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病虫害现状与绿色植保防治措施推广探究

2022-05-06赵育

种子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水稻种植

赵育

摘    要: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产量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近些年,随着水稻种植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水稻病虫害呈现出扩大并逐渐加重的态势。各类水稻病虫害不断出现,尤其是已经控制住的水稻病虫害又呈现加重流行的态势,对水稻产量和品质构成了严重威胁。文章分析了相关现状问题,深入探究了绿色植保防治技术,明确了其推广方式,为未来水稻种植产业的发展夯实基础条件,以供技术人员与种植人员参考。

关键词:水稻种植;病虫害现状;绿色防治

文章编号:1005-2690(2022)06-009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11       文献标志码:B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种植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水稻在农业种植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我国粮食安全息息相关。为确保水稻达到高产的目的,应对其病虫害进行综合分析,明确病虫害主要类型,探索绿色植保措施。实施绿色植保措施,可以避免使用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可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确保绿色植物保护达到理想标准,还应针对性研究措施推广方案,确保相关工作能得到正确指导,实现理想种植目标。

1 水稻常见病虫害简析

1.1 病害

1.1.1 立枯病

水稻立枯病属于较为常见的病害之一,会为害水稻秧苗,影响秧苗生长,降低产量,影响种植户收入。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性、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东北地区温差较大,早晚会出现气温过低的情况。低温环境中立枯病病菌的繁殖速度提升,传染力增加。在感染立枯病后,水稻叶片会逐渐枯萎,呈黄褐色,容易拔断,茎基部腐烂,有烂梨味,发病较重的植株整片死亡,病株基部多长有赤色霉状物,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1]。

1.1.2 稻瘟病

稻瘟病属于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在水稻种植的各个阶段均可发病。其发病率相对较高,同时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如高温、低温、潮湿、干燥等条件[2]。除此之外,光照不会对稻瘟病的发病概率产生影响。需要重视相关管理工作,确保稻瘟病发病概率降至最低。在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稻瘟病的危害性不可忽视,被病菌所侵染的水稻部位会逐渐出现灰黑色转变的现象,可能波及秧苗根部、叶片等多个区域。在灰黑色转变出现后,叶片会逐渐产生大小不一的病变斑痕。在判断是否感染稻瘟病时,种植户可以根据这些条件进行判断,确保相关病症能够得到及时处理。

1.2 虫害

1.2.1 稻飞虱

稻飞虱属于水稻常见病害问题之一,经常与立枯病共同出现。在常规条件下,水稻作物感染稻飞虱的高峰期为生长前中阶段。与立枯病相比,稻飞虱对水稻的为害更为明显,传播效率较高,属于需要重点控制的病害之一。稻飞虱可分为多种分支类型,包括白背、灰色、褐色等。在感染稻飞虱后,水稻作物的根部区域会逐渐发黑,同时叶片会向枯黄色转变。严重时,大部分水稻作物会出现倒伏现象。稻飞虱对于水稻的生长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因此,需要重视水稻稻飞虱防治工作,确保有效解决稻飞虱问题,为后续水稻的正常生长夯实基础。

1.2.2 卷叶螟

卷叶螟又被称作裹叶虫,属于水稻种植的主要虫害之一,可随气流进行传播与入迁。其迁入期为每年5月下旬与6月中旬,产卵期为6月中旬,为害水稻严重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在水稻感染卷叶螟后,幼虫会通过吐丝方式,将水稻叶片卷为筒状,并啃食叶肉,导致水稻整体受害严重[3]。在受害情况下,水稻叶片会出现白条斑,呈枯白色。为有效控制卷叶螟,需要采取绿色防治方案,有效解决相关问题,保障水稻正常生长,避免造成经济损失。

1.2.3 钻心虫与螟虫

鉆心虫与螟虫属于水稻虫害种类。钻心虫分为3个基础分支,包括大钻心虫、二化钻心虫、三化钻心虫。大钻心虫呈红棕色。二化钻心虫呈黑褐色且在背部存在纵线。三化钻心虫呈淡黄绿色,识别性相对较高。水稻感染钻心虫后,害虫会蛀入水稻内部,导致水稻枯心、枯穗。与钻心虫相比,螟虫的为害性较为严重。螟虫可分为二化螟虫、三化螟虫两种,在为害性较高的情况下,会导致水稻作物出现白穗的现象,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

2 水稻病虫害防治现状分析

2.1 药物防治存在缺陷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农药防治属于较为关键的应用手段。使用农药能够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保障水稻正常生长。但是,部分药物缺乏环保性,可能会导致稻米品质受到影响,容易降低经济效益,不利于保障种植户利益与食品安全。同时,长期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会增加病虫害抗性,加大防治难度。过于注重药物防治会出现一系列负面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病虫害出现抗药性。

2.2 农药选择不当

在使用农药防治时,可以选择多种农药类型。农药均存在不同的防治效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农药品种过于丰富,导致种植户无法进行科学选择。如果选择的农药质量较差或缺乏针对性,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较差。部分农药可能会导致水稻产量低、品质差,降低农户收入。除此之外,一些种植户为降低成本,倾向于选择国家禁用或质量存在问题的农药[4]。这些药物不仅无法实现防治目标,还有可能导致农药残留,不利于保障食用安全。因此,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如何正确选择农药属于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3 防治方案不科学

在针对水稻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应用措施是否具有科学性较为关键。实施方法缺乏系统化、规范性,病虫害无法得到有效治理,还会导致水稻生长受到负面影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部分种植户在喷洒药物的过程中采用背式喷雾设备[5],此类设备的雾化效率较差,同时实际喷洒面积不均匀,无法达到理想防治的目标,还容易出现农药残留问题。当前,防治措施应用不科学属于较为关键的问题之一。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确保水稻病虫害防治能够达到理想标准。

3 水稻病虫害绿色植保防治措施探究

3.1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技术属于较为常用的绿色植保技术。应分析病虫害实际敏感性与传播规律,明确种子处理的主要方式。在合理配制农药的前提下,将水稻种子浸泡在药剂中,能够有效提高水稻的抗逆性,预防水稻在生长阶段发生病虫害。

例如,采用悬浮种衣剂浸泡种子,能够降低稻瘟病、螟虫发生的概率,有利于提高水稻产品和品质。在处理过程中,可通过人工拌种或机械化拌种等措施,使种子能够与拌种液体实现深度融合。该方法绿色化程度较高,能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实现理想防治效果。

3.2 科学规范栽培

科学种植,合理施肥与灌水,可提高水稻品质,增强水稻抗性。大垄双行种植,减小了中后期田间郁蔽程度,增强了田间通风透光度,从而有效破坏了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条件,减轻了病害发生的概率。合理的水肥管理,可以控制水稻贪青,减少无效分蘖,改善郁蔽的田间环境,提高水稻抗病性。选择对应的生物营养剂喷洒,能够大幅提高水稻抗病效果,同时可以降低虫害发生概率,使得水稻健康生长。应用科学生态措施进行处理,能够最大限度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农药残留,实现理想栽培目标。

3.3 生态链防治

生态调控属于绿色植保方式之一,其基础原理为利用生态链本身存在的特性针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处理。此类方案能够有效提高防治效率,可避免药物造成环境污染,实现理想防治效果。在实践过程中,需要结合病虫害发生可能性或当前存在的病虫害问题,投放生态链天敌。水稻病蟲害的天敌生物种类繁多,寄生蜂、寄生蝇可寄生害虫卵或幼虫,蜘蛛可捕食和结网黏着害虫,蝽、瓢虫、草蛉等可捕食幼虫。此外,各种昆虫病原微生物可侵染害虫致其死亡。同时,可在稻田种植秕谷草、茭白等植物,在水稻非生长季节为寄生蜂等益虫提供替代食物和庇护场所,增长天敌种群,从而维护稻田生态系统平衡。

3.4 诱杀方案

诱杀方式属于一种较为常用的绿色植保方式,是利用害虫成虫的趋光性设计而成,可诱杀二化螟、黏虫、水稻象甲等多种害虫,具有防治范围广、使用寿命长、环保、无毒等优点,是害虫绿色防控示范应用较为普遍的技术。该技术可以针对水稻常见虫害进行防治,包括卷叶螟等。在害虫生长阶段应用诱杀措施,可以防止病虫进行交配,有效降低传播效率。同时,可对次代害虫进行针对性防治,杀灭率可达80%。灯光与引诱剂方案属于物理防治措施,可采用振频设备吸引目标害虫并采用物理方式灭杀。在部署过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部署,确保相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5 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实现绿色植保防治的重要措施。采用生物药物代替传统化学农药,可以显著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并延长预防时间。与化学农药相对比,生物农药的安全性较好,不会出现农药残留问题。近几年我国推广春雷毒素、井冈霉素、枯草芽孢杆菌、苦参碱、苏云金杆菌等低毒生物化学农药或生物源农药,用于控制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水稻象甲等病虫害。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生物农药存在局限性,例如无法在高温或干旱条件下应用,因此必须谨慎选择用药时间。同时,要避免长期应用单一方案进行处理,防止病虫害出现耐药性。科学应用生物农药可提高绿色防治效果,缓解农药使用过量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4 绿色植保防治推广策略研究

4.1 积极开展宣传工作

在传统病虫害防治体系下,针对水稻病虫害问题主要采用农药进行防治。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防治效果,但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同时会对水稻生长造成危害。因此绿色植保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实现最佳推广目标,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宣传工作,使种植业人员建立共识并积极应用绿色植保防治技术。在实际宣传过程中,可以应用传统渠道与新媒体渠道相融合的方式进行宣传,包括电视、广播、微博、QQ群等进行宣传。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使种植人员认识到绿色防治的重要性并在生产实践中积极应用,实现理想推广目标。

4.2 重视病虫害防治监控与通报

绿色植保理念对病虫害的防治时机要求较为严格,同时需要在规范条件下进行处理,确保防治效果能够达到最佳标准。根据工作条例与病虫害影响发展规律,建设病虫害监控与通报体系,能够强化绿色植保理念的推广质量,有利于减少病虫害,正确落实相关策略,提高水稻种植经济效益。水稻病害存在多样化特征,因此绿色植保策略必须结合相关资料信息针对性处理。在推广框架下,建立监控通报体系,使相关部门与种植户实现深度合作目标,有利于把握病虫害生长规律,并结合其迁移或扩散规律制订绿色植保应用策略,最大限度提高防治效果。为实现理想推广目标,应重视建设病虫害监控与通报体系,及时落实相关措施,保障水稻正常生长与收获。

4.3 加大新技术应用支持力度

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应与部署成效相关联,使种植户明确落实相关方案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传播与应用的积极性,实现工作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相关部门应落实牵头工作,通过积极推广,使绿色植保新方案能够快速得到落实。在推广过程中,需要结合地区水稻种植特征以及病虫害动态,探索绿色防治方案,确保应用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相关机构可以通过布设推广基地等方式,发挥由点及面的辐射效果,使绿色植保概念得到充分重视,为应对水稻病虫害问题夯实基础。除此之外,需重视绿色植保技术在成本方面的优势。通过推广新应用措施并宣传成本节约作用,充分凸显绿色植保应用价值,使广大种植户逐渐接受相关方案,积极推广并开展应用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新技术存在固有局限性,会引发一系列种植问题。为避免此类问题影响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相关机构需要积极收集反馈意见,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改进与优化方式,确保绿色植保理念得到充分落实。

4.4 落实种植户培训工作

在绿色植保技术落实过程中,种植户属于核心主体。若相关技术实施没有得到正确引导,种植户无法得知重要信息,会导致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不理想,不利于新技术的贯彻落实与推广。因此,相关机构需要加大对种植户的培训力度,通过积极组织交流活动或实地指导活动等方式,使种植户明确绿色植保防治水稻病虫害的主要方式,提高技术实施规范性。同时,要建立示范区域,通过专家或农业人员等,为种植户掌握绿色植保技术开拓重要渠道,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绿色植保技术的推广提供重要支持。

4.5 鼓励种植户创新相关方案

相关部门应鼓励种植户创新应用措施,提高绿色植保理念,为进一步推广绿色植保技术打下基础。除此之外,需要帮助种植户建立与推广部门之间的合作,通过合作共享关键信息资源。合理应用信息化技术,降低种植户的成本,有利于及时分享绿色植保技术的应用信息,实现高效率、高质量的推广目标。需要以鼓励种植户创新应用方式、共享基础信息为推广核心,确保相关活动正常进行。

4.6 建立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

大范围建设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应用杀虫灯、诱捕器、赤眼蜂等生物和物理防治技术,跟踪调查各项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扩大示范引领效应。

5 结束语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对于保障种植户经济效益、维护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绿色植保防治理念与措施,可以明确未来水稻种植的重要趋势,有利于降低环境污染影响,实现最佳防控与推广目标,为水稻种植业发展与革新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李敏,唐建锋,吴琼,等.贵州水稻病虫害发生及防控现状[J].贵州农业科学,2019,47(8):57-60.

[2]杨霞.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与优势[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0(6):20.

[3]王平.试论水稻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效果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20(34):74.

[4]何剑,苟红敏,李永平,等.城固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成效[J].中国植保导刊,2019,39(4):89-93.

[5]孙明明.河南省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河南农业,2020(16):29.

猜你喜欢

水稻种植
水稻免耕栽培技术在有机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分析
水稻盐碱地种植可行性初探
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探究
水稻种植机械化的发展前景与对策
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分析
水稻种植中关于抗病技术的创新探讨
区域自动观测站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分析
重庆云阳同一地区不同土质种植的质量分析
关于我国水稻种植机械化的研究
控释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