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设施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建设

2022-05-06王久兴贺桂欣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王久兴 贺桂欣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设施蔬菜栽培;课程思政;课程建设

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特别重视高等院校思政工作,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论述。2020年5月,为了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此背景下,设施蔬菜栽培学作为一门典型的农科类专业课程,应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基于此,笔者探索并实践了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材料修订、思政资源挖掘、教学方法改进等课程思政建设措施,可供农科类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借鉴。

一、设施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意义认识不足

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与专业教师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在课程教学中落实思政理念密切关联。部分专业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及相关党政部门,专业教师则仅应承担专业课中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任务。这一想法导致了专业教师对思政教师的过度依赖。也有专业教师认为课程思政属于专业课的“超纲内容”,可有可无。

认识上的不足让专业教师把教学重点局限于学科知识和专业技术,形成“专业优先”的教学氛围,从而限制了专业教师提升思政教育能力的主动意愿,削弱了思政教育对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引领作用,割裂了“思政”与“专业”相辅相成的关系,妨碍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效果的发挥,使专业课程教学偏离于为乡村振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初衷。

(二)部分专业教师的思政理论功底薄弱

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设施蔬菜栽培学课程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普遍提高,但总体来看,由于专业教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背景,普遍存在思政理论学习不系统、不全面,理论水平偏弱的劣势。同时,部分专业教师还存在社会人文素养欠缺的问题。因此,部分专业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尚不能满足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这些都导致了在课程思政教学中,专业教师驾驭课程思政的能力偏弱,行为引领和示范作用不够,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不能有机融合。

(三)缺少对课程教学材料的思政化处理

课程教学材料包括教学大纲、教材等。其中,教学大纲以纲要形式描述了课程性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标准等内容。现行教学大纲中涉及的思政内容总量不足,教学标准欠明确,对教学方式的要求欠规范。另外,现行教材中,也缺乏对思政资源挖掘、整理和阐述,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临场发挥”。

(四)课程思政教学方式生硬,且浮于表面

专业教师往往只注重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专业性知识传授与技术性能力培养,缺乏对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的主动挖掘,对学科知识和技术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理解不深,不能窥探事物本质,不能敏锐地捕捉设施蔬菜栽培领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导致不能创造性地运用思政资源,使课程思政资源浮于专业知识表面。表现为:当教学过程涉及课程思政内容时,不能做到有感而发、信手拈来,而是照本宣科,常常生硬、机械地插入思政内容,仅仅进行“课程”加“思政”的简单结合,不能做到两者的有机融合。例如,有专业教师在设施蔬菜栽培学授课过程中,突然且生硬地说“下面讲课程思政内容……”,让学生倍感突兀,致使思政教育不能引起大学生的共鸣,不能与其思想、学习、生活有机融合。

二、设施蔬菜栽培学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1、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水平。課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作为设施蔬菜栽培学课程的专业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之外,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政素质、师德情操和人文素养。要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还要全面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用正确思想武装起来的专业教师,才能意识到肩负的育人重任,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保持正确的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让课程思政始终保持正确方向。

提高思政水平的具体途径,从学校层面,要建立范围广、层次多的专业教师思政理论培训体系。从教师层面,首先,要积极参加各类有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其次,要针对自身不足,自行学习和研究,与时俱进,切忌浅尝辄止,流于形式。

2、让思政教师参与专业课程教学。专业教师应联手思政教师,让思政教师直接参与到设施蔬菜栽培学课程教学活动中,如,参与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制定,帮助专业课教师挖掘、提炼设施蔬菜栽培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特质,开发课程的“思政点”,寻找课程思政切入点。思政教师参与课程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关键作用,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挥专业与思政的协同效应。

(二)对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思政化修订

1、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并融入课程思政要求。应结合当前形势,按党和国家的总体要求,契合设施蔬菜栽培学课程特点,对之前突出专业性的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融入思政化修订。修订过程中,有思政教师参与,从思政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实现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播、能力养成有机统一,使教学大纲变成“育人大纲”,从而使教学活动符合“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总目标。

课程教学大纲应阐明“立德树人,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知行统一”的教学理念,明确提出培养“思想品行端、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浓、适应岗位快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要涵盖如下具体的思政教育任务:培养爱党、爱国、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立场,重家忠国的家国情怀,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风范,学农事农的责任担当,团结敬业的职业道德,知行统一的创新意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编写思政化教材。教材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应尽快以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编写融入思政内容的课程教材。教材中,要在总体教学目标指引下,将思政教育任务分解,将思政元素融入各个教学单元之中,形成“主线引领、多点支撑”的课程思政专业教材构架。在教材所列的具体教学内容上,可以考虑增设或充实“中国蔬菜栽培史”“国内外蔬菜产业现状”等章节,其内容与中国近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内容相结合、相渗透。

(三)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政内涵

1、从农业史角度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政点”。深入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对于设施蔬菜栽培学这种专业性很强的课程,“历史”是个很好的切入点。如,可以依据我国农业考古成果,对课程中相关的蔬菜栽培历史进行补充和修正,从而对大学生起到思政教育的作用。有些版本的《设施蔬菜栽培学》教材中,关于某些蔬菜的起源地及栽培历史的内容存在学术争议或不够丰富,忽视其野生种在中国的分布,忽视其已有相关考古成果支撑的中国栽培历史。以番茄为例,有的教材仅描述番茄栽培种原产于南美洲秘鲁,在明朝万历年间由欧洲传教士带人中国。但1983年中国成都考古人员在西汉武帝初年古墓中发现了番茄种子;在湖南、四川、贵州发现野生番茄,说明中国也是番茄起源地之一,且番茄早已被中国人民利用。针对类似问题,专业教师有责任用我国的农业考古成果充实教材,让学生能对我国在蔬菜领域的贡献和历史地位准确定位,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还可以通过农业史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例如,著有《齐民要术》的中国古代农学家贾思勰,从“农本”观念出发,结合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提出了敬天法地的农业环境生态伦理思想,主张“顺天时,量地利,用地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这一思想和新时代农业生态理念基本一致。教师在讲述蔬菜生态学特性及对应的环境调控技术时,可以引述其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专业教师还要发掘在蔬菜学科发展历程中有突出贡献的历史名人、当代著名学者及其成就,为学生树立职业楷模。如,在讲解“设施黄瓜品种选择”时,可以引入著名黄瓜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侯峰的事例,他一生致力于使用杂交、回交方法进行黄瓜抗病育种,实现了我国黄瓜品种首次更新换代,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榜样。

还可以通过设施蔬菜栽培的历史,展示中国制度的优越性和展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如,在讲授“蔬菜栽培设施”内容时,教师可以回顾中国设施的发展历程:农用塑料薄膜被引入中国之后,在设施蔬菜栽培领域,中国人民将其效能发挥到极致,除了地膜覆盖、近地面覆盖、小拱棚、中棚、塑料大棚等设施形式外,还创造性地发明了世界独有的日光温室这类设施,且不断完善其结构,形成多种类型。正是日光温室撑起了大量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农业经济综合体、科技园区、农业观光园区、特色小镇等多种经济形式和经济体,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教师通过对上述设施发展脉络的归纳,可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增进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培养其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2、挖掘教学内容蕴含的哲学思想。专业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都必然遵循客观规律,必然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专业教师应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主动建立哲学与专业的联系,梳理发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比如,在“设施黄瓜结果期田间管理”部分,讲到“处理黄瓜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关系”时,如果黄瓜营养生长过旺植株就会“徒长”,如果生殖生长过旺植株就可能“坠秧”。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原理解释相关现象和技术,指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实际上就是一对矛盾。然后,用矛盾原理中“抓住主要矛盾”“重点论”“两点论”“具体矛盾具体分析”等理论与具体技术相对应,解释浇水施肥、环境调控、激素处理等具体技术实施的指导思想。最后总结高产田间管理技术的内涵,实际上就是哲学思想的具体应用。

在讲“促进设施黄瓜雌花形成技术”时,教师可以按唯物辩证法中“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黄瓜品种自身遗传因素所决定的黄瓜性型分化特性是形成雌花的内因,而环境温度、激素水平、土壤肥力、土壤湿度、栽培季节等外界因素是形成雌花的外因。依据辩证法理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而外因则是决定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和外因两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据此,教师可以指出促进黄瓜形成雌花从而获得高产的技术措施:首先要选择容易形成雌花的优良品种,其次是从环境、水肥管理等方面创造适宜的外部条件。

通过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哲学思想,并用哲学思想分析技术性问题,能使教师的授课水平上升到更高层次,也能让学生从哲学的深度理解专业问题,从而掌握技术的精髓,并能举一反三,提高创新能力,在专业、素养两个方面获得提高。

3、将教学内容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教学目标,才能使设施蔬菜栽培学课程的专业知识更具现实意义。如,课程中关于各种蔬菜的“茬口按排”,要求種植时期、气候条件与蔬菜生长发育的要求相契合;在“菜田规划”环节,则要求在栽培地块上要充分考虑地理、土壤、水分、设施能满足蔬菜生长发育要求且便于人员操作。从根本上讲,“茬口安排”和“菜田规划”的指导思想就是一种强调人、菜、自然相互和谐的生态观,强调生态环保、资源循环、因地制宜,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观在设施蔬菜栽培领域的具体体现。因此,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课程教师可以渗透“两山论”生态观,并将其作为“茬口安排”和“菜田规划”的基本准则。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丰富,且与显性的专业知识密切相关。教师应通过精心设计将这一思想巧妙地融入课程教学,并通过适宜的手段、方式和教学组织呈现出来。在实践教学时,可以通过专业知识的具体应用体现团队合作、合作共赢、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在课堂讨论中可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等内容;在外出参观时,可以联系与专业知识应用相关的国际时事,比如,中国倡导和推动的“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传播中国的大国担当精神以及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的贡献。

(四)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和重构

设施蔬菜栽培学是一门应用性农科类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是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具备设施蔬菜栽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新农科人才。只有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设施蔬菜栽培学的教学内容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紧紧结合,课程才能更具现实意义。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体现清晰的指向性,决不能一成不变地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灌输。作为专业教师,应研究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从技术层面前瞻性地预见学生毕业后较长一段时间的技术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并让其以适当的形式呈现。

为此,专业教师应对当前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解构,挑选出概念、原理、技术等知识点和技能点,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种植品种、栽培模式,根据专业教学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按照教育规律对其进行重构,设计独具特色的行动体系教学项目。如,基于农业的特色小镇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实施形式,这类特色小镇一般会涉及对栽培技术、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生态效果等都有很高要求的现代化设施蔬菜生产项目。对此,专业教师可以将原来分散在课程总论、各论中的概念、原理、技术提取出来,按特色小镇建设设施蔬菜生产项目所需求的设施管理、栽培流程、病虫防控、水肥管理、环境控制、采收贮藏等农事操作标准重新组合素材,有针对性地设计“农业园区规划设计…‘蔬菜设施环境调控”“设施蔬菜田间管理”等系列教学项目。通过专门设计的项目化教学,实现课程教学与乡村振兴战略对接,让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让课程思政的成果不仅停留在学生的思想上,更能落实到工作中。

设施蔬菜栽培学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等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系统的课程思政建设对培养新农科人才意义重大。虽然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采取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思政内涵,以及相应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开发等措施,必能提升“立德树人”成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进程。

作者简介:王久兴(1969-),男,河北玉田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蔬菜设施栽培。

(责任编辑 曹雯梅)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课程建设课程思政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