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位背阔肌肌皮瓣在肩背部及上肢软组织深度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2022-05-07余明薇王慜王倩袁斯明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皮瓣肩关节创面

余明薇 王慜 王倩 袁斯明

肩背部及上肢软组织深度缺损临床较常见,这些因创伤、感染或肿瘤切除导致的软组织深度缺损,常伴有肌肉、骨骼甚至关节腔的外露。游离皮片因深度缺损的创面血供差而成活率低、效果差[1],故皮瓣是修复此类创面的安全可靠的方法[2]。

背阔肌肌皮瓣历史悠久,可应用于各类缺损创面的修复[3-5]。传统背阔肌肌皮瓣常将皮岛放置在中上背部,切取大部分甚至全部肌肉,牺牲了背阔肌功能,且由于血管蒂长度受限而无法修复较远距离的缺损创面[6]。该肌皮瓣修复受区后皮瓣臃肿,供瓣区凹陷性瘢痕明显,美观性较差。为了改善其供瓣区损伤及美观性,临床不断改进背阔肌肌皮瓣的设计,在修复创面、恢复功能的基础上,提高该皮瓣的美观性[7-9]。我们设计了低位背阔肌肌皮瓣,将皮瓣放置在中下背部,应用于修复肩背部及上肢的软组织深度缺损创面,并保留了大部分背阔肌功能,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7 年12 月至2021 年6 月,应用低位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肩背部及上肢软组织深度缺损创面共10 例,均为男性,年龄21~71 岁。其中,肩部3 例、背部5 例、上肢2 例。致伤原因:恶性肿瘤9 例,车祸外伤1 例。所有创面均有肌肉或骨骼外露。缺损面积约8 cm×5.5 cm~10 cm×6 cm。

1.2 皮瓣设计

嘱患者高举双臂,显露背阔肌大体轮廓,并于腋窝后壁下方扪及背阔肌前缘,美蓝标记,在背阔肌前缘后2.5 cm 处画一平行于背阔肌前缘的垂线,该线是胸背血管神经的相对体表投影。预估继发创面大小及部位,沿胸背动脉降支走行轴线两侧偏外侧设计皮瓣。将皮瓣横向或斜向置于背阔肌外下缘,中下背部约第9~11 肋间,以获得足够长的肌肉血管蒂,肌肉外侧部分可超过肌肉边缘。设计过程中应用多普勒超声探查胸背动脉走行,定位穿支血管位置,调整低位背阔肌肌皮瓣范围及梭形皮瓣切口(图1)。

图1 低位背阔肌肌皮瓣设计示意图。皮瓣设计于中下背部、背阔肌外下缘,第9~11 肋间Fig.1 A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low skin paddle pedicled latissimus dorsi myocutaneous flap.The flap is located at middlelower back,outer-lower margin of latissimus dorsi muscle.It is between the 9th and 11th rib

1.3 手术方法

患者全身麻醉,侧卧位。受区彻底清创或扩大切除肿瘤,形成继发创面。沿标记线切开皮肤及背阔肌表面,暴露背阔肌前缘,游离掀起背阔肌,寻找在肌肉内走行的胸背动脉降支及神经束,美蓝标记。按设计切开皮瓣后缘和下缘,注意保护血管神经束,保护皮瓣体部。沿血管神经束向上分离,形成足够长的肌肉血管蒂,肌肉血管蒂的宽度约3~5 cm,分离至胸背动脉横支及降支分叉处。如血管蒂长度仍不足,可切断结扎横支,分离至胸背动脉起始处。术中注意保留胸背神经主干,以保留背阔肌功能。形成皮瓣后,经明道或皮下隧道,将皮瓣转移至受区。皮瓣与深层组织固定,置入引流管,间断缝合使皮瓣无张力覆盖创面。供瓣区予以拉拢缝合或植皮修复。皮瓣肌肉血管蒂如暴露可植皮覆盖。

1.4 术后处理及肩关节功能评估

术后患者卧床,患侧抬高,局部制动。观察皮瓣血运。常规予以预防感染、改善微循环等治疗。待引流液少于10 mL 时拔除引流管。术后2~3 周拆线。拆线后逐步恢复肩部运动。术后3 个月时门诊随访,评估肩关节功能:嘱患者双侧同时最大幅度做肩关节外展、内收、内旋、外旋动作,并对比双侧肩关节运动范围。

2 结果

本组患者切取的皮瓣面积为10 cm×5 cm~14 cm×8 cm,肌肉血管蒂长20~25 cm。供瓣区拉拢缝合7 例,植皮修复3 例。8 例皮瓣完全存活;1 例因受压导致皮瓣部分边缘和皮肤坏死,予以邻位皮瓣转移和植皮修复;1 例皮瓣远端边缘小面积皮肤坏死,经定期换药后愈合。所有皮片均存活。术后随访观察,8 例患者受区外观满意,2 例欠佳。所有患者术后均未进行肩关节康复锻炼。术后3 个月随访,9 例患者双侧肩关节运动均无明显差别,1 例患者外展运动范围较健侧稍有缩小。所有患者均无影响日常生活主诉。

3 典型病例

患者1,男性,55 岁,因交通事故致右侧肘关节皮肤软组织缺损、开放性骨折、关节腔开放。创面面积约10 cm×15 cm,设计并切取低位背阔肌肌皮瓣,皮瓣面积约11 cm×16 cm。供瓣区植皮面积约5 cm×6 cm。术后皮瓣和皮片均存活。术后3 个月随访,皮瓣和供瓣区外观满意,供瓣区功能恢复良好(图2)。

图2 典型病例1Fig.2 Typical case 1

患者2,男性,21 岁,因右侧背部尤因肉瘤切除术后复发入院。肿瘤位于上背部近脊柱区域,扩大切除后,切取低位背阔肌肌皮瓣,皮瓣面积约为6 cm×7 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皮瓣存活,供瓣区切口愈合。术后3 个月随访,皮瓣和供瓣区外观满意,供瓣区功能恢复良好(图3)。

图3 典型病例2Fig.3 Typical case 2

患者3,女性,45 岁,烧伤后颈部瘢痕畸形,颈部活动受限。设计低位背阔肌肌皮瓣,面积约8 cm×15 cm,供瓣区直接缝合。术后皮瓣存活,供瓣区切口愈合。术后3 个月随访,皮瓣和供瓣区外观满意,供瓣区功能恢复良好(图4)。

图4 典型病例3Fig.4 Typical case 3

4 讨论

肩背部及上肢的大面积软组织深度缺损创面常伴有肌肉、筋膜、骨骼甚至关节腔的外露,常因周围皮肤软组织活动度小,而无法直接闭合,需要应用皮瓣或肌皮瓣修复[10-11]。

1896 年,背阔肌肌皮瓣被首次描述,随着对该皮瓣研究的深入,该皮瓣已成为临床最常用的皮瓣之一。传统带蒂背阔肌肌皮瓣将皮岛放置于中上背部,切取皮瓣时将胸背神经和血管一起游离并切断,牺牲大部分甚至全部背阔肌。受区皮瓣外观臃肿,供瓣区瘢痕明显。术后背阔肌功能丧失,影响肩关节功能;且因血管蒂长度受限,皮瓣无法转移覆盖较远距离创面,如近中线的胸背部、肩部和上肢创面[6]。为扩大该皮瓣的应用范围,提高其应用效果,临床进行了诸多改进,如胸背动脉穿支皮瓣[12]、保留肌肉的背阔肌皮瓣[13]等。但是,对于创面条件较差或术后联合放疗的患者,尤其是伴随骨质或内固定支架外露的创面,往往应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更加可靠[7]。因此,我们设计低位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近中线的胸背部、肩部和上肢创面。

解剖学研究表明[14],背阔肌呈节段性供血,胸背动脉供应肌肉外上部,内下部由第10~11 肋间动脉及第1~2 腰动脉穿支供血。根据主要供应血管的不同,肌肉分有3 个不同的血管域,皮肤可见2 个不同血管域,血管域之间广泛存在吻合血管[15]。这些吻合支的存在就是低位背阔肌肌皮瓣的血供基础。

不同于传统背阔肌肌皮瓣,低位背阔肌肌皮瓣将皮岛放置于中下背部,由胸背动脉降支最远端和邻近动脉形成的吻合支供血,所获得的血管蒂更长,旋转角度更大。切取皮瓣时仅切取背阔肌的外下部分肌肉,分离血管蒂时保留胸背神经,以保留大部分背阔肌功能,减轻供瓣区损伤。在设计皮瓣时,远端可超出背阔肌,仅保留皮下组织,不带肌肉。若血管蒂长度不够时,也可结扎胸背动脉横支,延长血管蒂[16]。

本组病例中,综合考虑患者创面血供及全身情况,我们选择低位背阔肌肌皮瓣修复缺损创面,降低手术风险。术后1 个月时,患者恢复肩关节活动,但未进行专业功能锻炼。术后3 个月时进行肩关节功能评估,患者肩关节功能均未见明显下降,不影响日常活动。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评估肩关节功能的样本量较小,且未设置传统背阔肌肌皮瓣作为对照组,无法客观分析低位背阔肌肌皮瓣的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另外,在切取皮瓣宽度大于8 cm 时,供瓣区无法直接拉拢缝合,需植皮修复,美观性欠佳[9]。值得注意的是,低位背阔肌肌皮瓣的设计依赖于胸背动脉降支远端位置,而其末端位置个体差异大,术前如能应用DSA 检查,可明确血管走行与位置,指导皮瓣设计,确保皮瓣血供充足。

综上所述,低位背阔肌肌皮瓣位于中下背部,切取皮瓣后仍能保留供瓣区的基本功能,供瓣区大部分能拉拢缝合,术后外观形态良好。该皮瓣血管蒂长,旋转角度大,是修复肩背部及上肢等较远距离软组织深度缺损创面的良好选择。

猜你喜欢

皮瓣肩关节创面
局部皮瓣在整形外科的应用分析
探讨浓缩生长因子(CGF)在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治疗中对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
基于自动控制技术的创面软组织负压给液系统研究
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怎么办?
“生态疤痕”能否修复——渭南为矿山创面“疗伤”
肩关节为何这么 容易脱位?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病因及预防
肩关节镜手术的护理配合与体会
超薄前臂皮瓣在鼻颌面缺损修复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