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讲工作中更好发挥党刊作用
2022-05-06何乐
何乐
党刊与宣讲同属党的宣传文化思想工作范畴,共同肩负着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重任,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积极推进者,是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平台,是人民大众了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权威途径。2014年,江苏省委宣传部与省委机关刊《群众》合办《群众·大众学堂》,精准定位基层宣讲工作者为目标读者人群,是新时代下党刊与宣讲携手联动、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实践,更是党刊实行分众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从传播载体联动性的角度对理论武装大众化工作提出新思路。
一、党刊与宣讲协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者同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平台。20世紀初,中国面临着翻天覆地的时代变革,新文化发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涌动。当时作为“新媒体”的期刊承担了思想启蒙、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孕育于“新文化运动”的中国共产党,也传承并壮大了这一政治传播平台。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蔡和森就曾反复强调利用党报党刊来指导舆论宣传,指出“党刊必做一种有系统有主张的鲜明刊物”。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共中央正式理论性机关刊物,由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下设的编辑部直接负责。此后,中国共产党不断健全宣传机构,创办一系列中央及地方党刊,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艰苦奋斗的光辉历程,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客观反映了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面相,并始终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发展与壮大。
宣讲,脱胎于演讲(演说)这一曾在新文化运动中掀起“主义大众化”潮流的政治传播手段,也是较早就被吸纳进中国共产党政治宣传工作格局的载体之一。由于极为强调面对面地传播,在20世纪初社会大众的知识水平普遍偏低的背景下,演讲无疑成为最快、最直接、也最有感染力的政治传播手段。早期共产党人的身影不仅活跃在高等学府里,对青年学生、知识分子进行面对面的政治演讲,也活跃在工厂门口,通过举办“飞行集会”,对上下班的工人宣传国内的重大政治变化,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宣传党的宣言、主张。
从传播载体的联动性看,二者协同互补。一是宣讲提升党刊的群众性,让理论走向大众、面向群众。以党刊为代表的书面文字化的政治传播,其传播优势在于文字表达所展现出的理论逻辑性较为严谨、表述完整性较为准确。然而,这对读者的文化水平要求较高。1925年,青年团广州地委在一份报告中对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这样评价道:“(《向导》)在广州只知识分子看,一般工农群众一因国语白话,二因意义深奥,很少看得明白……与其说是办给工人、农民看的,不如说是办给中小知识分子看的更确切。”党意识到,有限的报刊作为政治传播载体已无法满足广大群众获取政治信息的迫切需求,必须根据不同客体、不同内容量身定制传播载体。于是,一方面从拓宽党刊自身传播客体入手,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期刊读物,如《青年工人》月刊、《中国青年》周刊、《团镌》不定刊、《妇女声》和《女星》等杂志;另一方面与其他传播载体形成宣传合力,这其中就包括宣讲工作,以及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基于党刊等党内读物的基础上,结合工人、农民实际,编写专门教材,既普及文化知识,又以通俗的话语向他们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唤醒工农阶级的觉醒。二是党刊是宣讲工作的重要指引与内容支持。在不同历史时期,宣讲工作与以党报党刊为代表的文字化政治传播存在紧密联系,特别是在宣讲资料方面,从直接使用到转化使用,从完全依赖到多元渠道之一。早期党内组织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围绕党刊及党内重要文件以举办政治讨论大会的形式,由上而下贯彻学习,再自下而上反馈讨论意见。1925年5月成立的中央机关报编辑委员会(蔡和森出任首任主任)其中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对地方宣传部门所汇总的政治及策略问题进行答复、指导并训练。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基层党员的理论素养得到提升,而且党刊成为中央与地方党组织联系的一座桥梁,确保各地宣传组织找准政治传播的方向。
二、以分众化办刊思路探索“党刊+宣讲”新模式
新时代下宣讲工作的新要求新发展,也为党刊指导和服务基层宣讲工作开启了新的工作局面,即从基层宣讲人员需求出发,推出一本针对性强、指导性强、知识性强、可读性强的党刊。《群众·大众学堂》是“党刊+宣讲”的一次“分众传播”的积极尝试,以突出特色的错位经营,锁定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抢占特定受众的市场份额。
刊物定位清晰,寻找市场空白点。从精准识别关键读者人群入手,《群众·大众学堂》将期刊特色定位于服务“基层理论宣讲人员”这一市场空白点,与其他《群众》系列刊以及市场上其他党刊之间形成差异化竞争,依靠合办单位的政府系统资源和全省宣讲资源,较为容易培育稳定的读者队伍、作者队伍,也有利于期刊的迅速成长和长远发展。
办刊目的明晰,担当宣讲“把关人”。创建目标读者定位为宣讲工作者的党刊,无疑是激活红色基因、传承光荣传统的有益尝试,在新时代更好地承担起意识形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担当,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党刊直面群众理论“饥渴症”、基层理论力量薄弱的难题,助力基层理论宣讲人员的素质培养,提升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效能,通过精神阐释、议题设置、案例剖析等方式,在全景式展现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情况和主题性设置剖析基层宣讲的难点、热点、亮点的同时,也成为一个同行交流的平台、一部权威认证的教材、一把客观评价的标尺。
栏目设置优化,平衡理论性与可读性。如果说办刊宗旨是期刊的灵魂,那么栏目就是期刊的骨架,是办刊宗旨的具体体现,对期刊策划的成功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办刊8年期间,《群众·大众学堂》有过两次较大的栏目调整。第一次是2014年初创阶段,第二次是2017年定型阶段,大篇幅增加了人文性可读类和理论宣传工作实践类栏目。目前,栏目数量固定在12—14个之间,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重大理论动态资讯类,如时代强音、领导要论;重大理论阐释解读类,如热点面对面、本刊特稿;理论宣传工作实践类,如宣讲家、宣传部长讲坛、名家PPT;人文性可读类,如红色记忆、理论故事、悦读、江苏文脉、微信圈。
三、以精品栏目建设高质量服务基层理论宣讲需求
栏目是期刊的窗口,因此,特色品牌栏目需体现期刊的品质、特色及其风格,这样栏目才具有可持续发展力和扩张力。“宣讲家”栏目是《群众·大众学堂》的特色品牌栏目之一,聚焦江苏宣讲工作具体开展情况,旨在将专业性的“硬传播”与大众化的“软传播”结合起来,讲好基层理论宣讲故事,展示理论武装大众化的生动图景。
栏目策划突出主题性,推动理论向实践转化。在新阅读时代,理论刊物必须突出自身特点,寻找结合实践的最佳切入点,即充分发挥策划主动性,增强品牌威信力,积极推动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是当下理论刊物“破圈”的重要遵循,也是彰显党刊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载体作用的必由之路。鉴于期刊出版的长周期与网络端信息的发达,“宣讲家”栏目逐渐聚焦于五个方面,即“基层理论宣讲创新案例的介绍及经验推广”,“观摩权威专家如何开展理论宣讲”,“宣讲个人或集体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实用的宣讲技巧”,“宣讲素材”。统计历年“宣讲家”栏目刊发的文章,可以发现,2014—2020年,共38期的“宣讲家”栏目刊发文章162篇,非原创摘编类文章只有2篇,其余皆是原创。
有效设置议题,强化宣传效果。议题设置是提升栏目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2014—2016年,14期“宣讲家”出现主题策划的只有1期,即“南通基层理论宣传‘认知零距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发言稿选登”。2017年开始,“宣讲家”栏目主题策划性得以增强。2017年全年策划了2期主题:“宣讲与群众”,“(党代表)我讲十九大”;2018年全年策划了5期主题:“十九大精神·六进”,“泰州理论宣讲调研”,“南通理论宣讲调研”,“扬州理论宣讲调研”,“镇江理论宣讲调研”;2019年全年策划了4期主题:“常州理论宣讲调研”,“盐城理论宣讲调研”,“苏州理论宣讲调研——‘众说学习’理论宣讲品牌”,“连云港理论宣讲调研”;2020年全年策划了6期主题:“无锡理论宣讲调研”,“‘马克思主义·青年说’系列活动成果”,选登“从抗疫大考看制度优势”优秀演讲作品,选登“身边的小康”演讲作品。
编读渗透,打造贴近基层的栏目风格。编辑,是编者,也是读者;基层理论宣讲员,是宣讲实践者,也是普通读者、作者。通过编读往来、互动和渗透,主题策划、栏目风格等问题便迎刃而解。近年来,“宣讲家”栏目编辑组深入全省宣讲一线,先后赴泰州、南通等地调研。召开基层理论宣讲骨干座谈会,参加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推进会,与基层宣讲骨干交流宣讲工作的难点、重点;来到工地车间、社区中心、农家小院、青年课堂、红色场馆等基层宣讲现场,与宣讲人和受众进行交流,现场感悟基层宣讲的魅力……在直观体悟之后,栏目策划和稿件编辑就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感。一是“实践做法”类文稿,语言风格更接地气,文章标题更具现场感,做法更注重可复制性。先后刊发了全省各地基层理论宣讲的创新做法,如用方言进行理论宣讲的《用“土”话讲清“大”道理》,反映“文艺+宣讲”的《海陵:“俏大嫂”宣讲十九大》。二是“心得体会”类文稿,邀请基层理论骨干現身说法,从自身宣讲经验出发,有的谈对宣讲工作意义的认知,有的谈自己如何加强宣讲能力的培养,有的介绍宣讲的技巧等。由于作者与读者之间身份重合,都是基层理论宣讲工作者,因此,在编辑时对于文稿和标题宜采用口语化的风格,像是老朋友之间的“絮叨”,如《“四言四实”:我眼中的理论宣讲》《从“今儿咱们说点啥”开始》等。
丰富栏目形态,做好重点主题宣传。一是聚焦江苏理论宣讲重大工程。充分利用全省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系统资源,深度参与全省“百姓名嘴”风采展示大赛选拔、评审工作,及时报道全省理论宣讲系统的重大工程,如“十九大专题宣讲”“马克思主义青年说”。二是聚焦江苏理论宣讲优秀典型。南通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在全国都极具影响力,如何剖析好基层理论宣讲工作里的“南通现象”,“宣讲家”栏目采取“实地调研+跟踪观察”的形式,邀请学者共同开展实地调研,撰写《理论宣讲“南通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后续栏目持续关注、推出访谈《从“名嘴”现象看理论武装工作新创举》,从主客观多角度剖析。每逢年末或年初,“宣讲家”栏目都会选登江苏入选全国基层理论宣讲优秀宣讲报告,为基层理论工作人员提供优秀宣讲范本。
四、遵循融媒体阅读规律,拓展传播联动性
自《群众·大众学堂》创刊起,电子版就与纸质版同步发布并可免费获取。依托《群众》融媒体平台和全省干部理论教育讲师团网上教育平台,线上发布渠道覆盖多个网站、平台,如群众网、江苏大讲堂等网站类,微信公众号“群众杂志”、学习强国等平台类,极大地拓展了阅读便利性。然而,做大网络端发布覆盖面,并不是真正做到数字阅读与纸质阅读融合,还要将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强化宣传效果。
提升精准投送的新路径,探索“分众化”“点单式”推送。根据2021年7月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员暨《群众·大众学堂》读者网络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群众·大众学堂》辐射到江苏基层宣讲各个角落,在国内诸多政治理论刊物中,《群众·大众学堂》在江苏基层理论宣讲工作者眼中有着较高的辨识度,成为基层宣讲人员极为重要的阅读刊物。其中,网络端已成为目标读者阅读的主要渠道,特别是来自乡镇(街道)及以下党政部门的基层理论宣讲工作者,作为最大读者群体(53.96%),近七成在网络端阅读。此外,读者对电子版持非常支持的态度,62.13%的读者认为“《群众·大众学堂》实现线上传播”对于读者而言“受益匪浅,是杂志的补充和延伸”,但仍有13.05%的受访者“不知有免费电子版”,17.46%的受访者认为“电子版查阅较为繁琐,缺乏明晰的‘一键进入’路径”。解决阅读可及性,要构建面向读者的精准推送路径,分析读者经常性的阅读途径,研究不同读者群体常用的内容获取渠道,比如说是公众号,还是微博,或者是不同媒体的App,从而进行“分众化”“点单式”的新媒体精准推送。
用好用活基层理论宣讲立体化传播经验,探索宣讲与党刊相结合的路径。丰富多样的基层宣讲实践是融媒体阅读的宝贵素材,基层宣讲要积极汲取地方融媒体平台立体化传播联动的探索经验。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是基层宣讲的要求,让读者喜欢看、看得懂、看得进也是期刊的目标。积极借鉴接地气的基层“宣讲+”好做法,思考如何将线下立体、多样的宣讲工作既呈现在扁平化的纸端,又折射在触手可及的网端,以便捷易达的传播渠道、乐于接受的呈现方式和融合的传播手段,增强党刊服务宣讲的效果。
(作者单位:群众杂志社)
责任编辑:刘景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