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会簪花闲谈
2001-03-27高万全
知识窗 2001年2期
高万全
簪花,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在我国很早就产生了。到了宋代,才日益普遍起来。杨万里的“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干官帽上开”。陆游的“儿童共道先生醉,折得黄花插满头”便是宋代簪花习俗的真实写照。在典礼、宴会、节令等场合中,宴会簪花还成为一种礼仪制度。
据《宋史·礼志》载,凡国有大庆、大宴时。皇帝大都要给群臣赐花。群臣戴花后,则“谢花再拜”。
按照礼制,对皇帝所赐的花,必须戴归私第,不戴或让仆从拿着将会受到御史举报的。司马光20岁中进士,在皇帝赐新进士的闻喜宴上,众人都簪花,惟其因不喜华靡,独不簪花。别人便告告诫他:“君赐不可违也!”可见,不簪花是违背礼仪的举动。
簪花在民间亦盛行。司马光“从车贮酒传呼出,侧弁簪花倒载回”,就是写朋友之间饮宴簪花的事。不过,民间簪花以年轻人居多。《古今诗话>中说,周翰小时候,侍郡侯宴,恰巧席间有位簪花的老年客人。郡侯出“口吹杨叶成新曲”的上联要周翰对,周脱口说出“头戴花枝学后生”的对句。从中可看出,老人戴花被视为“学后生”、“老来俏”,故黄山谷有词云:“花上老人头上笑,羞羞,人不羞花花自羞”。苏东坡也有“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