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新记录
2022-05-07陈云梅田关胜徐凉燕艾永斌罗剑杨旭陈鑫杨小农黄科杨志松李生强
陈云梅, 田关胜, 徐凉燕, 艾永斌, 罗剑, 杨旭, 陈鑫, 杨小农, 黄科, 杨志松, 李生强
1. 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四川 越西 616650;
2. 成都兴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51;
3. 成都观鸟会,四川 成都 610095;
4. 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57
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的东部,地理坐标位于102°42′00″—102° 54′17″E,28°28′13″—28°41′54″N之间,总面积337.00 km2,东与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保护区接壤,南至申果乡境内,西至蛙波火山梁子,北与四川马鞍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交界。保护区始建于2000年10月,2002年3月晋升为省级,是以保护大熊猫(Ailuopoda melanoleuca)、小熊猫(Ailurus fulgen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和红豆杉(Taxus chinensis)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为主的野生动物和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横断山脉东缘,背倚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马鞍山,属小凉山北段,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的中国西南山地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区为高山深谷地貌,地势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倾斜,区内最低海拔2 130 m,最高3 957.4 m。区内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寒冷湿润,雨量充沛,干雨气候分明,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等特点。区内植被类型多样,包括2 000~2 400 m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2 400~2 800 m的落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2 800~3 600 m的亚高山针叶林,3 600 m以上的亚高山灌丛或亚高山草甸等。区内复杂多样的生境多样性孕育了丰富的植物群落多样性和动物多样性。
由于保护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基础设施条件以及人力储备等方面较为薄弱,自2002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后虽开展了不少保护研究工作,但受保护经费、调查人员等多方限制,针对区内野生鸟兽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报道极为缺乏,仅见于2008年的《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内部资源未发表),记录保护区有野生兽类6目24科73种,野生鸟类15目46科205种。可见,关于区内野生鸟兽物种的报道距今已有十多年,亟需更新完善。另外,由于早期的调查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样线法、痕迹法、样点法等开展,在针对行为隐蔽物种的调查上可能存在一定不足[1,2]。而红外相机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野生动物监测技术,得益于其独特优势,目前已越来越多地被用作野生兽类和林下鸟类资源调查的主要手段[3-7]。已有不少研究指出,该技术的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与其他调查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有效印证与科学补充[8-10]。基于此,本研究于2008年开始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保护区内林下兽类和鸟类资源开展长期监测,以期积累科学的研究数据,为更加全面客观反映保护区内的野生鸟兽资源现状提供数据支撑。
1 研究方法
1.1 相机布设与数据收集
2008年4月—2021年9月,结合以往各项调查结果,在保护区内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区域共计布设182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相邻相机之间水平或垂直距离至少300 m,相机布设海拔区间为2 200~3 800 m(见图1)。红外相机主要参数设置为混合模式,连拍3张照片加一段视频,时间间隔为1 s等。红外相机安装高度控制在0.5~1.3 m,安装时保证相机正前方不被遮挡,最佳聚焦拍摄点距离相机镜头约4~6 m。对每台红外相机进行编号并详细记录经纬度、海拔、小生境等信息。每3个月左右收取一次数据,同时检查相机性能、更换储存卡、适当调整相机位点等。
图1 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安放位点(2008年4月—2021年9月)Fig. 1 Location of infrared cameras in Shenguozhuang Nature Reserve, Sichuan province ( From April 2008 to September 2021)
1.2 红外相机影像数据处理
将历年的红外相机影像数据与点位信息等资料按照年份归类整理,统一上传到四川自然保护红外相机数据管理信息化平台(http://www.datawild.cn:9090/Bioplatform/)[11]中,所有影像数据的物种识别与信息补充均在平台中完成。
1.3 新记录种类鉴定方法
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物种新记录指未在2008年的《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及相关研究结果中报道记录的物种。在与保护区之前的物种研究记录进行对比后,对于发现的新记录需要提取物种的照片和视频进行反复核对,最终由长期从事科研工作的动物专家进行确认。鸟兽物种的识别主要参考《中国兽类野外手册》[12]、《中国兽类图鉴》[13]、《中国鸟类野外手册》[14]、《中国鸟类图鉴》[15]、《中国鸟类观察手册》[16]等资料。鸟兽物种的分类上参照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第2版)》[17]和《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18],物种保护级别和濒危等级等信息的确定主要参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版)》(http://www.forestry.gov.cn)[19]、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21]以及《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2]。
2 结果与分析
研究期间共获得红外相机影像数据91 915条,包括74 459 张照片和17 456段视频,其中有野生动物的照片21 630张,视频4 569段。通过与保护区以往记录的物种进行对比,获得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新记录12种,分属3目6科,包括1种兽类和11种鸟类。其中,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2种,分别为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和眼纹噪鹛(Garrulax ocellatus);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有6种,分别为丘鹬(Scolopax rusticola)、大沙锥(Gallinago megala)、眼纹噪鹛、黑胸鸫(Turdusdissimilis)、曙红朱雀(Carpodacus waltoni)和白眉朱雀(Carpodacus dubius)。12种新记录物种均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无危(LC),但根据IUCN的记录,新记录的物种中有5种种群变化趋势为“下降”,包括黄喉貂、眼纹噪鹛、灰翅鸫(Turdus boulboul)、黑胸鸫、白尾蓝地鸲(Myiomela leucurum);有5种种群变化趋势为“稳定”,包括丘鹬、蓝眉林鸲(Tarsiger rufilatus)、白额燕尾(Enicurus leschenaulti)、曙红朱雀、白眉朱雀;有2种种群变化趋势为“未知”,包括大沙锥与白眉鸫(Turdus obscurus)(见表1)。
表1 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物种新记录名录Tab. 1 List of new species records in Shenguozhuang Nature Reserve, Sichuan province
新记录的12种物种中,黄喉貂的分布点位数最多,达35个;其次是眼纹噪鹛、白眉朱雀和蓝眉林鸲,分布点位数分别有7个、4个和3个;丘鹬、灰翅鸫和白尾蓝地鸲的分布点位数均为2个;其余物种分布点位数仅为1个。监测发现分布点位较多的新记录物种,同样在多个年份中出现。黄喉貂在7种植被类型下均有分布,眼纹噪鹛在4种植被类型下有分布,白眉朱雀在3种植被类型下有分布,丘鹬、灰翅鸫、蓝眉林鸲和白尾蓝地鸲均在2种植被类型下有分布,而其余物种仅在1种植被类型下有分布。箭竹冷杉林植被下发现的新记录种类最多,达8种;其次是冷箭竹林与箭竹石栎林,有分布记录的新记录种类分别有5种与4种;而其余植被类型下发现的新记录种类相对较少。总体上看,新记录的12种动物均偏好在伴有竹林分布的植被下活动(见表2和图2)。
图2 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新记录物种的红外相机照片Fig. 2 Infrared camera photos of newly recorded species in Shenguozhuang Nature Reserve, Sichuan province
表2 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物种新记录分布信息(每个物种仅列举一个分布点位)Tab. 2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of new species records in Shenguozhuang Nature Reserve, Sichuan province (Only one distribution site was listed for each species)
3 讨论
及时科学补充、更新并完善保护区野生动物名录对于科学掌握区内野生动物资源现状以及针对性的保护管理至关重要[23]。然而,由于人力、物力、资金、监测技术等多方限制,许多自然保护地成立以来仍缺乏系统全面的野生动物本底调查资料[23]。本研究地——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较为偏远,加之多方条件限制,关于区内野生动物的调查资料仅见于2008年的科考资料,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保护与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未来,保护区应当进一步加强区内野生动物本底调查工作。
参照《中国兽类图鉴》[13],新记录的黄喉貂分布于我国的华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南的广大地区以及台湾、海南2个大型岛屿,保护区在地理区域上为该物种的潜在分布区。参照《中国鸟类观察手册》[16],新记录的11种鸟类物种中,丘鹬在保护区所在的地理区域上为冬候鸟,大沙锥和白眉鸫为旅鸟,而其余8种雀形目鸟类均为留鸟。新记录的发现更加全面的掌握了保护区内野生鸟兽物种资源现状,至此保护区的野生兽类将更新为74种,野生鸟类更新为216种,表明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较高,具有重要的保护地位和价值。
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与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四川马鞍山自然保护区接壤(见图3),为了进一步探究申果庄保护区新记录物种的分布信息,详细查阅了临近2个保护区的相关资料。对于黄喉貂而言,根据《四川甘洛马鞍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查报告(2002)》(内部资料未发表)并未记录到该物种,梁艺于等[24]对马鞍山保护区开展了兽类调查,记录到有黄喉貂分布,但未详细介绍分布区域和生境信息;根据《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2003)》(内部资料未发表)记录了黄喉貂在美姑大风顶保护区内有分布,但数据来源于历史资料;刘洋等[25]对美姑大风顶保护区的兽类资源开展调查并未记录到该物种;《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多样性(2020)》(内部资料未发表)记录到黄喉貂有分布且有红外相机影像数据作证,最早拍摄于2011年,且2019年6月2日位于美姑大风顶保护区边缘且临近申果庄保护区的相机位点(E102.896510°, N28.612410°, h=3381m)同样拍摄到该物种。对于11种新记录的鸟类而言,《四川甘洛马鞍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查报告(2002)》以及《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2003)》均未记录到以上物种;陈雪等[26]对美姑大风顶鸟类多样性的调查研究以及《四川美姑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多样性(2020)》均仅记录到丘鹬、灰翅鸫、黑胸鸫、蓝眉林鸲、白额燕尾、白眉朱雀。可见,本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申果庄保护区及周边野生动物多样性及分布等生态问题。
图3 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与周边保护区位置关系图Fig. 3 Location relationship map of Shenguozhuang Nature Reserve and surrounding nature reserves in Sichuan province
在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上,以往的调查研究大多基于传统的样线法、样方法和痕迹法等方法开展,易受调查人员专业素质和主观因素等多方影响,进而影响对野生动物活动痕迹识别的准确性,且难以发现活动隐秘物种的活动痕迹。近年来不断发展和推广应用的红外相机技术在野生动物监测研究与野生动物资源编目清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6,7,27],以目前的应用成效上看,该技术可以作为传统调查方法的有益补充,且不乏鸟兽物种新记录[9,10,28]。本研究发现的12种新记录物种中,黄喉貂行为极为隐秘[12-13],丘鹬多为夜行性,大沙锥多在河岸、沼泽、湿润草地等生境活动,在保护区内林下草丛边出现的情况极为少见,而其他9种雀形目鸟类本身体型较小,在野外本就不易发现[14-16]。这些物种在以往常规调查下均难以发现其活动痕迹,同样证实红外相机在监测林下鸟兽物种上的优势,该技术的应用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调查方法的局限。
根据IUCN的研究数据,新记录的物种中有5种种群变化趋势为“下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记录物种的种群现状可能并不乐观,尤其是黄喉貂为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亟需加强监测研究与保护。未来的保护工作中,建议保护区持续利用红外相机在以上物种的关键分布区加强监测力度,通过持续的野外监测与数据采集,从而为后续进一步的保护管理与科学研究积累重要的基础数据。同时,建议加强关键栖息地(如发现新记录较多的针阔混交林与竹林)的保护力度,减少甚至杜绝人为干扰。
目前,保护区已持续开展了超过10年的红外相机监测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监测数据且已经建立了专业的红外相机数据库,为后续更加科学的数据管理与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未来,在持续开展红外相机监测的同时,建议持续利用红外相机数据库来加强监测数据的科学存储和管理,从而为进一步掌握区域野生鸟兽物种资源现状及动态积累更加全面的科学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