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表演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2022-05-05孙翔

课程教育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核心素养

孙翔

【摘要】大诗人尼采曾经说过,有人的地方就有表演。表演是一项能调动各方面能力的活动。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融入表演元素,能够促使学生获得快乐的学习体验,进而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表演环节,让表演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感受语文这门学科的巨大魅力。

【关键词】表演  小学语文课堂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3-0019-03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当前的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遵循为发展儿童多元智能而教的理念,追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脚踏实地地展开教育教学改革,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以发展儿童多元智能为主的教学模式。爱玩是小孩子们的天性,在语文课堂上,倘若教师只是让学生坐在位子上听枯燥的说教,那么,便会让学生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形式,恰到好处的表演能够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深刻理解感知文本,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体验中陶冶情感、丰富感受、发展个性,实现主动发展。

一、表演的价值

1.能够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程度较差。倘若教师在课堂上针对相关的教學内容为学生进行一味的讲解,学生就会感觉到疲乏和被动,从而会导致课堂互动缺乏,纪律不好,而不愉快的教学是教学双边的折磨。表演元素的课堂融入,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肢体语言融为一体,这完全契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当针对一篇课文,学生自主研读、自编动作、自主表演时,教学效果自然会不一样。而为了将课文中的人物演得活灵活现,学生肯定会产生激烈的讨论,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会及时向教师求助。在这样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既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唤起了学生的创造喜悦,能够最大程度地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感受到语文课堂上的无限新鲜感。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表演集肢体动作、语言表达、思维活动于一体。比如,在《牛郎织女(二)》的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配合自己的朗读表演里面提到的人物的动作,将两个孩子依偎在织女怀里撒娇的样子、织女发愁时的惆怅、老牛去世时对牛郎织女的依依不舍与叮嘱、老牛去世之后夫妻两人的痛哭流涕等等动作与神态进行表演。在教师的朗读辅助之下,学生展开惟妙惟肖的表演。这样一来,既能够让学生对整个的故事情节了解得更加深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在这样愉悦的气氛中,学生也更能理解课文内容与思想感情,轻松主动地学习。

3.能够丰富课堂中的朗读形式

语文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语言教学,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当朗读有自然得体的动作、表情、姿势辅助时,自然能够更加容易地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比如,在《腊八粥》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戴上头饰,展开角色表演朗读。表演课文内容中所叙述的八儿对腊八粥垂涎欲滴的语气和动作神态,学生会努力地表现出来,很形象地表现出八儿的馋和母亲对八儿的宠爱。结合表演进行分角色朗读,学生更鲜明地感受了八儿馋的形象特点。以表演为支撑,让学生展开分角色朗读,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发展的过程,又能够真正增强朗读效果,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4.有利于真正确保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让表演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学生是表演的主人,由此便增加了学生主体参与的机会。另外,表演往往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呈现,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几个人会针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一起酝酿,共同讨论,一同编排相关的动作,以让表演更加淋漓尽致、生动多彩,这样便确保了学生参与机会的平等性,有利于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活跃性,同时,在合作的过程中,也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让他们认识团队的重要性。即使班级中一些胆小内向的学生,在同组学生的带动下,也能够大胆地表现自己,从而克服自卑心理,这样看来,表演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助于学生的灵活性、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与发展,有助于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让表演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表演集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为一身,能够给予学生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欢乐,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存在着表演运用不当或是过多过滥的现象,这导致了课堂上形式的热闹和实质上的空洞,为了走出表演运用的误区,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必要性原则

表演是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方法,并且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发挥着积极意义。但是,表演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为了表演而设计表演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每次设计表演时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如,将表演用于上课开始时,以提升学生的求知欲;将表演用于课堂之中,以促进学生体验感悟;将表演用于课堂结束时,以强化知识,巩固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表演时学会应用。只有具有明确目的性的表演,才是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机械追求教学中学习方式运用的多样化,为了课堂表面上的热闹与花哨是不正确的。比如,某位教师在教授《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文时,在壮士英勇跳崖部分,设计了表演环节,在五个男生高喊着口号从台阶上跳下并倒地时,教室里的学生并没有感觉到英雄壮举,而是哄堂大笑,这就告诫我们,表演不是提升学生对于课文理解的唯一途径,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表演,像一些描写英雄故事、领袖人物的课文,根本不适合运用表演。

2.选择性原则

适合表演的教学内容有很多,但是倘若选择不当,就极易出现不该演反倒演得很起劲儿的错位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表演环节时,以教材为基础,以把握课文重难点为前提,合理安排。

3.指导性原则

学生是表演过程中的主人翁,教师是整个表演活动的组织者,但是小学生的年龄小,知识水平有限,所以在表演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就应该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只有教师指导到位,学生才能够演出效果,才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才能够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4.创新性原则

表演其实是再创作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发散的结果,是学生合作讨论的结果,更是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表达个人感受的一种手段。比如,根据某一篇阅读文本,学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一板一眼地表演,从而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验情感,但是基于此,还可以在角色扮演台词设计上有所创新,从而真正超越文本,实现创造力的提升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比如,在《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教学中,文章的篇幅很短,但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编写《新两小儿辩日》,并且四人为一组练习创造性表演。这样一来,既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又能够真正发挥自己的才智,在创新创造中为文章增姿添色,在将抽象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和运动时,能够真正让学生从中受益。

三、表演的类型

1.朗读式表演

朗读式表演是最基本的表演方式,更是学生有感情朗读文章的有效方法,以表演的形式展开朗读,既有助于促使学生的朗读更自然准确,充满生命力,也能够增强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以《穷人》这篇文章教学为例,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表演整篇文章,感受桑娜和丈夫在自己十分艰难贫困的情况下收养因病去世的邻居西蒙的孩子的整个故事情节,感受渔人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忐忑不安这一关键词和桑娜的心理活动串读全文,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匹配上相关的肢体动作。这样一来,就能够真正让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渔人夫妇生活的不易和善良的本性。以表演为基础,让朗读更具生命力,也更具真实性,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与体悟。

2.再现式表演

学生根据文本中的提示来表演,还原原文中的情节。将阅读文本变成活灵活现的剧本,这需要学生再现人物的语言、动作与神态,并且加上相关的肢体语言和内心独白,这是学生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以《腊八粥》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研读以及人物语言,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并且抓住主人翁的神态与个性语言,对表演动作进行编排,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将阅读文本转化为剧本,在课堂上进行再现式表演。这样一来,就能够将阅读课堂变成活灵活现的舞台,有利于学生在舞台上尽情展现自己,既能够在学习中获得无穷的乐趣,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助力学生语文素养提升。

四、表演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1.课前表演,诱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表演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积极设计课前的表演,让学生在表演的观看中产生疑问,从而诱发学习动机,全身心融入到后续的知识学习中。以《北京的春节》教学为例,在上课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将自己最喜欢的一项春节习俗以肢体动作和语言进行编排。然后在课堂伊始,教师随机选择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编排好的节目在课堂上展示给其他学生看,并且让观看表演的学生猜一猜表演者表演的是哪项习俗。这样一来,在积极互动中,能够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也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在“你来表演,我来猜”的过程中,学生兴趣更浓,为课堂的展开拉好了序幕。

2.课中表演,增强体悟

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较差,在每节课的中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设计表演活动,既增强学生的体悟,又让注意力涣散的学生及时返回到课堂中。以《少年闰土》的教学为例,在上课之前,教师给学生准备好小毡帽、银项圈、叉子等道具,当教师带领学生仔细研读文本时,就可以随机选派班级中的学生戴上帽子、挂上银项圈对闰土的角色进行表演,并且让表演闰土的学生拿着叉子做动作。这样一来,通过表演元素的融入,既能够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还能真正让阅读教学变得活灵活现,充满生命的活力,有利于在增强学生体悟的同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对比表演,深化理解

表演的形式有很多,但是都是为了课堂教学服务。在语文教学中,有很多文本描写了各行各色的人物,这些人物性格不同,而对比性表演能够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比如,在《田忌赛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进行表演,将整篇文章分成两个剧本,第一个剧本为课文的前半部分,即齐威王第一场比赛,胜利之后得意洋洋;第二个剧本为课文的后半部分,突出田忌比赛时的迟疑和胜利后的喜悦,齐威王的心慌,通过两场剧的表演,突出人物角色,既能够让学生了解田忌的有勇无谋,又感受齐威王的骄傲,体会孙膑的沉着稳重和胸有成竹。

4.内外衔接,活跃课堂

课堂上课的时间是有限的,空间也是有限的,所以,将表演元素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应该使得课内外相联系,让学生在课下进行排练,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样课内外相互促进既能丰富学生的表演经验,还能激活学生的表演热情,促进学生在课内外认真学习语文,助力他们语文素养提升。以《景阳冈》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在本节课上课之前,教师给学生留下小组作业,结合文章内容,将其编为课本剧。根据自己的理解,既可以加上一些台词,又可以加上一些比较夸张的动作。正式上课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其他小组对课本剧表演进行评价。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得课内与课外相互联系,又能够让学生在竞争与合作中创新创造,促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还能够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语文文字活起来。

五、结束语

表演可以為语文课堂增姿添彩,表演可以充分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引导作用,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刻主题,找准切入点,将表演元素融入课堂,从而从多个角度丰富学生的学习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充分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体验,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晶.巧用情景表演活动丰富小学语文课堂[J].新课程,2021(30):112.

[2]周过红.试论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性朗读策略的有效运用[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20(4):32.

[3]刘晓光.趣味语文课堂——基于课堂表演的小学语文教学体会[J].吉林教育,2020(Z2):97.

[4]王宵玥.运用课堂表演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初探[J].中华少年,2020(1):91+93.

[5]周梅燕.如何将表演艺术融入小学语文课堂[A].新教育时代教育学术成果汇编[C].2019:31.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课堂表演核心素养
智慧型小学语文课堂创设思路与教学方式研究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