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叙事学视域下草根网红“流浪大师”爆火现象的多元解析

2022-05-06李雅筝徐倩文李梦凡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4期
关键词:叙事学

李雅筝 徐倩文 李梦凡

【摘要】“流浪大师”沈巍自身形象与表达的反差迎合了受众的不同心理诉求,近期成为众人追捧的草根网红。本文以“流浪大师”为例,从叙事学的视角对沈巍事件的叙事模式、爆火原因和叙事反思进行解读,以期能为研究草根网红现象提供一种新的解析模式。

【关键词】叙事学;草根网红;流浪大师;心理诉求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4.039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会化媒体已成为网民习以为常的信息获取与传播方式,新兴多元的社会化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展示自我、吸引注意、积聚粉丝的媒介阵地。如今,出名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明星专利,社会化媒体赋予了诸多普通人一夜成名的机会。许多生活中的“草根素人”,在流量集聚的社会化媒体中,通过展现自身的某种特质,便有机会感受网民注意力镁光灯的炙热,收获数以十万、百万计的粉丝,成为新媒体时代的“草根网红”。2019年3月下旬,一个网友称之为“流浪大师”的流浪者迅速走红网络。作为一个衣衫褴褛的流浪汉,他時常手捧国学经典,并能引经据典金句频出。有网友将其看书、讲话的视频传到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迅速获得了短视频用户群体的关注、喜爱与追捧。在流量至上的短视频舆论场域里,网友们为蹭“流浪大师”的热度,不断拍摄、创作与之相关的更多视频内容,使得“流浪大师”在短时间内成为刷屏的“顶流网红”。从无人问津的流浪汉,到众星捧月的抖音网红,这种草根网红现象在短视频盛行的当下并非个案,可谓层出不穷,比比皆是。

草根网红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现象,既让人唏嘘慨叹,又让人深思不解,引发了不少学者的学术关注与研究解读。在已经发表的论文中,大多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受众的行为,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网红的影响力(网红正能量)。尚未得见从叙事学角度来分析网红现象的论文发表。叙事学(Narratology)也称叙述学,是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研究叙事的理论。叙事分析主要包含对叙事主体、叙事对象、叙事内容、叙事方式、叙事时间、叙事层次和叙述视角等基本问题的分析。将传统叙事学理论运用到分析网红现象,不仅可为相关研究打开新思路,也是叙事学跨领域指导研究的良好实践。

鉴于此,本文将从叙事学视域来分析草根网红“流浪大师”爆火的原因,并从多个叙事学维度深入解读草根网红现象,以期有助于整体把握草根网红问题,了解草根网红现象呈现出的趋势与问题,并为草根网红的良性发展带来一些借鉴性参考价值。

1. 基于多元视角的“流浪大师”事件叙事模式解析

2019年3月下旬,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一个出口成章的流浪汉进入了网友的视野。他的造型与“犀利哥”不遑多让,但是说话引经据典,与周围人的交流神态自若,颇有大师风范。抖音上凡与“流浪大师”有关的视频,都拥有上万的点击量。“流浪沈巍”话题播放量高达3000余万次,使得“流浪大师”成为了谜之传说。人们对流浪者沈巍的身份、背景感到好奇,关于他的流言也随着“大师”的热度遍布网络。

1.1 第一阶段:限知视角编织事件框架

限知视角指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3,因而只能了解部分情况。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限知视角常常被作者用来设置悬念,更关注叙述者的思想与情感活动。在“流浪大师”事件中从其被网友发现,到通过短视频平台火遍网络,整个事件最初的叙述者是网友,有关他的事迹大多是通过网友进行转述的。网友在叙事过程中往往会带有个人感情色彩,导致叙事的不完整和真实性的缺乏。

自三月下旬起,有关“流浪大师”的短视频爆火网络,视频里的“大师”衣衫褴褛,却口吐《论语》《左传》。百余名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网友、主播纷纷举起手机对他拍摄、直播,甚至有网友称其为“国学大师”,更有一些网友请其指点迷津。自媒体用户在对其进行宣传时带着崇拜、好奇等色彩,把他“高人”化。网友追捧的并不一定是他口中的哲理,而是他的形象与知识的反差。抖音上有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角录下“流浪大师”侃侃而谈的画面,这些视频时长角度都不同,往往需要拼凑起来才能看到完整过程,这也是限知视角的局限性。

1.2 第二阶段:全知视角把握事件进展

全知视角指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在这次事件中,官方媒体更适合站在这样的上帝视角。关于“流浪大师”的谣言愈演愈烈,官方媒体也开始关注此事。澎湃、红星等媒体对沈巍进行了正式采访调查,才真正揭开了沈巍的身世之谜:大学毕业,却不是复旦毕业;每月有工资,却不是亿万富翁;因为喜欢捡垃圾而与周围格格不入,才被迫去流浪。而后,2019年3月30日,白岩松的《新闻周刊》也详细介绍了沈巍其人。全知视角使“流浪大师”的事件变得明朗,让“流浪大师”身上的传奇色彩被洗刷的所剩无几,也使很多自媒体用户对其失去了兴趣,虽然还是有人会去和他聊一些热门话题,但是他的热度已经降低了很多。

2. “流浪大师”事件爆火原因解析

2.1 叙事对象:“流浪大师”自带流量

如今的自媒体平台上,网红们绞尽脑汁吸引用户注意力,而“流浪大师”沈巍自身形象与语言表达的差异,使其自带流量。流浪汉的外形与学者的谈吐是他最大的卖点。一个曾经大学毕业有着体面工作的人,却选择在城市里过着拾荒生活,这不符合人们思维定势里的流浪汉形象。沈巍身份的矛盾性,决定了有关他的视频中的叙事对象的矛盾性,而矛盾性是激发网友关注、追捧的催化剂,成为了他能够火遍网络的最大看点。

2.2 叙事接受者:受众心理助推驱使

“流浪大师”事件之所以能带来如此大的反响,网络背后的叙事接受者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给草根网红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也使受众从中找到娱乐诉求和流量狂欢。

2.2.1 基于娱乐与流量诉求的猎奇心理

猎奇心理体现着人们对事件的好奇程度,这种心理随着“流浪大师”事件的进展而愈演愈烈。主播们的叙事往往掺杂着自身主观想法,碎片化的视频呈现方式也不断激发受众对于整个事件的好奇心。受众成功被矛盾突出、反差巨大的沈巍吸引,产生了了解事件的欲望。注意力经济时代,基于猎奇而产生的对“流浪大师”事件的持续关注推动事件不断发酵。受众注意力集中,短视频主播们看到流量红利,他们跑大老远来“活捉”、“狩猎”大师,实则是为自己能蹭上“流浪大师”的流量热度。这些流量“掠夺者”,使得与“流浪大师”有关的内容不断增多,席卷整个网络。

2.2.2 基于群体认可诉求的从众心理

自媒体平台的兴起催生了巨大的网红消费市场,观看网红视频秀成为受众娱乐消遣的重要手段。为了拉近与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距离,获得更多地群体认可,作为叙事接受者,他们不再被动接受关于“流浪大师”的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其中,这就是受众的从众心理。抖音平台上“流浪大师”相关视频的受众充斥整个社群,更多地小群体开始附和。为了在群体中获得更多地话语权,许多人围绕沈巍事件深入挖掘,将自己打造成意见领袖,以其自身为主体的内容营销,开始逐渐扩散至不同群体,“流浪大师”事件的影响力和覆盖范围开始不断扩大。

2.2.3 基于审丑与好奇诉求的窥私心理

互联网时代,更多地人生活在網络营造的虚拟假象中。面对网红脸人们早已审美疲劳,审丑行为开始异化而现,而“流浪大师”正好符合了人们的审丑观。沈巍从形象上带来的视觉冲击,给受众带来娱乐效果,也让更多地人从与沈巍的对比中找到优越的自尊感。

关于窥私心理,马斯洛认为:人和动物都有积极探索环境的需要,他们对四周的环境充满好奇心,对神秘的、未知的、不可测的事物心驰神往。通过审丑,受众开始了解沈巍,但他们不满足于仅知晓沈巍的外在形象和言语表达,开始窥视沈巍背后的故事,想要通过探秘来获得心理满足。

2.2.4 基于全网狂欢诉求的期待视野

巴赫金狂欢理论的本质特征在于狂欢的全民性。在网络世界中,人们的言论表达更加自由,凸显狂欢的特性。草根网红沈巍在网络世界的爆火带来了全民狂欢,网友们通过各种途径释放着对“流浪大师”的追捧。为了满足受众多样化的期待视野,短视频平台主播们主动为受众设置迎合其心理期待的议程,不断制造事件爆点,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受众对事件的关注度。

2.3 叙事平台:多方平台多维助攻

不同叙事平台代表着不同的叙事立场,对于各类UGC自媒体平台而言,“流浪大师”是利益象征,主播们可以从沈巍身上赚取流量;对主流媒体而言,他们基于社会发展视角对事件进行多维度剖析,把握舆论方向,引领事件发展进程。

2.3.1 UGC平台:紧跟热点炒作,频率提升热度

随着直播、短视频等视频UGC平台的出现,我国的视频营销市场规模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通过视频或直播达到引流与变现的目的。营销的关键在于吸引注意力,沈巍的出现让UGC平台的微商们找到新的卖点,他们蹲点等待大师的出现,事实证明沈巍的每一次出现都能带来流量狂欢。各大主播也不甘示弱,疯狂上传“流浪大师”有关的视频,不断炒作其身份背景。随着叙事频率的不断上升,事件关注度提高,草根网红沈巍的形象开始在各大平台广泛传播。

2.3.2 主流媒体:全面评价事件,深度引发热议

“流浪大师”事件的持续发酵引来了主流媒体的关注。2019年3月30日,央视《新闻周刊》给予沈巍正面评价:这并不是一种逃避的表现,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如何生存的权利。白岩松用“有钱难买喜欢”表示尊重沈巍的选择。新京报以“大师去流浪,留下疯子在直播”批判追逐利益的闹剧。主流媒体借助其自身影响力客观描述沈巍事件,深度剖析“流浪大师”带来的舆论反响。媒体平台的官方报道让“流浪大师”事件再次引发热议,网民们开始发出不同的声音,伴随沈巍而带来的议论没有停止。

3. “草根网红”爆火现象的叙事反思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普通大众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别人的眼球,从而更易导致叙事内容缺乏真实性。许多网友为蹭“流浪大师”热度,编造关于沈巍身份的谣言,在自己创作的视频上也打上“流浪大师”的标签。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性,让一部分网友站在灰色地带,发表不负责任甚至歪曲事实的言论。自媒体在为话语表达提供平等且便捷平台的同时,由于其自身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隐秘等特点,失范的网络言论也会带来远超过以往的社会影响。因而,在社交媒体、自媒体等新兴移动媒体兴起的当下,主管部门和平台自身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自媒体环境的监管与净化。

在网络虚拟传播环境中,网络文化的生产传播与娱乐化密切关联,互联网亚文化也在新的传播环境下肆意生长。受众基于“草根网红”审丑、猎奇等不健康的叙事角色期待,不仅使网红市场谣言四起,更不利于其自身良好审美情趣的塑造。作为网络用户,受众应不断加强文化素质修养,合理使用法律赋予的言论自由。

4. 结语

从叙事学视角对“流浪大师”事件进行分析解读来看,本次热点事件的爆火离不开沈巍自身形象与表达的反差。其次,作为叙事接受者的受众的多方面心理诉求推动着主播们不断造势炒作、吸引流量。最后,不同主流媒体全知视角的报道解读也让事件持续发酵。总之,“流浪大师”沈巍的爆火,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然,流浪大师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草根网红”,期待未来不管是叙事接受者,还是叙事平台或平台自媒体人都能够自律坚守,营造良好地网络空间环境,少一些对叙事对象的名利掠夺,莫让“草根网红”再次成为流量商人的肉包子,或全民不理智的娱乐狂欢宴。

参考文献:

[1]申丹.“叙事学”[J],载外国文学.2003(3).

[2]王刚.叙事学视域中的娱乐类网络谈话节目《奇葩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8.

[3]梁玲玲.从《白夜行》看推理小说叙事视角转换技巧[J].今传媒,2019,27(03):132-134.

[4]李楠楠.明星真人秀节目的受众心理分析[J].东南传播,2007(08):106-107.

[5]洪晓梅,李坚.论网络自媒体民事领域言论失范的法律适用[J].党政干部学刊,2018(09):16-21.

作者简介:李雅筝,河南淮阳人,博士,讲师,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方向:数字出版、网络传播。

猜你喜欢

叙事学
叙事学角度解读《我的叔叔于勒》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On the using of flashback approach at the beginning of Nettles
詹姆斯?卡梅隆电影的视觉叙事
多义的叙事阐释空间
外宣翻译研究——基于修辞叙事理论视角下的构想
叙事学视角下《救风尘》的二重结构
圣经故事参孙和大利拉的文学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