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个性化具象表达为方向的群众音乐赏析

2022-05-07余欣怿

河北画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乐章贝多芬旋律

余欣怿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工人文化宫)

在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今天,群众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也与日俱增。工人文化宫作为职工群众的公益校园与乐园,在这个新浪潮中,重焕生机,音乐培训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演奏曲目一把抓,情绪拿捏欠火候

音乐培训中我们先后推出了萨克斯演奏、古琴演奏、声乐演唱等一系列长期课程,吸引了不少职工朋友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学习。从零开始逐步组建乐队,当然问题也日益显现。同一首曲子,一样的无错音演奏,感觉却南辕北辙。学员相互间也总是充斥着怀疑:“你吹出来的感觉怎么特别舒服,很有味道。”至此,音乐理解,被推到了讨论点上。

究其根本,无论是乐器演奏也好,声乐表演也好,都可以看作是音乐表达的一种途径或一种手段,我们学习歌唱和演奏,也终究是为了感受音乐带给人的美妙共情力,从而陶冶情操。

图1 “萧工学堂”萨克斯演奏班

二、音乐具象表达,打破所谓“高雅”壁垒

大众群体中,依然不乏有人在音乐面前为自己竖起一道“壁垒”,尤其以所谓的“高雅”古典乐为典型。在这道心理“壁垒”前,他们总是忽视那些已经融入生活中的“高雅”音乐。从新人步入礼堂时奏响门德尔松庄严神圣的《婚礼进行曲》,到大型活动开场时响起老约翰施特劳斯的《拉德茨基进行曲》,再到被无数乐器演奏改编的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与吉格》,这些旋律无一不是耳熟能详。

同样是古典乐范畴,但这些旋律反复在人们心里与一些特定的场景或事物产生链接,产生具象化的印象,因此,让人产生了共情,自然拉近了距离。

“具象化”的意思,就是把一种抽象的事物经过人脑的转化成为一种“具体的可触摸的”事物,类似于语言学习中“通感”(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来表达感觉”)的表现手法[1]。

通过聆听音乐,勇敢表达出自己最直观的情绪感受,并且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一定的联想,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脑海中的视觉画面,这一过程即为音乐的具象表达。有了情绪感受和生活联想,就能对音乐产生一定的理解。

三、个性化解读,碰撞古典出共情

在具象化理解感知音乐的过程中,又会碰到一个模糊思维的概念。乍听之下,似乎与具象化形成一对矛盾,实则不然。所谓音乐艺术的模糊思维指的是,人类的思维能力具有模糊控制的功能,有高度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主体的需要,对客体进行分析、推理、概括,依照自身的规则进行思维,最后得出与客观事物近似程度最高的判断和结论[2]。同一段音乐,由于听者生活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审美能力的不同,所能感受到的具象画面也会有所不同,亦是模糊性的表现。

音乐的奇妙也正是在此。这不是一张孰对孰错的答卷,而是一个接纳所有人直观感受的摇篮。作曲家写下的这些名曲,是当时社会环境,时代背景及个人经历所造就的产物,而当下我们可以在尊重理解作曲家的同时,赋予作品新的个人解读。

四、有效提高联想力,开拓鉴赏新境界

古典音乐的标题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本身就概括了乐曲定义,如圣桑笔下独自游戏于波光湖面的《天鹅》,格里格描绘扇动翅膀起舞翩翩的《蝴蝶》,又如同李斯特琴键跳跃下发出鸣响的《钟》。

而另一种直接就以作品调性、曲式及编号作为标题,也可称纯音乐。此类音乐家就像一位含蓄的诗人,把自己想说的全部融入音符中,通过作品来表达沟通。

这两种音乐本质上并无区别,都是艺术家留下的音乐密语,但对于审美基础相对薄弱的群众来说,第一类标题性音乐,显然是打开音乐大门更为有利的途径。通过标题的内容提示,在欣赏开始前就给听者心底埋下一处伏笔。以柴可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中的《一月:壁炉边》为例:初听名字,就已经开始想象冬日壁炉边的一丝慵懒惬意,再闭眼聆听,钢琴声柔和宛如流水般地流淌而出,一股静谧却不失温暖的感觉慢慢包围了周身,如同普希金笔下“在那宁静安逸的角落,已经笼罩着朦胧的夜色,壁炉里的微火即将熄灭,蜡烛里的微光还在摇曳闪烁……”一幅壁炉边的情景就此浮现在脑海中(如图2)。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图2 《一月:壁炉边》带给人的画面感(图片摘自网络)

有了一些钢琴小品的入门欣赏积累,就可以尝试一些比较大型的奏鸣曲、甚至于协奏曲。对比情绪较为统一贯穿的单乐章钢琴小品,奏鸣曲则包含三到四个乐章,一般会由快板和行板(或者慢板)交替出现,表达的情绪也就有所不同了。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告别》为例,该曲以贝多芬惯用的“矛盾—斗争—解决”的思维逻辑结构贯穿全曲三个乐章,它同时也是贝多芬为数不多的标题性作品之一,且为唯一一首将每一乐章都取下标题的作品,三乐章依次题为《告别》《别后》《重逢》。第一乐章《告别》出场三个和弦就给曲调蒙上了忧郁色彩,联想到一幅清冷寂寥的画面,正是友人离别的惋惜与哀伤,渐渐随着琴声的激昂加速,又让这种忧愁融入了一腔悲愤,痛恨战火让友人不得不暂别。第二乐章《别后》是一段富有想象力的行板。脑海中仿佛浮现友人离去后,贝多芬独自沉坐于窗前,思念与友人的过往岁月,钢琴上两条旋律的铺陈,左手低音区与右手中高音区穿插行走,似对话、似挣扎,仿佛一面感慨自己必须接受这个无奈现实,一面又有个声音在心底呐喊,渴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于是顺利承接了第三乐章《重逢》,当贝多芬日思夜想的友人终于盼归,一连串跃动的十六分音符串成行云流水般欢快的6/8拍快板倾泻而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贝多芬当时溢于言表的兴奋与喜悦,使整个终章都焕发着光明明亮的色彩。凭借着标题的提示与音乐带给人的感觉想象,再结合当时贝多芬创作曲子的背景,就能对整首奏鸣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与印象。标题性音乐便可如此遵从自己的个人理解想象,即具象化表达感知,而后再了解对比作曲家本身的创作背景灵感,进一步产生音乐共情。

另一类无标题的纯音乐,与之相比似乎显得更深奥。面对这样的音乐,其实也可以遵循一些“联想法则”。

(一)分辨乐器,根据音色特点具象音乐形象

图3 交响乐团演奏场景(图片摘自网络)

古典交响乐中,除了最熟悉的钢琴(键盘乐器)外,还可分为弦乐、木管、铜管及打击乐器等四大类。弦乐乐器中最常见的就是音色清亮悠扬的小提琴和低音浑厚饱满的大提琴,相对应的,小提琴通常演奏欢乐明亮的旋律线,而大提琴则擅长抒情忧郁的曲调。木管乐器中常扛起独奏大梁的当属长笛,中高音区如清澈空灵的百灵鸟,低音又婉转如山间清流。以小号、长号、圆号为代表的铜管乐器音质虽也各具特色,但它们有一个共通之处,音色辉煌雄壮且音量宏大宽广。最能起到渲染点睛之用的非打击乐器莫属,清脆明亮的三角铁、冰凉幽静的木琴,还有活泼饱满的军鼓等等,每一种乐器都可以根据音色特点具象联想到一些人事物。

(二)联想路径先行,锦上添花在后

在做赏析类音乐交流时,经常听到一些参与者打趣说自己实在听不懂古典音乐,别提想象了,脑子里简直一片空白。面对这样的情况,除了上面提到的音色联想,我们还可以为群众归纳总结好一些联想路径模式,循序渐进地进行引导。该路径主要包括3个方向:一是自然风景联想;二是动物动态联想;三是人物活动情景联想。

自然风景联想顾名思义就是在听到音乐的时候放空自己,想象是否置身于森林、草原或是海边等自然场景中,细听乐曲的音区音域并且尝试找寻乐曲中不同的旋律线,高音区往往可以具象为清冽的山泉、山间鸟鸣回声,中低音是否给人以丰满的音响感从而具象为茂密的灌木丛或海浪阵阵的沙滩等。

动物动态联想多数偏向适用于欢快的曲调。典型的例如肖邦《降D大调圆舞曲》,整个欢快诙谐且反复回转的旋律精准“描绘”出一条小狗追逐自己尾巴打转的情景,所以又被称《小狗圆舞曲》,同样的例子还有斯卡拉蒂的《g小调奏鸣曲》,零散的音响犹如一只猫咪踩踏于琴键之间而得名《小猫赋格曲》。

如果前两个路径都无法汲取灵感,而整体音乐氛围给人以华丽,恢弘、觥筹交错的气势,可以尝试代入宴会、舞会、战争等具有鲜明时代背景特色的大场景,再根据场景及音乐细节大胆想象一些人物形象或个性。

图4 浪漫主义时期室内乐演奏场景(图片摘自网络)

如身着华丽宫廷礼服的小姐们举杯交错,旋转起舞,抑或者公爵贵族在大型游轮上欣赏室内乐演奏,也可能是千军万马驰骋战场,为自由光明浴血奋战。当然,音乐这张无分对错的答卷上,若是把剑拔弩张的紧张感具象为激动人心、悬念颇多的颁奖现场,把欢乐华彩的旋律具象为姐妹团的西式下午茶场景也同样无可厚非,这便是新的时代可赋予乐曲的新想象。

五、“旧曲新唱”,全民共赏雅乐焕新彩

在流行音乐盛行的当下,依然能听到不少耳熟能详的古典名曲旋律。杨丞琳的《庆祝》,引用了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爱的礼赞》的旋律;周杰伦《琴伤》,改编了柴可夫斯基著名的《六月:船歌》;女子组合S.H.E的《不想长大》,参考了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K550》等等,如此的例子还有许许多多。虽然这些古典名曲的创作年代已经十分久远,但正如名言所说“它也许属于过去,但它永远不会过去”。

在刚结束的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18首世界古典名曲在《歌唱祖国》前精彩重现。古典音乐它跨越了年代和国籍,是全世界共通的语言,也是全人类共同的优秀文化财富。作为群众文化基层工作者的一员,希望微弱之光也能照亮周围的一片角落,让优雅的古典音乐在新的时代焕发新彩!

猜你喜欢

乐章贝多芬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贝多芬只有一个
给你的信
“没良心”的贝多芬
7月,盛夏的旋律
大地的旋律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