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经济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

2022-05-06刘向华张旭刘宁张颖蒋格格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实现路径经济学

刘向华 张旭 刘宁 张颖 蒋格格

关键词:协同育人;经济学;课堂思政;实现路径

一、引言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并且在2019年再次提出要坚持“八个相统一”,即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内涵,实现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融合,发挥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政素养,全面构建教育教学“大思政”格局,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现实价值。现有关于经济学课堂思政建设的研究多集中在课程逻辑构建.元素挖掘和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索,对于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考核机制的联动探索较少。因此,本文通过专业课教学实践,深挖其中蕴含的育德目标和思政元素,探索融入西方经济学课程“三位一体”思想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和实现措施,以达到强化育人效果和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为西方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基本框架参考的目标。

二、经济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其产生也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因而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和认知的一种工具。目前我国大学生入学年龄普遍偏低,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如何提高专业教育中的“三观”教育质量,成为培养成熟合格大学生的关键问题。而作为经济管理大类的基础学科,西方经济学是学生首先接触的核心课程,能使学生掌握西方国家的基本经济学思想和分析方法,理解经济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但是西方经济学中存在的“非道德”范畴理念,与提倡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等理念和内容,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学生正确的“三观”塑造。第一,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只是一种分析世界的简单工具,在经济行动中总是倾向于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第二,经济分析方法,抽离了“人”的社会属性,把价值、道德等进行技术处理,割裂了社会人所具备的道德观与经济人之间的联系,形成经济学与社会学、伦理学的分离,这种将人异化的意识形态不利于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

但是这类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要能够从事社会经济管理工作,而这些岗位对道德、操守和职业素养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需要通过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管理“三观”,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摒弃急功近利思想。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要跳出专业教学固有思维,结合经济学理论和案例研究,打破经济专业和思想政治专业的壁垒,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等专业视角思考问题,拓展课程思想内涵,充分挖掘经济专业课程中的思政特色,并提炼符合社会人认知的价值规范和文化基点。同时,正确的思政观念树立并不会一蹴而就,还需要结合理论与实务等课程学习,在实践中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实现产学结合协同育人。总之,在西方经济学这种专业课程中,加强理想与信念的思政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经济学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实施路径

根据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融合、实现协同育人的要求,需要深入剖析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将思政元素积极融入到课程教育全部环节,创新改进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方法,健全其考核评价机制。因此,探索将“优化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考核评价机制”的西方经济学课程“三位一体”思想融入思政教育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优化教学目标是搭建课程思政理念的基础和前提。按照爱国主义、法制观念和诚实守信原则,明晰界定经济学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对西方传统经济学教学目标进行优化调整,比如构建含有思政元素的教学目标、挖掘经济学课程中的育人属性、探索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与思政理念同向的育人方式等,发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课程优化作用。在思政育人的教育环境和氛围中塑造目标符合“社会人”理性描述,强化辨析经济学理论中的价值观认知和理解,把握好课程思政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据此,构建专业课程“立德树人”的专业培养目标。

第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丰富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协同育人内容和手段。一是在梳理西方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的前提下,结合西方经济学经典理论: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分配理论等,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和“三观”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正确的消费观,也就是说要探析西方经济学中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主动创新等爱国主义教育元素,使其融合到教学内容——案例、作业和习题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吸收爱国主义等思政理念。二是在改进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思想教育特点和专业课程要求,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建立“课堂内外”的完整教育体系,发挥课堂教授、案例研究、习题分析等教学环节的作用,充分将思政元素注入课程教学中。首先从教师和课堂两个角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掘改进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融入思政意识。其次是创造和强化课外教学领域思政融入方法。选择和优化校院两级实习实践基地,积极引导学生在实践环节中主动融入思政观念,在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提高其思政素质。

第三,创新变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提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水准。改进目前以“学生”为主的知识性考核评价体系,构建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内到课堂外的知识与能力相结合,并且融合思政内容的考核评价体系。一是改革教师考核办法和规章制度。提高课程的思政水平,需要先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和能力,因此,应该构建包括专业知识和思政素养两个层面的教师考核体系,涵盖政治素养、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等各方面的评价体系和方法,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素养和专业能力,使其讲授知识的同时实现“立德樹人”目标。二是构建包括专业维度和思政维度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把目前对学生的单一知识维度考核,转向人文、社会责任、创新写作等多维度全面考核,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

在此基础上,设计科学合理的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等综合评价体系,以确保评价效果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首先,利用过程性评价,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激发教学人员思政融入意识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其次,通过结果性评价,全面分析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成果,并反馈到教学体系中,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方法,进而提高教师思政融入能力,强化学生思政融入意识。

四、经济学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

第一,深挖思政元素,积累教学资源。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在吃透相关政策文件基础上优选案例、精选教法,挖掘蕴含其中的思政元素,将育人意识融入到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到教学过程。同时,创新教学内容的研究模式,建立教学团队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沟通机制,以更新和梳理经济学中的相关理论内涵,实现专业理论分析中融入思政元素。同时,结合我国历次宏观经济调控实例,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

第二,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采取精神鼓励、物质激励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积极性,课前利用超星学习通及时发布预习清单,布置相应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课中专业讲授过程将教学理论与经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并提供一个有依据的讨论提纲,利用雨课堂的抢答、弹幕等功能展示观点,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营造良好课堂互动氛围,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课后布置趣味性案例,在案例完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按时交作业的习惯,塑造其道德观和时间观。不同教学方式的融入可保障课堂教学的丰富性,每个教学环节又都加入了思政元素,使学生学习知识和塑造三观同步进行,达到全面育人的课程目标。

第三,建立师生互动,实现双向评价。一是平时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如微信、QQ、学习通等社交软件或教学软件,全方位、多渠道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定期整理分析学生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情况,掌握其专业素养和思政素质的结合情况,进而改进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思政融入方法。二是课程考核方法的改进。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加大体现思政意识题目的分值和难度,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使其学习不仅局限于教材知识点本身,还能注重理论向实践的延伸,以期在分析、思考中强化和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

作者简介:刘向华(1976-),男,河南焦作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生态经济;张旭(1984-),女,河南周口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刘宁(1977-),女,河南新乡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经经济政策;张颖(1987-),河南郑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农村合作经济、农业企业管理;蒋格格(1993-),女,周口沈丘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责任编辑 许丽萍)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实现路径经济学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