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唤醒非遗文化记忆

2022-05-06侯学然

炎黄地理 2022年4期
关键词:裕固族婚俗婆家

侯学然

裕固族传统婚俗于2010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裕固族婚俗包含着裕固族语言、民歌、神话传说、谚语故事、传统礼仪等丰富内容,兼具民俗文化特色与民间信仰特征。随着时间推移,在现代裕固族婚礼仪式中仅继承和保留了部分传统婚俗细节,文章以口述材料重构裕固族传统婚嫁过程,从而唤醒非遗文化记忆。

自《西茂的婚礼》这部非遗民族志纪录片将裕固族传统婚俗搬上了银幕,裕固族传统文化得到了生动的影像化呈现。祁连山北麓的肃南县夏日塔拉草原上,裕固族西茂与仁藏这对新人以裕固族传统方式举行婚礼,这距离上一次举办传统婚礼已有30多年了,草原上的众人在共同的情感和心愿催生下,在亲朋好友民族同胞的主动帮助下实现了祖辈们口中的传统婚礼。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于1954年,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裕固族分东西两部分,经济以牧业为主,继承了部落社会时期的游牧经济传统,其原始信仰有属于萨满教的“点格尔汗”、摩尼教和佛教,现在的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属格鲁派。裕固族传统婚俗和婚礼仪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康乐乡、大河乡、明花乡和皇城镇。除婚俗外,裕固族民俗文化还包含其语言、民歌、叙事史诗、神话传说等丰富内容,裕固族传统婚俗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

2012年至2019年间,笔者多次进入肃南开展长期的田野工作,入户访谈,田野地点主要包括肃南县红湾寺镇以及康乐乡的巴音村和大草滩村。关于“婚俗记忆”的访谈对象主要是裕固族老人,年龄最高者89岁,他们对于裕固族婚礼仪式的举办程序仍有记忆,虽然有些人记忆比较模糊。将记忆的唤醒与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寻求对裕固传统婚俗的重构。

传统婚姻形态

建国前,裕固族保存着较为古老的婚姻形态。明媒正娶的正式婚,实际上也是包办买卖婚姻,男方要负担很重的彩礼和婚礼仪式的庞大开支,因此正式婚在裕固族中比较少见,一般贫困的牧民之家结不起婚。招赘女婿婚,一般是家里只有一女,如果女儿出嫁,父母无人赡养,家业无人继承,只好招女婿上门支撑门户、继承祖业。女婿可提前到女方家了解情况,如果男女情投意合,便选择吉日请来女方的舅舅和亲戚给姑娘举行“戴头面”的成人礼仪式。在舅舅的歌声中,在两位利落妇女的帮助下给姑娘改变发式,戴上顶部有红缨穗、高顶宽沿后部卷起的白色毡帽,遮住脸到小帐篷就座。女方家提前准备,由两男子帮助给女婿换新衣,勒系腰,把一截半熟的羊干腿骨别在腰带上,一名男子高升叙说裕固族婚礼的历史和羊干腿骨作为结婚凭证的来龙去脉,招待客人时为客人做一顿羊肉面条饭,为客人们回敬哈达。“大事小事,一顿饭食”宣布喜事操办结束。在笔者所调查的康乐乡,正式结婚的非常少,几个年过七旬的老人都说只见过一两次。

裕固族姑表亲、舅表亲有婚娶的优先权。姑舅表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以前的“勒系腰”婚,主要流行于东部裕固族所在的康乐草原。姑娘长到十五或十七岁时,如果没有男子来提亲,在举行戴头面成人礼的同时,举行“勒系腰"仪式礼:扎一顶小白帐篷,选好吉日为姑娘戴头面,标志姑娘长大成人,从此有了社交的权利。将戴了头面姑娘的腰带系在姑姑或舅舅尚未婚娶的儿子腰间,同时将男方的腰带系于姑娘腰上。姑娘当天在小白帐篷过夜后,从此就可与男子自由交往,生下的孩子,姓勒系腰者的家姓。西部裕固族有“帐房杆戴头婚"的习俗。姑娘十五岁或十七、十九岁时,戴头面后将姑娘的腰带挂在帐房杆子上,作为一种信号,标志着姑娘有了与男子交往的权利,可以与心仪的男子同居,共同生活,生孩子也是合法的,不会受到社会的非议和指责。帐房杆戴头的女子感情有的比较专情,能够白头偕老,也有感情较疏远、临时性的同居。同居后,男子必须帮助女家劳动,但男子没有财产继承权。这种古老而普遍的婚姻形式,男女双方都有很大程度上的性自由,不会面对社会上的非议和不接受。

由于经济条件所限,裕固族人民无法承担婚姻涉及的巨大开销,出现了兄弟共妻的婚姻形态。裕固族以帐篷为家,一顶帐篷为一个家庭单位,全家共睡一炕共盖一毡。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哥哥先娶妻后,经过一段家庭生活后弟弟逐渐加入婚姻关系。

传统婚姻制度

裕固族有氏族外婚制的遗留,即禁止在一个氏族集团内部通婚,必须找外集团的成员结婚。建国前,裕固族又称黄番,包括10个部落,实行部落外婚制。从东部裕固族的称谓上也可发现族外婚的特点,称呼伴侣家的成员时,前面都冠以“杂登”,就是“外面”的意思。这种称谓正是氏族外婚制的产物。勒系腰婚和帐房杆戴头婚是典型的对偶婚制度的残余形式。另外,舅权在裕固族社会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节日或婚庆时,舅舅和喇嘛、头人一道被献上只有给最尊贵的人才献的羊背子。裕固族这些传统婚姻习俗的保存与其牧民的身份息息相关,他们游牧于祁连山麓,不受外界打扰,客观上起到保存这些婚俗的作用。

传统婚礼仪式

正式婚礼仪式繁多,在当地人的口述中,婚礼仪式环节大致分为“求婚-许亲-说亲-订婚-选人-戴头-送亲-打尖-让客-踏房-婚礼-冠戴新郎-献羊背-交新娘”十四个阶段。

男子到十五至十七岁时,家里请媒人说亲,带着系有红线绳的白酒和白或蓝布做成的拜立克去女方家,女方父母兄长如果收下礼物说明婚事有望。女方家收礼后,媒人和男方家人去女家商量彩礼,彩礼包含珍贵的珍珠、玛瑙、玉石、海贝等,多达120种,直到婚礼确定。请本部落的喇嘛占卜选定结婚吉日、吉时,也要在以后的婚姻中一直遵循上天和佛爷的安排。双方选用精明能干的人担任婚礼期间的总管,根据请客规模分工管理粮、肉、酒、茶的购置和烹饪,布置座位,收送马匹和礼物,负责客人的安全。

戴头面仪式后,客人酒足饭饱可自由游戏,青年男女通宵歌舞。当太阳照到新娘家门口时,送别的时刻来到了,姑娘临行前,代表新娘答唱者唱谢别父母和劝说新娘的歌,然后伴娘把新娘扶上马,送客亲人都要骑马同行,送亲队伍按预定路线浩浩荡荡出发,边走边唱。娘家送亲,婆家要早早派人在半道铺好毛毡,摆好食物迎亲,打尖仪式的执行者将第一杯酒向天,第二杯酒向地,连同食物一起抛出,意为敬天敬地,然后为所有客人敬酒捧肉唱歌。客人吃喝满意后,送亲队伍策马飞驰,以展示马术。当队伍临近新娘家时,派人往返三次打探婆家的准备情况,俗称“踏房”,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与催装的婆家人见面,将一只装有五谷杂粮的瓶子向东南方向扔去,朝婆家门口走时,主持人在前面引路并唱起《迎亲歌》。队伍到达婆家后,送亲领头人要将马缰绳浸入开水盆中,寓意驱邪消灾,婆家端盆人要及时抓住缰绳,好让娘家客人尽快下马,随后马队顺时针绕婆家帐房三圈。

新娘家从来客中邀请一位骑白色骏马者,为其敬献哈达一方,白马主人将哈达拴在马鬃上。一男子牵着驮着新娘嫁妆的白马跟随新娘,娘家陪客随后,由新郎家请两个主持人横拉一条长哈达,两头结两个疙瘩,一个代表金、一个代表银,在前引路,一行人穿过新郎家事先准备好的两堆火,新郎用红柳弯成的弓朝新娘射三箭,然后将弓折断丢入火中以辟邪保平安。新娘进入婆家黑帐房,在《沙特》的吟诵中饮一碗婆家的奶茶,再和婆家的长辈一起,扬起锅中的奶茶,喻意正式成为婆家一员。娘家人把熟羊干腿骨的一头蘸酥油,一头用一撮白羊毛缠住,递给新郎插入腰带,作为结婚的凭证。家人帮忙为新郎穿上新婚袍、新帽、新皮靴。主持人开始诵唱《沙特》,内容讲述裕固族婚礼的来历,祝福新人健康长寿。婚礼中献羊背的礼节十分讲究,按照客人的身份、辈分分为头背、二背、三背。婚礼仪式结束后,娘家人把新娘送入婆家准备的新房,将姑娘的性格、特长等作一番交待,并请求婆家善待姑娘,同时将陪嫁的财物交给新娘,从此姑娘正式归婆家。新郎新娘给客人敬酒行点头礼,客人摸新人头以示祝福,也可致辞。婚礼仪式全部结束。

裕固族传统婚俗包含有民歌、诵词、饮食、服饰等民俗传统,是游牧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生礼仪。笔者通过口述材料重构了裕固族传统婚姻形态、婚姻制度和婚礼仪式过程,从非遗保护的角度看,传统婚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即将消失。正因为肃南裕固族人民保留着传统婚俗的丰富记忆,才有了西茂仁藏及所有裕固族同胞為举办婚礼的一系列努力,他们的行为保护了裕固族社会不经意间就会消失的传统元素。重构传统婚俗,唤醒非遗记忆的意义在于重视民间的口述传统,把口述史的方法用于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结合民俗学、民族学等学科的专业视角,对非遗进行更深入理解和诠释。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猜你喜欢

裕固族婚俗婆家
让新“婚”尚为爱减负
总跟老公家人融不到一块儿怎么办?
茶内无盐水一般
婆家的有些事,不要去“掺和”
韩国:娘家出力婆家受益
少数民族婚俗旅游价值分析及开发研究
罗源畲族婚俗研究
快乐民族行
近三十年来国内裕固族宗教研究的成就与问题
影像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