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舞蹈热点现象述评
2022-05-06唐白晶
唐白晶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习近平总书记说:“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中国舞蹈在这百年征程中,不断翻开新的篇章。2021年中国舞蹈总结经验、回顾百年征程,勇于突破、不断跨界创新,奋进新征程,舞动新时代。
一、建党百年中国舞蹈的献礼与总结
建党百年来,中国舞蹈在党的引领下蓬勃发展。百年中国舞蹈史,就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现当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史。“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每逢重大历史节点,都有回顾奋斗征程、讴歌时代精神的文艺演出力作,逐渐形成了以歌舞为主的大型文艺演出的独特样式。”①许锐、赵林煜:《宏大演艺时空展现百年辉煌——〈伟大征程〉的大型文艺演出新坐标》,《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第2页。许锐教授认为《伟大征程》“作为建党100周年之际的历史性文艺演出,不但是党领导下的中国文艺工作的一次百年检阅,也是在新起点上一部承前启后、迈向新时代的开山力作。”②许锐、赵林煜:《宏大演艺时空展现百年辉煌——〈伟大征程〉的大型文艺演出新坐标》,《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第5页。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用4个篇章涵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从历史前行的阶段性本质特征入手,构建了晚会的独特结构。文化和旅游部在北京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艺术评论》《中国艺术报》《文艺报》《舞蹈》等对《伟大征程》做了系列评论,舞蹈界众多学者纷纷发表评论文章,冯双白、于平、罗斌、许锐、欧建平、茅慧、刘春等专家认为这一作品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为:史诗巨篇的宏大叙事,宏大的演艺时空表达,大手笔挥洒舞蹈调度,艺术符号审美的精神升华等。《伟大征程》的成功,不仅呈现出多媒介叙事助力审美表达的突破,而且在用舞蹈话语再塑精神谱系方面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高度统一。
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中国舞蹈创作围绕着献礼建党百年,涌现了一批红色主旋律的舞蹈作品。例如:舞剧《歌唱祖国》《英雄儿女》《热血当歌》《旗帜》《秀水泱泱》《沂蒙》《洪湖水浪打浪》《我的名字叫丁香》,舞蹈《烈火中永生》 《再唱山歌》等。同时也涌现了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以来现实题材的舞蹈佳作,如:舞剧《到那时》《红旗》《挑山》《铁人》;舞蹈《春会来》《远山不远》《阳光下的麦盖提》等。这些作品进行的是宏大背景下个体命运的叙事,将党的发展历程与个体生活实现同构与对接,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感受建党百年的艰苦岁月,建构起对党的理想、信念、价值的认同。①参见史红《映照、表现与修辞:建党百年与舞蹈》,《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1年第2期。这一年,国家艺术基金专项资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大型舞台剧和作品等主题创作,“在申报的255部舞台艺术作品中舞剧有31部”②《国家艺术基金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舞台剧和作品主题创作资助项目评审报告》,微信公众号:国家艺术基金(ID:cnaf2013),2021-07-15。,占比12%,但仅有1部舞剧《努力餐》立项,因此对于红色主旋律的舞剧创作,依然需要注重精品力作的打磨,把握其艺术规律,精益求精。
在舞蹈理论总结方面,围绕着建党百年的回顾与梳理,聚焦于“红色舞蹈”“百年党史舞蹈回顾”“以人传舞”“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等方面的研究。《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第2期策划专栏“党的文艺政策与中国舞蹈艺术研究”,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云南新舞蹈和东北鲁艺时期的舞蹈艺术活动做了区域性的历史文化研究;第6期策划专栏“舞蹈艺术与党的文艺思想研究”,分别从“为人民而舞”、新秧歌运动、“赤色舞蹈”、“民族形式”四个方面梳理史料,勾勒出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舞蹈实践者的群像以及舞蹈实践活动的历史图景。《当代舞蹈艺术研究》策划专栏“建党百年与舞蹈研究”,对“红色舞蹈”的概念、历史分期和艺术特征做了研究,尤其对“红色舞蹈”的反映机制、创作形态与艺术加工有创新见解。《舞蹈》刊发《回望百年——党的文艺思想与当代中国舞蹈艺术道路选择》,该文对当代中国舞蹈艺术的民族性品格、创新性思维、时代性选择、人民性立场以及价值追求做了全面、深入的论述,指出“现当代中国舞蹈艺术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党领导的百年中国文艺历史中的一个局部或缩影,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和文艺方针的主线、主流决定了当代中国舞蹈艺术的根本道路选择并形塑了舞蹈艺术今天的样貌。”③张萍:《回望百年——党的文艺思想与当代中国舞蹈艺术道路选择》,《舞蹈》2021年第4期,第6页。《民族艺术》在“建党100周年”专题中刊发《培根铸魂凝神聚力——革命历史题材舞剧的当代表达》,该文对中国当代革命历史题材舞剧做了梳理,认为现实题材与革命历史题材舞剧之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性,即为实现中国梦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使命与担当。另外,在建党百年之际,舞蹈学者们秉承“以人传舞”的舞蹈生态理念,回顾梳理老一辈舞蹈家的舞蹈史。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了“吴晓邦讲坛”系列讲座之《我们的先生吴晓邦》;《那永远的鸿雁——贾作光舞蹈艺术高峰论坛纪实》和《戴爱莲之莲》相继在《舞蹈》刊出;唐坤所做的系列访谈《脱俗去杂 免酸——访舞蹈理论评论家张苛》《以毕生力追舞蹈之问——访舞蹈理论家、教育家吕艺生》也在《中国文艺评论》上得到持续关注;于平教授一以贯之地践行“以人传舞”的研究思路,对苏时进、杨威、陈惠芬和王勇、李承祥、舒巧、赵大鸣、肖苏华、王玫、杨少甫等人做了舞剧、舞蹈创作思想和美学思想的梳理研究,体现出中国舞蹈学者的学术自觉。
与此同时,北京舞蹈学院在2021年开展了“为人民而舞”庆祝建党百年百部作品展播活动。这些作品不仅集结了北京舞蹈学院从1954年建校至今各时期、各题材、各舞种饱含历史文化积淀和红色基因的原创舞蹈作品,还邀请相关的主创团队重新审视这些经典作品,进行主创团队口述历史的收集。“为人民而舞”展播从艺术上呈现出学院的整体阵容与艺术品位,在文化上符合国家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表达了对历史传统的深情敬意和对英雄人物的崇高敬仰。①参见金浩《“为人民而舞”——北京舞蹈学院庆祝建党百年百部作品展播纪实》,《舞蹈》2021年第4期。北京舞蹈学院还选取部分经典作品进行复排,进行“为人民而舞”主题专场演出,形成线上线下的舞蹈风暴,增强百部作品的传播力、影响力。2021年11月召开的BDA舞蹈论坛以“为人民而舞——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之路”为主题,开设了以百年党史回顾与舞蹈研究等方面的主论题和以红色舞蹈等相关内容的若干分论题,“以百年中国舞蹈艺术实践和理论发展为核心,在多元融通视域中阐释中国舞蹈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②邓佑玲、马辰媛:《“为人民而舞”:百年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之路——BDA舞蹈论坛(2021)综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第153页。。北京舞蹈学院巴图书记强调,“为人民而舞”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价值导向,是党领导舞蹈艺术事业的初心和使命,是中国舞蹈先驱者的价值实践,体现了人民性的艺术价值导向,承载着当代艺术的责任与使命。③参见巴图《“为人民而舞”: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舞蹈艺术事业的价值追求》,《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
二、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深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繁荣文艺创作,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 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7/c414395-29613458.html,发表时间2017年10月27日。中国舞蹈的现实题材创作自十九大后成为创作主流,理论界、评论界开始深入研究现实题材舞蹈、舞剧的创作规律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认为,“现实题材舞剧创作三难”主要是:现实题材舞剧创作考验着舞者们认识现实世界的深度,这对舞蹈编导的思想水平提出了挑战;现实题材舞剧创作检验着舞者们解决现实冲突的力度,这对舞蹈编导判断和处理现实社会矛盾的能力提出了挑战;现实题材舞剧创作考验着舞者们把握舞蹈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联度,这对舞蹈编导的艺术灵性与舞蹈语言创造能力提出了挑战。⑤参见冯双白《现实题材舞剧创作的难点及突破点——评佟睿睿新作〈到那时〉》,《艺术评论》2021年第5期。
2021年中国舞蹈“荷花奖”现当代舞蹈研讨会围绕“坐标——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在中国现当代舞蹈的位置”展开研讨。于平教授倡导现实题材舞蹈创作需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起点和归宿,其时代担当应是“正向性、共情态、凝聚力”。众多舞蹈编导如王媛媛、高成明、杨美琦、苏时进、杨威等都提到对“现实”的不同认识,强调创作者个体把握现实的内心感受进行艺术转换的能力。茅慧研究员指出:“对待现实要有人本精神,对现实要有介入精神和直面当下的勇气。”仝妍教授认为:“现实题材应该是多样的,因为它有时间的横向性发展,又有纵向性的多样性存在。”⑥赵磊:《坐标:现实题材舞蹈创作在中国现当代舞蹈的位置——中国舞蹈“荷花奖”现当代舞蹈研讨会纪实》,《舞蹈》2021年第4期,第26页。
在北京舞蹈学院举办的BDA舞蹈论坛上,关于现实题材、现实主义与红色题材创作仍是研讨的热点话题。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国家一级编剧赵大鸣指出,“并不是选用了‘今天’发生的故事就是现实题材,现实题材固然有一定的时间性,但是最关键的在于是否是现实生活当中的真实事物。题材的真实性比题材的时间性要有意义得多。现实题材需要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相结合,才可能具有艺术的真实性与现实性。现实题材不等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现实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实际是对客观事物认识和理解的一种态度和原则。是要去理解和认识现实生活当中生活本质的真实性。”①邓佑玲、马辰媛:《“为人民而舞”:百年中国舞蹈艺术发展之路——BDA舞蹈论坛(2021)综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第155页。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国舞蹈创作已经大量关注到现实题材的范畴,有表现抗疫医护工作者的《春会来》,有表现脱贫攻坚的《大地颂歌》《流芳》《幸福花山》《远山不远》《阳光下的麦盖提》,有表现英雄楷模人物事迹的《桂兮梅兮》《深山里的女高阿妈》,有表现生态环境问题的《大河之源》,也有表现时代精神的《到那时》《挑山》等。舞蹈评论和理论界对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使用多样的艺术手法和艺术语言,使得现实题材的舞蹈触碰时代本质的同时,也能感染人心。
三、舞蹈“破圈”的文化密码
2021年是中国舞蹈受到空前关注的一年,这源于河南卫视春节晚会的舞蹈《唐宫夜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一夜间刷爆网络和自媒体。说其“意想不到”是因为在此之前举办的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比赛中,《唐宫夜宴》反响平平并未获奖。而在河南春晚的包装宣传下,《唐宫夜宴》与博物馆文化在高科技的加持下,以一种“文物活化”的形式“穿越”当代,让其栩栩如生的唐乐舞俑形象与当代年轻人上班打卡的生活情景相勾连,人们被演员们憨态可掬的表演所打动,被博大精深的中华历史文化所折服,因而该舞蹈“破圈”开发了一大批潜在的年轻观众,同时也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舞蹈“破圈”的探讨。“破圈”是建立在西方古典知识体系的分科基础上的,“圈”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所给予的,而是在现代中西文化的背景下,人们对自身文化和艺术边界的认识无形中因寻求差异而狭隘化了。“出圈”是从小圈子走向公众视野,而“破圈”引申更多的是不同圈子之间互相流动分享的现象,“破圈”是一种创新的新连接,是改变内容生产、表现方式,重构价值结构的一种文化现象。北京舞蹈学院武艳撰文《探寻〈唐宫夜宴〉的“出圈”秘籍》指出:“《唐宫夜宴》的成功‘出圈’,除了作品自身的优秀基因外,电视编导的再创造,尤其是将‘5G+AR’技术的融入,应该是其被‘加温’的重要因素之一。”②武艳:《探寻〈唐宫夜宴〉的“出圈”秘籍》,《中国艺术报》2021年3月3日。河南卫视也在随后一系列的传统节日奇妙游节目中,创作出了《祈》(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众多“破圈”舞蹈,还与哔哩哔哩、北京舞蹈学院等携手推出文化剧情舞蹈节目《舞千年》,该节目不仅播放量轻松破亿,还引起更多的热搜话题。笔者应《文汇报》之邀撰写《舞蹈如何破圈,唤醒新视觉时代审美共情》,探讨“破圈”舞蹈的接受美学,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再至融媒体的创新实现舞蹈场域的“突围运动”。③参见唐白晶《舞蹈如何破圈,唤醒新视觉时代审美共情》,《文汇报》2021年8月27日。我们发现舞蹈“破圈”的文化密码在于用传统文化吸睛,用创新手段共情,用融媒体思维传播,同时舞蹈影像化的叙事也值得关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开设“舞蹈影像研究”栏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李洋教授从舞蹈绘画到舞蹈视频的研究中探讨舞蹈影像的哲学问题,指出“舞蹈在不断地成为影像的同时,也成为一种对图像的张力完成突破的艺术创作,舞蹈通过连续不断生命的自由运动,展现出在绘画的图像性和造型性之间、在符号的精确性与自由性之间、在摄影的给定与摄取之间、在电影的记录与幻觉之间、在视频信号的分解与重组之间,成为一种超越性力量。”④李洋:《舞蹈影像的哲学问题——从舞蹈绘画到舞蹈视频》,《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年第5期,第1页。舞蹈影像化的发展与传播,使得其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得以被更多的受众所接受。
在这方面,2021年8月首演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就是最成功的典型。《只此青绿》采用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以现代故宫的研究员(即“展卷人”)的视角回到宋代画家希孟的视角,切入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篇目,引领观者在时光的循环里感受“青绿千载,山河无垠”的文化魅力。编导周莉亚、韩真深谙宋代绘画内敛、内收的基调,用拟人、写意、移情的艺术手法,幻化出一种东方女子含蓄、典雅又不失庄重的美。该剧“成功破圈,收获了各界的广泛赞誉,在全国巡演时所到之城无不一票难求、圈粉无数。三天之内,微博话题‘千里江山图活了’阅读量就达到了1773万,微博话题‘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阅读量达到了1166万。”①冯双白:《2021年中国舞蹈一瞥:用积极的自身变革响应百年历史巨变》,《中国艺术报》2022年1月26日。当《只此青绿》在剧场赢得票房口碑双丰收时,其舞段《青绿》登录B站春晚引起一波小的轰动后,2022年央视春晚的亮相更是让其火遍大街小巷。《只此青绿》的爆火,不仅是“传统文化热”背后文化复兴、民族自信的彰显,更是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融合激活艺术生命力的表现。中国的舞蹈创作一次次将目光聚焦于历史文物的审美共情态上,“当下中国的舞蹈创作并不缺少传统文化的题材以及喜爱传统文化、欣赏传统艺术的观众,所以更需要创作者独具匠心、潜心钻研传统的文化宝库,结合科技创新手法,提升当代观众的审美水平。”②唐白晶:《在央视春晚上看舞蹈与科技相拥的“中国式浪漫”》,《文汇报》2022年2月11日。
四、“中国学派”的舞蹈学研究
“中国学派”的提出最早基于比较文学的研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学派”在各个学科的兴起,形成一种新的学术思潮。“舞蹈学的‘中国学派’应该是一个涵盖了舞蹈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以及话语体系的整合理念,可用以阐释中国特有的舞蹈现象,或可带来一套理解世界舞蹈的方法论。”③吕艺生、慕羽:《对“中国学派”舞蹈学体系的思考——舞蹈理论型评论家吕艺生访谈录(下)》,《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21年第2期,第47页。
于平教授在《中外舞蹈思想概论》(2002年)出版的基础上进行结构重调和内容增删,更名为《中外舞蹈思想教程》(2021年)出版,其对舞蹈人类学、格式塔心理学、符号论哲学、艺术史学、舞蹈美学、民族舞蹈学等思想做了跨学科、交叉学科的梳理研究,以“史、论、术”的治学理念,着重内在逻辑关联的提炼,体现了宏观、有深度的舞蹈学科发展理念和文化格局观。《当代舞蹈艺术研究》刊发了慕羽教授对吕艺生教授的访谈,在众多话题讨论中,吕艺生教授的观点可归纳为:“反向交替”是他对中西舞蹈文化现象的概括;“当代中国舞风”是他对当代中国特有的舞蹈现象的理论总结;“大舞蹈观”则是他始终坚守的立场。对“中国学派”的舞蹈学体系的思考,慕羽教授的问题意识和吕艺生教授的自觉意识颇具前瞻性,他们认为“对新的舞蹈现象就应该有新的理论目标,这需要我们进行创新型理论体系建构,挑战还在于如何立足中国现实,吸收世界智慧,融通中西古今,进行全球视野下的理论创新。”因此,吕艺生教授在《文化艺术研究》上连载了数篇文章,对舞蹈学的方法论、舞蹈美学的逻辑起点、中国古典舞美学原理、舞蹈的意会思维分别做了阐释,为“中国学派”的舞蹈学研究开拓了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厚实了舞蹈本体理论。《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在2021年第1期和第3期开设专题“舞蹈学研究的中国学派”,不仅对民族舞蹈学的建构进行探讨,还对敦煌乐舞研究从溯源、概念、分类至数据库的建设和舞蹈表演都做了专题研究。这一年,民族舞蹈学的研究备受关注,朴永光教授认为:“‘民族舞蹈学’以‘民族舞蹈’和‘实践’为核心概念,以‘民族舞蹈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①朴永光:《“民族舞蹈学”建构再思考》,《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第6页。而于平教授则将民族舞蹈学与古代舞蹈史进行“联通共恰”,认为这样的研究思路“不只是舞史治学方法的一种倡导,更是舞史研究沉积的一个钩沉。”他最后强调“‘民族舞蹈学’的研究虽然面对的是历史传承现象,但一定要有时代意识。”②于平:《古代舞蹈史与民族舞蹈学研究的联通共洽(下)》,《民族艺术研究》2021年第2期,第99页。除此之外,舞蹈符号学在之前大量借鉴西方符号学理论的研究上,开始关注西方符号学家对中国舞蹈的研究,例如对美国美学家柯蒂斯·卡特的美学思想研究,从符号建构通向舞蹈哲学,关注用这一理论体系对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和中国民间舞蹈艺术的解读。③参见安静《从符号建构通向舞蹈哲学——卡特舞蹈美学思想初论》,《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也有学者将符号学的文本概念运用到舞蹈研究中,以隐喻、转喻、反讽等符号修辞分析舞蹈文本的基本表意方式④参见袁杰雄《符号修辞:舞蹈文本的基本表意方式》,《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以伴随文本对舞蹈的赋义与释义分析中国舞蹈的创作过程。⑤参见袁杰雄《伴随文本对舞蹈的赋义与释义作用》,《民族艺术研究》2021年第5期。《民族艺术研究》舞蹈学栏目刊发的文章也充分体现出“中国学派”舞蹈学研究的特点。例如:用社区概念分析中国传统民间舞蹈演变与当代转化的问题⑥参见许锐、张晓梅《中国传统民间舞蹈的社区演变与当代转化》,《民族艺术研究》2021年第1期。;对当代中国舞剧叙事形态的梳理研究⑦参见董丽《当代中国舞剧叙事形态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21年第3期。;用舞蹈身心学探讨舞蹈表演理论原理建构及方法研究⑧参见周蓓《学科视阈下舞蹈表演理论原理建构及方法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21年第3期。;梳理舞蹈形态分析方法,总结出“民族”“科学”“本体”“体系”之中国探索的四个传统⑨参见黄际影、高静《舞蹈形态分析方法的中国探索》,《民族艺术研究》2021年第5期。;用语言学的理论分析舞蹈语言生成中“情境”和“动作形式”的相互关系等等⑩参见张麟《舞蹈语言生成中“情境”和“动作形式”的互为关系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21年第6期。。
中国学派建构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解决中国问题的知识体系,并为人类文艺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2021年“中国学派”的舞蹈学研究,立足于中国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借鉴国外的理论成果,把握当代中国舞蹈的问题,形成以中国舞蹈实践为中心的理论建构方式和知识体系。其当前的学术成果涉及多个舞蹈跨学科的研究,但是对于舞蹈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欠缺框架体系的梳理和理论深度的探索,这需要更多舞蹈人形成从中外接轨研究转向自主研究的学术自觉意识。
五、走向当代的舞蹈批评
近年来,随着文艺批评得到高度重视,中国舞蹈批评也得到长足发展。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举办了学术讲座“走向当代的舞蹈批评:现状和使命”,邀请罗斌、刘春、慕羽、仝妍、张萍分别从不同角度梳理当代舞蹈批评的现状,探讨舞蹈内部逻辑的演变以及舞蹈生产与批评之间的张力,廓清舞蹈批评在当下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走向当代的舞蹈批评在阐释舞蹈的过程中同样需要自觉的创造,把舞蹈批评当作一种具有历史深度的美学把握和文化实践。
中国舞蹈批评需要重视理论体系的建构。罗斌研究员提出:“理论是舞蹈批评的前置。评论和批评建设有了学理的支撑,才有可能呈现良性常态化的发展。”⑪《第一讲回顾|罗斌:理论是舞蹈批评的前置》,微信公众号: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ID:gh_751242cf7891),2021-01-05。慕羽教授漫谈《中国舞蹈批评》一书时也认为中国的舞蹈批评自身也有“批评史”“批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与实践”的内部体系。她进而指出我们在“新文科”背景下谈论舞蹈批评,意味着这是具有跨学科和超学科特色的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建设,有赖于学术共同体共创。⑫《第三讲回顾》,微信公众号: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ID:gh_751242cf7891),2021-02-02。仝妍教授认为在构建“中国学派”舞蹈学的时代要求下,完整、系统、逻辑自洽的批评话语体系建构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舞蹈批评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础是舞蹈理论评论与舞蹈艺术实践之间的互动性关联,其建构的动力是艺术实践、学科建设等不同维度的现实与学术之间的张力。”①《第四讲回顾》,微信公众号: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ID:gh_751242cf7891),2021-02-08。张萍教授也认识到当下舞蹈批评缺少基于舞蹈学学科势位上的技术理论发现,所导致的直接后果为“理论发现”不足,“可用以确然”的理论武器不足,两个层面的沦陷构成了一个“缺失”的闭环。②《第五讲回顾》,微信公众号: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ID:gh_751242cf7891),2021-03-17。
中国舞蹈批评需要重视“主体间性”。在全媒体和“全球在地化”时代,人人皆可评舞,这给走向当代的中国舞蹈批评提出了新的要求。刘春副研究员指出:“舞蹈评论实际上是一种共享的活动,即大家一起来写作,无论是学院派的评论人,还是网络的评论人、观众的点评,以及爱好者的描述和科普,均一起构筑了一个特别健康的生态。”③《第二讲回顾|刘春:舞蹈评论网络化生存的若干方式》,微信公众号: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ID:gh_751242cf7891),2021-01-18。在刘春与两位网络评论家对谈时,他们强调了“‘评’和‘论’区别对待以对抗舞评的碎片化和世俗化倾向”以及“网络评论开辟了‘为自己写作’的独特方式,而好的作品亦是优良评论的保证”。慕羽教授也提出:“舞蹈批评的发展是舞蹈批评人与创作演出生态良性互动的结果。‘主体间’的舞蹈批评,实际上就是能引发平等对话的文本,编者、舞者、观者、作者、读者都是作为主体的人,在‘世界—编导—作品(舞者)—观众(含舞蹈批评的作者、读者)’这个双向环动的关系链中呈现出一种立体网状连接。”④慕羽:《主体间与学科间的交互:在“双一流”和“新文科”背景下创建舞蹈批评学》,《中国艺术报》2021年1月27日。
2021年舞蹈评论“长清论坛”暨青年舞蹈评论人才研习班在山东艺术学院举办,在开幕式主旨发言中与会专家讨论了当今舞蹈评论发展的生存际遇、舞蹈评论对舞蹈创作的支持与导向作用、舞蹈评论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探求问题解决路径。同时,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文艺评论领军人才培训班”在中山举办,在中国文艺评论高规格、高质量的培训中,中国舞蹈评论人才也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学习,切实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不断提高思想站位,坚持评论正确导向;涵养理论功底,增强评论底气;紧贴当下实际,增强评论影响力;倡导文质兼美,提升评论神采。”
结 语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对历史的回顾显得尤为重要。“一百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⑤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新华社,http://www.gov.cn/xinwen/2021-12/14/content_5660777.htm,发表时间2021年12月14日。以上五个方面的2021年中国舞蹈热点现象仅是中国舞蹈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舞蹈在创作、理论、评论及交流方面都有长足进步,在繁荣景象的背后我们需要冷静、客观地看待一些问题。中国舞蹈理论的薄弱在整个艺术门类学科中尤为突出,舞蹈类核心期刊仅有一本《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这在各个门类学科中绝无仅有,虽然202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主办的《舞蹈学》集刊成功创刊,但目前舞蹈类专业期刊为数不多且高质量论文匮乏。舞蹈理论与舞蹈创作、舞蹈评论均为舞蹈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个环节都缺一不可,环节与环节间息息相关、不可脱节,因此,要使这个舞蹈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每一个舞蹈人均需要更多的学科自觉和文化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发展提出的要求,每一个舞蹈人都需要“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明德修身上焕发新风貌,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①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新华社,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21-12/14/c_1128163653_2.htm,发表时间2021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