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路径探析

2022-05-07段敏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新路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

段敏

摘  要:大学生是推动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代大学生的周围充斥着各种文化因素的诱惑,他们无法真正对其进行甄别。目前,高职院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加剧、大学生心理危机和人格障碍问题凸显、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等挑战。本文主要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思政教育融入高校网络环境建设、加快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创新融合和强化和推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这四个角度浅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5-00-03

青年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其正确、积极的思想观念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影响[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对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导推动作用,要不断加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加强对大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研究,努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基本素质。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2]。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和辛勤努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已形成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我们已经根据各高校实际学生数配备了充足的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背景的人员来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门教学和科研,进一步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多种形式让大学生主体对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环境形成正确深刻认识的一项重要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启发公民的思想政治觉悟,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道德教育为基础,注重对大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育和养成。从精神文化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人生道路的规划和选择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为他们今后迈入社会做了一定的心理建设和铺垫准备[2]。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加剧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文化多元化的状况不断被放大,世界各国之间的思想文化传播和交流日益频繁[3]。大学思想文化的发展不能脱离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碰撞的大环境,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西方先进的学术观点、科学技术、管理制度等可以为我国思想文化发展提供积极借鉴,但不容忽视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优势,在思想文化交流中占据更大的主动性,同时,他们试图用所谓“普世价值”干预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发展,这也给我国思想文化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反映到高校,则是对大学生的信仰产生影响,使大学生的思维普遍带有较强的实用主义色彩,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的思想意识形态充斥于大学校园之中,并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4]。身处这种大环境内,“一切向钱看”似乎已经变成一种时尚口头禅,不少学生逐渐将“各凭本事”“自私是人的本性”“人人为我就是我为人人”等作为人生信条,把个人利益摆在首位成为一种常态化表现,社会利益和社会理想或被选择性忽视或被完全抛掉。这些思想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因而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形成正确、积极的舆论导向。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和人格障碍问题凸显

网络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和迅速扩张,使大学生群体能够以更简约的成本、更便携的载体、更开放的姿态主动参与到国家社会生活运行的各方面进程中,他们的视野不断拓展,信息获取渠道不断便捷,人际交往范围不断扩大[5]。但是新媒体平台上很多五花八门的思潮抢占先机,不断争夺着文化话语权,面对种类繁多的社交工具、层出不穷的网络游戏等,一些大学生患上了手机或网络“过度依赖症”[6],沉溺于虚拟世界,并开始逃避现实交往,逐渐成为社会的“离群者”。

部分大学生奉行所谓的“佛系”“躺平”,对上课不感兴趣,对社会实践不感兴趣,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甚至是对看电影、逛街、唱歌等休闲娱乐活动都不感兴趣。在学校内整天待在寝室做“宅男宅女”,漫无目的地生活学习或沉迷网络游戏,做事无精打采,对表扬、批评等都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自然而然,他们对国家面貌的新变化,生活方式的新变迁则更是无暇关注,进而也不再自觉履行社会义务和责任,这些现象的不断出现和衍生,需要引起高校和社会对大学生正常生活交往和身心健康发展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三)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

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观念还停留在单纯的灌输阶段,这与大学生们渴望的自由精彩的学习生活相去甚远。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都养成了听的习惯而不擅长表达,通常情况下,很多学生一提到思政课就立马将其归结为公共课,于是秉持修完学分即可的态度,考试前把从教师和课本处获取的一些重点知识进行“不假思索”地死记硬背,至于背诵和写下的这些观点和理论是如何得来的,就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学生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思政课堂在现实授课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与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相融合,在大学生群体中也缺乏具有针对性和差异化的教学。

新媒体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高科技,新媒体就在我们身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不过囿于现在很多高校教师或排斥新媒体的教学模式,或不能熟练运用新媒体的平台授课,故新媒体在教学中的正向作用未被完全激发。因此,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一定要紧跟社会发展的脚步,时刻关注社会热点,深度了解时政消息,同时也要在新媒体的环境中不断改善教育方法,创新价值观培育模式,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群体的特殊性,紧跟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心理诉求和文化需求,找到思政课程在大学校园中的生命力所在。

只有对症下药,解决思政课堂授课模式、培育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把课本中较为理论化的内容运用到学生的生活中,运用到他们的实践中,变为大学生能够易于接受、乐于践行的东西,才能达到良好的课程育人效果。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路径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高校始终是站在政治高度、社会舆论前沿阵地的第一梯队,高职类院校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分子,更是要把坚持讲政治、讲党性、讲规矩、讲原则作为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深化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思想意识形态范畴内的指导地位。与此同时,思政课教师要把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理论基础、道德情操、法治素养、权利与责任意识作为课堂授业的重要教学目标[7],加深学生对当今国情、世情,以及我国的国体、政体、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情况的了解;在教学的方法上积极主动地结合时事、时效性案例,对时事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究,让学生能够从网络、手机等碎片化知识以外,进一步了解当今世界的形势发展,提高学生的政治参政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與大学生的良性互动,重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辩论探讨等各种方式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大学生群体作为活跃于互联网世界中的一个庞大社会群体,对新鲜事件、时事热点、社会舆论等极具敏锐洞察力和快速捕捉力,因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克服新媒体平台上扰乱视听的思想和言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考验大学生的价值观辨识能力的重要方面。高校应适时引导大学生合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特点,在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交流平台,多进行社会主义正能量的学习和熏陶,端正自己的价值取向,增强校园和谐氛围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当代大学生只有适应新媒体的发展特点,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冷静思考和自我修养,坚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砥砺前行,并为学校的改革发展充当舆论先导。

(二)思政教育融入高校网络环境建设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开放的时代,也带来了更多的言论自由,大学生的个性自由得到激发。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生成为网络媒体使用的重要群体,网络媒体为大学生学习、交流、娱乐、消费和创业等提供了便捷平台,深受学生群体的喜爱。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高职院校学生对网络中充斥的多元文化和低品质信息辨别力较弱,价值观极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

高校应将开放包容、运转高效、监督疏导作为进行校园网络环境建设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和挖掘网络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建立健全校园网络建设,通过建立校园资讯平台、微信公众号平台等,提高校园网络的吸引力,努力让校园文化借助网络通道融入大学生的课堂学习、日常生活之中。同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也需了解并主动与各类网络媒体寻求良性合作,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平台(如学习通、知到课堂等)上好价值观这一课。一般新颖的教学模式都会成功吸引学生,学生在与教师共享新媒体带来的乐趣时,也会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互动性强的课堂会给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学质量由此得到提高。

(三)加快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创新融合

在高职院校中,除思政课程之外,“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的探讨和建设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样具有深远而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当前,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的实际过程中,存在意识薄弱、专业能力不足、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引下,发挥多学科优势,明晰专业课程肩负的思想政治教育责任。

课程思政既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探索寻求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联结点,架构起二者同向同行的桥梁,并推动其进行创新融合,在最大程度上发挥高校思政教育的显性功能,提高受教育大学生群体的思想觉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育人效果。在此进程中,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途径来进一步巩固其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同学校各专业课教师、教辅部门管理人员等进行日常交流,了解不同专业课程的课标设置和育人目标,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学校生活、家庭背景等情况。同时,可以联合辅导员和共青团工作者在课堂之外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社会实践;利用各种国家纪念日和党、团主题日活动,带领学生参观革命历史遗址,瞻仰革命先烈等。借助这些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和激发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培养大学生的奉献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强化和推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大学校园是广大青年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建设是集中体现高校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以及精神风貌的重要方式,承载着每一所高等院校的灵魂。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感染熏陶作用,对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引导大学生的情感思绪,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更应立足学校定位,发扬专业特色,坚持与时俱进,谋求创新发展,在大学文化内容的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师生的互动性上下功夫,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整个大学的文化积淀,且容易被大学生广泛接受和认可。高校应精心组织、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着力打造精品文化项目,推进高雅艺术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宿舍。同时,校园文化建设要彰显文化的超功利性[4],要体现较高的文化品位,发挥其文化育人的作用。例如,可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以艺术化的手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也可通过在校园微信公众号推送,在校园广播站讲解,或在校园社团里组织相关知识竞赛活动,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平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跃然于校园各处,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

四、结语

大学校园是为国家输出优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也是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潮流的主流阵地。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类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增强校园舆论引领的责任感,特别是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三观”的培育和塑造;必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项目建设,采取项目运作模式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主题活动,使大学生能够树立“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的价值观念;必须增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加快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创新融合,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主人翁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晨曦.习近平新闻舆论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究[J].才智,2017(35):151-152.

[2]黎琴.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与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6,3(11):171-173.

[3]肖爱民.新媒体背景下高职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创新[J].科教导刊(下旬),2017(27):72-73.

[4]山述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1):106-109.

[5]刘奇.新媒体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J].教育探索,2013(12):136-137.

[6]唐平秋,卢尚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73-76.

[7]叶飞.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兼论公民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08(5):14-17.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新路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叽咕乐挑战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