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腹痛可能是慢性假性肠梗阻
2022-05-06朱长真李元新
朱长真 李元新
47岁的闫先生,两年前不明原因地出现脐周腹痛、腹胀,排气、排便停止,反复发作,又可自行缓解。后因症状加重,到医院就诊后,被诊断为“肠梗阻”,经腹部探查、回肠切开减压后,腹胀并未缓解。
近日,闫先生来到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胃肠外科就诊,李元新主任团队对其进行开腹探查术,术中发现结肠空虚,并无梗阻内容物,小肠广泛扩张,直径约10厘米(正常不超过4厘米),内含大量气体、液体,遂行回肠双腔造口,术后腹胀缓解。肠梗阻一般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这位患者的肠梗阻症状反复发作,但开腹探查肠内却“一无所获”。
李元新怀疑闫先生为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行消化道测压后发现,进食后食管收缩缺失,液体食团无法传输,十二指肠蠕动缺失。末端回肠的病理结果同样显示,肠壁固有内环肌层肥厚变性,肌间可见胶原纤维增生,外纵肌层萎缩,浆膜层胶原纤维增生。至此,终于抓到了折磨患者的真凶——慢性假性肠梗阻。
慢性假性肠梗阻患者,除11%无须医疗干预外,大部分患者病情呈进行性加重,需要医疗干预。一般从首次发病到明确诊断需要8年,多数病例在确诊时已处于较严重阶段。造成误诊、延诊率高的核心原因是该病的罕见性导致临床医师对其认知有限。
据统计,儿童慢性假性肠梗阻发病率为1/40000,成人为2/10000。此病一般分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少数患者无明确病因。大部分先天性患者无明确家族史;部分患者由相关基因突变导致,少数还与线粒体脑病、乳酸性酸中毒和卒中样发作综合征有关。
后天获得性因素包括胎儿在子宫内发育肠道等关键阶段时,接触酒精、麻醉药物等不良因素;接触过影响肠道神经丛发育的物质;发生过特殊病毒感染或免疫紊乱所致肌間神经丛神经炎。
慢性假性肠梗阻总体治疗效果欠佳,加之病程较长,患者极易出现抑郁等心理障碍。临床治疗需采取多元方式,包括饮食支持、肠内营养、肠外营养、镇痛治疗、胃肠促动力治疗、消化道减压、抗感染治疗等。但保守治疗效果有限,最有效又直接的方式是切除病变肠管,代之以正常肠道的小肠移植手术,术后患者可完全摆脱肠梗阻,恢复经口进食,重回正常生活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