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学校” 学生厌学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2-05-06林杰郑静芳
林杰 郑静芳
[摘要]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发展中学校”学生厌学人数相比以往明显增多。本文基于伯纳德·韦纳的归因效果论,通过个别学生案例分析,对学生产生厌学心理进行归因分析,并提出有效引导对策,如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技术(SFBT技术)、生涯规划引导等。
[关键词] 发展中学校;厌学归因分析;SFBT
一、厌学研究背景
本文所谓的发展中学校指的是现阶段学校学生整体学业水平成绩偏低,但为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正在不懈努力的学校。从2020年1月起至今,受疫情影响,部分地区教学工作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中切换。“发展中学校”学生厌学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育现象,但此背景下,“发展中学校”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人数相比以往明显增多。
德育工作是每一个教师应做的工作,如何能做好德育工作,是每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对一些具体案例的分析,提出关于减少学生厌学现象的引导策略的可行思路。
针对厦门市某“发展中學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51份。在整理问卷调查数据中发现,参与调查的对象男生与女生比例近似1:1,其中高一学生142人、高二学生103人。针对问卷反馈的数据发现:有59人(占比23.51%)明确表示班级有出现厌学现象,而有79人(占比31.47%)表示不太了解,另外113人(占比45.02%)表示班级中无厌学情况出现。由问卷反馈的数据可以看出,超过一半的班级出现厌学的情况。
问卷设置了问题:学生自我认为可能出现的厌学原因,共251人进行多选,手机、情感、教师、同学、家庭所被选择的次数均为114—141之间,由此可以看出,对于学生来说,厌学的原因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上五种中的一种或多种。
由问卷反馈的数据还可以看出,学生认为造成厌学心理的自身因素除了怕吃苦一项以外,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压力大、目标不明确、对学习没兴趣、自制力差、努力后但没有成效、自暴自弃等因素选择人数介于149—188之间,因此,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学习问题定位的可能原因也是一种或多种。
二、厌学案例归因分析
伯纳德·韦纳的归因效果论认为,可以将行为成败归因为以下六种: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及其他。伯纳德·韦纳还按照因素的性质,将六种原因分为三个向度:因素来源、稳定性、能控制性。伯纳德·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或者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基于伯纳德·韦纳的归因效果论,对以下三个案例进行描述与分析。
案例一:马姓同学,高一学生,留守儿童,家中仅有老人在,几乎不管他。他在课堂上经常捣乱,跟前后同桌聊天,甚至在老师批评教育他时顶嘴。课后从来不交作业,并表示对学习无感。
结合上述情况,根据伯纳德·韦纳的归因效果论进行分析,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内因:身心状况;外因:其他(缺乏关爱)。
案例二:王姓同学,高二历史类学生,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母打工基本全月无休,日常加班经常至深夜。2020年11月17日晚,接到王同学家长电话,表示王同学自述心理有问题,情绪崩溃,不想学习,请求接回去看心理医生。家长到校把她接回了家。请假两天后,经劝导返校。与家长沟通后,家长表示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家长陪伴学生的时间较少。与学生沟通后,学生表示主要原因是学业压力大,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结合上述情况,根据伯纳德·韦纳的归因效果论进行分析,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内因:(1)自我认知能力不足;(2)身心状况因素,心情较为低落。外因:(1)家庭教育缺失,缺少家人的关怀;(2)工作难度高,即学业压力大。
案例三:洪姓同学,高二历史类学生,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较好,父母开饭店。2020年线上“停课不停学”期间不愿意参与网课,线下复学以后,由于网课知识的缺乏,学习新知存在较大困难,再加上父母期望值高,缺乏自信,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
结合上述情况,根据伯纳德·韦纳的归因效果论进行分析,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内因:自我认知能力不足;外因:工作难度高,即学业压力大。
三、厌学案例引导策略
针对学生厌学归因分析结论,目前试验了两种引导策略,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针对案例一:使用了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技术(SFBT技术)。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技术是一种以目标解决为导向的积极心理学辅导技术,它主张教师不纠结于问题本身,而把学生视为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它采取解决—建构的方法,把焦点放在问题的解决上,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潜能。
马同学添加了我的QQ。国庆期间,他主动发消息问我在做什么、在哪里玩之类。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得知他是留守儿童。我意识到他可能是缺乏关注才在课堂捣乱,希望引起教师的注意。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现实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不能因为家庭教育缺失就认为一个学生不可救药。
在了解到马同学的情况后,利用国庆放假期间,我经常与他聊天,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怀。放假回来后,他仍没有上交作业。我在课后找他单独谈话,针对练习进行单独辅导。在之后的课堂上,选择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提问他,遇到不会的题目给予耐心引导,答对后表扬,培养他的自信心。每逢大考时,他的成绩如果有进步就奖励他学习用品,如果成绩退步,便帮他分析原因,使其感受到关爱。同时,与他的家里取得联系,劝说家长定期通过QQ、微信等与孩子联系,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家校合作,方能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
每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可能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当我们发现这个问题本质的时候,我们就能找到方法去解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学生背后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在我看来,德育工作始于了解,只有你真正地去了解你的学生,才能发现他的问题所在,才能通过润物无声的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针对案例二:同样使用了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技术。案例二中的王同学主要厌学原因为:缺乏关爱与学习压力大。王同学返校后,我便与王同学进行谈话,通过几个问题进行引导。问题一:对家庭的看法。引导其明确家长努力赚钱是为了让她过上更好的生活。家长虽无法长期顾家,但对其非常关心爱护,经常联系学校了解情况。问题二:对学习的看法。引导其明白学习虽然很难,但是为了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必须努力。问题三:对自己现阶段的看法。引導其明白自身努力程度还不够,再付出更多努力,一定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需要关注自己的状态。经过使用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技术引导策略后,该生后续暂无发生厌学现象,在2020—2021学年高二上市质检中,她取得了该“发展中学校”年段历史类进步奖第三名。
针对案例三:使用生涯规划引导策略。现阶段“发展中学校”流传着“读书无用论”的说法。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考上一个好学校,从而产生厌学心理。生涯规划引导策略即让学生体验工作的艰辛,明白生活的艰苦,从而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经与家长沟通,鉴于高中是非义务制教育,且学生年龄已满16周岁,家长在符合学校相关规定下申请让学生请假后带至工地体验体力劳动。一个月后,学生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决定返校读书。现在,洪同学的成绩在班级居于中等偏下,但已很久没有提出退学的想法。后续思考尝试使用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技术,与其沟通两个问题:(1)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2)对未来想从事的职业有什么了解?知道其要求吗?引导其明白,唯有努力读书,才能拥有想要的人生。想从事自己心仪的工作,首先需要好好读书,获得敲门砖,使学生从内心懂得读书是有用的。
目前,因疫情影响,“发展中学校”中不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少学习动力。如果此时教师能对他们进行生涯规划引导,使他们明确目标、科学规划未来,再根据归因效果论,引导学生进行归因,提高学习积极性,相信厌学的学生人数将会逐渐下降。
对不同学生的归因分析及采用引导策略的后续发现是,因学业成绩差导致厌学的学生成绩有所提高;因家庭因素产生厌学的学生较为推荐家校协同,以教师为主导,家长为辅助;因人际关系产生厌学心理的学生推荐使用焦点解决短期咨询技术。
班主任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尊重每一位学生,以人为本,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
[参考文献]
[1]潘家琪.SFBT技术应用于初中学生厌学辅导的案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07).
[2]高清梅,刘帼英.有方向才有动力——通过生涯规划解决高中生厌学问题的咨询案例[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