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化”视域下的 课堂“学力”培育
2022-05-05袁丽
袁丽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再学”是叶圣陶教学思想的精髓。1916年,在上海尚公小学任教的叶先生便初步萌发了这一理念,历经百年发展与沉淀,这一思想显得更加鲜活,它直抵教学的核心,愈发闪耀其真理的光芒。
当下,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儿童立场成为热词,我们有必要以“童化”视域重新审视数学教学,关注儿童“学力”培育,让数学课堂彰显“学”的蓬勃力量。
一、“数见不鲜”:以“教案中心”替代“儿童立场”
教的根本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够独立、主动地学,培育学习力,而学的要义则是让学生保持对学习的渴望、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终身学习的需要。然而,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我们却常常看到学生学的机会及空间被教师剥夺,课堂失去了生长的意蕴。
【片段1】商不变的规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通过新授部分的探索活动,学生已经发现
8÷2=24÷6=48÷12,教师试圖引导学生发现这几道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这3道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
师:什么没有变?
生:商没有变。
生(急迫地站起来):我知道,这是“商不变的规律”,在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这道算式的商不变,而且乘以或除以的数不能是0。
看来,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已经对商不变的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他们能精准、清晰地表达出了商不变的规律。然而,教师教案的预设是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表达,如此打乱教学预设的回答让教师手足无措,只好先尴尬地“请”他坐下,并依然按照预定的教学设计,继续提问:想一想,被除数、除数怎么变,商的大小不变呢?
对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基础,教师如此听而不闻,“童化”视角的缺失让学生“学”的热情被“泼了一盆冷水”。
【片段2】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教师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后,提问:图中有哪些人?每人有多少张画片?你们能提出用减法解决的问题吗?
生:小华比小丽多多少张画片?用30-8=22(张)。
(学生不仅提出了问题,还列出了算式并且进行了解答)
师:请坐!现在我们先提问题,等一会儿再研究怎么解答。
又是“请坐”!学生智慧的闪光点没有被教师发现,学习的积极性被打击,学生在老师一次次的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中逐渐变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的缺失导致课堂失去生机。
二、顺学而变:从“授之以鱼”转向“培育学力”
学,既指学生,也指学习,“顺学而变”即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水平而变,顺应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而变,顺应学生的已有经验、认知规律而变。
1.基于兴趣,激发“学力”
构建“学力”培育的童化课堂,需要教师让“教”于“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习真正发生。教学“认识百分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这节观摩课时,教材上创设的是3名男生投篮的情境,磨课阶段,经过几次试教,笔者发现小学生接触篮球比赛比较少,尤其是女生,对篮球缺乏兴趣。而在学校组织的游艺活动中,学生对套圈游戏非常感兴趣。于是,笔者将套圈游戏引进课堂(如图1),组织课前比赛,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气氛非常热烈。游戏后,教师因势利导,出示3个学生的套圈情况(表1),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想一想,谁的套圈技术高?
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有的学生认为很好判断,套中次数最多的就是最厉害的;有的学生提出了相反的想法,认为不能只看套中次数,还要看一共套了多少次,这一观点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教师顺势出示表2。
学生看到这两组数据后,豁然开朗,都想要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怎样判断谁套得准一些?把你想的过程写出来,并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基于学生兴趣的游戏介入以及问题引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了互动、生动的课堂氛围。
2.顺应已知,生长“学力”
2000多年前,孔子便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将学生引入“愤悱”之境,荡开思维的涟漪。在“倍的认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中,教材是先引导学生圈一圈,初步认识倍的含义,再讨论“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可以怎样计算”,将圈一圈和算一算分层推进。
在教学这节课时,笔者通过课前学情分析,了解到多数学生都已经听说过“倍”,具备了不少关于“倍”的生活经验,对“倍”所表示的含义已经能大体表达,不少学生已经能熟练地用算式求“倍”。因此,教学中,笔者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学习经验,创设“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教学情境,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抛出“大问题”,给出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生长“学力”。
【片段3】倍的认识(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师:如图2,瞧,孙悟空拔出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呀,变出了彩球。你们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蓝球少,黄球多;蓝球比黄球少4个。
生:黄球的个数是蓝球的3倍。
师:从你的发言里听到了一个新朋友——3倍,老师把它写下来,哪些同学听说过“倍”?
(学生纷纷举手)
师:看来,不少同学已经带着对“倍”的了解走进今天的课堂。用你们的直觉猜一猜,是不是3倍?
生:我觉得是3倍。
生:我觉得是2倍。
……
师: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没关系,有时候,直觉就是我们研究的起点。到底是不是3倍?如果是的话,为什么是3倍呢?这个问题你们想自己研究?还是老师直接告诉你?
生:自己研究!
师:好,拿出研究学习单,在研究提示的帮助下,尝试自己研究!研究结果如图3所示
事实证明,已知的“任务研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在交流汇报环节中,学生充分地表达、交流、质疑、补充、分享,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打开无限的思维空间,实现智慧的生长。
3.自主探索,提升“学力”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对问题做多角度思考、多层面推断、多策略探究,让学生的思考更清晰、更全面、更合理,在深度學习中实现对知识的概念性理解。
【片段4】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师:如图4,这两个图形兄弟在争辩呢?左边的说,我个子高,所以我的面积大;右边的说,我肚子大,所以我的面积大!请你们猜一猜,谁的面积大?
生:我觉得左边的面积大。
生:我觉得可能会一样大。
……
师: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形的特点,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图片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也可以在研究学习单的图形上直接画一画、移一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比一比它们的面积大小,再和同桌交流你们的发现。
教师展示学生操作过程并交流想法,适时评价。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操作材料,学生在合适的学习材料的帮助下,充分地动手操作,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思维的积极性和内驱力被激活,催生学习的真正发生。
三、课堂蜕变:从“童维缺失”走向“童化视角”
当数学课堂与儿童美好相遇时,儿童便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充满个性、自由、真实、创造性的课堂中,经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体验、探究、感悟、内化的建构过程,从而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掌握思维方法,提高学习品质,提升数学素养。
【片段5】有趣的分数乘法
[12]×[13]= [15]×[16]= [110]×[111]=
[12]-[13]= [15]-[16]= [110]-[111]=
(学生口算出结果后)
师:观察每组的两道算式,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分子是1,分母相差1,积与差相等。
师:只有两组算式,就这样下结论是不是太草率了?
生:我还能举其他例子。
师:好方法,举例验证!可以吗?如果继续研究下去,会不会有更多的发现呢?
学生在学习单上举例并验证后,教师完全放手,将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汇报、交流、表达、质疑。教师舍得留时间创造机会,让“小先生”走上讲台,“小先生”时而讲解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时而边讲边提问台下的同学,在互动交流中,有赏识:“你的方法很好!”有补充:“我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有建议:“我觉得你的方法不是最容易理解的。”有质疑:“这个步骤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在“小先生”的带领下进行的理性思辨让课堂有交流、有反思、有评价、有概括、有提炼、有提升,从而有内涵、有张力!
在“童化”课堂中,数学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要发展思维、启迪智慧,正如种树一样,对准根部浇水,培育“学力”,助其“长根”。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生态文化旅游区沁春路小学)