)的语境之下,对该移就表达式“Hans shrugged a scornful shoulder”的生成机理进行分析,旨在论证该分析模型的可操作性。“Hans shrugged a scornful shoulder”的具体产生过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移就表达式的使用决定于言语行为主体的意向态度

在例(2)中,言语行为主体希望他人明白他的态度,但又不想将此否定态度表现在面上,受制于此心理状态,言语行为主体出于“自我保护”考虑,权衡再三,决定通过迁移手段将“不利于己”的修饰词“scornful”转移到不具有思想情感的“shoulder”上,因而产生移就表达式。

2.语法转喻操控下表里意象的生成

与此同时,言语行为主体“希望表明自己的否定消极情感”的意向内容“scornful”受制于其意向态度,通过“具体表抽象”语法转喻的认知操控,意向态度操纵于意向内容源概念“scornful shoulder”(表层所指)为目标概念“scornful Hans”(里层所指)架构了迁移心理通道,从而确保了例(2)开放成分修饰语“scornful”的生成。在例(2)的情境中,言语行为主体所怀有的蔑视之情异常强烈,因此外化为语码的表意象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最终产生带有否定态度的里意象I“scornful Hans”。

3.表里意象的叠加整合与移就表达式的生成

在例(2)中,表意象E和里意象I叠加就成为了不合法的表达式:scornful shoulder+scornful Hans→scornful shoulder/Hans。此处的“scornful”不可能同时修饰“Hans”和“shoulder”,从表层来看,“sornful”确实是修饰“shoulder”,但从里层来看,“scornful”实际是指向行为主体“Hans”的立场态度。因此,当“scornful shoulder”与“scornful Hans”并置叠加的时候,“sornful Hans”中的“scornful”在表层上自然脱落,从而使“sornful”修饰词移位至“shoulder”。至此,在该特定语境中,移就“scornful shoulder”的产生过程得以完成。

(二)《荒原》中移就生成机理分析

接下来以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中的移就现象为例对其生成机理进行分析,旨在更进一步阐明该分析模型的广泛适用性。

April is the cruel lest month,breeding

Lilacs out of the dead land,mixing

Memory and desire,stirring

Dull roots with spring rain.

Winter kept us warm,covering

Earth in forgetful snow,feeding

A little life with dried tubers.

该长诗中移就现象的具体产生过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移就表达式的使用决定于诗人的意向态度

诗人在该诗中多处使用移就修辞格,如“cruel month”“dead land”“dull roots”“forgetful snow,little life”。在“April is the cruel lest month,breeding”中,诗人表面上(表层E)是在说“四月是最残酷的月份”,但实际上(里层I)想说的是“不是四月残酷,而是人类残酷”。在传统文化里,四月本应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季节,但是此时的四月却显得万物萧瑟、生机寂灭,一片荒凉的景象,这凸显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整个西方社会充斥着绝望和颓废,人们也渐渐失去信仰。诗人托物寓意,希望读者明白他内心的真正态度,但又不想将此消极态度直指人类,基于此种心理状态,诗人便将“不利于人类”的修饰词“cruel”“dead”“dull”“forgetful”“little”嫁接到了非生命,没有情感的对应物体“month”“land”“roots”“snow”“life”上,移就表达式由此而产生。

2.语法转喻操控下表里意象的生成

与此同时,诗人希望表达自己的否定消极情感的意向内容 “cruel”“dead”“dull”“forgetful”“little”受制于其意向态度,在具体表抽象语法转喻的认知操控之下,意向态度操纵于意向内容源概念“cruel month”“dead land”“dull roots”“forgetful snow”“little life”(表层所指)为目标概念“cruel/dead/dull/forgetful/little human beings/human society”架构了迁移心理通道,从而确保了类似于“cruel”这样的开放成分修饰语的生成。在上述情境中,诗人心中悲悯之情溢于言表,因此外化为语码的表意象E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最终产生带有否定态度的里意象I“cruel/dead/dull/forgetful/little human beings/human society”。

3.表里意象的叠加整合与移就表达式的生成

在以上诗节中,表意象E和里意象I叠加就成为了不合法的表达式:cruel month(dead land/dull roots/forgetful snow/little life)+cruel(dead/dull/forgetful/little) human beings/human society。此处的“cruel/dead/dull/forgetful/little”不可能同时修饰“month/land/roots/snow/life”。从表层来看,“cruel/dead/dull/forgetful/little”确实是修饰显性的“month/land/roots/snow/life”和“human beings/human society”,但从里层来看,“cruel/dead/dull/forgetful/little”实际上是指向隐性的行为主体“human beings/human society”。出于“给言说对象保全面子”的考虑,因而致使“cruel month(dead land/dull roots/forgetful snow/little life”与“cruel(dead/dull/forgetful/little) human beings/human society”并置叠加的时候,后者是以隐性的形式出现的,从而使“cruel/dead/dull/forgetful/little”移位至“month/land/roots/snow/life”之前。至此,在该特定的文化语境中,移就表达式“cruel month(dead land/dull roots/forgetful snow/little life”的产生过程得以完成。

五、结语

在心智哲学理论指导之下,结合语法转喻理论对移就的产生机理进行深入地分析,由此构建表里迁移模型(EITM),借以对移就的整个生成机理作出统一阐释。通过对移就实例的具体分析,进一步论证了EITM分析模型运行过程的可行性。在具体的语境制约和言语行为主体意向性的操控下,意向内容深受言语行为主体意向态度的影响,移就的生成是言语行为主体通过语法转喻产生表里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通过叠加后,经过紧缩、杂糅、推衍、重新分析等过程加以整合,最终导致移就表达式的生成。移就表达式的生成发端于行为主体的意向性,概念叠加可以有效发生的手段是语法转喻,最重要的环节是表里意象的叠加与整合。

猜你喜欢

修饰语表里意向性
类型学视野下英汉名词的修饰语功能研究反思
意向性运动干预影响局部脑缺血大鼠GLUA2和N-cadherin表达的影响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英语移位修饰语结构形式及语义关系探讨
曹永华
浩浩荡荡个什么
浅析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结构
(简论诗创作的意向性)
浩浩荡荡个什么
从肺肠ERK信号转导通路的变化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