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关系视角下的产业平台价值共创研究
——基于典型案例的探索性研究
2022-05-06王唤明胡旺盛
王唤明 胡旺盛 吴 童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41)
一、引言
学术领域中的“平台”概念最早出现在新产品开发的研究中(Wheelwight,1992)[1],之后被广泛使用于技术创新、产品制造、网络产业组织等领域(吴义爽和徐梦周,2011)[2]。相比于传统产业组织形式,平台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塑造出了从单边到多边的全新的产业模式。平台归根到底是一种开放的商业模式,无论在价值创造还是价值传递的过程中,都通过平台主体协同合作的方式实现平台目标。平台模式的核心是发展平台生态系统。李鹏和胡汉辉(2016)[3]认为平台生态系统的成长进化需要具有扩展性、协同性和持久性。相对于平台,平台生态系统更为复杂,其自我调节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更强,创新速度更快。
随着平台研究的深入以及平台作用范围的扩展,使平台从单纯的产品或服务平台提升为产业平台(Tiwana,2013)[4]。产业平台可以定义为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基本技术、产品或服务 (Gawer和Cusumano,2008)[5]。产业平台确定了生态系统中各方的规则、制定标准和协调系统模块。产业平台所有者可以凭借技术、信息以及契约工具等对其他企业进入该生态系统以及其他行为进行管制(Boudreau和Hagiu,2009)[6]。与一般平台不同的是产业平台往往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这种多方面的功能使得平台能够为多方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从而构建以自身为中心的商业生态系统。此时,作为产业平台的企业能够通过实体与虚拟的融合,超越企业甚至原有产业的边界,实现产业融合(Tiwana,2015)[7]。
产业平台多主体涉及平台龙头企业和参与企业,他们是平台价值创造的重要力量。平台价值创造需要产业平台中多主体合作才能实现,各个主体在该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并通过角色协同推动价值共创活动的开展。现有价值共创研究主要聚焦于企业和顾客共同参与的价值创造(Galvagno&Dalli,2014),而对于产业平台多主体之间是如何合作推动平台的价值创造的研究尚少。本文拟从共生关系理论视角,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探索产业平台多主体协同价值共创的关键因素,揭示产业平台多主体协同价值共创的实现路径和演进机理,为产业平台更好地发展提供参考。
二、理论背景
(一)产业平台共生关系
“共生”最早用于描述生物学领域中相关生物之间按照某种模式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的协同进化现象。袁纯清(1998)[8]将生物学的共生概念及相关理论向社会科学领域进行拓展,认为在某些社会经济活动中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形成共生关系,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是共生关系的基本要素。共生单元也即共生主体,是共生活动的基本单位。共生模式是共生单元相互作用或相互结合的方式,有寄生、偏利共生和互惠共生等类型。共生模式是共生关系的重要特征,因为其直接影响到共生主体间能量传递的方式。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依存的外部环境,是共生关系中重要的外部条件。从共生理论的视角来看,产业平台也具有共生三要素:共生单元是平台企业和参与企业,共生模式是产业平台上的合作和运作模式,共生环境是产业平台所处的外部环境。
产业平台中平台龙头企业与参与企业是重要的共生单元,形成共生关系群体。平台龙头企业是核心的共生单元,起到了资源融合及匹配的作用,扮演着领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对资源整合和共生单元的协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胡岗岚等,2009)[9]。在产业平台这个共生组织中,各成员之间维持着一定的合约关系,但作为共生单元的各个成员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利益,他们依靠共生组织之间的共同利益关系,既竞争又合作,形成稳定而密切的组织网络,使各个成员的利益在共同利益增进中得到提高。
1.产业平台共生能量
从生物体的角度看,成长是生物从低级逐渐走向高级的过程,成长过程伴随着生物与外界的能量交换。同样,平台企业与参与企业的成长过程也需要彼此进行“能量”交换,通过延伸内部资源优势和吸取外部资源达到内部系统功能的成熟。对产业平台来说,用户的聚集使产业平台规模效应显现,产品开发成本得到分摊,参与企业数量的增加能够降低产业平台服务新增客户的边际成本,有时有影响的明星企业的参与还会增强平台的影响力。对于参与企业来说,产业平台为交易各方提供了安全的交易环境,并降低交易成本、优化业务流程(程大涛,2003)[10]。此外,平台龙头企业的知名度对参与企业起到了一定的营销效应,增强了他们的知名度和信任度。通过这种共生关系的建立,各方都能达到利益最大化,进而实现共赢。
2.产业平台主体共生行为方式
(1)互惠共生是产业平台多主体共生行为方式的基本模式。根据共生理论,产业平台龙头企业与参与企业之间在行为方式上主要是互惠共生关系(赵先德等,2016)[11]。首先,产业平台所具有的外部属性和网络外部性决定了互惠共生的关系。一方面,平台龙头企业通过协调各方参与者和优化资源配置及服务流程,增强平台的影响力,从而提高产业平台正的外部性,对参与企业来说起到正向宣传的作用。另一方面,知名企业加入平台,会给平台带来宣传效应。这种相互促进作用形成了网络效应。因此,平台龙头企业与参与企业在外部性和网络外部性的推动下形成了互惠共生的良好状态。其次,资源的异质性决定了互惠共生成为必须。平台龙头企业利用自身资源,收集市场信息,提供配套服务,为参与企业提供便利。参与企业经营不同业务,不同的资源互补,既为其他参与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多样化的业务也为平台吸引更多不同需求的顾客,壮大平台的规模。
(2)共创价值是产业平台多主体共生行为的典型特征。在共生环境下,产业平台各方共享利益和共担风险。产业平台龙头企业与参与企业只有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提升效率,才能共同创造更大的顾客价值。而顾客价值的提升又会吸引更多顾客,为平台发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良性循环,不断推进产业平台发展,使平台各主体共同获得更多的利益。这种分工协同是自组织和市场化的,是产业平台各方基于共生环境下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
(二)产业平台价值共创
迈克尔·波特(1997)[12]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是比竞争对手提供更大的顾客价值,顾客价值创造应成为企业发展和竞争制胜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经济环境和经济组织中,企业是顾客价值创造活动的主体。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在服务主导逻辑经济环境中,企业吸引顾客参与价值共创是企业创新和竞争之道(牛振邦等,2015)[13]。现有价值共创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和顾客共同参与的价值创造(Galvagno和Dalli,2014)[14],而价值共创不仅限于企业和客户之间,不同利益相关者均会参与价值共创的演化(胡海波和卢海涛,2018)[15]。Gummesson和Mele(2010)认为,价值共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产生共创意愿是这一复杂过程的起点,参与激励和参与机制影响价值共创活动绩效。
近年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平台型市场组织形式大量涌现,顾客价值共创活动呈现新的特点。平台型市场组织是一个多主体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其顾客价值共创既有顾客参与的价值共创,也有平台不同主体合作参与的价值共创。赵先德等(2016)认为,平台龙头企业(管理方)、产品和服务提供方、配套和关联服务支持方共同参与顾客价值创造过程。在顾客价值创造过程中,产业平台多主体要根据在价值网络中的角色,通过共同设计、共同开发、共同分配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周文辉等,2019)[16]。
共生关系下的产业平台价值共创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行为和绩效受诸多因素影响。契合理论认为,个人和组织之间的契合度影响个人态度、行为和组织绩效。如果个人与组织之间能够呈现出较高的契合度,例如个体的价值观、目标、态度等与组织的文化、氛围、目标、规范等呈现出较高的相容性和一致性,个体就能够表现出较高的情境适应性,还会对该组织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认同,从而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Kristof,1996;Cable和DeRue,2002)。产业平台不同共生主体对平台发展的态度和价值主张、平台企业文化和氛围是否契合影响产业 平台价值共创的意愿和行为。同时,价值共创活动是共生主体的系统性行为。根据协同理论,在共生系统中,各主体子系统要能够形成内在性的组织系统,进而产生协同效应,才能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稳定结构转变(李柏洲和董媛媛,2009)[17]。产业平台各主体子系统只有在平台整体运行过程中有效协调与合作,每个子系统都要为平台价值创造的整体目标努力。这样,产生的协同合作的作用才会超越每一个子系统自身的独立作用,形成协同效应,从而促使产业平台的价值共创整体效应的最大提升。
基于上述分析,产业平台是一个多主体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产业平台龙头企业与参与企业是平台共生单元,它们是互惠共生的关系。产业平台多主体共生关系不是短期的、暂时的,而是长期的、持久的,贯穿于平台发展始终。产业平台共生单元必须共同合作,共创顾客价值,在促进平台发展中共获利益,共同发展。在产业平台不同主体合作的价值共创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合作价值共创的意愿是如何产生的?合作效率和合作机制等如何影响平台的价值共创过程?这些问题仍未被很好的探索。本研究拟通过案例,研究产业平台多主体共生关系背景下的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共创过程和其中的机理,为产业平台实施价值共创战略提供借鉴。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是一种定性的、与现实情境相结合的经验型研究方法,着重于回答“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Yin,2010)[18],适合于对现实中复杂而又具体的问题进行全面考察。基于本问题研究的性质和复杂性,本文采取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
(二)案例对象选择
在案例研究中,案例对象的选择应遵循典型性、代表性、数据可获取性和理论相关性的原则。本文选择的案例对象是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有十年左右的发展历程,在所属行业有较大影响。
(三)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数据资料主要依靠企业来源资料和外部来源资料,前者包括对企业的实地调研、企业官网信息、对外发布的报告和企业出版物,后者有新闻报道、访谈、其他相关书籍、案例、学术论文。本研究团队成员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研究资料以满足理论研究对“三角证据”的要求。
四、案例分析
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简称中丝园)位于深圳市龙岗区素有“中国第一村”之称的南岭村,是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自2009年开园以来,中丝园以传承和弘扬丝绸文化为宗旨,集创意设计、科研创新、展示交易、旅游休闲、情景购物、青少年素质教育、互动体验等功能为一体,致力打造高档丝绸与刺绣制品及其延伸产品的文化产业平台。深圳中丝园已汇集了丝丽、凯喜雅、达利等百余家国内顶级丝绸知名品牌,以及丝绸服装、服饰、家纺、礼品、刺绣产品、桑蚕等延伸或相关产品的多家代理商、经销商等。目前中丝园项目已遍及深圳、成都、海南、苏州、贵州等地,成为中国丝绸行业高端服务平台和中国高端丝绸商务礼品、个性化丝绸产品定制交易平台。
(一)平台初建期的共生行为
中丝园的定位突出以丝为名,做中国首席丝绸文化服务平台、高端丝绸商务礼品定制交易平台。首创丝绸贸易新模式——将中国丝绸文化与产品经济相结合的创新展销模式,通过解读文化丝绸、典雅丝绸、时尚丝绸、艺术丝绸、健康丝绸的理念,构筑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平台,整合全行业资源,扩大内销市场占有率。中丝园追求的目标是弘扬中国丝绸文化,提升丝绸产品附加值,搭建丝绸产业交流平台,再创丝绸繁荣商机。中丝园的定位和模式得到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的高度认可。深圳中丝园很快汇集了百余家国内顶级丝绸知名品牌商、丝绸延伸产品及与之相关产品的代理商和经销商等,还得到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平台共生主体对中丝园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其合作共创价值的意愿强烈。
中丝园园区由丝行、绸庄、锦苑、绣阁、绫罗街等主体构成。其设计的功能众多,包括设计制作、展示交易、青少年素质教育、情景购物、科研创新、体验互动等。另外,中丝园定位为一个配套设施完善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汇集丝绸展销、进出口贸易、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众多机构,并配备了与之相关的鉴定评估、拍卖展览、银行、休闲娱乐、餐饮茶馆、物流配送等服务。这些众多相关企业、机构和商户构成中丝园生态系统和形成共生关系。
中丝园要求入驻企业是重品牌、重质量、重服务的企业,且经营范围符合平台的规定和要求。对于入驻企业提供“零租金进驻、零成本入场、零风险经营”的优惠扶持政策。中丝园对入驻企业加强管理,在管理手册里规定了经营管理制度和经营服务要求。中丝园注重园区品牌建设和品牌推广,从整体上规划品牌包装和宣传的方案,同深圳市旅游部门和文博会合作,充分展示精品丝绸、时尚丝绸、艺术丝绸、健康丝绸的品牌形象。中丝园园区内的企业和商户根据经营业态和门类的不同,按照园区规划和功能划分,开展自己的业务。如丝行功能区,企业和商户向顾客提供旅游工艺品、礼品、保健品、化妆品、家纺、家饰等产品和服务;绸庄功能区,展现丝绸面料、品牌服饰、服装,提供定制服务。园区内的企业和商户在中丝园龙头企业同源公司的统一管理下按设定的经营业态和划分功能进行分工,共同营造平台经营环境,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互利共赢,共生发展,协同共创顾客价值。
(二)平台发展期的共生行为
中丝园在深圳获得成功后,苏州、南充等丝绸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以及想通过外源性龙头企业带动本地产业发展的地区积极和深圳中丝园及龙头企业中国同源公司联系。
中丝园的商业模式和平台定位得到国内其它地区的认同,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中丝园的建设和运营。全国各地中丝园平台的管理由龙头企业同源公司负责,中丝园的经营管理形成政府支持、龙头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关联企业分工协作和社会参与的独特模式。地方政府支持,行业组织倡导,相关企业积极参与,多方合力为各地中丝园营造良好的平台共生生态,形成协调有序的协同共创的价值系统。
五、影响因素与演化路径
通过对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的共生关系和共生行为分析,可以发现,产业平台的价值创造是在平台多主体共生行为过程中实现的,平台认同、平台治理和平台协同等行为对平台价值创造有着重要影响。
(一)共生关系下产业平台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
1.平台认同
Ashforth和Meal(1992)认为,当人们对于特定组织所持的信念在其定义自我形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时,就会产生对该组织的认同感,进而会强化和该组织间的纽带关系。个体对组织的认同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个人对组织价值规范的认可和内化过程,是个体和组织紧密联系的一种情感认知体现。组织认同会增强组织内个体的合作和对组织的忠诚(金立印,2006)[19]。
产业平台的经营理念和定位是平台的核心和本质,体现为平台管理者关于平台的独特价值主张和商业模式。在产业平台多主体共生环境中,各共生单元对产业平台的定位和价值主张、商业模式等核心信念是否认同,会影响其对平台组织的心理情感和关系程度,会影响共生行为和平台绩效。
价值主张是对企业应满足哪些顾客需求、如何满足其需求的说明,同时也是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效用期望。如果平台的价值主张和参与企业期望相匹配,参与企业会认同平台发展战略,会产生积极的互动。如腾讯互联网社交服务平台在升级期提出“为顾客提供高效的即时通信服务和一站式的在线服务、为广告商提供渠道推广和精准客户定位服务”的价值主张,得到平台参与企业的认同,使平台的网络效应进一步被激发。平台商业模式主要指平台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即平台在一定的价值链或价值网络中如何向顾客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其核心是平台盈利模式。只有参与企业认同平台商业模式,对这种模式下平台和自身未来发展有着良好预期,才有可能参与到平台协同共创活动之中。中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的平台价值主张和商业模式(见表1),由于得到平台共生单元的高度认同,为平台良性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表1 案例企业平台价值主张和商业模式
2.平台治理
产业平台的运行效率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平台的治理。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治理关键作用主要是对受雇负责日常运转活动的管理层的行为进行监控和控制。与他们不同的是,产业平台则需要确保平台参与者致力于合作创新和资源整合,因此它的治理所关注的应是对平台本身及其参与者的协调和管理活动。
平台决策权和治理机制是产业平台治理的重要维度。阿姆瑞特·蒂瓦纳(2018)认为,产业平台生态系统治理的重点是协调而不是控制,要通过把关控制、指标控制、过程控制和关联控制会让平台多主体协调一致。把关控制是平台所有者对于进入平台的参与企业设置的标准和要求;指标控制是对于平台参与企业经营服务质量绩效的要求,并作为奖惩的依据;过程控制是对于平台参与企业经营行为或对制度遵从性的监控;关联控制是平台所有企业基于平台共生行为准则和价值观的平台文化和共同规范的约束,是一种非正式控制。
表2 案例企业产业平台治理机制举例
3.平台协同
随着产业平台的发展和扩张,平台中用户和参与企业规模的增加、关系的复杂、流程的繁杂,需要有关单位、部门及众多资源共同参与和密切协作。所以,协同是产业平台复杂化、高效化、自动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产业平台共生单元共创顾客价值的前提。产业平台多主体协同体现系统论的理念,在开放、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中,共生单元共享资源,协调配合,协作运营,平台系统运营顺畅,才能实现自身目标。
主体角色协同、业务流程协同和机制功能协同是产业平台协同的核心内容(费萨尔·豪可,2006;赵先德等,2016)。主体角色协同是指平台各主体扮演不同角色,承担相应工作和职责,协同推进平台的价值创造活动。业务流程协同主要是关于平台内部多元化业务组合、业务安排和合作流程优化、协同,从而提高平台运行的效率,使得各种资源被最大限度的整合,进而推动价值共创活动的开展。机制功能协同是为平台协同共创活动的可持续实施提供坚实保障的机制,从技术保障、沟通保障和利益保障等多方面实现协同,为产业平台协同共创顺利推进提供支撑。
表3 案例企业产业平台协同措施
(二)共生关系下产业平台价值共创的演化路径
在产业平台的价值共创活动中,价值不再是基于分离的、线性的价值链中先后被创造,而是在交互的、模块化的价值网络中,由平台企业、参与企业,甚至用户共同创造。价值共创是涉及多主体、复杂的企业行为,根据刺激——反应理论,企业的价值共创活动包括两个阶段,一是价值共创活动的先导阶段,共创主体产生合作共创价值的意愿;二是价值共创活动的发生阶段,共创主体协同开展顾客价值创造活动。通过对案例企业共生行为分析,可以看出,产业平台的价值共创活动也可清晰地分为两个阶段:价值共创先导阶段(平台共生单元产生价值共创的意愿)和价值共创发生阶段(平台共生单元协同共创顾客价值的行为)。
在产业平台价值共创先导阶段,各共生单元对产业平台未来发展前景形成预期,根据激励的期望理论,对组织未来发展的预期会影响人们的行为,良好的预期会产生积极的行为,因为其努力投入会有好的结果,好的回报。平台各共生单元如果对平台未来发展预期乐观,其合作共创价值的意愿会大大增强。平台多主体在对平台未来发展前景进行评判时,一是看平台的核心理念是否符合自己预期,看平台的价值主张、价值观念、定位和商业模式是否得到认同;二是看平台治理是否规范、有序,如果平台缺乏有效的治理,平台经营无序、混乱,平台难有乐观的未来。因此,高度的平台认同和良好的平台治理会让平台各共生单元产生较强的价值共创意愿。产业平台价值共创先导阶段如图1所示。
图1 产业平台价值共创先导阶段(价值共创意愿)
强烈的价值共创意愿会产生积极的协同共创价值的行为。价值共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产业平台多主体要根据在价值网络中的角色,通过共同设计、共同开发、共同分配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协同业务和流程,满足平台用户的需求(Gummesson和Mele,2010;周文辉等,2019)。在产业平台价值共创发生阶段,平台协同是平台价值共创的核心,平台共生单元紧密合作,在主体角色、业务流程和机制功能上相互协同,共同推动平台顾客价值的创造(如图2所示)。
图2 产业平台价值共创发生阶段(价值共创行为)
在平台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是打造一个多方共赢的生态圈,只有让栖息在生态圈中的多数成员获得发展壮大的机会,并享受到福利,平台企业才有可能共同壮大,并持续获利(陈威如和余卓轩,2015)。在共生关系视角下,产业平台共生单元在平台认同、平台治理的基础上,通过平台协同,共创顾客价值,向对称互惠一体化共生演进。基于共生关系的产业平台价值共创过程的演进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共生关系的产业平台共创价值的演进过程
首先,产业平台所有者(平台龙头企业)的平台价值主张和商业模式得到平台参与企业和关联方的充分认同,平台各共生主体对平台未来发展有良好预期和共同愿景,产生合作意愿,平台认同为平台共生环境下多主体价值共创提供心理基础。其次,有效的平台治理让平台多主体在制度层面把权责落实,经营规范、有序,为平台提供良好的共生环境,也更进一步强化平台共生主体共创价值意愿。随后,平台多主体在技术层面按照平台运营的业务流程和内在要求,分工合作,彼此协同,实现价值共创。
六、总结与启示
(一)结论
产业平台是一个多主体共生的商业生态系统,产业平台龙头企业与参与企业是互惠共生的关系,产业平台共生单元必须共同合作,共创顾客价值,在促进平台发展中共获利益,共同发展。产业平台价值共创是一个复杂的协同活动过程,在产业平台价值共创活动过程中,平台认同、平台治理和平台协同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平台认同和平台治理影响产业平台价值共创意愿,平台协同是产业平台价值共创的核心环节。产业平台各共生主体对平台价值主张和平台商业模式的心理认同是价值共创的基础条件,规范、有效的平台治理机制是价值共创的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产业平台各方预期共创价值行为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共同协作,创造顾客价值。而顾客价值又会吸引更多顾客,为平台发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共生环境,良性循环,不断推进产业平台发展。
(二)启示
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了以下几个实践启示:
第一,产业平台所有者(龙头企业)应精心构建平台价值主张和开发更加合理的平台商业模式,并加强传播沟通,以增强平台参与方对平台未来发展的信心,获得平台参与方的心理认同,为平台多主体协同共创价值提供坚实支撑。产业平台目标市场和定位应明确、清晰,平台商业模式的设计应以价值共创、共享为原则,让平台参与者互惠共赢,真正构建互惠一体化共生的平台生态系统。
第二,产业平台企业所有者(龙头企业)应完善平台治理。产业平台的治理应以协调共生关系为重点,要以平台制度建设为核心,规范平台运作,加强平台监管,让平台成为具有效率和公平的健康生态环境。
第三,产业平台企业所有者(龙头企业)应要建立有效的协同共创机制。互动合作与资源整合是产业平台取得多方共赢的保障,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了各参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互补;利益激励机制与分配相容,平台企业愿意与参与企业分享利益,参与企业才会与平台共担责任与风险;冲突协调机制能有效防止冲突给平台价值共创产生的不良影响;协同保障机制为产业平台协同共创顺利推进提供支撑。
第四,产业平台的参与者也应在价值共创中积极作为,分工配合,实现价值共创、共享。产业平台的参与者应在竞争和合作中找到互惠共生的发展模式,平台企业和参与企业要找准共生定位,制定有利于合作共赢的发展经营战略,提高共生能力和整个系统竞争力,改善共生机制,实现企业合作协同进化,通过共创更大的顾客价值,实现互惠共生,推动产业平台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