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视角下产业转型问题研究
2022-05-05滕子涵
滕子涵
西南财经大学,四川 成都 610000
1 双循环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我国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从国际经济形势上看,全球主要经济体增长乏力,人口老龄化加剧,局部形势动荡,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都导致全球经济发展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这都给我国产业走出去和进一步在全球产业链做出更大贡献带来了挑战。
2020 年以来,我国多次强调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在国际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确定性。需要明确的是,双循环的立足点在于疏通国内大循环体制机制,通过深入推进我国供给侧改革,充分发挥国内市场的作用。过去我国在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时,以高的环境成本和人力成本推动经济增长,实际却不可持续。而当前在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开始钳制我国进一步创新,导致外向型经济模式效果减弱,并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从国内需求出发,提升消费和国内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
2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不健全
国内大循环主要依托国内市场,但我国一些地方的生产要素配置并不合理,市场化配置机制并不完善。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效果并不明显,人力资本、产业资本、土地、技术等难以形成市场配置,要素流动不畅。人力资本方面,基础产业人员多,技术人员少,高新技术人员乃至科研公关人员就更少,并且人员间流动较慢,没有流动到产业链更需求人才的环节。产业资本方面,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且一些产业链上有技术优势的小企业难以从金融机构成功融资,或者得到的金融支持不足,资金在金融系统内空转。土地方面,由于用地有限,在土地财政上仍然是地产占比较高,加之环评工作日益严格,因此一些产值较高的产业用地在当前形势下难以获批。技术方面,由于科研成果配套政策迟缓,一些成果研究出来后难以产业化、商业化,转化效率差,导致产业技术升级缓慢,阻碍转型进程。
2.2 市场主体缺乏活力
产业链由各环节的企业所组成,这些企业在市场中要能经受考验并发展壮大,因此企业是市场的重要主体,其活力也关系着产业的兴衰。但企业常以廉价生产成本作为竞争力来抢占市场,在人口红利尚存的阶段并未居安思危,习惯于打价格战,忽视了技术创新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一旦国外政治、经济环境出现变化,国内产业会大受打击,众多企业失去订单,减产停工,对产业链是一种严重的破坏。市场主体一旦失去活力,产业链将会有瓦解的风险,因此必须要加大力度激活市场主体,让产业市场发挥优胜劣汰的功能。
2.3 企业创新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企业创新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研究统计,一线城市R&D 资金投入占全国比重的25%,并且创新项目主要来自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创新居多,工艺创新次之;大中型企业更愿意投入资金进行创新,且以技术创新为主;小企业创新平均投入较少,但仍有不少成果;“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逐渐在各个产业中发挥作用,更多为企业所接受。但企业创新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方面是创新投入存在较大不平衡,大中型企业投入研发资金多,占据产业链有利地位,更有余力创新并成功注入产业链,从而提升竞争力。而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投入研发少,难以取得突破性创新。另一方面是国家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重大突破性技术少,如芯片、飞机发动机、创新药、数控机床等,仍然存在过度依赖国外的情况。
3 双循环视角下我国产业机遇
3.1 国内超大规模市场
我国目前具有14 亿多人口的消费市场,能够容纳任何产业的全产业链。如图1、图2 所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民消费水平均呈上升趋势,表明我国消费市场规模正在不断壮大,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图1 2012—2020 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图2 2011—2020 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
在目前消费升级的火热氛围下,消费多元化、个性化特点逐步显现,任何一个产业领域都在不断拓展更多细分领域,来满足客户需求,符合市场的供给基本都能被我国这个超大规模市场迅速消化,产业链能迅速发展壮大,企业也能创造出惊人的效益。以持续多年的“双十一”线上购物狂潮为例,一天内线上商城能够实现数百亿的销售额,其中一些头部主播在“双十一”当天能实现数亿元销售额。这在一定程度也说明我国市场非常广阔,消费能力十分强,能够给广大企业提供很好的容错空间。我国产业链上的企业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可以做到更灵活的转型,从一个领域转向另一个领域,总能找到合适自身发展的产业,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另辟蹊径,切入一个陌生领域,满足客户某一方面的需求,并做大做强。
3.2 宏观政策支持
首先,国家会不断地发展基建,无论是新基建还是是以往的地产投资,都会让产业链上的众多企业参与,提供更多的产业机会。其次,通过做好内循环、不断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等,引导企业进行转型升级,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整体优化,做到补链强链,提升竞争力。海量的政策为各种产业转型以及服务国内大市场提供了众多机会,大中型企业有先发优势,能够迅速响应国家号召,先行先试,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小企业凭借其灵活多变的特点,在产业链的某一细分领域做大做优,形成细分领域的龙头。例如,2020 年9 月国务院下发的加快发展新型消费的文件,为我国产业提供政策利好,对新业态、新模式给予政策倾斜。同时新型领域也会催生出更优化的技术体系、管理模式、商业模式,企业也会从中受益。
3.3 灵活多变的数字经济环境
近年来,数字经济为我国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呈上升趋势,2020 年数字经济占GDP 比重为38.6%。数字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大户,如广州、杭州、上海等,这些地区的共同特点是交通便利,属于全国交通枢纽,并且互联网企业落户较多,信息技术发达。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呈现遍地开花的趋势,一些数字经济发达地区开始辐射到欠发达地区,5G 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开始不断强化。因此企业可以借力互联网催生的数字经济加快自身发展,特别是农产品、手工品等企业更能享受到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
4 双循环背景下我国产业转型的对策建议
4.1 营造企业创新文化
企业创新文化是企业基因和底色,是企业行稳致远、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下,企业更需要强化创新能力、营造创新文化。一是注重提升企业品牌创新。品牌创新的实质是将价值注入品牌,将品牌作为生产要素进行经营和配置,发挥新作用。应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不同的资源,通过制度创新、营销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和产品、技术创新的方式打造企业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加快创新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产业链上的传统企业要想在国内大循环发展与数字经济兴起的情况下有所作为,就必须持续创新。只有运用信息技术,才能开辟企业发展的“第二曲线”。通过融合运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洞悉市场需求,做到供需适配。同时在产业链上下游构建基础技术共享平台,通过不断改造升级技术,提升整体产业链的科技含量,降低后来企业的进入门槛,从而提升产业链活力。
4.2 依托双循环,做好补链强链
4.2.1 运用市场化厘清产业链薄弱环节
突发事件是检验产业链是否稳固安全的试金石,在目前的国际局势下,需要着重梳理阻碍内循环畅通的产业链环节,以及对应的产品、技术、服务等,建立产业链短板库,提高补链强链的针对性。一方面,做好企业产品的库存管理,针对供应链紧缺产品建立库存预警机制,在库存接近警戒线时预警,加大力度采购。另一方面,利用长三角、珠三角区域一体化优势,集中力量攻关高质量、稀缺产品的研发,并且依托国内大市场销售,形成市场,加快进口替代。对于需要长期研发的项目或产品,列入国家性核心技术研发清单,实施“揭榜挂帅”的市场化机制,稳步推进。
4.2.2 促进供给的创造和引导需求,实现市场供需的良性互动
内循环的畅通需要通过调整供给和产业结构来实现,通过改善供给产品质量,优化供给侧,提升市场整体需求水平。同时坚定不移建设工业强国、数字强国,对传统工业进行升级,加大力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产业扶持形成基础的市场需求,给予创新研发的市场空间,激发创新动力。
4.3 完善中国特色产业政策体系
从职能角度出发,政府应当减少具体的干预,以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和导向为工作方向,通过建设公共技术支持平台、产业信息服务共享平台,为企业研发、融资、项目投产、产品市场拓展等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加快学科应用,加大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尤其保证核心技术、产业链薄弱环节技术以及配套技术研发支持的连续性、稳定性;完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坚持市场化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提升要素流动性,发挥环保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而对于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可以设立产业基金,强化基础配套设施,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吸引新能源企业进驻,给予税收、用地等优惠,鼓励新兴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