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安全感形成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及培养对策

2022-05-07林仙芝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安全感家庭环境缺失

林仙芝

摘  要:安全感是个体健康发展的基础需要,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家庭的结构、抚养的质量、教养的方式、家庭成员关系等都会影响儿童安全感的建立。对此本文从家庭环境的角度分析儿童安全感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培养对策,促进儿童安全感的形成。

关键词:安全感;缺失;儿童;家庭环境;培养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5-00-03

安全感是心理发展的第一要素,儿童期是安全感形成的重要时期,并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每个儿童一出生,归属于社会的第一个群体就是家庭,并在家庭的环境中获得或缺失安全感,因此关注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安全感的形成以及培养的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安全感的界定

儿童安全感主要指的是儿童心理的安全。关于安全感的研究,最早来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焦虑论的研究。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婴儿出生从母体的子宫中分离出来的那一刻,婴儿对外部的刺激毫无准备,因此就有一种对危险无能为力的体验,这种体验带来的就是焦虑,是对危险情境的担心、恐惧,也就是不安全感。不安全感是伴随着出生就有的一种感受,而安全感是在危险被解除之后在此感受基础上形成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将安全感定义为是一种从恐惧和焦虑中脱离出来的信心、安全和自由自在的感觉[1]。他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安全需要是生理需要被满足之后的基础性需要[2],这种安全的需要不可缺少,如果个体安全感得不到满足,就会长期停留在追求安全感的阶段而无法顺利向更高层次的需要过渡。在生物学上,安全感是一种本能,在社会学上,安全感是儿童成长的需要,是儿童社会化的内在动力,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心理需求。

二、安全感形成的家庭影响因素

(一)家庭结构因素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不断调整,我国的家庭结构类型不断改变并调整,呈多样化。目前我国主要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的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残缺家庭等形式[3]。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的家庭结构完整,对安全感形成比较有利。父母婚姻质量良好的家庭,儿童更能得到情感关怀,更能避免因家庭因素造成的恐懼和威胁,所以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感[4]。而残缺家庭对儿童安全感的形成相对其他家庭结构有更多的不利因素,特别是单亲家庭和离异家庭。单亲家庭中父母一方如意外死亡、病故,离异家庭中父母婚姻的破裂,这些对于年幼的儿童犹如祸从天降,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缺乏调整能力,面对严酷的现实,遭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内心因此产生恐惧、没有依靠的感觉,甚至滋生强烈的被遗弃感、自卑感和怨恨等消极情绪。在这类结构不完整的家庭中,儿童不是缺失母爱就是缺失父爱,他们不但不能拥有完整家庭的爱,有时会怀疑别人议论自己的家庭,使儿童精神上产生难以承受的负担,而导致孤独、安全感的缺失。

(二)家庭抚养质量

抚养质量对儿童安全感的建立有重要的影响。在20世纪5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对二战期间失去或离开父母而被送进孤儿院的儿童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在孤儿院中,这些早期生活中被剥夺母爱的儿童缺失牢固依恋关系的母亲形象,这些儿童在精神上无法获得安抚与慰藉,并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回避与退缩,对外在刺激缺乏敏感回应。在这种集体养育的环境下,孤儿院的儿童虽然能够得到基本的物质保障,身体得到了看护,但是却表现出害怕陌生环境和陌生人、缺乏安全感等严重的心理障碍。鲍尔比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报告,指出了低质量养育的危害。

美国医学博士、儿科教授威廉·西尔斯等认为,依附性养育能增进父母和儿童的信任,要让孩子相信你能够带给他安全,这一点至关重要[5]。在家庭抚养方面,父母对儿童的需求应该是敏感的,如果抚养者能对儿童的信号及时回应,能给其适当的、稳定的关怀,儿童会感到满足、快乐,并对父母产生亲情联结,感到安全状态。如果父母对儿童发出的信号不给予回应,最终儿童学会不再发出信号,他的内心充满愤怒,产生出对别人的敌意,并形成这样的观念:给他带来安全和保护的只有他自己[5]。在我国,有些父母在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常常没有办法陪伴在儿童的身边,甚至陪着的时候也不能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对儿童的情感需求极少关注,认为儿童年幼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甚至有的父母将刚断乳的孩子托付给祖辈、保姆,更有的父母在抚养过程中觉得儿童是累赘,即使周末或节假日也把孩子留给祖辈照看,儿童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内心产生各种不现实的顾虑,甚至发展成为神经性的焦虑。这种不积极的、低质量的抚养方式使儿童与父母感情疏远,不能给儿童爱的满足,儿童对曾经发出的需求信号丧失信心,不懂得如何去获得幸福感,在寻求情感需求方面存在困难,无法信任父母,也无法信任这个世界,影响着儿童安全感的建立。

(三)家庭的教养方式

通过国内外相关理论与研究发现,一个人是否拥有安全感,与教育者实施怎样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1988年Ojha和Hadelro等人进行了教养方式与安全感的研究,研究表明严厉、拒绝和忽视的教养会增加不安全感,而民主的教养会减少不安全感[6]。教养是一个极为琐碎,需要付出长时间劳动和爱的工程,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伟大的、无私的,它不仅仅是一种本能的情感,还需要后天的学习和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父母的认知、生活的压力,每个家庭所呈现的教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些家庭对儿童的教养方式是严厉的、专制的,他们把儿童作为私有财产,忽视儿童的独立人格,对儿童的教育常常非常严厉、粗暴,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一不顺心或不符合父母的要求,就对孩子进行打骂,没有意识到过高的要求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摧残,在这种专制的教养方式下,儿童容易退缩、自卑、焦虑,极度缺乏安全感。而拒绝、忽视的教养方式,是父母对儿童的行为和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这种教养同样会增加儿童的不安全感。还有一种与之相反,这部分父母对孩子的需求有求必应,非常溺爱,在父母过度保护下成长的儿童,习惯依赖他人,造成了独立自主和应变能力的缺失,当遇到困难挫折或者身处于陌生的环境中,儿童的内心会陷入一种无助、混乱紧张中,最终的结果也导致安全感在内心焦虑中土崩瓦解。而民主的教养中,父母与儿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儿童在家庭中,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满足被尊重的需要,同时父母给儿童的爱和自由也不是无边际的,是有约束的,适当的界限能让儿童感觉到什么样的行为是合理的,不合理的行为所必须承担自然后果,这样儿童能协调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至于感到惶恐,并能保持安全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有利于儿童安全感的建立。

(四)家庭成员的关系

家庭成员的关系如亲子关系、父母之间关系的质量对儿童的安全感会有显著影响。Cummings和Miller-Graf研究表明,父母冲突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儿童的情绪安全:通过暴露于冲突的直接影响,以及冲突对父母教养、依恋关系和其他家庭关系的间接影响[7]。还有研究表明,家庭成员关系中,亲密度较低或矛盾性较高的家庭,幼儿发生焦虑障碍的可能性较高[8],这种焦虑会威胁到一个人的基本安全感。

对儿童来说,家庭不和睦,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的场面会使儿童体验到一种心理上无法承受的恐惧,遭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长期处于以矛盾冲突的家庭,家庭成员的情绪经常是愤怒、悲伤或冷漠,儿童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和脑力来维持自己的安全感。家庭成员冲突导致儿童不能感受到被爱,情感需求得不到关注,有些儿童甚至会把家庭成员的冲突归结于自己的不好,形成较大的不安和内疚感,造成内心的自卑、退缩等焦虑症状,破坏着儿童安全感的形成。亲密度较高的家庭,成员之间善于表达爱,即使生活中也难免遇到矛盾,但家庭成员会懂得控制情绪,妥善解决问题,这种较为平和、安宁的环境,让儿童习得互相关心和谦让的品质,感受他人如何控制情绪,为他人着想,较好地获得安全感。

三、儿童安全感培养的策略

(一)积极的抚养方式

首先,父母在抚养儿童的过程中,要适当调整其态度和行为,以足够的耐心和宽容来对待儿童发出的信号,并能以恰当的方式给予回馈。特别是在婴儿出生的第一年,婴儿从母体中脱离出来,来到世界上面对陌生的一切,会对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做出观察和体会,会尝试对父母进行呼唤和控制,使他服从并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婴儿躺在床上通过呼唤就可以获得拥抱和爱抚;婴儿尿布弄脏了,通过啼哭,就能得到父母的抚慰和换上干净舒适的尿布。当婴儿发现通过自己的努力并能达到预期后果,内心会产生信心,认为父母可以接纳自己的行为,自己也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并对其产生信任,安全感也自然得到巩固。其次,在婴幼儿期,父母尽量亲自抚养孩子,与婴幼儿分离的时间不宜过长,分离后的相聚要给孩子有质量的陪伴,与孩子互动,让婴幼儿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最后,在抚养的过程中,要多主动拥抱和亲吻儿童,多和儿童交谈,在儿童自主的探索活动中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儿童体会独立行动带来的愉悦,让他们感觉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相信父母是会支持他的,是最值得信赖的。心里被爱滋养而成长的儿童,把父母定义为“安全基地”,只要看到父母在,就觉得安心,内心会建立起一座安全堡垒,支持他跨出自己的人生一个又一个的步伐,更自信、大胆地和他人交流互动。

(二)理性的教养方式

父母在孩子教育中,与专制型、放纵型家庭相比,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是成熟的、独立的,更具有安全感的。父母要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合理地承担起监护人的责任。首先,民主就是要人格平等、相互尊重。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有独立的人格,教养过程中要对儿童温和、关心,信任与尊重,要经常听取孩子的意见,尊重儿童的选择。其次,要理解儿童,懂得儿童的成长特点,尊重儿童成长是有个体差异的,不要用统一的或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儿童。再次,对儿童要有耐心,要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儿童,儿童发展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要让儿童明白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但对儿童的期望不要过高,以至儿童无法完成而形成自卑,当儿童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要给予鼓励、指导与支持,让儿童感受到依靠和力量。最后,儿童犯错误的时候应该帮助儿童,对其合理的管教和约束,对儿童惩罚前要让儿童有充分的解释机会。

(三)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是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儿童安全感获得的主要途径。和谐亲子关系的建立依赖于抚养者与儿童的依恋关系的建立。首先,父母应当尽可能亲自抚养儿童,成为儿童庇护的港湾,要善于向孩子表达爱、传递爱,让儿童知道父母是爱他们的,让儿童感觉到是安全的,是会保护他的,以此建立稳固安全的依恋关系。其次,要正确认识亲子之间的代沟,要站在以儿童的立场看问题,多倾听儿童的声音,只有儿童发自内心地认可家长,才会接受家长的教育,并能帮助儿童有效解决成长的困惑,这是儿童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条件。最后,父母要创造与儿童共处的机会,多在活动中拉近与儿童的距离,父母在活动中既是儿童活动的合作者,又是好伙伴,还是指导者,在活动中让儿童体验自信,体验亲子交流的幸福,帮助儿童获得安全感。

(四)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的儿童会产生愉悦的心情,这种积极的情绪能让儿童获得安全感。首先,父母应给儿童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稳定有序的环境。稳定熟悉的环境会给人带来内心的安全感,这对幼小的儿童来说显得格外重要。例如,固定的生活环境、稳定的养育者、平稳的生活节奏、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以及有序的物品摆放等,这些外在秩序的稳定会给孩子带来内在的安全感。其次,可以给儿童提供自我管理、自由独处的生活空间,让儿童获得家庭归属感,感觉到这个家庭生活空间是可以自我放松、释放压力的好地方,以此帮助儿童安全感的形成。最后,家庭成员之间在人格上要平等、相互尊重,成员之间相处要和谐融洽,尽管家庭有时会发生冲突,但家庭成员在原则问题上是团结一致的,是合作、諒解的。儿童如果目睹成员冲突后,父母要及时引导儿童对冲突的原因进行合理的归因,并在儿童面前寻求合理解决冲突的方法,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儿童情绪上的不安全感,还能帮助儿童学会合理地解决冲突[9]。

四、结语

家庭环境是儿童安全感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的结构不完整、家庭抚养质量不佳、教养方式不当、家庭氛围不和谐等都会导致儿童安全感的缺失。儿童处于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是安全感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应该重视早期儿童安全感的建立,特别是重视家庭环境的影响,让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英]阿瑟·S.雷伯.心理学词典[M].李伯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肖晓娟.儿童安全感缺失的家庭教育归因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3]王心叶,周楠.我国学前儿童独立水平及家庭影响因素综述[J].教育观察,2021(7):33-36.

[4]梅高兴,等.中小学生心理安全感特点现状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2,(6):68.

[5][美]威廉·西尔斯,玛莎·西尔斯.西尔斯育儿经[M].蔡骏,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6]Ojha,Hardeo,Singh,Rajiv R. Child rearing attitudes as related to insecurity and dependence proneness.  Psycho logical Studies,1988,33(2):75.

[7]徐丹怡,朱晶晶,李燕.儿童情绪安全感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21(5):26-29.

[8]华红艳.学前儿童安全感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探析[J].喀什大学学报,2016,6(11):80-84

[9]李晓巍.父母冲突与幼儿社会适应的关系: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J].学前教育研究,2016(6):38-46.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安全感家庭环境缺失
让产权“安全感”来得更实在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家庭环境对中学生性格及成长的影响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不幸的家庭,曲折的成长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家庭环境对高职高专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与辅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