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圣经故事参孙和大利拉的文学阐释

2016-05-06左万芳

青年文学家 2016年15期
关键词:叙事学圣经

摘 要: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一批西方学者将当代叙事学理论运用于对圣经叙事作品的研究,出版了一批重要著作,有力地深化了学术界对圣经文学特质的理解和认识。本文拟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圣经》中参孙和大利拉的故事进行阐释。

关键词:《圣经》;叙事学;参孙

作者简介:左万芳(1987.11-),女,湖北潜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01

美国学者罗伯特·艾尔特是《圣经》纯文学研究的主要代表,其著作有《圣经的叙事艺术》和《圣经的诗歌艺术》。他认为《圣经》叙事构成一个整体是靠他称之为“潜在提示”的各种手段来实现的,其中一个非常主要的手段就是“重复”。而且“重复”也是《圣经》最早的口头流传历史所必然造成的叙事现象。他归纳出了《圣经》重复叙事的五种方式,即:(1)词根的重复;(2)模式的重复;(3)主题(或内容)的重复;(4)情节(或称系列动作)的重复;(5)类型场景或格局的重复。

根据艾尔特对重复叙事的分类,参孙和大利拉的故事中主要有两种重复叙事方式:词根的重复和情节的重复。

一、词根的重复

在参孙和大利拉的故事中,与绳子有关的词是重复出现的,如青绳子、麻线、绳子、线和发缕。不管是各种各样的绳子,还是一缕一缕的头发,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呈线状的。随着这些词的先后出现,读者可能会猜想参孙的力量是否与他的头发有关,因为故事中始终重复着“线”这个意象,不断强化着这个意象。在希伯来文中,“参孙”这个词的意思是“太阳的”,一方面,它指参孙像太阳一样拥有无穷的力量和光芒,另一方面,也隐含地解释了为什么参孙的力量来自头发,如果我们把太阳比作头的话,一缕缕光线正像一缕缕头发。光线和头发的线性特征也正好暗合。所以,这些词的反复出现,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加深了故事的主题和内涵。

故事中提到过的一个词也值得关注:拿细耳人。尽管它在文中只出现了一次,但在参孙故事中,它与先前的故事构成了重复。在参孙出生的情节中,多次提到“拿细耳人”。参孙生来就是神选中的拿细耳人,他必须遵守三个条件:不吃不洁净之物;葡萄树所结的都不可吃,清酒浓酒都不可喝;不可用剃头刀剃头。这几个条件在参孙故事开始出现了三次,可见这三个条件的重要性。但参孙并没有严格遵守这三个条件,前两个一一被他打破,先是“到了亭拿的葡萄园”,接着吃了狮子尸体中的蜂蜜,即不洁净之物,在参孙和大利拉的故事里,又被人剃去了头发,到此,三个条件全被参孙破坏。随之而来的,是参孙力量的消失和拿细耳人地位的丧失。那么文中仅出现一次的“拿细耳人”这个词,在内容上与前文相互呼应,保持意义的完整性;在结构上起到了连接的作用,使参孙和大利拉的故事与整个故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二、情节的重复

参孙和大利拉的故事中,有很明显的“3+1”模式的情节重复,即前三次情况相似,第四次有关键的转变。在大利拉一次次的引诱中,参孙的回答也一步步接近事实,这样一种层层递进、稳中求变的重复,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在这过程中逐步立体、丰满起来,同时也使读者产生一种期盼,期盼某种意料中的结果。

除了故事内部的重复外,参孙和大利拉的故事与参孙和亭拿的女子中的故事也存在重复。亭拿女子是参孙的第一个妻子,在参孙大摆宴席那天,他给来宴席的30个亭拿人出了一个谜,并许诺猜出谜底的有赏。亭拿人猜不出,便威胁参孙妻子,让她去骗取谜底。结果参孙禁不住妻子的啼哭,告诉她了谜底,这样亭拿人说出了谜底,赢了赏。分析这两个故事,不难看出,二者在情节上有着不少共同点:

(1)故事开始有个迷需要破解。

(2)众人猜不出迷。

(3)参孙妻子受命去探迷。

(4)参孙禁不起妻子软磨硬泡说出谜底。

在亭拿女子的故事中,参孙的性格弱点略显一二。首先固执己见。他坚持与异族女子结婚,而与异族通婚在以色列人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其次禁不住女子的诱惑。亭拿女子在他面前啼哭,他就说出了谜底。在大利拉的故事中,参孙的禁不住女子诱惑的性格弱点更是有增无减。首先,参孙到了迦萨与一个妓女亲近。其次,面对大利拉的每天唠叨,“他心里烦闷要死”(he was tired of death),“就把心中所藏的都告诉了她”。而他心中所藏的秘密甚至比他的生命还重要,因为这是他力量的源泉,是他作为神选中的拿细耳人的最后条件,然而他还是告诉了大利拉这个大秘密。通过这个重复,参孙的性格弱点得到了进一步的揭示和强调。

两个故事的情节在重复,但二者的结尾却不一样。亭拿女子中,参孙“杀了三十个人,躲夺了他们的衣裳,将衣裳给了猜出谜语的人”,大利拉中,参孙被人挖了眼睛,“用铜链拘锁他,他就在监里推磨”。前后参孙的地位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从一个胜利者沦落为一个阶下囚。而这种转变正是参孙生命轨迹从上升到下降的体现。亭拿女子的故事只是参孙事业上升的开始,在“参孙做以色列的士师二十年”达到一个顶点,而大利拉的故事则是他生命轨迹的最低点。所以,这种“稳中求变”的重复将参孙的人物形象刻画的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梁工,《圣经叙事艺术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梁工等,《西方圣经批评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猜你喜欢

叙事学圣经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传播研究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叙事学研究
从《圣经》看西方漠视孝道的原因
一个人的“圣经”:韩勇的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