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医学超声在距腓前韧带损伤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2022-05-06翁亮洪峻峰黄秋香肖杰
翁亮 洪峻峰 黄秋香 肖杰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追求健康的人群也在不断增加,运动是提高身体素质、保持健康状态最好的方法之一。现阶段进行运动锻炼的人也越来越多,慢跑、跳绳以及一些球类运动等都是受到广泛欢迎的运动项目,但是随着运动频率以及运动强度的不断提升,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也在不断提高[1]。踝关节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承重关节,也是人体中负重最大的关节之一,在运动中发生踝关节是最常见的现象,该部位的损伤可以占所有运动损伤的40%。该部位的生理结构以及特点导致其非常容易出现内翻扭伤,而这种扭伤的发生又是导致韧带损伤的关键。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踝关节的韧带当中,距腓前韧带是最容易受伤的部分,其损伤概率可以达到66%[2]。当出现距腓前韧带损伤之后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处理,非常容易影响踝关节的平衡,使患者的股软骨受到损伤,患者更加容易出现反复扭伤,长时间发展后还可能会发生创伤性关节炎、慢性疼痛以及长期活动受限等,严重的患者最终可能致残。发生距腓前韧带损伤的患者在临床当中大多数会采用保守治疗与早期功能康复训练的方式。运动医学超声是一种通过肌骨进行超声检查的技术,可以在不同动作以及体位下进行检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被广泛应用到韧带损伤的临床治疗当中,该超声探头的分辨率比较高,可以清楚地将关节附近浅表辅助结构与邻近组织损伤程度等显示出来,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3]。基于此,文章针对医院收治的距腓前韧带损伤患者的治疗采用运动超声检查辅助干预,并分析其临床效果,现有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距腓前韧带损伤未在运动医学超声监视下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的49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0年1—12月收治的采用运动医学超声监视下进行康复治疗的49例距腓前韧带损伤患者设为试验组,其中试验组男性31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30.97±5.16)岁,其中发生右侧韧带损伤的患者为32例,男性21例,女性11例,左侧韧带损伤17例,男性10例,女性7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0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31.01±5.39)岁,其中发生右侧韧带损伤的患者为34例,男性22例,女性12例,左侧韧带损伤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一般资料对比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3)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进行应力像X线片,踝关节后方开口≥6 mm,符合距腓前韧带损伤临床诊断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精神疾病患者;(2)意识及沟通障碍患者;(3)凝血功能障碍患者;(4)合并其他脏器重大疾病患者;(5)相关药物及治疗使用禁忌患者;(6)骨折位置有其他严重病变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1)为患者进行踝关节松动术,30 min/次,1次/d,持续治疗30次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2~3个疗程的治疗,手法为3~4级。(2)如果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将其患者抬高,采用冰袋冷敷踝关节,2次/d,持续进行3~5 d,术后1 d开始帮助患者通过踝关节支具的保护进行踝泵运动,运动内容包括直腿抬高以及患足踩酒瓶等。术后2 d之后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背屈、旋转以及主动跖屈运动,10 min/次,3~7次/d,尽量使患者在2周之内使其踝关节达到最大活动范围。术后7 d,利用拐杖进行不完全负重训练,逐渐提高足部抗阻练习的强度,随后进行负重行走训练,手术3周后,患者可以在不扶拐的情况下自行行走,术后3个月基本可以恢复正常运动能力。如果有必要可以增加被动锻炼,但是运动强度要把握好,运动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避免再次损伤。如果患者的踝关节出现积液,要适当降低患者的运动强度,并及时进行处理,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穿刺抽液。(3)进行电脑中频治疗,2次/d,主要针对患者胫前肌以及腓肠肌的功能进行锻炼。另外,采用大功率短波和脉冲磁疗法、电动减重步态疗法以及空气压力疗法等,1~2次/d。持续治疗1个月。
1.3.2 试验组 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运动医学超声检查:(1)通过超声检查分析韧带损伤高频超声诊断分级,发生Ⅰ级损伤(挫伤)25例(51.02%),患者韧带增粗、连续性好,回声减低且不均;Ⅱ级损伤(部分撕裂伤)17例(34.69%),韧带部分连续性中断、变薄,回声减低,内可见裂隙样或片状低回声区,关节腔内可有或无积液;Ⅲ级损伤(完全撕裂伤)7例(14.29%),韧带连续性完全中断,断端分离,回声减低,周围回声杂乱,动态扫查显示韧带张力消失。(2)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对患者的康复训练强度以及方式进行调整,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并且在患者治疗前以及进行康复治疗后的1个月、2 个月和3个月时分别进行超声检查,对患者韧带的肿胀、渗出和修复情况进行观察,并根据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康复效果,完全康复的超声检查韧带中回声较均匀,结构平整、光滑。患者踝关节疼痛和肿胀完全消失,正常行走,关节的活动度正常;未完全康复的超声检查韧带双侧对比增厚,结构不光整,关节活动度异常,行走时有疼痛感[4]。(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距腓前韧带厚度和积液厚度。(3)对比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Biard-Jackson评分标准进行评价,踝关节功能优秀为96~100分,良好为91~95分,一般为81~90分,差为81分以下[5]。(4)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定量表进行评价,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能力越强[6]。
1.5 统计学处理
文章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通过(n,%)进行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对比
试验组患者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距腓前韧带厚度和积液厚度对比
试验组各项数值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距腓前韧带的厚度和积液厚度对比(mm,±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距腓前韧带的厚度和积液厚度对比(mm,±s)
?
2.3 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试验组患者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分,±s)
表3 两组患者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分,±s)
?
2.4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试验组患者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对比(分,±s)
表4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对比(分,±s)
?
3 讨论
踝关节也叫作距骨小腿关节,在人体进行站立、跳跃以及行走等运动状态的改变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踝关节的位置在肢体远端处,非常容易受到外力带来的伤害,进行急性运动的时候,关节内的外侧副韧带会发生损伤,并且在运动中是一种经常会出现的现象[7]。随着人们对健康以及生命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在出现运动损伤之后对于其修复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现代医学技术以及医学思维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运动损伤的修复已经逐渐从过去的外科形态学修复发展为功能修复,现代医学的思想观念也由手术治疗转向康复治疗以及功能、职业训练的方向。过去对于发生距腓前韧带损伤的诊断以及治疗都是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及体格检查作为主要方式,对医生的经验要求比较高[8]。随着影像学的发展,X线与CT在骨科的诊断当中被逐渐广泛应用,但是针对骨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对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却不够理想;虽然进行MRI检查可以显示出肌肉软组织所发生的病变,可以将其应用在韧带损伤的诊断当中。但是因为踝关节的外侧副韧带走形是比较复杂的状态,每个患者的形态都是不一样的,在这些韧带当中距腓前韧带是以倒三角形表现出来的,进行MRI检查不能在同一层面上将韧带全长影像显示出来,因此没有办法对其进行动态观察,并且采用这种检查方式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费用也比较高,因此在临床治疗当中推广起来比较困难[9-10]。现阶段,超声技术不断的发展,已经处于较高的水平范围,尤其是运动医学超声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将其应用到软组织损伤的检查评估当中具有更高的价值,医生可以通过该检查获得更加客观的数据和指标,完善其评估水平。当患者出现韧带损伤之后可以采用运动医学超声检查来判断患者距腓前韧带的撕裂程度,并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在患者治疗康复期间将该检查方式作为辅助手段应用,可以对患者的康复状态进行监控,对于康复方法的及时调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医生可以在患者康复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康复指导,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加速患者的康复[11-12]。文章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踝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韧带厚度以及积液厚度,试验组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发生距腓前韧带损伤患者的治疗当中采用运动超声医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损伤程度以及恢复进行有效的判断,医生可以根据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且制定有效的康复计划,可以大幅度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促进踝关节的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