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种业创新夯实乡村产业振兴基础

2022-05-06俞卫东

唯实 2022年4期
关键词:种质种业资源

俞卫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党的第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明确指出:“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是《决议》总结党的“三农”工作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宝贵经验,更是今后一段时期“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种业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两个“要害”之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核心和抓手,推进种业创新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基础和根本要求。

一、种业创新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意义

种子作为现代农业科技的结晶,是现代农业科技的创新之源和农业农村的绿色发展之本。而种业既是农业产业的百业之基,又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动力,其自身也是乡村重点产业之一。加快种业创新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种业创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也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种业是藏粮于技战略的要害,是解决国家粮食安全最基本、最核心的基础,也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基础。面对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要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在保证适度粮食面积的基础上,更主动积极的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提升粮食生产水平。种子作为现代农业科技的结晶,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方面起着绝对性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以品种更新换代为核心的农业技术进步,我国粮食单产已经跨入国际前列,2019年粮食单产年较1949年净增4.6倍,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我国用全球不到10%的耕地,养活了全球近20%的人口。回顾过去,正是因为我们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才从根本上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历史性转变。

种业创新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基础。种业是百业之基,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保障和支撑。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的基础是种业。没有现代种业支撑,乡村产业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江苏是农业大省和科技强省,但对标“走在前列”的要求,按照新发展理念,江苏在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质量效益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迫切需要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要把种业创新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优质品种应用在创新发展现代种业中的引领作用,通过优化品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坚持地方种质资源创新与产业化开发相结合,推动地方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种业自身就是江苏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种业不仅是现代农业产业的重要基础,还是一个强大的现代农业支柱产业,在现代农业产业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种业是打造江苏八个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之一,也是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环节。《江苏省乡村振兴十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2018—2022年)》(苏办发〔2018〕17号)明确,把现代种业产业作为江苏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工程千亿级特色产业之一,提出到2022年种子种苗生产经营及以种业引领三产融合形成的延伸产业总产值达1000亿元,种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主要农作物品种自主创新率达到85%,“特经特粮”、蔬菜园艺等品种自主创新率达到70%以上,选育一批河蟹、青虾、紫菜等江苏主导及特色水产品新品种(品系)等奋斗目标。因此加快种业创新发展,尽快实现种子产业“强身健体”,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基础,也是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二、江苏种业创新发展的优势

江苏高度重视现代种业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初步建立了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培育了一批特色优良品种,壮大了一批育繁推一体化龙头企业,为种业创新发展和种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家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创新。在2020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2021年7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讲话要求“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同年8月的全国种业振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上胡春华副总理又做了重点部署,强调“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根本目标是要实现优良品种的自主可控,做到这一点,必须且只能主要依靠种业自主创新”。

科研力量集聚。江苏农业科教单位众多,种业科研优势明显。全省集聚了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扬州大学等涉农科研院校70余家,现有南京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南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创园、国家生物育种实验室南京分部(基地)等种业创新载体平台,江苏省南繁南鉴科研育种基地规模扩大至近1800亩,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科研育种实力全国领先,优质食味水稻、专用小麦、优质园艺作物、特色水产育种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培育畜禽新品种(配套系)数量居全国第二位。

产业基础雄厚。江苏以占全国1.1%的国土、3.4%的耕地,生产了全国5.6%的粮食、7.6%的蔬菜、3.5%的肉类、6.8%的禽蛋和7.5%的水产品,实现了占全国6%的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4867.6亿元,总产值达7952.5亿元,位居全国第五。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3700万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500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070万亩,66个粮食主产县实现全程机械化,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粮食总产连续七年超700亿斤。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年增速保持在20%左右。8个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52个。

市场主体壮大。近年来,江苏种业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加大、兼并重组明显加快,淘汰不规范和不符合条件的经营企业,全省持证种子企业数量下降2/3,企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全省拥有国家级农作物育繁推一体化企业6家,全国农作物种业50强企业7家,蔬菜种业20强企业2家,先后有农垦大华种业和立华牧业2家企业在主板上市,一批科技型种业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全省商品种子销售量突破8亿公斤,企业销售总额突破50亿元,11家种子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前十位企业销售额占比超过50%。企业商业化育种能力显著提升,审定品种占比超过50%。

种质资源丰富。江苏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农业种质资源丰富,目前已初步建立较为完善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共保存农业动植物资源6.8万份,占全国11%。建成省级以上农作物种质资源库11个、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31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8个。建成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地方鸡种、水禽品种活体基因库,分别保存地方鸡品种30个、鸭鹅品种25个,位列全国第一。建成国家级条斑紫菜基因库、河蟹等3个国家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及一批“育繁推”主体,形成较为完整的水产种业体系。建立省级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平台,系统开展种质资源整理整合,构建了四大类78个动植物种质评价数据库,共享种质资源信息数据。

三、江苏现代种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江苏种业发展有了很大进步,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特别是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种业基础研究水平有待提高。虽然江苏种业创新水平在全国走在前列,但与跨国种业已进入的育种“4.0时代”仍存在一定差距。全基因组学、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技术“卡脖子”问题较为突出,生物育种技术手段应用不足,育种效率较低。

部分品种技术高度依赖进口。白羽肉鸡、南美白对虾、甜菜、工厂化食用菌基本依赖进口,青花菜、胡萝卜、菠菜、洋葱90%种子来自进口,奶牛种公牛进口种源占70%,生猪核心育种群进口种源占比不到10%,性能指标落后于发达国家,不少品种进口不到遗传性能最好的种源,种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和仪器设备也严重依赖国外。

种业企业规模和实力有待提升。既缺乏“航母型”领军企业,又缺少“隐形冠军型”特色优势企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种业科研与市场脱节,企业与科研院校人才合作鼓励机制不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比较薄弱。

种业创新支撑体系有待加强。国家级创新平台和领军团队数量较少,缺乏深圳华大基因、长沙华智生物等具有全行业影响力和服务能力的种业高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型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有待提升。

长期稳定有效的财政支持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业育种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现有的财政支持长期性、稳定性不足,科研创新容错机制有待建立。

四、加快构建种业发展新格局

针对江苏种业创新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弱项,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圍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需要,以种质资源保护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关键,以种业企业为主体,汇聚资源、集中攻关,重点突破、健全体系,创新机制、构建“创新资源优、经营主体强、生产经营体系新”的种业发展新格局。一是利用好种业创新资源优势,构建新品种选育联合攻关新格局。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集聚国内外种业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资源,打造全国一流的重大种业研发平台,开展地方特色资源鉴定和新品种创制,建立完善主体多元、广泛参与、资源共享的种业科研创新体系。以关键目标性状选育和核心育种技术开发为主攻方向,加强种业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持续推进农业重大品种创制攻关。二是落实扶持举措,展现做大做强种业企业新作为。种业企业是种业创新的主体,要遵循市场规律,强化政策支持引导,推动种业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打造大而强的领军企业。支持企业立足特有资源、特色品种、独特模式,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成为专而精的特色企业。鼓励种业企业“走出去”,积极拓展发展空间,融入国内国际种业市场“双循环”。三是延伸种业产业链,推动育繁推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新发展。转变种业发展方式,延伸种业产业链,推动从简单种子和良种营销,向提供种苗、农机农艺服务和商品化生产等全过程集成服务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的重大部署和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要求,重点实施种业“五大工程”。

实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加强省级种质资源保护主体建设,对农业种质资源进行彻底普查、系统调查、收集保护、登记入库,实现应收尽收、应保尽保。2021年全面完成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2023年完成第三次畜禽种质资源普查、第一次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和蚕种质资源普查。开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和深度开发利用,深度发掘优异种质、优异基因,构建表型与基因型数据库、分子指纹图谱库。

实施种业创新攻关工程。加强种业基础技术研究平台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物育种实验室南京分部(基地)。对标“常规育种+生物技术+信息化”的育种“4.0时代”技术发展方向,以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等为主体,开展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组测序、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优良等位基因应用等生物育种“卡脖子”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开展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在育种创新中研究应用,加快推进常规育种、生物育种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支持农作物、畜禽、水产、农用微生物、林木种苗等新品种(配套系、品系)选育攻关,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校加强合作,以联合体形式开展攻关,重点在选育抗稻瘟病水稻、高抗赤霉病小麦、优质地方猪等新品种(配套系、品系)、优异林木种苗、西兰花、番茄、桃、葡萄、金针菇、双孢菇等领域开展攻关,力争育成一批优质特色自主创新品种。

实施企业主体培育工程。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能力提升建设,实施企业自主选育品种研发推广后补助制度。支持有条件的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校深度合作,组建一批现代商业化育种重大创新中心(企业),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开展重点企业培植计划,以全国前50强种业企业为重点,遴选一批优势企业予以重点扶植,多渠道筹措资金,主要对种业企业仓储、设施设备及田间建设等生产能力方面予以支持,促进种业企业做大做强。遵循市场规律,引导推动种业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打造大而强的领军企业、专而精的特色企业。

实施种业供给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打造一批省级种业创新平台:依托省南繁基地打造江苏南繁硅谷,依托江苏地方特色资源和科研单位众多的优势打造畜禽种业创新平台,依托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扬中基地打造长江中下游水产育种中心,依托南京农创园、南京农高区建设种业创新平台等。通过项目引导、政策扶持,鼓励种业龙头企业与地方深度合作,布局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种业产业园。加强省级良种繁育基地、省级优势特色种苗中心等建设。

实施种业市场净化工程。提高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开展非主要农作物登记品种清理。健全良种测试评价体系,加强品种权保护和数字种业建设。加强品种权保护和市场监管,落实品种知识产权属地责任,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品种权人和授权企业合法权益。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打好种业翻身仗、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需要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重视和支持,也需要种业企业主体及社会各方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进而为全国种业振兴贡献江苏力量。

(作者系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种质种业资源
山西省种业发展中心组织召开退役军人座谈会
山西召开全省种业工作推进会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 提升稳粮保供能力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华南地区最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库建成
玉簪属种质资源收集筛选及耐阴性研究
基于SSR 标记和表型性状构建苦瓜核心种质的研究
宁波谱写现代种业发展华章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