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
2022-05-05马瑞山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通过预习学生能够了解下节课的基本内容,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打下基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到自主预习促进学生个人成长的价值以及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意义,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一习惯。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给教师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习习惯 自主预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3-0079-03
课前预习是学习者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通过预习学生先一步了解了下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并且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都在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教师要给学生预习留下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可以将下一节课的重点知识标注出来,给予学生方向性的引导,但是却不能过多干预。让学生在这一明确目标的指引下积极探索,通过自己探索掌握的相关知识点才更加有成就感,这样也可以加强学生预习的自信。
一、学生自主预习习惯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对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推动作用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自觉、主动展开知识学习与探索,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习惯至关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是首个环节,学生通过预习能对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初步了解与认识,虽然也会遇到一些自己不明白的知识点,但这些就成为了其课堂学习中的重点。在预习时能自主掌握的知识,课堂讲授时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而言就是复习,促使其更牢固地掌握知识。预习给课堂授课打下了基础,无论是对学生个人成长而言还是对提升语文课的教学效果而言都有积极促进作用。在预习中学生可自主阅读与思考,可以翻阅相关的资料,结合各种工具书完成预习任务,这一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学生自主预习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有积极作用
通过自主预习,学生可以对语文课文产生一个感性的认识,能初步掌握文章中的生字、生词,了解文本大意。通过预习还能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教学效率,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比如某个人物的某句话表达了何种思想,某个段落中应用修辞手法的好处等。预习中的这些问题教师会在课堂上讲解与分析,即便是教师没有讲解到,学生也可以主动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的课堂教学针对性更强。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之上,学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尤其面对自己预习中的问题会更主动地探究与学习,这对提升教学效率有积极作用。
(三)为教学方案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预习是一种学习方法,是能切实提升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这一项工作一定要落实而非流于形式。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前对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进行检查,一方面能够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另一方面也在监督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提问或检测,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学生对本节课中存在着哪些疑问或哪些地方一知半解。然后教师就可以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案,抓住学生的困惑点或教学重难点来组织教学活动,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提升语文课教学效果。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
(一)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自主预习习惯的培养是需要一定时间来形成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引導,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在学习《夜宿山寺》时,教师则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展开预习,并告知学生这一课程的重点是字词,以体会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其余的预习时间安排、预习流程与内容则可以完全交由学生自己来掌握,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而最后的预习结果则要在全班分享。看似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明确的预习任务,但正是由于教师的这种“放手”让学生发挥了自身的主动性。在预习中进行小组探讨可以对这首古诗的字词、人物特点以及作者情感等有一定的了解,为了在课堂分享中获得好的效果,学生还会自觉地查找相关资料。可以说学生课余时间被有效利用起来,并且还促进了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发挥了课前自主预习的作用,有助于预习习惯的培养。
(二)教师可布置具体预习任务
自主预习习惯强调的是自主,但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足,作为教师一开始可采取布置任务的形式来引导学生预习,在学生逐渐形成习惯后则要放手。语文预习任务不要过于繁重和具体化,而要给学生留下充足思考与探究的空间,其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到预习的作用以及自主预习的成就感。以《太阳》这一课程的预习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任务:第一,自主阅读理解文章大意,找出自己所喜欢的段落、词语并说出理由;第二,同学之间可以合作探讨,说出文中太阳的三大特点,并且可以同现实生活中的太阳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触。然后学生则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下时间结合这些问题、任务来完成预习,完成第一个任务能够让学生对文本有大概的了解;完成第二个任务则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拓展,这些对后续的课堂学习有辅助作用。教师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引导方式,还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无论学生是否可以良好地完成预习任务,都感受到了预习的乐趣。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逐渐养成课前进行预习的好习惯,并掌握预习的方法。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还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自主理解能力也不足,如果教师单纯地给予预习方向,其预习效果不佳。所以在培养低年级小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时教师不但要布置具体预习任务,还需要家长的配合与监督,一同来帮助小学生养成这一习惯。例如在学习《小猴子下山》这一课文时,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任务:其一,朗读课文,并标记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其二,在家长的帮助下查字典,将生字注音并组词;其三,再次阅读课文并尝试复述课文内容。这样的方式给学生预习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学生的预习更加有效,能更好地给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构建自主预习的信息化平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积极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作用,语文教师可以给学生构建一个自主预习的信息化平台。教师可以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以及有声文本朗读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则在这一视频的指引下来预习。例如在学习《乌鸦喝水》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前将这一课文的动画视频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结合课文与动画可以较好地理解文本。在动画的作用下学生自主预习的积极性更高,预习更加有热情,并且还可以跟随着朗读范文掌握一部分生字、生词,提升预习效果。在这一信息化平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如果在预习中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请教老师,在预习中的观点也可以在此分享。甚至是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找到的一些文献资源也可以在此分享,学生预习后的思维导图也可以上传,通过信息共享丰富预习效果。又如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在预习中搜集到的与杨梅相关的图片、故事甚至是动画视频等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也可以搜集一些家乡特产,模仿课文描绘这一特产的特点,让更多的人对自己的家乡有深刻的认识,这种预习方式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可以说在众多的学习方法中,预习是最有效也最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是学生在正式学习知识之前的自我探索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机会与平台,帮助学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提升需要时间,更需要教师的引导与鼓励,要讓学生通过坚持才能形成良好习惯。针对不同学习能力与学习基础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分层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多方式灵活性地引导学生预习。如针对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在预习中掌握本节课的生字、生词,通过语文基础知识能力的提升,解决其阅读、理解障碍。在学习《飞夺泸定桥》这一课文时,学生要标注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并尝试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如“摸黑”这一词语中的“摸”,学生可以通过字典来明确其读音、含义,并将其放在课文中加深理解。针对学习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要求其通过读写结合的形式来预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例如在学习《穷人》这一课文时,文中的主人公桑娜的内心活动被生动且细致地描写出来,并且也反映出了穷人的情感,人物形象立体且真实。学生就可以针对其中某一个段落展开细致化的预习,分析其写作方法、人物刻画方式,然后尝试着进行仿写。无需写一篇完整的文章,仅仅需要一个段落或者是几句话就可以实现通过预习促进写作能力提升的目标。
(五)坚持因材施教指点学生自主预习方法
1.因材施教设计分层预习目标
同一个班级内的学生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些学生的基础好且理解能力强,而有些学生难以快速地接受新知识。这一情况在预习中也能体现出来,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快速完成预习任务且效果较好,但是一些学生即便进行了预习但是在阅读课文时依然不够流利,更何谈对课文中心思想与主旨的理解。小学生除了学习基础不足以及未能掌握合适自己的预习方法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其看待事物往往是孤立的,不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也不能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这样其阅读出来的课文就是支离破碎的,没有重点,走马观花式地阅读完文章,却并不能深刻感知其思想。所以作为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时应当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预习目标,如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重点抓基础知识,要求其会认本课生字,能够给生字组词以及造句。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要求其熟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找出用某个修辞手法的句子,尝试总结文章主旨。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要求其在总结文章中心主旨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结合教材特点灵活安排预习任务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订是有一定规律的,其往往会将同类体裁或同个题材的文章划归到一个单元中,且每个单元的训练都有一个主题或侧重点。因此,学生的自主预习也应当结合教材特点设置一个具体的目标,让学生的自主预习更加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学生的预习任务不同,写人的文章,学生要通过自主预习明白课文写的是谁,主人公有何特点,赞扬了其何种精神品质;对写景类文章,要了解作者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哪些表达方式,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的特点是什么;对于叙事类文章,学生要能够复述讲了一个什么样的事情,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明确的预习任务下,学生的自主预习才有方向,有目标,预习效果必将更上一层楼。
3.指导学生掌握自主预习方法
实际上很多小学生不知道如何预习,也不知道采用何种方法来自主预习,所以作为教师就要热心地给予学生指导。例如在预习生字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遇到生字采用查字典的方式来掌握该生字的读音、含义、组词等,也可以引导学生多次阅读课文,尤其是生字出现的段落和句子,大胆地猜测这一生字的含义。又如在预习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撰写故事梗概,找到一些关键性词汇,以此深入了解课文中心思想。或者是从写作方法、表现方法等角度出发,让学生学会欣赏课文、鉴赏文本,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自主预习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课本的教学要求,灵活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自主预习。让学生在自主预习中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预习能力。此外,学生在自主预习中还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自主出题展示个性,可以从某个角度出发来撰写读后感或者是进行小练笔,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还能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培养小学生自主预习习惯时教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可通过具体任务的布置给学生预习提供明确方向,还可以积极构建预习信息化平台以及多方式引导学生预习。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落实以生为本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与认知规律引导其掌握良好的自主预习习惯。作为施教者,教师要一方面提升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实现教学效果提升的目标,促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魏丰青.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J].小品文选刊:下,2020(3):1-1.
[2]肖玉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J].华夏教师,2020(7):10-11.
[3]陈秋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J].读天下(综合),2020(5):1-1.
作者简介:
马瑞山(1977年2月-),汉族,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