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艺术化与艺术生活化

2022-05-07林乃炼

杭州 2022年7期
关键词:簪花宋人西湖

林乃炼

这个故事从950年前说起,那是熙宁五年五月二十三日,位于今日桥西小河路的杭州吉祥寺牡丹花盛开,一大群人来此赏花饮酒,到了深夜尽兴而归。他们在大街上东倒西歪、相扶而行,在这一群人中就有当时的杭州“市长”知州沈立,分管农业和政法的通判苏轼,吉祥寺花园主人和尚守璘,等等。

那天37岁的苏轼做了一首诗调侃65岁的沈立:“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一个老头戴着鲜艳的牡丹花自己不难为情,牡丹花却因被插在老人头上而感到害羞。赏花饮酒,沉醉归来,引得路人哄笑。十里长街,珠帘上卷,老百姓都在争看这位喝得酩酊大醉的“市长”。

男人戴花现在看来有些大胆奇怪,在宋代却是一件很时尚也很普遍的事。每到重大庆典和节日,从皇帝到文武百官,甚至侍卫随从都头上簪花,花式多种多样。淳熙十三年元日,临安城举行了簪花游行的盛典,可谓“锦绣乾坤,花花世界”,吸引了远近百姓跑来看热闹。杨万里就写过一首诗记载当时盛况:“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不仅官员和文人以簪花为荣,连“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英雄好汉也爱戴花。《水浒传》中绰号“短命二郎”阮小五一出场便是“鬓边插朵石榴花”,浪子燕青“鬓畔常簪四季花”,病关索杨雄则“鬓边爱插翠芙蓉”,金枪将徐宁和小李广花荣也是“鬓边都插翠叶金花”,还有一个名为蔡庆的绰号干脆就叫“一枝花”,由此可见宋人是多么热衷于簪花。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不独有簪花,还有插花,宋人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插花和焚香、挂画、点茶合称为“生活四艺”,是当时文人雅士乃至于普通百姓追求雅致生活的标志,生活艺术化体现了富裕之后的社会各阶层对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两宋时期与以前王朝相比,最根本的改变是实行“农商并重”政策,经济空前繁荣,商业高度发达,出现了一大批大、中、小商业城市与集镇,形成了杭州、开封、成都等全国著名商业大都市,第一次出现城市平民阶层,呈现空前的开放性。商业贸易的发展和平民阶层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士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私学盛行,教育下沉,文化教育更加大众化普及化,同时文化娱乐需求急剧增长,繁荣昌盛,并由此带来两大显著变化:其一是对人的生命生活的关注,生活质量和创造活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二是文化艺术开始商品化,文艺作品逐渐成为文化消费品,平民阶层成了文艺作品中的主角和消费者。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以《望海潮》一词广为人知的宋代词人柳永是一位屡试不中、混迹于青楼的“官二代”,他填写的词曲经过歌妓传唱,蜚声于江湖。据说他死后有一群红颜知己为他众筹料理身后事,每逢清明还有成群结队的姐妹为他上坟。

宋词与唐诗并称,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大文豪韩愈也写过一些词,但是他认为词出自烟花柳巷,难登大雅之堂,羞于编到文集之中。到了宋代,风气为之一变,从皇帝到歌妓人人爱词,大臣个个是词人,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著名词人,女词人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

提到宋代,不得不提的还有宋画,宋代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画家多达千人,皇帝也都是绘画高手。南宋宫廷画家爱画西湖,称西湖景色最奇者有十,在画作上题写了诸如“苏堤春晓”的“四字景目”,这就是著名“西湖十景”的由来。李泽厚在谈到宋画时认为“在绘画艺术上,细节的真实和诗意的追求是基本符合这个阶级在‘太平盛世中发展起来的审美趣味的。但这不是从现实生活而主要是从书面诗词中去寻求诗意,这是一种虽优雅却精细的趣味。”简单地说,宋人是从美学的高度去改造环境,创造生活,西湖就是其中一个最佳案例。西湖其实就是文人根据中国传统审美理想塑造的“精神家园”,也就是所谓的“审美对象外化”,用学术上规范的语言来说“西湖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实证和范例”。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宋人在审美上有极高的水准,这种造诣落到指尖上,造就了古代工艺美术史的鼎峰,成为后世争相效仿的对象,瓷器就是其中杰出代表。比如宋代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代表了一种新生活美学的追求。在宋代以前,烧制的实用器皿与观赏器皿绝大多数还是陶器,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为代表的五大名窑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瓷器时代的到来。

无论是宋词、宋画,还是宋瓷,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文艺不再是“为文艺而文艺”,而是表达一种人生态度,“不只是要注意文艺创作的心理特征,而且要求创造特定的各种艺术境界。文艺中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成了美学中心”(李泽厚),而且把这种美学追求外化为人生态度乃至于生活本身。

何为宋韵?我的理解就是“韵味、意境、情趣的讲究”。宋人把美学的追求专注地融入到城市建设、环境营造以及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就是艺术生活化。

南宋时期的臨安,无论是建筑寺观,还是园林别墅,亭台楼阁和小桥流水无不体现了江南的精细精致,更有陶瓷、丝绸、扇子、剪刀、雨伞等工艺产品,做工讲究、小巧精致。讲究吃喝玩乐、神聊闲谈、琴棋书画、花鸟鱼虫,体现了宋人求精致、讲安逸、会休闲的生活特点,也反映了休闲、文化、创业三位一体的城市特色,并深深地印入到了今日杭州人的生活观念之中。

因此说,“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人文精神既是对“精致精美”“多元开放”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杭州打造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底蕴、底色和底气。

猜你喜欢

簪花宋人西湖
Song in a cup宋人点茶,茶上“作画”
西湖
宋人悟道诗
雪后西湖 暖阳
浅析古代男性簪花风俗
宋代走俏“花美男”
脑洞大开的国画,这么high!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西湖雪意
宴会簪花闲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