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入凡写俗而又超凡脱俗
2022-05-06张永祎
张永祎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平平常常的人生,起起伏伏的命运,在岁月的流转中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编导们满怀向市井生活致敬的心情,把镜头的焦点牢牢对准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和理想荣光,让那段“离我们仿佛很近,但又很远”的曾经时光,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电视剧《人世间》没有把喜怒哀乐渲染得惊天动地,却在循循善诱的不动声色中越发显得有声有色。通过朴实日常的平民视角、接地气有温度的演绎,让真实成为一种风范,让寻常成为一种风景,让诚恳成为一种态度,让细腻成为一种追求。执一支生命的素笔,在时光的长河里舞墨作画,编导们以入凡写俗的情怀,再现了超凡脱俗的震撼之美。
穿透之力:岁月的变迁并不如烟
电视剧《人世间》是根据梁晓声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10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改编成58集的年代大剧,展现了1969年到2016年中国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段近50年的时间跨度里,伴随着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搞活经济、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重大社会变迁发展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整个社会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困走向富裕、从单一走向多元,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如火如荼的发展进程,焕然一新的时代旋律,人世间到处充满着生机勃勃的活力,到处都弥漫着感人至深的故事,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奋发的意,那种意气风发、奋勇向前的穿透力,以其恢宏的气势、丰富的情节和严谨的结构,挟裹着联翩往事呼啸而来。
20世纪60年代末,北方某省会城市“光字片”区就这样成了这段故事的发生地。这里是一大片犬牙交错的老式住宅区,邻里之间拥挤得水泄不通,长年积累下来的弯弯曲曲的芝麻小胡同,给人们提供了可以见缝插针迈出脚步的喘息之机。记得周志刚要求儿子周秉昆送他去车站,他们从家里出来,在“光字片”绕来绕去,一个弯转过来,又是一个弯,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当年情景依旧在”。老房子、老街道、老巷子、老道具、老景色等,充满了年代感,对于经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珍贵的人生回忆啊!而对于没有经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这又能激发起多少寻寻觅觅的探索愿望啊!导演李路说:“我们想要通过《人世间》这部剧,在点点滴滴的地方,展现中国从计划经济时代到物质丰富的当代,这么一整个历程,为了那种厚重感和历史纵深感,我们是下了很多功夫的。”诚然,时代的汹涌毫无差别地流淌过曾经的时光,每一个人站在不同的方位、以不同的方式与时俱进,在细碎的光阴里不断涌现出许多美好的瞬间,渐行渐近、渐行渐浓,无须奔赴星辰大海,也不必寻找诗和远方,平凡的岁月中就潜藏着弘扬真善美的广阔史诗。
在电视剧《人世间》里,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家,追求普普通通的生活,拥有普普通通的朋友,珍惜普普通通的經历,也正因为这一系列的普普通通,让人们看到了许多比比皆是的市井俚俗以及前所未有的人间奇景。是的,当急剧变化的时代与每个人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时,他们怀揣梦想的那一份不懈努力,就是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追求更好的生活,事实上也只有当每个人能够察看自己的人生价值时,阅读社会的视野才会更加开阔起来。他们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着冷暖自知的生活,用顺势而为的目光选择各取所需的道路,有的是改革的先行者,有的是发展阵痛的承受者,有的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有的是时代的淘汰者。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不管是矢志不渝,还是异想天开,有些可以径情直遂,有些不能随愿如意,有些甚至事与愿违,有些想不通却行得通,有些想得通却行不通,不同的人生在沉沉浮浮中展现奋斗历程。
在这个《人世间》里,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成长、草根的奋斗、生活的艰难和勤奋的努力,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对爱情、婚姻、家庭的理解,看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看到了命运的跌宕起伏,看到了家人的悲欢离合,看到了百姓的酸甜苦辣,看到了不同阶层的亲疏远近,更看到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这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也是一部描述平民生活的年代大戏。“我们啊像种子一样,一生向阳,在这片土壤,随万物生长。”身处其中的人们迎来了希望的曙光,也激发了追求美好理想的热情,脚步有劲头、生活有奔头、希望在前头,电视剧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有情有义、坚韧担当、善良正直的人物群像,具有时代的、现实的和心灵的史诗品质。
烟火之气:通过家庭的窗口
透视悲欢离合的人生
人世间最平凡的事就是家务事,最不平凡的美就是家庭美。家是烟火气袅袅升起的地方,也是情和爱浓墨重彩的领域,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场景,也是人们矛盾纠葛的焦点,电视剧中所有错落有致的故事和纷呈迭出的情节,都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
周家有三代人。第一代是父亲周志刚和母亲李素华。父亲为八级瓦工,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常年在外东奔西走,为祖国的大三线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他又深明大义、通情达理,虽然对孩子要求严格,但也非常疼爱,宽严相济,在听到女儿为了爱情不惜要与父母脱离关系时,他脱口而出:“你可以不要我这个父亲,但我还想要你这个女儿。”母亲不识字,但人很善良,在家把三个孩子养育成人,为了这个家奉献了全部的爱,唯独忘记的是自己。第三代是孙辈楠楠、玥玥、聪聪等。他们虽然各有各的故事,但在电视剧中也只是起到了辅线的作用。电视剧重点描写的是第二代。周家的三个孩子一开始人生道路就分了叉,分别生活在三个地方。周秉义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去了兵团。周蓉为了追求爱情,义无反顾地奔赴贵州山区。周秉昆按照当时的政策,留在家中陪着自己的老母亲,先后在木材厂和酱油厂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周秉义和周蓉双双考取北大。毕业之后周秉义从政,干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周蓉做了大学老师,最后成为一名作家。周秉昆开了个饭店和书店,好不容易搞上了出版社的事业编制,又因为过失伤人而入狱,使得刚刚有点起色的人生又前功尽弃。他的经历一波三折、坎坷不平,但他的那些看似“平庸”的付出,却实实在在地撑起了这个大家庭。用周志刚的话来说,秉昆对这个家庭贡献最大了,哥哥姐姐都应该感谢他才对。
他们全家在1969年时曾经拍了一张全家福,每到过年时,周志刚都会记着这件事,希望能够再拍一张全家福。但几次都因故被耽搁了,以至于在他看来1969年的全家福,也许就是他们最后一张全家福了。随着周志刚和李素华的去世,还真的一语成谶,愿望最终未能实现。其实在我的心中,倒是更希望他们能够拍上这一张全家福,可以让美好定格在与亲人相聚、与爱人相守的时光里,这不仅是周志刚的期盼,也代表着全家的梦圆。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即便已近在咫尺,忽又风吹叶落,变得遥不可及,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感喟人生的意外和生命的无常。生活也许就是这样不遂人愿,现实中五花八门的事情,有些可能比这还要残酷。好在剧中有一场三个孩子和爸妈睡在一个炕上的戏,孩子们都问爸爸你最爱谁。爸爸说,你不在的时候,我就说他最好,他不在的时候,我就说你最好,你们都是我的孩子,都是我心头的最爱。这虽不是全家福的照片,却是全家福的镜头,其乐融融,特别生活,特别亲切,特别温暖,这是周家最美好的样子,也应该是周家最幸福的时光。
通过周家三代人的这条故事主线,也把“光字片”的许多邻家串连起来。这主要以周秉昆的六个哥们儿为主,在剧中被称为“六小君子”,包括周秉昆、曹德宝、肖国庆、孙赶超、吕川、唐向阳。孙赶超、肖国庆是周秉昆的发小,也是其木材加工厂的工友,曹德宝、吕川是周秉昆酱油加工厂的工友,而唐向阳是吕川的朋友,他们都因周秉昆而相识。他们原本是因为街坊邻居走到一起,后来通过大冬天的一起买猪肉的事件,彼此山盟海誓,成为至交,关系一下子变得更铁了。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里,他们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其乐无穷,其趣不断。随着岁月的变迁,各人也走上了各自的道路。因为唐向阳和吕川到北京上学,他们在剧中的戏份并不太多,出现频率最高的还是周秉昆、曹德宝、孙赶超、肖国庆几个家庭。孙赶超前期一直在木材加工厂干活,后在下岗潮中被迫下岗,只能靠在路边打些零工维持生计,事业上虽没大起色,但不怕吃苦,跟爱人于虹也能过得下去。曹德宝在周秉昆家聚会喝酒时,借机跟乔春燕共处一室,因此弄假成真,与乔春燕结为秦晋之好。后来在“光字片”项目拆迁中,曹德宝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不惜举报陷害周秉义。后经调查周秉义是清白的,曹德宝因造谣而入狱,乔春燕也因此看不起他的人格,果断与其离婚。肖国庆20来岁就娶了长胡子的吴倩为妻,后来乔春燕找人治好了吴倩的病症。肖国庆开始在木材厂工作,本来日子挺好,谁知后来接二连三出现变故,让肖国庆几近崩溃。不仅下岗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甚至连自己的住处都是借来的。尽管肖国庆面临着许多生活难题,但他的职业操守依然水准不低。担任工厂门卫时,他非但没有像以前门卫那样敷衍了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更加坚持原则、忠于职守,守牢自己的门卫防线,即便是在路上被人报复,他也奋起反击,决不让步,努力站好自己的岗位,坚决杜绝偷公肥私现象的发生。
在电视剧中,编导们所着力表现的不仅是由点到线,指向某个单一的社会阶层和某一特定的人群,還继续由点到面,努力将镜头对准芸芸众生,希望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出社会各阶层的不同形象。据说引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100多个,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不同层面的人,在巨变当中的各种位置”。这里有郝省长、金主任夫妇,有马守常、曲书记夫妇,有导演蔡晓光,有郑娟弟弟光明,甚至还包括骆士宾、水自流等。他们有的赢得了尊重,有的赢得了爱情,有的赢得了事业,有的赢得了机会。应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给许多人都带来了新的机会,找到了新的方位,建立了新的人生。当然,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也难免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出现了一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的现象,各色人等贪恋不同的风景,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自然也就有不同的结局。孙小宁孤身闯深圳,因为贪念虚荣,失去自我,做了老板的小三,最终吞下了自己种的苦果。冯化成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遇到了周蓉,对于周蓉不顾一切的爱情,他心存感激,信誓旦旦,认为周蓉就是他的一切,但在面对新的诱惑时,他的情感防线就一触即溃。唐向阳开始还算是个积极向上的青年,但在时代变迁中,逐渐变得自私自利、圆滑世故,利用自己的才华做诱饵,到处留情,专搞歪门邪道,最终因不法生意而锒铛入狱。龚维则原本是个被大家认可的好片警,但随着职位的提升,从副所长到副局长后,竟无视党纪国法,冒天下之大不韪,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作为向不法商人通风报信的便利,没有顶得住利益的诱惑,只能在金钱面前败下阵来。
人世间的故事,说白了就是家的故事,一家一家故事连接起来就是百家故事,一家一家烟火连接起来就是万家灯火。电视剧紧扣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一基本线索,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社会现实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应该说,所有的问题在这里都有所体现,所有的矛盾在这里都有所再现,他们的故事不一样,矛盾的焦点不一样,问题的类型也不一样。我们确实也看到了许多生活的痛苦、艰辛和不易,有着让人同情的沮丧、失落、忧郁和无奈,但许多人并没有因此让心灵变得黯淡无光。“这些小人物,即使在动荡的年代,却始终如一,保持着善良的底色”。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在平凡的人生中却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路,不管世间怎么变化,真诚永远不过期,善良永远不作废。只有同其光,才能和其尘。简单真诚,人间奢侈。
动人之弦:情感性浓度超过戏剧性强度
有人说,电视剧《人世间》不太讲究扣人心弦的悬念设计。我觉得,这点不太符合事实。其实周家的三个孩子一开始就置身不同的路径,他们的未来之路就是最大的悬念,再加上他们各自的爱情是否如人所愿,还有楠楠、玥玥和光明等不同人物的命运等等,这些都充满着太多的巧合和叠加,不仅跌宕,而且起伏,很好看,也很耐看。但它们的出现,并不单纯是为了引人入胜,而是为了让人们看得见那些因此而产生的情感交错和心情激荡。我不知道编导们为什么特别喜欢拍冬天的戏,雪落大地,“光字片”到处白皑皑一片,这当然是比较明确地反映出东北的地域特色,但更重要的应该是为了强调那种温暖如春的审美释放。在许多情感关系中,无论是不可思议的选择,还是无可奈何的退让,几乎都一股脑儿地被挟裹在人性的温柔良善之下,也正因为剧中许多人物都具有这种美好的品质,这才不约而同地给整个屏幕铺就了一道厚厚的温暖色调。所以我认为该剧特别重感情,编导们是用情感酿制成一坛陈年老酒,猛喝一口马上就醉,只有在慢慢的细品中,才能够越喝越有滋味。
强化将心比心的设身处地。周秉义和郝冬梅的爱情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凝结而成的,周秉义甚至为了这段爱情放弃了到省军区当秘书的难得机会,此时郝冬梅的父母都是被打倒的对象,周秉义和郝冬梅之间的婚姻是平等的。但随着郝冬梅的父母恢复工作以后,附加的标签就逐渐被贴上了,建筑工人的儿子一下子成了省长的女婿,两个家庭的悬殊显而易见,只是当时接触不多,彼此一直相安无事。没想到,却因春节期间周志刚给郝冬梅父母送了两盒茶叶,在原本平静的湖面上激起了阵阵涟漪。看到亲家主动示好,郝省长和金主任夫妇也准备去看看周秉义的父母。这个消息让周志刚激动不已,把迎接亲家作为头等大事,原先准备拍全家福的活动立即取消,马上动员全家开始大扫除,不仅家里,还有厕所,甚至外面的道路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郝省长突发哮喘,被直接送到医院进行抢救,郝冬梅的母亲只好请黄秘书代为探望。黄秘书不知前情,把周家送给亲家的两盒茶叶,作为礼物又送回到了周家。周志刚看到后眉头紧锁,一声不吭,开始后悔自己不该送这两盒茶叶。郝冬梅赶忙上前解释几句,却被周秉义拦住了,郝冬梅说既然有误会,就必须解释清楚,但周秉义却说这中间没有误会,自己的父亲对此也是十分明白的,问题的关键不是两盒茶叶的问题,而是这两盒茶叶在不经意中触碰到了门第之间的差别。用周秉义的话来说,省长的大事与我们家的大事不是一个概念。事实上,也没有必要那么讲究,既然第一次有特殊情况,事后也可以再弥补一下,只是郝冬梅提出要再次安排双方父母见面时,周秉义却说,本来你们家就比较勉强,我爸也在别扭着呢,还是不见吧。但这一不见,就是十几年的光阴,两个亲家同住一城,居然多年没有一点来往和交集,不可思议,也很不正常。周志刚对此也一直耿耿于怀,他甚至都有了想叫周秉义离婚的念头。后来经过一番长久的思索,周志刚终于明白了,人家不见是对的。他非常佩服亲家站得高、看得远,如果彼此之间的鸿沟没法填平,即便是来往了,那又能怎么样呢?带来的也许不是愉快,更多的可能会是尴尬。同样,郝冬梅的母亲也对没能参加周秉义父母的葬礼深表愧疚,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应该去一下。事实上他们两家都是情非得已,这是我们十分理解的,关键是他们最终都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说明双方家长在隔膜之中还是心有灵犀。事实上两家都是非常好的人家,彼此之间也没有刻意要去拉开这个差距,只是如果他们能够再进一步主动去消弭这种差距,化解彼此的心结,结果可能会更好。
强化以心换心的心心相印。骆士宾和水自流找到周秉昆,希望他能帮助每月给郑娟送30元生活费,另外给他5元钱作为跑腿费,但他每次都把35元钱如数送给了郑娟,这一点与他质朴纯真的人品有关,也是特别能打动郑娟的地方。作为一个亟待拯救的“落难天使”,郑娟确实需要帮助,哪怕只是一点点,不仅能够拯救她的家庭,也能够拯救她的灵魂。周秉昆不仅愿意担当这个“二传手”,更愿意担负起这个职责,即便是骆士宾、水自流坐牢断供以后,他居然偷偷地把母亲祖传的玉镯卖掉,依然按照每月35的标准给郑娟送钱。郑娟看出周秉昆是个好人,更是自己的恩人,也不知在什么时候就入了心、动了情,整日价放不下、忘不了,便成了时时刻刻的牵挂和惦记,这应该是周秉昆以心换心赢来的芳心。事实上周秉昆第一次见到郑娟时,就无法忘记她美丽的身影,但问题是一个好端端的小伙子要娶一个结过婚而且还带着个盲人弟弟和一个孩子的女子,不要说当时的社会难以见容,就是邻居的吐沫星子也能把人淹死。当郑娟得知周秉昆的母亲脑溢血后遗症需要有人照顾时,她便自告奋勇地担当起照顾责任。这个贤妻良母式的“民间天使”,不仅把周母照顾得无微不至,同时也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让这个不像家的家非但没有散,反而更加温馨祥和起来。娶妻当娶贤,郑娟的识大体、顾大局,生活中处处透露出的细腻与温柔,将周秉昆的心彻底暖化了,两人渐渐成为彼此的依靠,不求被全世界理解,但求自己喜欢的人刚好喜欢自己。情要跟投缘的人共,日子要与懂你的人过。周秉昆不顾一切地爱上了郑娟,郑娟也因此摆脱了年轻守寡不幸被强奸生子、家庭清贫的苦难命运,从此过上了夫唱妇随的平常日子。为了表现他们爱情的坚贞,剧中还设计了一个孙小宁的角色,她对周秉昆也是一见钟情、一往情深,因为她的存在,也正好给周秉昆提供了能够倾诉肺腑之声的机会,他对孙小宁的一番开诚布公的谈话,明确地表达了自己对婚姻忠贞不渝的情感态度,让孙小宁知难而退,也让郑娟大为感动。爱情有时确实与第三者的追求无关,只与自己的态度有关,在他们相濡以沫的感情中,往往最打动人的就是彼此能够感受到强烈的爱。
回首过往,岁月匆匆,花开花落,云起云飞,一场场的相遇,一次次的离别,一回回的懂得,一个个的错过,总有一些过往留下点点的感动,总有一些牵挂难以割舍,总有一些氤氲困扰于梦,总有一些话语欲说还休,这些吸引我们的东西,也许代表着电视剧的戏剧性,但打动我们的内容,一定是电视剧的情感性。编导们着力于叙事的本身并不是目的,呈现情感的调性才是真正的戏码,他們非常善于杂糅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等人生境遇,在许多“情”弦紧绷的桥段上,就这么轻轻地一拨,便能弹奏出来自心灵的最强音。许多观众都说是含着泪在看《人世间》,也许他们看到的就是真情实感的人世间。
点睛之笔:用成串细节编织起的神奇景观
生活本身就是细节构成的,电视剧《人世间》如此注重细节,也在情理之中,更是别具慧眼。这些细节并不是事无巨细的记录,而是事有巨细的选择。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细节写好了,戏份也就做足了。编导们为了找到直径更粗一点的白桦林,宁可多跑400公里,也在所不辞。所以当电视剧把情节的引爆点争先恐后地压缩到细节中的时候,这就必然为演员们疯狂飙戏留下了足够空间,雷佳音、宋佳、辛柏青和殷桃等,都是“一人能挑起一部戏”的中生代演技派,还有丁勇岱、萨日娜、宋春丽等,哪个不是一等一的老戏骨。他们在规定情境中表现神勇、出神入化、技艺娴熟、炉火纯青,许多戏都被他们演炸了,我们也时常被炸晕了,真是太过瘾了!
在电视剧中,许多细节看似闲笔或赘笔,可有可无,但那恰恰是编导们的精心设置和匠心独运,以一孕万、因小见大,不能随意取代,也不能随意更改,是在特定情境中,能够足以放大心理、显微情感,是最贴切、最生动、最有力的艺术表现。我们注意到,电视剧中有多次镜头对准了郑娟的双手,这双手在开始的时候呈现出纤美无比,郑娟也是靠着自己的这双手,通过糊纸盒,不断贴补家用,养活了一家子。她在主动到周秉昆家帮忙之后,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又要买菜做饭,又要洗衣带孩,又要抠屎接尿,又要按摩服侍等,这双勤劳的手几乎一刻都没停歇过。周秉昆坐了半年牢回来后,看到母亲被照顾得这么好,就知道是郑娟的这一双手创造的奇迹,所有超出想象的背后,都应该是以对这双手的损害为代价的。所以周秉昆执意要看郑娟的手,但她偏是藏着不让他看,周秉昆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把拉了过来看个究竟,不看不知道,一看心震颤。朋友们在一起聚餐时,周秉昆对大家说,二百天,任劳任怨,天天照顾一个人,你们看看她的手。顺着他的目光看去,这时又出现了一个郑娟手的特写。大家齐声夸赞郑娟,并劝周秉昆不要错过这么好的女人。没想到,周秉昆不仅说出了自己非郑娟不娶,还说出了楠楠就是他自己的孩子。这个勇敢的男人在这时担当了他所能担当的一切,因为他通过郑娟的手,看到了金子一样的心。所以在某种意义上,也就可以说是郑娟通过勤劳的双手争取到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周志刚对他们之间的婚姻最初是反对的,当周秉昆刚刚提起这件事,就被他一脚踹得老远。可当他得知妻子脑溢血留下后遗症后,全靠郑娟的悉心照顾才起死回生,要是没有郑娟的照顾,他就不会再有妻子,孩子也不会再有妈,他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所以他同样也提出要看看郑娟的手。这次郑娟没有回避,怯怯地给他看了,只见手背黝黑苍老,青筋在粗糙的皮肤上暴露。然后再让她翻过来看看手心,这里也是连片的老茧,厚厚地堆积着繁重的辛劳,对此他内心非常感动,马上把周秉昆叫了过来,他俩本以为这次又要被大声呵斥、棒打鸳鸯,没想到他反而说出郑娟是周家的功臣和恩人,而且直接对着周秉昆吼道:“你小子不是有志气吗?为什么到现在还不娶人家呢?”他俩面面相觑,忽然喜从心来,原来郑娟的这一双手不仅是创造美好的源泉,也是化解矛盾的力量。
情节就是许多细节的构成,当情节里面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精彩细节,情节的丰富性就是细节的丰富性,细节的丰富性不仅来自真实性和独特性,还能够形成成龙配套的体系性。如果布局恰如其分,运用得恰到好处,整个细节链条就会形成一个上下贯通、左右映带的艺术系统,能够在构建人物关系、凸显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起到更加全面、更加立体的表达作用。我们知道,以前周志刚从未带领全家出去拜过年,这一年他却突发奇想,首开先例,毕竟这年非同往年,自己的儿子和女儿都考上了北大,这难道不可以炫耀一番吗?只要走出去,收获许多羡慕的目光那是肯定的,同时对省长女婿和诗人女婿的赞赏也会有许多进账。作为父亲对此当然非常受用,这是他们周家的荣光,但他完全没有注意到周秉昆此时的尴尬处境,三个孩子就数他最差,没什么可说的。这时电视剧中出现了三个别有意味的细节:第一次遇到这种夸赞时,郑娟看了周秉昆一眼,显然是一种来自妻子的安慰,不要紧,人家就是说说而已,不要太当回事!第二次到遇到这种夸赞时,郑娟干脆伸手握住自己的丈夫,就像害怕要被别人抢走的宝贝似的。对于别人而言,你周秉昆确实就是个普通工人,但对于我来说,你却是我的整个世界!第三次他们不再追随全家继续拜年,干脆以回家烧饭为借口,提前脱离了队伍。我们知道,周秉昆非常希望能够得到父亲的认可,他也希望做父亲那样的人,他和郑娟为这个家默默奉献了很多。严格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周秉昆和郑娟的付出,也就不会有他们在外地的安心工作和专心学习,但在此时的周志刚眼中,能够看到的或者引以自豪的就是已经考取北大的周秉义和周蓉,这才是周家的骄傲!于是父子之间便因此产生了裂痕,后面便是一连串密集的细节描写,看后令人叫绝。在家的时候,谁也不主动喊谁,分别的時候又在车站里大吵了一架,他们谁也不给对方写信,后来彼此都觉得不妥,在准备互相写信时,又觉得难以下笔,写了撕、撕了写……如此众多的细节,把父子间因何而产生隔阂和由心照不宣到公开较劲以及彼此挂念的心理过程写得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这些天来,我们一直都是忠心耿耿、鞍前马后地追剧,即便偶尔落下一两集,也要从回放中及时补救,无法容忍漏网之鱼。随着情节的逐渐深入,人物的基本走向已在招手相望,但开始时周秉昆戴着三片瓦帽子、骑着“二八”自行车在狭小胡同里穿行的情景,却一直浮现在眼前,挥之不去、绕梁不绝。听说最近江苏卫视又在重播,既然如此心心念念、难舍难分,何不再去看上一遍!
(作者系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二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刘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