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探究“除法分配律”
2022-05-06胡海光宋煜阳
文|胡海光 宋煜阳
学习乘法分配律时,学生会有“除法有分配律吗?”的疑问,可以借助以下活动,帮助学生经历对“除法分配律”的生疑、探疑、释疑的探究过程。
一、个例激疑,形成猜想
1.脱式计算,要求能简算的要简算。
(8+4)×25 15×(100+2)
(170+34)÷17 1200÷(20+30)
2.交流中形成“除法分配律”的猜想。
(1)根据前两题,回忆乘法分配律的字母表示方法:(a+b)×c=a×c+b×c,a×(b+c)=a×b+a×c。
(2)展示学生作品或课件演示。
猜一猜:这两位同学这样做,他们是怎样想的?
(3)议一议,用字母表示两种猜想。
(a+b)÷c=a÷c+b÷c(c≠0)
a÷(b+c)=a÷b+a÷c(b≠0,c≠0,b+c≠0)
(4)讨论: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学生举例发现1200÷(20+30)≠1200÷20+1200÷30,明确“a÷(b+c)=a÷b+a÷c(b≠0,c≠0,b+c≠0)”不成立。
(5)质疑:“(a+b)÷c=a÷c+b÷c(c≠0)”成立吗?怎么验证?得出“列举类似的算式并通过计算来检验”“有没有反例”“举生活例子说明”等验证方法。
二、举例验证探疑,确认结论
1.提供《学习单》,学生举例验证。
2.全班交流。
(1)计算举例验证,引导寻找反例,确认结论成立。
(2)生活实例验证与画图验证,再次确认结论。
把66张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66÷3=22
60÷3=20
6÷3=2
20+2=22
三、联系旧知释疑,引发二次猜想
1.回顾梳理:这个规律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吗?
回顾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且商是两位数的口算过程。让学生举例说明(a+b)÷c=a÷c+b÷c(c≠0)的含义。
2.质疑:a÷(b+c)≠a÷b+a÷c(b≠0,c≠0,b+c≠0)为什么不能成立?用生活实例解释。
3.引发猜想:除了“两个数的和除以一个数”这种情况,还有哪些情况也会存在分配律?猜想多个数的和、两个数的差、两个数的积除以一个数是否存在分配律,用字母描述假定成立的规律。
四、再次组织学生探究,构成结论群
1.提供《学习单》,学生举例验证。
2.确认“多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差除以一个数”具有分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