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德技互融共生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研究

2022-05-07刘日帮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学高职院校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承担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任务的思政课教学变革提出了新的期待和新的要求。同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后疫情时代国际格局重组变化,西方敌对势力思想分化渗透图谋日趋加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政课教学必须顺应时代变化作出积极回应,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基于德技互融共生维度进行适时的新变革也有着一定的价值意义,需要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从课堂到课外、校内到校外,结合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管理体制、培育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有益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德技互融共生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5-00-03

思政课程作为学校立德树人的重点课程,对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性,更具有学科独特的政治属性,对学生成长、成人、成才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助推作用。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社会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多样化和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动态性等,对于承担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塑造培养任务的思政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变革性的需求。作为有着特殊学段特点的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既有着一般思政课程的共性特点和同质学科要求,也有着对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范和要求的特殊性,如何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新时代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力、感染力及实效性,如何助推学生成长和职业教育发展,这些问题都变得日益紧迫,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本文主要基于德技互融共生维度从价值意义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进行一定的思考和研究。

一、德技互融共生之于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义

习总书记曾不断强调,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高职院校育人首先要落实解决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职院校培养人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需要紧扣新时代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落实德技互融共生,为学生正确政治素养养成、健康人格成长、技能历练飞跃提供最基本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伴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以及世界格局形势的新变化,对思政课教学变革提出了诸多新的要求,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手段及方法都有着诸如学生客体、教师主体、达成介质、现实环体方面的许多外部驱动,以及还有学科课程自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内部驱动。由于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后疫情时代国际关系的冲击和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诸多的严峻挑战,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思想攻势愈发猛烈,手段和花样不断翻新,严重冲击着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断碰击。在复杂多元思想碰撞、网络自媒体滚烫发力甚至无序冲击下,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实现思政课程的意识形态塑造培养功能显得尤为迫切。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不仅具有一般课程都具有的学科属性,更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政治属性。盡管其他课程也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但思政课程首先是在政治属性之后才具有学科属性,也是在此基础上,思政课程才有了作为学科的学科价值和意义。

因此,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先后十几次对思政课程变革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而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也应该不断拓宽视野、变革教学理念,对标时代要求,突破传统思政课程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体验倾向,积极扎根职业教育现实土壤,紧贴时代面貌,学生的专业成长、技能发展需求要不断从理念、手段、方法、途径等诸多方面寻求变革的现实可能性。尤其要基于德技互融维度,以德引技,以技固德,德技互融,打破传统思政课程仅局限于思政课堂的阈限,尽力实现思政课程与技能实验实训、企业顶岗实习、专业理论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的互相融合,并积极探索思政课程进实训、思政课程进企业、思政课程进专业、思政课程进社会实践的具体途径,重点研究思政课程实践化、思政课程职业化、思政课程企业化、思政课程信息化等教学实践,在教学理念、手段方法、教学实施及评价等方面突破创新,同时通过实践化、企业化、职业化、信息化等反向助推思政课程本身变革创新,不断丰富思政学科专业建设,增强思政学科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达成思政课程教学实效性增强的目标。

二、基于德技互融共生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探索

(一)积极构建德技互融共生思政课堂

思政课堂注重渗透职业技能素养,在思政课程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出发,紧密结合班级专业特点及技能发展要求,从学生成长环境、班级特点、专业特质,在思政课备课、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渗透技能素养培养,推进德技互融共生。以高职一年级《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中“价值观”一课为例,该课授课对象为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学生,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学生专业特点、班级特征,提前了解学生班级发展情况、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在教学导入环节设计“我们为什么选择工业机器人专业?进校后几十天大家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从这两个问题引出价值选择、价值取向话题,并在学生体验基础上引出对价值观、职业价值观的理解。然后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辨别并探究正确的价值观,所选案例都是紧扣实践生活的,有迷失方向、自甘堕落的职业人,也有学校系部先进的工匠教师、劳模教师、学生小匠、技能标兵,尤其是在这一环节通过先进事迹视频播放,工匠教师、劳模教师、学生小匠、技能标兵进课堂,实现与学生的现场互动交流,从而渗透技能素养进思政课程,最后结合班级学生活动优秀表现将思政课程落地落实,结束前利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金句升华课堂,并希望学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不断为社会创造价值、无私奉献,实现社会价值,不断超越,提升自我的境界和格局,实现小我和大我的统一。通过这样的思政课程教学实施,让德技互融得以实现,并且在引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技能专业成长的欲望和动力,也让学生认识到能让技能专业学得好、用得好,行得稳、走得远的根本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思政课堂已完全打破了传统思政课堂只有一个思政教师的一言堂授课状况,专业课教师、先进学子已然成为课堂中的另一个思政课教师,真正实现了德技互融共生,既达成了德技互相融合的状态,也实现了两者共生共长的实践状态。与传统思政课堂相比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思政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实现思政课堂职业化。

(二)打破思政课程与实训、专业课程的藩篱

结合思政教材体系、教学目标,适时构建思政教学进教学工厂、进实训场所、专业课堂新教学模式。在不影响专业学习、技能实操规范的前提下,实现德技互融共生。

以机电专业学生钳工实训为例,在实训前、实训中思政课教师在实训真实情境下穿插钳工理论演变、钳工历史发展尤其是结合新中国钳工历史发展及中国智能制造等民族工业进步历程,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素养、立志报国情怀,推动学生将自身技能成长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有机统一,为学生的技能发展提供政治素养保证和精神动力支持,最后可以要求学生开展技能进企业活动,既能找出技能发展的不足和差距,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工匠精神。

以汽车装备与维护专业学生为例,在模拟销售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如网络学习平台等向学生介绍新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历史,并介绍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尤其是结合视频连线采访汽车企业负责人或汽车工匠实际体验行业发展的艰辛和成果,努力培养学生献身本国汽车品牌发展的爱国之志。通过思政课教师进入实训课、专业课课堂,直接实现了思政课教学的职业化、实践化、信息化。

对思政课程与实训、专业课程藩篱的突破,既是思政课程教学的颠覆性尝试,也是思政课教学实践化、生活化的践行,不仅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也推动了实训课程、专业课程的思政性要素功能的发挥,是基于德技互融共生的变革创新,也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互融共享、联动飞跃。

(三)糅合学校实践活动,推动思政课程教学碎片化与整体化结合

在基于德技互融共生维度的考量下,要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学场域,紧密结合校园实践活动、班级特色活动开展思政课程教学碎片化与整体化结合活动。

第一,要形成思政課教师与学校有关部门及班级负责人的沟通联动机制,思政课教师要站在政治使命、政治担当的高度注重学生学校实践活动的参与,并将思政课教学目标根据活动安排进行碎片化分解,在此基础上又要精心进行整体化构建,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散而神不散”。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尽可能参与进具体的实践活动,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也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信息化、网络化、自媒体等手段深度介入学生的校园实践活动,并达成思政课教学的碎片化形态和整体化功能。所谓思政课程碎片化是指思政课教师通过亲身参与或网络连线等方式参与学生校园活动的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项目,指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某一方面素养,最终指向思政课教学目标的整体化实现,这更多体现的是碎而不乱、碎而不偏,紧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方向,实现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使命担当情怀、技能素质提升的同向同行。以学生社团为例,在机器人与创新专业社团中,思政课教师通过对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介入,机器人发展历史等理论前沿的适度参与引领,为学生的专业成长赋能助力。

第二,可以积极创建诸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党史学习社团等引领学生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信仰,为人才培养锚定社会主义方向。如在班级中可利用边角时间开展思政学习一刻钟活动,可以让学生分批分次准备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沙龙式研讨,并将学生的点滴思想发布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引领,不断扩张思政教学的时空,发挥思政课教学碎片化的集聚效应,真正实现思政教学的生活化、信息化,并能适时为学生纠偏,主动发挥思政课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压舱石、桥头堡的作用。

(四)揳入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填补思政课教学真空

长期以来,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好多高职院校由于学生实习地域分散、实习时间游离等客观原因,实习阶段思政课教学基本处于真空阶段,多数思政课课程压缩在了学生在校期间开设。但从学生发展实际来看,实习期间正是学生走向社会化的过渡阶段,面临在实习岗位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各种社会价值观的冲击,极易形成与思政课校内教学效果抵牾的局面,造成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社会化流失。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从国家人才培养的高度出发,推动思政课程企业化,从物质支撑和精神支持两个方面促进思政课教师定期进入学生实习车间、实习场所,动态把握学生思想状况,结合企业发展、学生发展将思政课堂搭建进企业,深入一线。通过聘请企业优秀师傅和思政课教师一起承担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通过校企合作机制,为思政课教师进入企业提供便利,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平台的学生思想定期汇报制度。在出现思想偏差时,思政课教师和企业优秀师傅及时介入指导,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如可在企业开设面向实习生实习实际问题的思政见面会,或是开展“我与企业有个约定”“思政老师有话说”等主题思政课教学活动,以此达成思政课教学的全过程、全场域、无死角、多点面覆盖,揳入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填补思政课教学真空,达到思政课教学德技互融共生的社会实践意义。

(五)推动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培育,建立思政课教师培养和激励机制

从思政课教学实践层面而言,没有一支政治立场正确、政治素养高、理论水平精湛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要想基于德技互融共生构建思政课教学新局面,推动思政课教学变革,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很难实现的。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对标国家和中央要求,站在政治担当的高度,积极搭建思政课教师专业化培育机制。

第一,高职院校要建立以党委领导、教务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其他部门密切配合的有效联动机制,从学科专业成长角度,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培训的内容不仅要有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政治素质培育,不仅要有本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与教授学生专业相关的通识知识,不一定深,但要有所涉猎,这可以在学期初接手班级专业前进行适当的培训,可以是线上,也可以是线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政课教师具备德技互融共生理念和一定操作能力的前提下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德技互融共生,否则一切都难以真正实现。

第二,高职院校要针对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建立思政课教师的培育激励机制,如适当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从教补贴等[1]。在精神层面要在职称评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评优评先方面适当倾斜,调动思政课教师从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就能够让思政课教师有地位、有保障、有奔头、有希望,能够促使思政课教师将思政课教学当作一项光荣的使命任务,当然对于人前一套、背后一套,不能坚守底线甚至突破底线的思政课教师也要实行一定惩罚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并且符合国家职业教育要求,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为思政课教学实现德技互融共生,推动思政课教学变革,增强思政课教学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实效性、影响力做出提供一定的机制保障[2]。

三、结语

基于德技互融共生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探索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处于两个百年目标交汇期、疫情后国际格局新变化、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日趋加剧背景下的一些思考。在实际的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还要结合具体地域、具体学校、具体学生进行符合实践的个性化思考和探索,在许多方面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刘日帮.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政治阈值[J].时代报告,2021(4):166-168.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学高职院校
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库共享社区化模式探索
职业教育背景下应用本科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路径思考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孟子学说中的教育思想探析
思政课教学中加强抗战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