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日三餐中隐藏的家教契机

2022-05-05秦涛

江西教育B 2022年4期
关键词:餐桌早餐家长

秦涛

周五接孩子回家,路遇大堵车,整个济南城仿佛停滞一般,任凭我左冲右突,都好像在一个大型停车场里原地打转。我无可奈何地跟儿子商量:“要不咱们找个饭店,点些你想吃的,吃完再回家?”

儿子问:“那我妈怎么办?”

我说:“你妈减肥呢,晚上基本不吃东西。”

儿子琢磨半天说:“算了,还是回家吃吧。”

我说:“妈妈不是也嘱咐过你,遇到堵车,在外面吃完再回家,省得再让她施展自己‘蹩脚’的厨艺。”

没想到,儿子却说:“在外面吃不出家的味道来!”

一句话,竟让我因为堵车产生的满肚子怨气,顿时消散得无影无踪,成就感和自豪感充斥全身。我忽然明白,孩子的善良和对家人的眷恋,是靠“家的味道”来维系的。而“家的味道”,也就是孩子的胃口和饮食偏好,是用父母做的一日三餐一口一口地养(吃)出来的;孩子对家眷恋,也是家长用一顿又一顿的家常饭催化出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家的味道”会镌刻在孩子的骨头里,融进孩子的血液里,愈久弥坚,这就是隐藏在一日三餐中的家庭教育。

一、做好一日三餐是种生活态度

也许是因为自己出生在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馋”几乎成了儿时的代名词。饥饿驱使着我练就了一身绝活:夏天抓知了,冬天逮野兔,上树掏鸟蛋,下河挖泥鳅。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其实,相较于这些技术活,我更喜欢坐在自家菜园子里瞎琢磨,日子久了,我竟摸索出了很多蔬菜生吃的绝妙搭配:茄子配大葱,既去涩味,还很香甜;莴苣叶卷蒜薹,既顶饿,又解渴;土豆就着蒜瓣一点也不发涩;圆葱当水果,提神又醒脑。这一切,让我乐在其中。前一段时间,我看一档养生节目,听到专家讲“能生吃的食物尽量别熟吃”,我差一点喷出一口老血。四十年前我懂得的道理,现在才被专家视为养生真经,我太有才了。

雖然家境贫穷,但母亲从小教育我“自己吃了填坑,别人吃了扬名”,翻译过来就是:家里有好东西,要先给客人吃,客人吃了就会到处讲某某家的日子过得不错,从而能够落个好名声;如果是自己吃了,好东西就像掉进了无底洞,听不到半点动静。所以,每当家里来客人时,哪怕家里已经好几天不见荤腥了,母亲也总能做出几道家常好菜。那时候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拉风箱、烧锅,我负责锅台以下的工作,母亲负责锅台以上,日子窘迫却也温馨。母亲的叮咛、宽慰似乎掺和着油烟味,留在我的记忆最深处。厨房里烟熏火燎,燎出了我火热的性格,熏出了我的豁达品性,也为我以后能走上锅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我和母亲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母亲坐在下面烧锅时,总是一脸歉意地看着我,而我早已沉浸在掌勺的忙碌与喜悦中。站在锅前,我仿佛有了天大的权利:加多少盐我说了算,放多少水我说了算,用多大的火、啥时候出锅,统统我说了算。不知不觉中,那种松弛、洒脱、果敢、决绝的情绪不断外溢,我的生活充满了麻辣鲜香的烟火气,“平淡、真实地过好每一天”成了我的生活准则。

二、家常饭是孩子成长的动力源泉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年轻父母习惯早上领着孩子在快餐店匆匆吃几口早饭。孩子在不停的催促声中快速吃完早饭,被送到学校,而家长也开始自己一天的忙碌。殊不知,一顿可口的早餐是孩子快乐生活的源泉,是支撑孩子一上午专心学习的重要前提。

也许有些家长觉得委屈,会用“孩子早上起不来”“俺孩子早上没有胃口”“孩子不愿在家吃”等理由替自己开脱,对此我也有过亲身经历。然而,转念想想,孩子的这些问题就真的无解吗?大家常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孩子不愿在家吃早餐,是不是自己家的早餐过于单一了?孩子早上起不来,是不是父母还没有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早上没胃口,是不是让孩子起床后喝口水润润肠道,情况就会好些?孩子的问题,又有多少是因为家长导致的?

回想自己的家庭生活,我最引以为傲的一件事,就是孩子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我们极少在外面吃早餐,每天早上我会提前一个小时起床做饭,馄饨、蛋炒饭、疙瘩汤、水饺、焖饼、寿司……品类丰富的早餐让孩子惊喜不断。有时候,我只需小声在孩子耳边说一句“肉末刀削面做好了”,孩子就能一个骨碌爬起来。时至今日,我仍觉得自己做过最牛的事就是:一周之内,从来没让孩子吃过两次面条。

私下里,孩子妈妈也曾问我,“为什么执着于每天给孩子变着法儿地做早饭,在外面买点多省事啊”!我总是笑着回答,“表面看是早餐问题,背后却是饮食习惯的养成”。有的家长习惯于早上给孩子点零钱,让孩子买点自己喜欢吃的早点,却不知道,很多时候孩子都把买早餐的钱省下来,买了各种零食(垃圾食品)和饮料。时间久了,家长又反过来责怪孩子喜欢吃垃圾食品。但他们唯独没有反思:孩子喜欢吃零食的习惯是怎么养成的?这个板子真的就该打在孩子身上吗?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偷了多少懒,孩子在今后成长中就会有多少困惑和迷茫。

当然,有时孩子也会表达自己想出去买点小吃的愿望,“我同学都在学校门口买中式汉堡,我也想吃”。这时,我会毫不犹豫地拍出二十元钱,满足他的愿望。因为对自己的厨艺比较自信,我相信孩子尝过、比过之后,一定会回到家庭餐桌上来的。“要想拴住一个人的心,就先要拴住他的胃”,这本是青年人追求爱情的常用技巧,没想到用在维系亲子关系中,竟也如此贴切。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子进入青春期后,也曾出现叛逆的情况,在我与他坦诚沟通后,他依然我行我素,为此,我也打过他几个耳光,想以此表达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当儿子捂着脸,哭着回自己房间时,我也心疼、也后悔,但此时所有的解释都是苍白的。我走进厨房,静下心来,只想着怎么做好眼前这道菜。虽然这个做法很笨,却最有效。孩子听着我在厨房里叮叮当当的声音,对抗的情绪慢慢平复,吃饭时虽然孩子依旧不说话,却低着头狼吞虎咽地把秘制红烧肉、宫保鸡丁吃个精光。看着孩子大快朵颐的样子,我知道父子之间已经没有了隔阂。

“要吃还是家常饭,要穿还是粗布衣。”虽然是养生角度的一句俚语,但我觉得:家常饭不但养生,而且养心。养的是家人之间相互的依恋与牵挂,养的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动力源泉。

三、餐桌“闲聊”作用不容小觑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用餐,不讲排场,不用客套,虽然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又彼此照应,家人们夹菜、盛饭、递筷子的细节,传达了相互之间的关爱与包容。我们在家庭餐桌上,获取的不仅有营养和美味,也有家人之间增进情感的美好时光。

所以,看一家人的餐桌,就能看出家庭成员的德行修养,可以品出家人之间感情的亲疏,甚至还可以觉察到孩子的成长走向。当年轻的父母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时,是不是应该回想一下,自己一日三餐中的第一碗饭盛给了谁;外出就餐要求孩子注重餐桌礼仪时,又能否想起自己在家里用餐时的吃相举止;夫妻、亲子关系出现问题时,是否能够意识到家里的一日三餐过于简单、过于随便。家庭餐桌之上,除了有上述显性的教育功能之外,还有不容小觑的隐性功能。

越来越多的案例证实:家人在一日三餐时的闲聊,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餐桌之上,当爸爸聊时事新闻,剖析社会现象时,孩子对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也会不断加深,这在很多孩子的作文中能够得到印证;当妈妈谈论生活琐事时,孩子也会关注和留心,并在他今后的日常交往中表现出来。一家人的餐桌闲聊,看似有一句无一句,非常随意,但也会对旁边埋头吃饭的孩子产生不小的影响,这种弥漫着饭菜香的闲聊,会对孩子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巨大作用,这也是整个家庭价值观念慢慢形成的重要时机。深入分析,大概是家长在自家餐桌上闲聊时,是最放松的时候,因而这时说出来的话更容易被孩子“消化吸收”。

倘若,家长在餐桌闲聊时,能够有意无意地多聊些充满正能量的话题,对孩子成长一定会起到辅助作用。同时,家长对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不忽视、不搪塞、不“上纲上线”,仅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交流话题,那家庭关系就会更融洽、更和谐。

教育即生活,家庭教育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一日三餐,家常便饭,在这个物质极度丰富的时代,看似无足轻重,但它却是家人之间坦诚相待、表达爱意的绝佳时刻。父母对待一日三餐的态度,会给孩子的成长之路留下深深的烙印,餐桌的温度,决定着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

一日三餐,吃的是米面时蔬,生成的却是难以割舍的依恋和亲情,不管孩子今后走多远,经历怎样的磨难,能支撑他走下去的力量,往往是来自“家的味道”。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餐桌早餐家长
色彩缤纷的腊月餐桌
你怎么过早餐,就怎么过一生
早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大餐桌,小小船
小餐桌上来点“鲜”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