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随访对龋齿儿童患者口腔健康行为习惯的影响效果
2022-05-06黄海英林钦梅
黄海英 林钦梅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儿童口腔出现各种问题,比如龋齿、牙髓炎等,大部分家长也意识到儿童口腔健康的重要性,所以口腔科常常人满为患[1]。然而龋齿是儿童患口腔疾病主要问题之一,在世界范围内有较高的患病率。所以尤其对儿童龋齿的预防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对儿童龋齿治疗效果不仅在于临床医师的医疗技术水平,还在于儿童患者是否能在治疗的期间有良好积极的配合以及患儿家长的满意度。通常首次诊治后在疾病康复方面面临很多问题,例如疾病知识水平低、缺乏正确健康的口腔行为习惯(爱吃糖不爱刷牙、刷牙的步骤以及方式)、没有一定的自制能力等。在治疗后如果没有正确引导患儿接受院外护理,患儿有可能会再次复发龋齿。因此预防和控制儿童龋齿应该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引导儿童养成健康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以及正确的刷牙方式,提高儿童自我保护口腔健康的能力[2-3]。现选择医院就诊的龋齿患儿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并进行电话随访对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5—11月医院牙科临床诊断为龋齿并且同意接受此次龋齿治疗以及电话随访的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智力水平正常,意识清晰的儿童;有良好的沟通途径(监护人联系方式);患儿年龄6~12周岁;患儿以及监护人同意参与此项研究。排除标准:不同意合作者;生理状态不佳的患儿;不能合作的患儿及家属;难以随访者。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电话随访组和对照组各30例。电话随访组男性患儿16例,女性患儿14例;患儿年龄6~11岁,平均年龄(8.15±0.19)岁;口腔卫生维护行为:早晚各1次刷牙11例,每次刷牙时间>3 min 14例,刷牙包括前、后及咬合面6例,饭后漱口13例,定期检查牙齿5例。对照组男性患儿14例,女性患儿16例;患儿年龄7~12岁,平均年龄(8.41±0.86)岁;口腔卫生维护行为:早晚各1次刷牙12例,每次刷牙时间>3 min 14例,刷牙包括前、后及咬合面6例,饭后漱口11例,定期检查牙齿5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上述60例患儿在门诊首次接受龋齿治疗时,护士会给予“游戏化”的健康宣教,通过让患儿体验,形象比喻设备为的是缓解患儿紧张感,指导患儿及监护人正确的刷牙方式(巴氏刷牙法[4],即水平颤动法)。之后对于电话随访组,护士通过定期的电话随访,对患儿进行口腔卫生的干预。
电话随访组干预的具体过程以及内容。第一个月:反复对患儿进行口腔保健知识宣教,1周3次,每次5~10 min,持续1个月。具体内容包括:(1)具体介绍龋齿的病因、发展、治疗及预防方法;(2)对患儿做正确的洁牙指导;(3)牙刷、牙膏的选择,适当应用漱口液预防口腔感染等口腔保健知识。第2个月:每个星期选择两天对患儿监护人进行电话访谈,每次5~10 min,共进行2个月。电话随访过程达到如下目的:(1)充分了解患者龋齿的恢复情况;(2)评估患儿口腔卫生维护行为的状况,发现并纠正患儿的错误的口腔卫生行为;(3)提醒口腔的卫生维护,给予患儿关心和指导;(4)提醒复诊服务。此阶段做到全程跟踪,密切关注患儿,要反复指导。
对照组30例,患儿在治疗时给予健康宣教后,不进行电话随访干预,由患儿自我管理和监护人进行照护。
1.3 评估方法
1.3.1 研究方法 回顾文献[5-10],本次设计出《儿童口腔健康行为习惯调查问卷》。正确的口腔行为习惯包括有刷牙次数、刷牙时间、刷牙范围、饭后漱口、定期牙齿检查等内容,本研究将针对上述内容进行问卷调查。
1.3.2 初诊 60例患儿(包括电话随访组和对照组)均予以首次问卷调查,其结果作为基线状态。
1.3.3 复诊 3个月后对两组所有来院复诊或治疗的患儿再次进行问卷调查(与之前的调查内容相同),未能前来复诊的患儿给予电话调查。其结果与基线状态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应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为(±s),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口腔卫生维护行为对比
电话随访组刷牙次数、刷牙时间、刷牙范围、饭后漱口及定期牙齿检查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口腔卫生维护行为对比(例)
2.2 两组牙面菌斑百分率、牙线使用率、表浅邻面龋率对比
电话随访组牙面菌斑百分率、表浅邻面龋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线使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牙面菌斑百分率、牙线使用率、表浅邻面龋率对比 [例(%)]
2.3 健康宣教联合电话随访后两组父母口腔健康心理认知影响对比
健康宣教联合电话随访后,电话随访组父母口腔健康心理认知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健康宣教联合电话随访后两组父母口腔健康心理认知影响对比 [例(%)]
2.4 健康宣教联合电话随访后两组父母口腔健康心理认知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的影响对比
健康宣教联合电话随访后,电话随访组父母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的影响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健康宣教联合电话随访后两组父母口腔健康心理认知对儿童口腔健康行为的影响对比 [例(%)]
2.5 两组复诊率对比
电话随访组复诊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复诊率对比
3 讨论
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口腔健康的需求,提升了对医院服务的期望,由此推动医疗护理从功能制向系统化发展,要求更高的服务内容与方式[11-12]。儿童处于人生的早期阶段,有效的口腔健康教育有助于良好口腔健康行为的养成,又可以较大程度地保证儿童口腔健康,因此在儿童中开展的口腔健康教育有更大的意义[13-15]。电话随访是一种开放式、延伸式的健康教育形式,医护人员通过电话随访方式,有效地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组织地实施,引导监护人对儿童口腔卫生加以防护。文章通过研究电话随访对患儿口腔健康行为习惯及复诊情况的影响,希望能为龋齿患儿和监护人的口腔健康行为及医院同时带来获益。
跟踪调查发现,电话随访可以有效改善患儿和其监护人对口腔疾病的认知,并且结合健康的指导后,提高了患儿及监护人的遵医行为。本研究显示,通过电话随访后观察组患儿的口腔卫生习惯(刷牙次数、刷牙时间、刷牙范围、饭后漱口以及定期牙齿检查)有了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前研究的结论相似[16-17]。所以定期电话随访可以有效帮助患儿建立健康的口腔行为习惯,控制龋齿,提高患儿的口腔健康质量。电话随访是患儿及时获得健康保健指导与咨询的最佳途径,能帮助患儿建立并有效地增强维护口腔健康的责任感。护士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儿病情的同时,可以随时发现患儿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不同的患儿、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口腔健康教育,从而提高治疗的有效性。此外,有研究[18-20]证明,刷牙的时间与龋齿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其原因可能是每天刷牙的次数与时间长短可以对残留在牙齿上面的食物残渣和细菌得到有效地清除,减少龋齿的发生率。
本研究显示通过电话随访可提高患儿复诊率。电话随访的过程可以与患儿监护人不断进行言语的交流,加强了患儿监护人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患儿和监护人也得到了正确的知识灌输,明白了复诊的重要性。所以复诊率大大提高,对医院的满意度也同时提升。所以电话随访是一种经济、实用、有效的手段,对患儿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和人文关怀的同时,加深患儿及监护人对口腔健康卫生知识的了解,使其明白治疗计划的必要性,使患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医患之间的交流,融洽医患之间的关系,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及复诊,认真执行医生的治疗计划,改善不良口腔卫生维护行为,提高治疗效果。但本研究时间及病例数有限,期待后续有大样本进行研究,因此有待更大的数据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