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研究

2022-05-06唐佳西藏农牧学院高原生态研究所

西藏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受访者西藏培育

唐佳 西藏农牧学院高原生态研究所

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王君正指出,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因此在西藏建设生态文明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指出,要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公民生态文明观念。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着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实现这一目标,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西藏高校开展生态文明观培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素养、培养生态文明行为,最终让大学生树立一种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对推进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建设美丽西藏,保护青藏高原“最后一片净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在西藏高校开展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使调查数据更具有客观性,同时更加全面地了解西藏高校开展生态文明观培育现状,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最终决定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随机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择西藏3 所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在校的大学生和老师。问卷设计的结构构成包括三大类:一是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涵盖专业、性别、学历、年级等方面的内容;二是生态文明素养内容,涵盖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态度、生态文明行为等几类问题;三是教育管理及校园环境方面,涵盖校园文化、社团活动、选修课开设等。

在区内3所高校里各发放问卷1000份,共计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58 份,其中西藏农牧学院回收有效问卷率为89.3%,西藏大学回收有效问卷率为70.3%,西藏民族大学回收有效问卷率为76.2%。收回的有效问卷中专业为农林类的占比30.58%,非农林类的占比69.42%。另外还在各高校选择了50名教师进行随机访谈,询问了日常教学情况和老师对于生态文明观培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对西藏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情况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本次调查结果与国家环境保护部2014年进行的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的结果一致,即“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

二、西藏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现状

(一)各高校已开始将生态文明培育纳入日常教学过程

对于问卷中“学校有没有开设关于生态文明的课程?”这一问题,80.36%的受访者选择“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但思政课或专业课中有涉及”;选择“不清楚”或选择“有专门开设相关课程,但没选修过”的受访者近10%;有10.14%的受访者选择“有专门开设相关课程,并且选修过”。

由图1可知,3所高校均在思政理论课上或相关专业课中穿插生态文明观的一些教学内容,甚至有部分高校开设了选修课。同时,从受访教师的积极性来看,他们对于生态文明观的培育工作有着极高的工作热情,均表示支持开展生态文明观培育工作,这对于在高校开设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最终效果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

对于“您是如何了解环保知识的?”这一问题,6.99%的受访者选择网络电视媒体,12%的受访者选择报刊书本杂志,10.05%的受访者选择课堂学习,有70.96%的受访者选择学术讲座。各高校开展的生态文明活动及有关生态文明的讲座都说明各高校已经在有意识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培育。

(二)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观的培育有较积极的态度

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对生态文明的认可度较高,认为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对于生态文明观培育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如,在问到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当代大学生有什么样的关系时,90.12%的受访者都认为关系密切。在问到是否有必要在高校开展生态文观培育工作这一问题时,6.05%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必要和无所谓”,81.95%的受访者认为“十分有必要”(见图2)。在问到如何在公共区域处理手中垃圾的问题时,96%的受访者都选择了暂时拿在手上,等找到垃圾箱再扔,只有2%的受访者选择扔在地上(见图3)。

图2 在西藏高校开展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必要性

图3 大学生如何处理手中垃圾

(三)对生态文明的概念认识度不高

当问到是否了解生态文明观时,73.15%的受访者表示了解一些。当问到是否了解党的十八大报中涉及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精神时[1],只有6.48%的受访者表示十分了解。对于“您知道生态文明是在哪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2]只有32.01%的受访者回答正确。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认识尚浅,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尚处于模糊认识的浅层阶段,生态文明知识掌握得不够,整体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度不高。

(四)大学生参与生态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较低,生态文明素质有待提高

对于是否参加过生态文明实践活动这一问题,回答积极参加的不到15%,而且参与过的还有一部分受访者认为活动的形式大于内容,回答很少参加和没有参加的却占了71.88%(见图4)。在问到是否参加过保护环境(如植树活动、垃圾分类活动等)这一问题时,90.54%的受访者选择了参加过一两次或者从来没有参加过。在问到是否向周围的人宣传过生态文明知识这一问题[2],86.93%的受访者表示从来没有。在问到当遇到环境破坏的行为时,是否会上前阻止,如果对方不听劝阻,是否会使用法律武器来保护生态环境这一问题[2],93.72%的受访者表示不太会或完全不会。在问到对当前地球环境状况和生态资源的现状持何态度时,57.21%的受试者选择了没什么可担忧的,只有13.02%的受试者选择了十分担忧。可见,大学生在遇难到和自身无直接关系的环境问题时会采取消极被动的行为,主动意识不强,参与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图4 西藏高校学生参加生态文明实践活动现状

根据图5可知,大学生在自身的环境保护行为上可以自觉维护环境卫生、节约资源、不做破坏环境的事,这是一种自律行为,但对污染、破坏的行为进行监督,坚决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态度又不是那么坚决。如,对于是否会拒绝使用一次性纸杯、筷子、饭盒这一问题时,有67.99%的受访者表示不会拒绝,这也有可能是为了方便省事(比如在外卖的时候);对于在外出旅游时,看到游客在景区乱涂乱画是否会上前制止,有80.75%的受访者表示不会,大多数人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生态文明践行方面缺少更自觉的生态文明行为。

图5 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行为的践行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西藏3所高校在相关专业课或思政理论课有穿插一些生态文明观的内容,并且有部分高校开设了的选修课;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大学老师均普遍认为加强生态文明观培养非常重要,认可度非常高,态度非常积极,这对于在高校推进生态文明观培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已觉醒,但主体意识不强,行为意识尚未养成,参与生态实践活动的积极性较低,生态文明素质仍有待提高。

三、生态文明观培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问卷调查及随机访谈,笔者发现,在西藏的3所高校虽然各高校均有相关工作开展,但现状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如下。

1.西藏高校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已具备,但主体意识不强,行为意识尚未形成。整体而言,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认识尚浅,理解是不到位、不深刻的,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尚处于模糊认识的浅层阶段,生态文明知识掌握得不够,整体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度不高。

2.西藏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一是教育内容匮乏。据笔者大量调查,发现有关生态文明的专业教材非常缺乏,3所高校所开设的关于生态文明的教育,也只是停留在常识教育层面,没有涉及更专业的生态文明内容,更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而对于生态文明观的培育,不仅要包括认知教育、通识教育,还应包含价值观、自然观、伦理道德观、等在内的意识教育。[3-4]

二是从调查结果来看,3 所高校整体表现为教育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在开展生态文明观培育时,主要以单调的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这种空洞的说教缺乏趣味性,难以触及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佳。[4]

三是就目前而言,在全区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还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5]生态文明观培育是从生态文明教育发展而来的,而生态文明教育也是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发展起来的新的教育内容,因此目前于全国而言均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以至于最终导致各高校对于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建全等问题。[5]我国在十七大以来才开始提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观等概念,针对大学生开展生态文明观培育,对高校来说是一个新的任务,目前高校还没有形成统一完备的生态文明观培育的教学体系。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经验不足。生态文明观是在十七大以来才开始提出的,高校接触生态文明教育时间尚短,与之较接近的环境教育也在我国起步较晚,西藏高校相较而言就更晚一步,导致区内3所高校有关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缺乏并且专业性较差、教学形式传统而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随意而不规范,生态文明观培育严重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教学体系,目前的基本情况是不利于大学生生态文明培育的。因此只有建立健全生态文明观教育体系,补充完善生态文明观培育内容,创新生态文明观培育方法,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

2.大学生知行脱节。生态文明观的培育关键在于落实生态文明行为,使大学生做到知行合一。调查发现有些意识超前的大学生已经开始践行生态文明行为,但是缺少更自觉的行为,究其原因在于大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在行为上不约束自己。还有更多的学生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认可度还是较高,但是行动起来却觉得举步维艰。有些大学生为了省事而使用一次性筷子、饭盒、塑料袋等;肆无忌惮地使用学校里自来水,不注意节约,甚至水龙头用完之后不关;购物从不自带购物袋;在打印资料时,过度包装,不选择双面打印等。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体现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这也是影响高校生态文明观培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尽管我国已提倡坚持以人为本,经济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但是工业生产中多年积累下来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使大学生潜意识中认为任何环境污染都是可以治理的,但实际情况是,很多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逆的,到那时我们人类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追悔莫及。

因此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首先要从大学生自我做起,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严于律己,竭尽全力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高校在其原有的教学大纲基础上自觉将生态文明观融入到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中,这不仅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需要,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

四、西藏高校加强生态文明观培育的策略

(一)加强生态意识的通识教育

首先要加强学校与教师的生态意识教育。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发现,各高校都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培育,一些学校也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程,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制度体系,各个学校都是各自为伍,自成体系,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再者,教师是学生教育的直接承担者,教师生态意识、生态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生态意识的养成,因此,各高校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尤为重要。

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教育。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被动接受,应该积极地学习培育内容,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和水平,充分利用自己的主体地位,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完善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内容体系

首先,要重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基础内容。各高校要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正式纳入教学大纲,开设专门的课程。此外,还须有相对应的规范性的教材,各高校可组织相关专业的老师编写教材,编写的时候还应注重权威性、时效性以及科学性。

其次,要完善专业的课程体系。对于农林专业、生态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是未来践行生态文明的主力军,对于这类学生,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培育内容既要广泛又要深入,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灌输上,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鉴别和分析能力,要通过专业的教育,培养他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对于非农林专业的学生,要开设生态文明的公共必修课,并明确规定相应的学分和课时。同时,高校还可以通过开设学术讲座、组建兴趣小组、社团等,给他们提供一个学习、交流、讨论的场所与环境,使他们成为宣传、建设生态文明的领导者和管理者。

第三,要注意多学科交叉融合。在完善生态文明观培育的内容体系过程中,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交叉、融合,扩大培育维度,在学科融合过程中,要不断发挥其他学科优势,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培育的内容。如可与思政课相融合,以此完善大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与心理学相融合,以此完善生态文明情感及行为的培养等。

(三)完善考评体系,建立奖惩制度

各高校要完善学生管理制度,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到日常的行为规范之中。教育的作用是渗透式的、潜移默化的,而规章制度是更具权威性的硬行规定,它会用隐形的方式对大学生产生影响,通过制定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规范,使大学生接受生态文明理念,再外化为自己的生态文明行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建立奖惩制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生态文明实践表现好的行为进行奖励,对破坏环境屡教不改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惩罚,对两类行为采取不同的措施,以此来鼓励、鞭策大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践行生态文明行为,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态情感和生态意识。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地位的日渐突出,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观培育工作,把生态文明观融入日常教学的全过程,让大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相信,在多方的努力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工作会取得长足的进展。

猜你喜欢

受访者西藏培育
都是西藏的“错”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