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动态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2022-05-05刘青韵张利娜
刘青韵 张利娜 周 昊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江苏 南京 210088
0 引言
一直以来,制造业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关键因素。在网络环境下,制造业既要直面线下企业客户流失的事实,在“互联网+”日益深入的局面下及时留住原有客户,又要大胆迎接电商经济带来的新挑战,及时进行自我改革。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制造企业动态能力分配已经出现了变化,动态能力的评价体系也随之发生了更替,一成不变的应急处理方法似乎不再永久生效。面对这种情况,制造企业必须重新评判自身的动态能力,并按需制定新的指标。而哪些因素真正能够起作用,仍需要我们去思索、讨论。
1 研究现状
1.1 企业动态能力的含义
企业动态能力是一种弹性能力,一个组织如果想要实时有效地掌控瞬息万变的商界信息,使其生产的产品能够快速上市,提高自身竞争力,就必须拥有这种能力。企业动态能力有助于处在动态环境中的企业重新调整和分配内外部的各类资源,从而在生产领域和竞争领域能够具备超越他人的优势。
20 世纪80 年代初期,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失去了原本的优势,更为极端的是,有些核心能力甚至成为企业发展路上的绊脚石。企业如何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重新获取资源,波特竞争理论已经无法给出合理的建议。由此,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动态能力的相关研究进入学者视野。Teece 等考虑到社会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希望能用来解决问题的新概念—改变能力的能力,并将其定义为公司整合、构建、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能力以应对快速变化环境的能力,包括组织与管理过程、状态和路径3 个部分的内容。这种能力被命名为动态能力。
1.2 “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动态能力研究概述
1.2.1 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制造企业也需要重视其动态能力培养
企业的发展过程必然伴随着一系列可见或不可见的风险与威胁,这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变得愈加鲜明。此时,就需要企业充分发挥、灵活运用自身的动态能力,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进而实现资源的获取和分配。焦豪认为,由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令企业所处市场和行业环境趋于复杂、动态与不确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动态能力便在此时被适时接纳。
1.2.2 制造企业动态能力在企业转型中起到重要作用
动态能力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仅停留于帮助企业实现资源重新配置的表层,更可能直接影响到企业进行生产、提供服务时的效用。韦影等在海尔集团的转型研究中,发现该企业的动态能力在不同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主导作用。这意味着,动态能力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维度,且都有其各自存在的价值,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着不同作用。此外,冯长利等同样验证了这一点:在存在差异的一定阶段内,按照不同维度划分出来的动态能力有很大概率逐个产生与最初大相径庭的主导作用。
2 “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的转型
2.1 新时代推动制造企业转型
进入21 世纪以来,伴随着国际局势变化、金融危机影响、环保意识提高等一系列世界动态,各国制造企业均身陷在时代趋势中来回摇摆的困境中,难以自拔。制造企业以往无节制的生产方式不断受到法律、协议、国际共识等条条框框的制约,尤其是对于历来讲究“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成本)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制造企业低成本、高产量的明显优势不再,这迫使制造企业必须在原有业务上进行自我拓展,另谋出路。其中,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将两种或多种产业融为一体,实现各产业的协调发展,以此增强产业链的竞争力。在中国人尽皆知的企业华为便是如此,其业务发展集芯片研发、手机售卖、智能服务等一系列产业于一体,通过多环节、多领域的合作,自给自足,成功打造出良好的品牌,彰显出其在制造企业中的显著地位。
2.2 电商经济促进传统制造企业升级
在更为强调线上经济运作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凭借自身集高时效性、便利性等强大优势于一身的特色,成功帮助传统企业以新方式重新登上商业舞台,使得传统行业能够适应当下的新发展,同时帮助新兴行业,如直播带货、付费知识等新时代产物登上互联网这一崭新的商业舞台,实现线上线下的齐头并进。与此同时,面对网络经济的兴起、电子商务的繁荣等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以往的制造企业也不得不加速自身转型,投身新时代的改革浪潮。最保守却最稳当的转型方式便是在保持原有线下制造的同时,提高线上顾客选择的自由度。在这种思维的驱动下,不少制造企业纷纷投入产品定制的新浪潮。仅以空调业为例,无论是美的还是格力,都推出了客户个性化定制的新业务,为顾客提供更为人性化的选择需要,同时也以此为契机,成功跻身“互联网+”时代的商业竞技场。
2.3 疫情迫使制造企业面对不可抗力风险
受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影响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内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逐渐成为普遍共识。制造企业不仅面对着急需转型的时代危机,同时也被迫承受着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突如其来的疫情令诸多企业手足无措、一筹莫展,甚至彻底沦陷,线下企业在数月间根本无人问津,而需要依托限定城市、区域间运行物流的线上企业又变得举步维艰,这无疑考验着企业在突发情况、风险面前的应急处理能力,即如何依靠自身面对风险的动态能力,重新实现优质资源的获取与分配。疫情的来临,为所有企业敲响了警钟,以往的经验可能并非一劳永逸,在未知的风险面前,企业可能仍需要将四面八方的各种威胁因素容纳在动态能力的指标体系内,但能够确定的是,在未来的日子里,新的商业模式终将产生。
3 “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动态能力影响因素
3.1 传统视角下企业动态能力评价影响因素
根据戴亦兰对于以往企业动态能力测量标准的整合,传统企业动态能力评价指标主要体现在组织学习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资源重构能力、组织创新能力和战略隔绝机制5 个维度,如表1 所示。
表1 传统企业动态能力评价指标
从表1 可以看出传统制造企业动态能力评价的指标以及影响因素。①在组织学习能力指标中,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因素涉及员工、管理者、企业制度、公司文化4 个方面。就员工而言,清晰理解工作任务目标,学习主动性高、学习意愿强,经常能够提出有创意的想法;对管理人员来说,合理充分授权、鼓励创新能够更好地激发员工热情;在制度管理上,企业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机制,提供更好的工作、学习环境,激发员工的创造激情;在企业文化层面,公司应该形成共同愿景,鼓励团队协作。②在资源整合能力指标中,影响企业动态能力的因素包含企业资源的获取能力和企业与工作伙伴的关系两个层面。在企业资源获取能力中,企业内容要素的整合能力,企业通过招聘、公关、新技术获取资源的能力会影响企业的动态能力;在企业与合作伙伴的关系因素中,企业协调合作企业关系的能力、各部门之间的协作能力对企业的动态能力有直接影响。③在资源重构能力指标中,组织的灵活性、员工的冒险精神、企业文化都会影响企业的动态能力。其中,公司的灵活性至关重要,包括公司架构的灵活性、公司遇到外部环境变化快速响应、高效的应急机制等;富于冒险性的员工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则有助于减少企业重构的阻力。④在组织创新能力指标中,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产品、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其中,产品、服务的创新是组织创新能力最直接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因素;新知识、新技术的良好应用环境为提升组织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⑤在战略隔绝机制指标中,保密制度、先进的技术以及员工管理等因素影响企业动态能力。先进不易模仿的技术是最强的保护机制,而内容严谨的保密制度以及对关键技术岗位员工的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战略防御能力至关重要。
3.2 “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动态能力评价影响因素
在新时代背景下,制造企业动态能力分配已经出现了变化,动态能力的评价体系也随之发生了更替,一成不变的应急处理方法似乎又不再永久生效,面对这种情况,制造企业必须重新评判自身的动态能力,并按需制定新的指标。本文基于现有文献资料梳理了“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动态能力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表2 “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动态能力评价指标
从表2 可以看出,网络环境下,制造企业动态能力评价指标有以下变化:①组织学习能力指标。在原有8 个具体指标的基础上,建议增加“管理者定期举行新知识学习活动”这一新指标,用以定期培训员工学习包括不可抗力应急措施在内的当前社会发展、商业竞争的新知识、新动态。②资源整合能力指标。原有7 个具体指标不变,但对其中3 个指标做出修订,对于“通过网络获取技术与资源”“通过雇佣有外部有经验的员工获取资源”“公司内部各种要素的重新配置能力”这3 个指标,建议分别赋予“通过网络重新配置技术、资源”“雇用风险测量专员”“不可抗力风险前要素重新配置” 的新概念。③资源重构能力指标。在原有7 个具体指标的基础上,增加“公司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处理各种危机”这一新指标,同时,继续强化“公司有高效的应急机制”“快速高效地应对公共政策变化”这2 个指标,建议分别赋予这2 个指标“公司有高效的自然风险应急机制”“快速高效地应对不可抗力威胁影响”的新概念。④组织创新能力指标和战略隔绝机制指标相较于传统企业没有变化。公司提升组织创新能力主要指开发新产品或提供新的服务,同时企业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战略隔绝机制主要侧重于建立良好的保密制度,加强关键技术岗位员工的管理,技术创新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4 结语
未来的商业发展中,动态能力仍将会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关键。因此,企业只有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动态能力指标,方能够配合好自身发展需求,在资源分配中取得重要地位。在“互联网+”新时代,制造企业更应该抓住良好的网络商业环境,从制造业这一主力业务入手,拓宽发展渠道,提升风险面前的企业动态能力,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环境更加多变、复杂的未来真正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