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医学期刊论文英文摘要语言特征多维对比分析
2022-05-06王淑娟
曹 静,王淑娟
(蚌埠医学院 公共基础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期刊学术论文是人类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途径[1],是在专业学术圈交流及互动的主要媒介,论文的核心价值在于展示作者新的研究成果。摘要作为论文的缩影,作者需用精炼的文字真实、完整地体现论文的完整内容。摘要重要性毋庸置疑,撰写质量的高低往往能直接影响读者是否继续阅读全文[2],更是直接影响论文是否被收录于一流期刊甚至国际顶尖期刊。但是当前许多研究表明,中国学者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仍需提高质量。在国内,英文摘要成了中文摘要的附属品,作者多采用逐字逐句的翻译形式,导致许多英文摘要不符合国际通用的写作规范。因此如何用符合国际圈认可的写作范式来进行英文论文写作及英文摘要写作,是学术论文撰写者亟需思考的问题。
大量研究探究了非本族语学者和英语本族语学者在英语语言运用上的差异,发现了两者之间在单词、句子和篇章层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微观角度的研究聚焦两类作者在词汇、语步、词块等方面的差异[3-5]。宏观角度的研究多采用Biber多维分析法,考察不同层次和不同学科的本族语学者和非本族语学者的语用差异,如谢群[6]、潘璠[7]、张一宁[8]。但是对医学论文期刊摘要的多维度分析为数不多,仅有潘璠[7]从IMRD四个部分的语体差异对中外医学论文进行多维度分析。
本文依托Biber的多维分析法,从5个维度对比中外医学期刊论文英文摘要的语言特征,包括各维度中外英文摘要的纬度值及维度中的显著微观语言差异,以期全面揭示医学类期刊论文摘要的多维语言特征,进而帮助国内学者更好地了解医学类期刊论文写作特点,特别是英文摘要的写作特点,为医学学术论文写作教学提供参考。
1 Biber多维分析法
多维分析法[9](multi-feature/dimensional analysis,MF/MD)是Biber1988年提出的,基于LLC英语口语语料库和LOB英语书面语语料库,Biber分析了时态、语态、从句、代词、副词等67个语言特征,计算出67个语言特征在语料库中每千词的标准化频;利用因子分析挖掘67个语言特征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共现,最终计算7个维度的纬度值。
这7个维度包括:维度 1“交互性/信息性表达”,维度2“叙述性/非叙述性关切”,维度3“清晰型与情境依赖型指称”,维度4“显性劝说型表述”,维度5“信息抽象/非抽象语体”,维度6“即席信息组织精细度”, 维度7“学术性模糊表达”。这7个维度正值表示为维度中前者的语篇特征,负值则体现维度中后者的语篇特征。例如维度1,该维度正值表明语篇为交互型,负值则表明语篇信息性强。
2 研究设计
2.1 语料收集
本研究自建含有400篇医学论文英文摘要的小型语料库,中国学者和本族语学者摘要各200篇。摘要均为实证性论文,并满足背景、方法、结果、讨论/结论(IMRD或IMRC)的结构特点。中国学者英文摘要均从中国知网下载,来源于国内医学领域学术论文出版方面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中华医学杂志》《第二军医大学学报》《复旦学报(医学版)》《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等期刊杂志,库容为39870词。本族语医学论文选自高影响因子医学期刊的实证性论文,选取语料来源于国际顶尖期刊Lancet、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库容为37742词。这些摘要涵盖多医学学科,如内科、内分泌学、神经病学、老年病学、血液学、儿科学等。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本研究中的语料还需满足以下要求:本族语学者均来自以英语为本族语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其姓名均有英语为本族语国家的姓名特征,且所在单位为英语为本族语的国家;中国学者姓名均具有中国人的姓名特征,单位均为国内内地高校或科研院所;选取文献均来源于2014-2021年间,以获得最新期刊论文摘要特征。
2.2 研究设计
本文基于Biber的多维分析法采用宏观和微观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对比分析前5个维度中外医学学者论文摘要部分的宏观差异,微观分析侧重分析比较中外摘要的前5个维度中的微语言特征。之所以选择前5个维度来进行分析,是因为在语料研究中,维度6为即席信息组织精细度,该维度多用于演讲、访谈、即兴演讲等口语预料,发表于期刊的学术论文摘要写作多经过作者的仔细推敲,与口语语料的风格迥然不同,其信息组织精密度一般较高。再者Biber发现第7个维度的数据单薄,因此在研究中常常弃用[8]。因此对比中国学者和本族语学者医学论文英文摘要的语言特征时,维度6和维度7不做分析。具体研究设计如下:
利用Nini开发的多维标注与分析工具 Multi-dimensiona Analysis Tagger1.3 (MAT) ,首先以千词为单位对赋码语言特征的出现频率进行了统计,并自动计算出各语言特征在语篇中的因子分值以及在各维度上的平均维度分值。使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两个语料库的维度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最后对各个维度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阐释,特别是差异显著的语言特征。本研究拟回答下列问题:中外医学论文摘要在信息性、叙述性、清晰性、劝说性和抽象性上是否有差异?在同一语言特征上,中外医学论文摘要是否有共性和差异性?若存在显著差异,又表现为哪些方面?
3 结果与讨论
Biber和Conrad指出,作者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语域而进行适当的词汇、语法选择。本研究首先对两者英文摘要的5个维度分值进行对比,以期获得中国学者和本族语学者在撰写医学论文英文摘要时宏观语言特征的异同,结果如表1所示。MAT软件结果显示,两者摘要均属于说明性学术语篇,在信息性、非叙述性、非显性劝说、抽象性和指称清晰维度上平均值均突出。
表1 中国学者和本族语学者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在5个维度上的差异
如表1所示,中国学者和本族语学者医学论文摘要在各维度分上均值差异不显著。但是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个语料库对比,发现维度1和维度3有显著差异。因此本文将从整体上分析各个维度,特别从维度中呈现显著差异的语言特征入手,对中国学者和本族语学者的医学论文英文摘要进行具体分析。
3.1 维度1:交互性与信息性表达
维度1“交互性对比信息性”代表人际交流功能与信息传达功能的对比,由因子符合为正、负值的两组共现语言特征组成[7]。正负值分别表示语篇交互性强或信息含量高。如表2所示,整体而言,本族语学者和中国学者摘要的纬度值均为负值,说明两者的信息性很高。这正是期刊论文一大特点,旨在向读者传递信息和展示论文成果。其中中国学者摘要在指示代词、第一人称代词、非限定性定语从句这三项上的语言特征值小于本族语学者,但是在It主语、现在时态及强势语上均高于本族语学者。中国学者在具有交互特征的第一人称代词、用于隐藏作者身份的第三人称主语It及现在时态上存在显著差异;独立样本t检验中发现有明显差异,其P值均小于0.05。
表2 维度1上的语言特征
首先是人称代词,本族语学者更倾向使用第一人称代词(We,Our)来阐述自己的研究,而国内学者高频使用第三人称主语It,这种差异反映了学者们对论文所传递信息的个人所有权见解不同[9]。第一人称代词旨在突出作者在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亦是提高自我学术身份和让读者接受自己想法的重要方式。而中国学者对第三人称主语It的高频使用,特别是对句型It+Be的使用(例如It is important to,It is accepted that等),说明中国学者更倾向于在论文摘要中隐藏自己的主观身份,弱化自己在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例如:
(1) It was suggested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lder and the low-income patients with hypertesion.It may be helpful to improve heart function and to cure cardiovascular comorbodities for QOL[10].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本族语学者更多地使用We,Our来体现学者们在研究中的主体性。已有研究表明在一些领域第一人称代词有不断上升的趋势[11],越来越多的国际顶尖期刊英文摘要撰写越来越倾向使用We、I等第一人称而非第三人称。在国内期刊上亦如此,例如:
(2)We report the clinical efficacy against COVID-19 infection of BBV152,a whole virion inactivated SARS-CoV-2 vaccine formulated with a toll-like receptor 7/8 agonist molecule adsorbed to alum (Algel-IMDG) in Indian adults[12].
(3) In this paper,we summarized the current status and trends of the combination of TCM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13].
其次,现在时态在维度1上出现了显著差异(P=0.00<0.05)。检索发现较本族语学者而言,中国学者更依赖现在时态,未能像本族语学者灵活地使用如现在完成时、过去时等其他时态。这其中原因可能是中国学者虽然已习得英语时态,但是对具体的时态意义的感知依然不能像本族语学者一样[7]。在中国学者看来,与其在英文摘要中变换时态,不如选择现在时更为保险。例如:
(4)Although various treatments have been developed,the therapeutic side effects are far from desirable[14].
(5)We report the clinical efficacy against COVID-19 infection of BBV152,a whole virion inactivated SARS-CoV-2 vaccine formulated with a toll-like receptor 7/8 agonist molecule adsorbed to alum (Algel-IMDG) in Indian adults.We did a randomis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multicentre,phase 3 clinical trial in 25 Indian hospitals or medical clinics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safety,and immunological lot consistency of BBV152[12].
综上所述,中国学者在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中的作者身份自我构建及时态仍与本族语学者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中国学者在描述客观信息与主观评价时,应该思考如何力求平衡,在论文写作中更能展示和推销自己的成果。同时在作者身份自我构建方面,中国学者仍需学习本族语学者的写作风格,采用更为明确表达自己身份的代词。其次与中文不同,英语是一种时态语言,需要通过时态来表达不同时间概念。因此中国学者需要深入了解英语时态的语用意义。
3.2 维度2: 叙述性与非叙述性
维度2主要区分动态的叙述性语篇和静态的说明性语篇,其中4大语言特征包括过去时、公共动词、完成时和第三人称代词。就整体而言,中外学者在维度2上无显著差异,维度2的各语言特征纬度值分布较为集中,均在-2到1之间,这说明本族语学者和中国学者的英文摘要的叙述性低,均为非叙述性篇章(见表3)。但是在具体语言特征上,中国学者在所有四项特征上纬度值均低于本族语学者,这也反映了中国学者在医学论文英文摘要中较少使用四项语言特征。特别是过去时这一项语言特征(P=0.00<0.05),这与维度1的结果一致,中国学者偏好使用现在时。过去时强调[8]远语境特征,强调对过去发生事件的描述,在学术论文中一般认为用过去时来表述已有的相关研究,如使用过去时用来描述研究者采用的方法步骤,以及尚未被接受为真理的研究发现[15]。但是本族语学者的语料库检索发现本族语学者对时态的使用更为灵活,如例5。
表3 维度2上的语言特征
在维度2中,出现的另一个显著差异是公共动词(P=0.000<0.005),本族语学者使用频率更高。语料库检索发现,本族语学者常使用I+公共动词(assert、admit、declare、document等)+that从句这类结构,如例3。公共动词的作用多用于表达作者观点,与读者形成互动促进理解[13],达到推销论文的目的。在两个语料库中,本族语学者使用该类动词的频率明显高于中国学者,每千词为5.43个,而中国学者每千词仅为不到1个。这种公共动词的高频使用与本族语学者的写作风格有关。本族语学者更倾向于在论文摘要中展示自己,如It is important, It is obvious等表达。例如:
(6)It is suggested tha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lder and the low-income patients with hypertesion.It may be helpful to improve heart function and to cure cardiovascular comorbidities for QOL[14].
3.3 维度3:清晰型与情境依赖型指称
维度3用来区分清晰型、不依赖语境的语篇和依赖特定语境的语篇(见表4)。维度3主要由表积极特征的宾位、主位及介宾Wh关系从句,名词化和表消极特征的时间副词及地点副词构成。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中国学者和本族语学者医学论文英文摘要在维度3上存在显著差异(P=0.00<0.05)。表现尤为突出的是中国学者在三种Wh关系的使用上均与本族语学者有非常突出的差异。其中本族语学者无论是宾位Wh关系从句还是主位或介宾Wh关系从句h其使用频率均值远高于中国学者(5.20每千词对比2.21每千词)。但是Wh关系从句能以更为清晰精确的方式限定篇章内所指,因此更高频率地出现在本族语学者的英文摘要中,说明本族语学者构建了指代更为明确的学术语篇。
表4 维度3上的语言特征
3.4 维度4:显性劝说型表述
显性劝说型表述亦称“公开说服性对比非公开说服性”,反映篇章的劝说程度,是作者表达个人观点、态度和评价的强度和说服读者的明显程度或力度。数据显示在维度4上(见表5),中国学者和本族语学者无明显差异(P=0.06>0.05)。中国学者和本族语学者在该维度上的负值区间高度集中,均处于1-2之间,这说明两者医学论文英文摘要的说服性均低,都为非劝说性语篇。但是经过检索中国学者在除义务情态动词外,其他如不定式、预测情态动词、说服动词、条件从句和分裂助动词,每千词的使用频率都低于本族语学者(每千词频率分别为:不定式),这也正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学者在显性劝说型表述该维度上的均值低于本族语学者。该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国学者在如何表达自己观点,尤其是说服读者方面仍需加强,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中国学者和本族语学者对说服性动词的使用方面(P=0.00<0.05)。说服性动词主要用于表达自己的意愿,特别是对未来发生事件的意愿。
表5 维度4上的语言特征
在语料库检索中发现,本族语学者常使用说服动词,如suggest,propose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支持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说服读者接受自己观点的目的。这也说明本族语学者更擅长用隐性说服手段对读者进行委婉含蓄地说服。例如:
(7)Here,we estimate vaccine effectiveness over time since the second dose of Comirnaty,Vaxzevria and Spikevax in England.
3.5 维度5:抽象性对比非抽象语体
维度5“抽象性对比非抽象性”用于标记语篇的客观性与非客观性,用以区分抽象和正式的信息性语篇。不难看出,维度5的重点标志是被动结构,抽象性相关的语言特征包括被动by结构、过去分词动词作后置定语及无主被动形式。本研究发现在维度5上,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二者无明显差异(见表6),这表明中国学者和本族语学者的摘要均为抽象性很高的学术文本。其维度值均处于区间-3到-9之间,两种医学英文摘要在该维度上无明显差异。但是无主被动的使用却差异明显,较本族语学者,中国学者使用无主被动式的频率更高,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为P=0.00<0.05。中国学者之所以选择无主被动式省略了执行主体,说明他们更注重对客观事实的描述,而不注重强调动作的实施者,这与前四个维度的结果一致。
表6 维度5上的语言特征
4 结论
本文对比分析了本族语学者和中国学者在Biber的多维分析法框架上的各维度的维度值和各维度上语言特征的差异。研究发现:中外医学论文摘要均属于信息性、非叙述性、非显性劝说、抽象的说明文,旨在向读者传递信息,符合学术论文传递信息和知识的基本特征。但是在各维度的具体语言特征上,维度1的第一人称代词,It及现在时态,维度2的过去时和公共动词,维度3的宾位、主位及介宾Wh关系从句,维度4的说服性动词及维度5的无主动词均表现出显著差异。本研究还发现,较本族语学者而言,中国学者在作者身份自我构建,特别是如何在论文中展示自己的研究主题,积极推销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如何说服读者认同自己的研究成果方面仍有欠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与为国内期刊对英文摘要的相关写作规范的规定有关,国内期刊应积极思考如何与国际接轨;其次在国内的学术英语教学中,对词汇语法的语体适用性教学应需加强,特别是语言形式与功能的关联。在未来英语教学特别是学术英语教学中,需要更注重功能和语言实现手段之间的联系,以及语言特征的使用与信息传递效果的关系,培养学生如何用英语写出符合国际学术规范且表达准确、地道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