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 开展家校共育的策略研究
2022-05-06靳强
靳强
[摘要] 小学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重要阶段,家校共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极为深远。本文阐述了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家校共育的现状,分析了目前家校共育中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家校共育策略:积极转变观念,增强家校共育合作意识;借助便捷渠道,提高家校共育积极性;做好家访工作,制订适宜的德育方案。学校要积极促进家校深度融合,实现家校育人的双向互动,让家校共育的合作机制实现良性运转。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家校共育
小学是培养学生道德意识、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学习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而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性相对较强,因此,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造成深远的影响。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难免与家长的观念有所冲突,由此引发的家校矛盾可能会造成管理效率的低下。所以,研究开展家校共育的策略是当下小学班主任开展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小学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1.沟通时间偏少,未建立长效机制
就当前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来看,班主任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一般是因为学生存在思想认知错误、违法违纪行为或成绩明显下滑,班主任希望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来解决学生的问题。这种交流时间普遍偏短,沟通过程一般仅持续到问题解决,一段时间后,问题又“重现江湖”。其实,班主任和家长往往忽略了问题背后的各种不良因素。很多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仅能依靠短期沟通就能得以解决的,如果班主任和教师未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或者沟通仅停留在问题表面,问题的根源就难以把握。
2.交流形式单一,沟通频次较低
在多数小学中,家校共育还停留在家访和家长会等传统方式上。一般情况下,学校会在考试结束后召开家长会,或对班级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作通报,或对近期学校活动的注意事项作提醒。多年来,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在家长会中一直未有改变,班主任是讲述者,家长是倾听者,两者之间的双向沟通并不明显。即便有家长主动询问学生近况,班主任也很少会针对具体问题展开深入沟通,家校共育效果并不理想。与家长会相较而言,家访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可对于班主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他们的精力多用于教学和班级日常管理,很难抽出时间进行家访,即使家访,频次也很有限,因此,学生的问题很难及时得到解决。
3.单向传递为主,缺乏交流热情
家庭和学校是家校共育的主体,两者应当针对学生的问题展开深层次的溝通,挖掘问题出现的原因,研究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或者针对某个教育观点展开细致而深入的交流,即便出现思想上的冲突,也不会影响互相配合的意识,通过长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为学生发展助力。但是,在现有的家校共育模式中,两者对意见的单向输出屡见不鲜,而且往往班主任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家长对意见或想法进行自由表达的权利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这也会导致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参与度明显下滑,双方的交流热情也逐渐消磨殆尽。家长会和家访等传统共育形式没有触及到家校共育工作的深层内涵,自然也不会对学生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小学家校共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班主任和家长对家校共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笔者认为,当前家校共育工作难以突破的主要原因是班主任和家长没有对家校共育的价值及重要程度建立起深刻认知。
首先,班主任未对家校共育工作充分重视。要想将家校共育工作落实到位,家长和班主任必须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做出明确分工,通过积极的交流与沟通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但目前国内学校的教育模式已经相对完善,不少学校认为该模式有助于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家长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微不可察。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部分班主任将最重要的工作认定为达成学校在教育管理方面所设定的目标,以此为基础将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提高,以致是否与家长进行积极的信息反馈并没有得到重视。
其次,家长未对自己应当肩负的责任建立起正确而深刻的认识,未对学生的各项情况进行及时了解,更未积极建立与班主任之间的有效沟通反馈渠道。实际上,家长在家校共育中的角色极为重要,没有家长与学校积极密切的配合,没有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的相关工作,仅依靠学校自身的教育,质量是很难得到提高的。目前,仍有不少家长将学生教育问题全部归咎于学校,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缺乏参与感。
2.班主任和家长对教育规律的掌握程度不一
实践表明,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频率往往会对家校共育工作的实际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如果班主任和家长能够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及时的信息交互,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会得到更为坚实的保障。但在实际教学生活中,学校一般每个学期会开展1—2次的集体家校共育工作,而家长在与班主任的沟通中较为主动。究其原因,大多数班主任认为家长难以深入了解和掌握有关学生培养教育的理论,也缺乏恰当处理学生问题的经验,只要学生不存在严重问题,就没有必要与家长主动沟通交流。另外,班主任还肩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家长也在繁杂的工作和家务中忙碌,导致家长与班主任沟通的频率相对较低。
3.教师和家长对家校共育的职责落实不到位
部分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不足,因而对很多问题难以建立起正确的认知,导致他们无法正确理解与积极配合班主任的工作,甚至将与学生教育相关的所有责任推给班主任,认为只要将孩子送到学校,所有的问题都必须由班主任来解决,严重忽略了家长在家校共育中的角色担当。大多数家长因为缺乏专业教育知识,对班主任的安排和指导比较配合,但在家庭教育中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学生放学后,家长会不自觉地放松对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要求,更有甚者,自己没有以身作则,放任自己的不良习惯,从而引发孩子模仿,最终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如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能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或者家长和教师在家校共育中过于看重表面功夫,就不能将家校共育的有益建议真正落实,家校共育的效果自然不会得到有效提高。
三、小学班主任有效开展家校共育的策略
1.积极转变观念,增强家校共育合作意识
若在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中,家长和班主任的基本教育理念无法达成一致,后续工作必然困难重重,甚至会产生各种家校矛盾,对学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班主任首先需要积极转变观念,增强家校共育合作意识,与家长一同树立一致的教育目标,即助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高。为积极达成该目标,班主任需要在教育指导、起居饮食、家庭作业和学习目标等各方面与家长展开积极交流与密切合作,时刻保持着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将家长与自己摆放在相同的位置上。即便出现分歧和矛盾,也需要通过良好的沟通,对双方情绪进行合理调解。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班主任在家校共育工作中需要明确家长和自身的责任,为达成良好的家校合作成效奠定基础。
例如,笔者曾在实践中建立学生家庭档案表,通过记录学生的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等相关信息,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两年实践下来,笔者发现这些基本信息很多已发生变化,不足以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际家庭状况;这些过期的信息也可能给未来接手的班主任增加家校工作中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笔者对学生家庭档案表做了细化,加入了学生的爱好、性格,家长外出务工地、外出务工时间和家庭经济主要来源等内容,并要求学生在每学期初始重新填写家庭档案表。同时,笔者还为自己设立了一条规则:每月主动与学生监护人或家长至少沟通一次。
班里的小颖进校时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四年级上学期后半段,她的性格逐渐变得内向,不善与同学交往,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对老师和同学发火,每次找她谈话后会有所改善,但很快又恢复原样。每月例行的家校沟通中,小颖妈妈也未提及孩子在家里的情绪变化。在四年级下学期初小颖的家庭档案表上,笔者发现了一个秘密:“父亲”一栏空白。笔者很快与小颖妈妈取得了联系,恳请她告知真实的家庭情况。原来,小颖父母在那段时间离异了,小颖跟随妈妈生活,妈妈时常忙于生计会不自觉地对女儿发火,而小颖总是默默忍受,妈妈却没有注意到女儿情绪的变化。笔者劝说小颖妈妈多关注女儿的优点,多一些表扬和肯定,少一些批评和责备,并经常提醒她关注女儿的情绪变化,及时与笔者保持联系。同时,笔者找到小颖,告诉她老师会为她保守这个秘密,并和她约定以后如果和同学产生矛盾,不要輕易发火,可以随时来找老师解决。渐渐地,小颖发火的次数越来越少,与同学的相处也愈加和谐,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由此可见,班主任在家校工作中需有意识地增加对家校合作的思考,从细微处入手,防患于未然。
2.借助便捷渠道,提高家校共育积极性
在信息化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班主任可以凭借网络完成便捷沟通渠道的搭建,确保教师可以将在学校观察到的孩子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家长也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具体真实情况反馈给教师,两者就其展开分析与讨论,精准把握问题存在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德育方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高。
例如,笔者刚接手新班级时就搭建了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一段时间后,笔者在家校沟通平台开展了道德行为视频征集活动。孩子们8人为一组,全班分为4组,每组两周选出一个代表。笔者要求小代表的家长将孩子本周每天的道德行为以短视频的方式记录并呈现,视频须反映孩子真实的行为。第二周,笔者利用班会课播放4位同学的短视频,让孩子们对视频中出现的良好行为和不良行为进行讨论,笔者则关注他们在讨论过程中体现出的价值观正确与否,并进行适时引导。课后,要求4位同学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书面总结,并且让爸爸妈妈阅读后写上一段感想,发布在家校共育平台,其他家长可以评论和点赞。此举不仅可以激发家长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认识真实的自己,增强明辨道德行为是非的能力,检视自己行为的对错,从而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沟通,打破了原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家校交流和沟通的效率明显提高,也促进了学生整体道德素养的提升。
3.做好家访工作,制订适宜德育方案
家访是家校共育工作中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它不仅能拉近学生、家长和班主任之间的距离,还能使班主任对学生生活环境和家庭情况建立起较为真实的认知,从而对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做出较为客观的评测。此外,在与家长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班主任也可以将学校的育人理念传递给家长,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从一味关注学习成绩转变到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养上来。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完成家访工作计划的制定,最好每周至少能前往一名学生的家里开展家访工作,对于留守儿童家庭、单亲家庭等家庭结构较为特殊的学生,班主任需要适当增加家访次数,从而让学生能真切感受到班主任的良苦用心,以此推动其道德行为的正向改变。及时有效的家访可以帮助班主任了解学生的真实成长环境,制定适宜的德育策略,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从而有效地陪伴和鼓励孩子,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总之,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小学班主任需要积极搭建沟通平台,明确关系定位,挖掘家长资源,合力开展教育活动,为家校共育工作的顺利推行提供坚实的保障,以此不断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王春英.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家校互动策略的有效实施[J].中国新通信,2018(20).
[2]高云珍.家校合作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的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