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长度导管在危重新生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

2022-05-05杨丽娟戴明红陶言菊

循证护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危重尖端无菌

徐 兵,杨丽娟,戴明红,陶言菊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安徽233004

中等长度导管又叫中线导管(midline catheters,M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导管尖端到达腋静脉或肩部静脉的一种技术,是一种外周静脉通路装置[1]。随着围产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危重新生儿得以成功抢救,其入住新生儿病房的概率相对增加,该类患儿住院时间较长,需要长期静脉营养。MC主要用于急诊科、内科等成年且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外周静脉条件差的病人[2-3]。Anderson等[4-5]也将MC应用于儿童静脉输注治疗中。但是,将MC用于新生儿的有关报道较少。本研究于2021年1月开始将MC用于危重新生儿静脉输液治疗中,旨在探索及总结新生儿应用MC的临床经验与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入住我院新生儿科且符合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MC置管标准的92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家属签订MC置入同意书后行MC置入的患儿为观察组(48例),家属签订PICC置入同意书后行PICC置入的为对照组(44例)。纳入标准:①胎龄在34周以上;②出生体重在1 500 g以上;③医嘱下达病危或病重;④符合PICC与MC置管适应证:静脉输液时间>6 d;输注高渗性、刺激性药物,如静脉营养剂、钙剂等;⑤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血小板、凝血功能异常;②局部穿刺处皮肤感染或破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①主要用物准备,昊朗科技(佛山)有限公司生产的硅胶材质(1.9Fr×50 cm)PICC导管1根,5 mg地塞米松1支,500 mL生理盐水1瓶,10 mL注射器1支、输液正压接头、藻酸盐敷料、无菌透明贴及外周静脉导管穿刺包各1个;②医生下达置管医嘱;③将患儿抱至远红外辐射台,选择血管并测量预送入导管的长度及双侧臂围,按无菌技术原则消毒穿刺侧肢体或头部穿刺点及周围皮肤;④助手做好导管的准备;⑤建立最大化的无菌屏障;⑥穿刺成功后送导管至预定位置,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巡回护士记录从送管开始到导管送至预定位置所需的时间;⑦消毒穿刺点,待干,将2.5 cm×2.5 cm藻酸盐敷料折三折,覆盖在穿刺点处,无菌透明贴固定,无菌棉球捏成小球型覆盖在透明贴上的穿刺点,加压固定;⑧按PICC护理常规进行维护。

1.2.2 观察组

置入导管为昊朗科技(佛山)有限公司生产的硅胶材质(2Fr×10 cm)MC。用物准备(10 mL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接正压接头后与导管连接待用)、患儿准备及导管准备与PICC相同。①穿刺成功后将导管送至预定位置,回抽有血,脉冲式冲管后去除注射器。巡回护士记录从送管开始到导管送至预定位置所需的时间。②将套管穿刺针向外拔出并撕裂导入鞘,用0.5%碘伏棉签消毒穿刺点及周围皮肤,待干,将2.5 cm×2.5 cm藻酸盐敷料折三折,覆盖在穿刺点处,无菌透明贴固定,无菌棉球捏成小球型覆盖在透明贴上的穿刺点,加压固定。③按PICC护理常规进行导管维护。

1.2.3 置管人员

两组均由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师进行置管,置管人员均经过院内或科内静脉治疗培训,考试合格,熟悉MC及PICC操作流程,操作时穿一次性手术隔离衣,戴无菌手套等。

1.2.4 评价指标

①导管送管时间:从送管至导管送达预定位置所需的时间。②留置时间:从穿刺成功并固定至拔管结束的时间。③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静脉炎:根据美国2016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规定[6],凡是置管侧肢体出现疼痛/触痛、红斑、肿胀、沿静脉走向出现可触及静脉条索等改变均为静脉炎。渗液:由穿刺点或导管尖端渗液。④非计划性拔管:留置导管期间发生不良反应,未完成治疗导致提前拔出导管。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送管时间及留置时间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送管时间及留置时间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单位:例(%)

2.3 两组非计划拔管情况比较(见表4)

表4两组非计划拔管情况比较

组别例数非计划性拔管(例)发生率(%)对照组4424.54观察组4836.25

3 讨论

危重新生儿是指生命体征不稳定,一旦病情变化需要立即抢救的新生儿,包括足月儿和早产儿。其因病情不稳定,治疗相对较复杂,需输注静脉营养液、特殊药物等[7],而特殊药物的应用加重了对静脉血管的损伤,增加了静脉穿刺难度。近年来,PICC技术[8]为早产儿特别是极低体重儿的救治建立了一条绿色生命通道,危重新生儿住院时间长,静脉输注的液体多,且大部分输注药品具有高渗性与强刺激性。因此,保证新生儿输液安全极为重要。近年来,PICC成为危重新生儿救治生命线,但是PICC导管尖端位置必须送至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且需要胸部X片或腔内心电定位导管尖端位置,增加患儿辐射或住院费用。2021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规定MC适用于危重新生儿静脉输液[9],但有关新生儿MC应用的临床相关研究少见。

新生儿使用的MC为8~10 cm,是硅胶材质,与1.9Fr PICC导管材质相同的,韧性好且生物相容性高,长期留置在血管内,不会对人体的血管内膜造成损伤,适用于新生儿[10]。MC经外周静脉血管置入,导管尖端到达腋静脉,置管后不需要进行X线定位[11];PICC虽然是经外周静脉置入,其导管尖端在上腔静脉,置管成功后需经X线拍片定位后才能使用,新生儿X线检查多为床边进行,不但会使患儿受到X线辐射,周围的患儿及医务人员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辐射。MC置入后不需拍片定位,不仅减少了X线辐射,还减少了患儿的医疗费用及科室的耗材。结果显示,MC送管所需时间[(15.91±2.07)s]短于PICC送导管所需的时间[(36.76±3.84)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这与徐丹[12]的研究结果相同。MC可减少护士的操作时间及工作量,避免了送管困难的发生,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服务于患儿,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导管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ICC相比,MC导管用于危重新生儿静脉通道的建立,不会增加留置期间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与对照组导管的留置时间分别为(16.16±2.74)d和(16.65±3.16)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对于胎龄在34周及以上、出生体重在1 500 g以上的危重新生儿使用MC或PICC,同样可满足此类患儿的治疗需求。

4 小结

综上所述,MC操作简单,穿刺用时短,可减少送管困难,置管后不需要导管尖端位置定位,与PICC同样可以满足危重新生儿的静脉输液需求。因此,对于胎龄在34周以上、出生体重在1 500 g以上的危重新生儿,MC与PICC临床应用效果几乎相同。

猜你喜欢

危重尖端无菌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研究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镇静护理在呼吸机治疗危重患儿中的有效应用
在食品安全检验中护理学无菌操作的应用研究
浅析无菌管道施工要点
Finding Another Earth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条纹先生
无菌操作技术在无菌制剂生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